用户58517379999
单雄信宁死不降唐只是演义和评书塑造出来的桥段,实际上,历史上的单雄信并非不肯投降,而是错失了良机,所以在王世充兵败投降之日,李世民并没有对单雄信另眼相看,即便李世勣出来为单雄信求情,李世民还是按例处死了单雄信。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为什么曾经求贤若渴的李世民不肯留单雄信一条性命?是不是因为历史上的单雄信轻于去就,而且曾行刺过李世民,李世民手下能臣猛将众多,大唐的江山也已经打得差不多了,所以李世民没有必要留下单雄信?
四姑娘以为单雄信轻于去就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成立的,在隋末动乱的大环境下,侍奉过好几个主子的大有人在,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尉迟敬德等等,谁没有换过好几个领导。公司倒闭了就去别的公司,一个公司满足不了你就辞职另找你认为更好的工作,这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实际上,从这一点上来说,单雄信恰恰是并不那么轻于去就的,至少他在王世充那里一直坚持到王世充兵败投降。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等却早就在降王世充不久之后就离开了,转身投向李唐。裴仁基、裴行俨父子在王世充称帝不久后谋反欲杀死王世充复立皇泰帝杨侗,结果计划遭泄露被王世充杀害。当时瓦岗来的众英雄们只有单雄信对王世充还算忠心。
那么单雄信为什么没有离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得到了王世充的宠信。单雄信做了王世充的大将军,领兵作战。这就是他的追求,所以在别的瓦岗将领纷纷离开的时候,单雄信始终跟随在王世充的身边,成为王世充的一员骁将,更是在李世民攻打洛阳的时候勇猛作战。甚至差点伤着了李世民,如果不是尉迟敬德护驾及时,李世民很可能就受伤了。当然《隋唐嘉话》上记载的则是单雄信差点伤了李元吉,幸亏有李世勣在李元吉身边劝下了单雄信。那这会不会让李世民记恨呢?四姑娘以为并不会,李世民的心胸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不可能就因为这个记恨单雄信。
但是单雄信也确实让李世民给杀了,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按例该杀,和单雄信一起被杀的还有王世充的十余名大将,他们都是护卫洛阳城直到王世充投降那一刻的。所以他们的被杀本来在当时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在生前的最后时刻,单雄信是想要投降的,李世勣向李世民求情,结果李世民并没有开恩。
在告别之际,单雄信说:“我固知汝不办事!”意思就是我知道你不可能保下我的命。投降是没有用的,因为已经晚了。倘若单雄信是在王世充投降之前抢先投降,献出城池或者俘虏了王世充再来见李世民,那么,单雄信也会受到重用。说到底,李世民的求贤若渴也并不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他手底下的大将大部分都是自己主动来投靠,还有的献城投降。尉迟敬德就比较特殊,属于被打败的,但在被打败之前,尉迟敬德就有投诚的意思,即便这样,到了李世民的秦王府后,还是被众人排挤,甚至被绑了起来。
所以,李世勣为单雄信求情的时候,李世民并没有答应,一方面也是安抚手底下的众位将领。没必要为了单雄信这么一位“飞将”就让原本的部将心生怨言。而与单雄信差不多情况的杜淹就好运的多,杜淹原本是王世充的吏部尚书,也在该杀的行列,但是杜如晦出来求情,李世民就真的赦免了杜淹。
萧晓四姑娘
此一时彼一时!各路诸侯竞相厮杀时,李世民恨不得见一个猛将便拦在怀里,哪怕是曾经的宿敌,也愿意多花些心思去劝降。可等到公元621年时,李世民先是抓了窦建德,又击败了王世充,天下间已然没有谁能同李唐为敌。单雄信被杀,便是在攻破洛阳之后,此时他即便愿意投降,却也没有机会了。
大家此前听了太多的《隋唐演义》,近年来又看了太多的《隋唐英雄》,因而一直觉得单雄信大仁大义,义气凛然,认为李世民礼贤下士,曾对其苦苦相劝。可事实上,当时单雄信是王世充麾下猛将,也是其妹夫,可以说是拼了命的保王世充。
与之前瓦岗寨的众兄弟不同,单雄信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投奔王世充,其实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当时李渊等人势力并不强,故而给自己选了一棵梧桐树。而王世充也对得起单雄信,不仅高官厚禄,而且连自己妹妹也许配给了他。
所以,徐世绩、秦琼、程咬金等人投靠了李唐,而单雄信则是一问心思的保王世充。不过,群雄割据的时代,也说不准鹿死谁手。挣来争取,曾经威震一方的窦建德、王世充都走了下坡路,而且窦建德为救王世充,还被李世民所捉。
在公元621年,李世民先擒获了窦建德,之后又兵临城下,使得王世充走投无路。最终,洛阳被唐军攻破,包括单雄信在内的许多将领和大臣,都被斩首于洛水河畔。
历史上单雄信也绝非就是大义凛然,而是李唐政权留着他这样的人已经没有用图了。天下已定,为何又要再留一名有血海深仇的降将呢?岂不是给自己安排了一颗定时炸弹?所以说,单雄信之死,在于败的不是时机,因为天下即将彻底平定,再无他用武之地了,甚至连投降的机会都没了。
夕阳下的晚枫
历史上单雄信不是宁死不降唐,是李世民一定要杀了单雄信。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之后,在洛阳的洛水边杀了十多个王世充政权的高级骨干人员,单雄信是其中之一。
和评书中单雄信是出身于山西二贤庄的绿林总瓢把子不同,历史上的单雄信是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曹县)人。单雄信和同乡徐茂公都是瓦岗军翟让时代早期的元老人物,地位很高,单雄信和徐茂公有深厚的友情,誓同生死。
后来李密杀翟让,让瓦岗军内部出现裂痕。李密在和王世充大战失败后,单雄信是首批主动投降王世充的瓦岗军将领之一。李密见事不可为,入关投唐。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裴仁基等瓦岗军将领纷纷归降王世充,率领瓦岗军余部规模最大一只力量的徐茂公则归降李唐。归降王世充的瓦岗军将领很多后来纷纷投唐,而单雄信则比较坚定的支持王世充。
单雄信是一员无敌的猛将,军中号称飞将。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的过程中,单雄信至少有两次差点杀到李世民跟前,威胁到李世民的生命安全。后来窦建德救援王世充,李世民率兵前往虎牢抵御窦建德,李元吉指挥唐军继续围困洛阳。王世充派遣单雄信、杨公卿主动出击,取得了相当不小的战果,唐军大将行军总管卢君谔在此次作战中战死。此战虽没有改变战争结局,但也是相当大的胜利,让李元吉很没面子。和单雄信一起参加这次作战的杨公卿,也同样在李世民洛水旁斩杀的十多人里面。
在唐军中地位很高的徐茂公向李世民求情饶单雄信一命,并表示愿意放弃自己所有官爵换取单雄信不死,李世民没有同意。徐茂公割下一块自己的大腿肉煮给单雄信吃,示意同生共死。单雄信被杀后,徐茂公担负起照顾单雄信家人的责任。
仁勇校尉
问:单雄信为何宁死也不降唐?
答:这个……好吧,应该是有两个单雄信,一个是小说演义史里面塑造的文学形象单雄信,一个是历史上真正出现过的现实人物单雄信。
文学形象单雄信的确非常坚强、非常爷们、非常不屈,不但宁死不降唐,而且发下毒誓:“三世不投唐”!
在说唐系列第三部《薛仁贵征东》里,单雄信转世为高句丽大元帅盖苏文,兴风作浪,与大唐不共戴天。唐太宗李世民一怒之下,跨海东征,平灭了高句丽,处死盖苏文。
说唐系列第四部《薛丁山征西》写:盖苏文死后,一千一万个不服,怨气不散,阴魂一缕,投往西番,转世成了西凉大元帅苏宝同。不过,能人之后有能人,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是个更加厉害的角色,挂帅征西,杀死苏宝同,帮助单雄信完成了他“三世不投唐”的宏愿。
恨一个人,或者说恨一个集团,恨一辈子还不够,要恨上三生三世(没有十里桃花),那得是多大仇、多大怨?!
其实,从说唐系列第一部《说唐传》来看,真没多大仇、多大怨。
单、李两家结仇过程是这样子的:李渊携带娇妻幼子从长安返还太原,途中遇寇,险遭灭门大祸,所幸山东好汉秦琼从中搭救,躲过一劫。李渊与秦琼分手后,又有一队人马驰骋而来,李渊疑心是响马去而复返,于是张弓搭箭,将为首那人射死。虽说这队人的身份也真是响马,但他们并不是冲着李渊来的,为首那人就是单雄信的同胞兄长,无辜被李渊射死。
其实吧,这就是一场误伤,但单雄信却从此恨李渊一家恨到了骨髓里去了。
此后,李渊一家多次向单雄信道歉、赔偿、示好,单雄信统统不接受,即使战场上被擒,也宁死不降,非常有性格。
现实人物单雄信却截然相反,一点也不坚强,怕死,在战场上被擒后,想降,但遭到李世民拒绝,只好黯然受死,死前,还一个劲骂结义兄弟李世勣不讲义气。
我们读《三国演义》,都说吕布先投丁原,又投董卓,是“三姓家奴”。按照这个标准,现实人物单雄信其实也可以叫“三姓家奴”。
现实人物单雄信与翟让、李世勣是结义兄弟,订有生死之约,三人一起率众起义,在瓦岗寨招兵买马、举旗反隋。
后来,瓦岗寨的当家大头领翟让被新上山的野心家杨密在一个山寨版的“鸿门宴”上干掉了。
当时,被杀的还有翟让的弟弟翟弘、翟摩侯和另外几个亲信。
单雄信作为翟让的亲信之一,也在现场,表现得非常机灵,见势不好,马上俯下身子告饶。
李密爱惜他武勇能打,留他一命,让他担任左武候大将军。
李密与王世充二虎相争,李密让单雄信领外马军,在偃师城北驻扎。夜里,王世充率军袭击单雄信营,单雄信兵败,又俯身投降。
王世充爱惜他武勇能打,留他一命,让他大将军。
李世民领军与王世充争夺洛阳,王世充兵败,举军投降。
李渊饶过王世充一命,却下令李世民将单雄信等一干将领全部处死。
单雄信的把兄弟李世勣在当年瓦岗寨崩盘后投入了李唐集团,这时已是李世民的座下大将。单雄信让李世勣帮忙递话,希望可以为李唐集团效力而免除一死。
说起来,还真有点类似吕布临死前求刘备帮自己说好话的情形。
不过,和刘备的表现不同,李世勣是老老实实替单雄信求情了。但李世民却非常鄙视单雄信这个“三姓家奴”,坚持要杀。
李世勣泪流满面地备好酒菜到监狱里为单雄信送别,单雄信一个劲地埋怨说:“我就知道这事儿你办不成。”
由此可见,小说演义史里面塑造的文学形象单雄信和历史上真正出现过的现实人物单雄信是有很大差别的,不应该把他们混同为一人。
覃仕勇说史
单雄信“不降唐”到底是英勇就义,还是求生未果,由于历史久远、生平版本太多已经无从考籍了,大体上有几种说法。
首先是大家最熟悉的《隋唐演义》,成书于清末。书中记载,秦王李世民打败王世充,一干人等皆叩首投降,唯独大将单雄信宁死不降,是因为李渊曾无意中射杀了单雄信的大哥,从此和李家结下世仇,决心永不降唐。但这样的结局,完全是为了突出单雄信“义薄云天”的特点,呼应前文并且升华人物。
然后是宋元明前期的《大唐秦王话词》,书中单雄信成了一个忘恩负义、贪生怕死的小人。先是投靠翟让,李密设计杀死翟让后,又归顺了李密,运粮途中又中了王世充的美人计,做了王世充的驸马。最后,王世充被打败,单雄信贪生怕死求徐茂公救他一命,被徐拒绝,嫣然没了一点英雄气节。
而更早的《唐史》及话本,却与宋元时期的《大唐秦王词话》更接近,只是描写上显得中肯了许多。单雄信被伏后,并不是自己求情,而是与他交好的徐世绩替他求情,可惜未果,于是准备坦然就义。无奈之下,徐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喂单雄信吃,并保证善待他的妻儿老小,不忘结义之情。确实,单雄信儿子和孙子都曾在唐朝做官,官至司马、都护、刺史等。讽刺的是,单雄信的11世孙单兴、单旺、单茂、单盛四人,正是是颠覆唐朝的“黄巢起义”中的“黄军四杰”。
历史是认人打扮的小姑凉,此言不虚,而尤其是针对这种风云一时却不能扭转乾坤的英雄人物。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只要你相信他,并能从他身上取长补短,终有未尝不可做那种理想中的英雄又何必纠结英雄真正的样子呢。
辉说BOOK
单雄信,七省绿林盟主,山东豪杰之一,瓦岗五虎上将之一,和徐茂公,秦叔宝,陈咬金为结义兄弟!后来随着天下群雄割据!诸侯并起!辗转流离,最终投到大军阀王世允帐下,王世允为了拉拢单雄信,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单雄信!
至于单雄信为什么至死不降唐,最大的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李渊曾经误杀单雄信的大哥。
彼时隋文帝在位,曾有馋臣进言,杨家天下将来会被李姓取代,古之帝王,最怕旁姓他人来争抢自己的江山了。所以因为这个术士权臣的言论,隋文帝隋炀帝时代。李姓被灭门的有很多。牵连甚广!而李渊因为是隋文帝的心腹,并且和隋炀帝是亲戚!(李渊的老婆和隋炀帝的一个妃子是姐妹)!然后李渊为人谨慎小心。低调内敛,也没什么军队。所以隋文帝和隋炀帝放过了李渊!
李渊在京城居住了一段时间,看到李氏牵连众多,怕迟早自己全家会有性命之忧,就找借口请求回归封地太原!隋文帝也就批准了!
在李渊回归太原的途中。一路提心吊胆,怕皇帝派人来追杀自己灭口。所以在经过一片树林的时候。遇到了单大哥,因为密林阻挡看不清楚。李渊射杀了单大哥!那个时候单家家大业大,而单雄信已经是七省绿林盟主了!岂能查不到是谁杀了大哥?所以最终水落石出!单雄信一代英雄,气不能忍,当众发誓!誓杀李渊为兄长报仇!
所以在后来的战争中,随着李唐逐渐势大,并且深的民心,和单雄信结拜的兄弟,以前的很多绿林朋友都投靠了李唐麾下!单身单雄信因为要为兄长报仇之缘故!最终选择了王世允,后来兵败被大军捕获,斩首于军中!
单雄信重情重义,曾经有机会枪挑李世民,但是因为结义兄弟徐茂公的阻拦,最终放了李世民,两军征战,也为了不让以前的兄弟难为情,所以割袍断义!
在瓦岗众英雄中。最有雄才大略又有领袖气质的,就属单雄信了,可惜天意弄人,一代英雄最终名丧杀伐无情的战场,并且是作为反派被史书书写出来!可悲,可叹!
深圳小哥带你看深圳
第一,单雄信并不是一个宁死不降,视死如归的人;
第二,单雄信不管投不投降,都要死。
具体的可以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两点。
1.单雄信以往面对生死关头,真的会宁死不降吗?
看看单雄信的个人经历吧。他本是瓦岗寨翟让的手下,后来李密翟让火并,单雄信向李密求饶,成为了李密的手下。
(翟让)遂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资治通鉴》)(翟让)部将徐世勣为乱兵所斫,中重疮,密(指李密)遽止之,得免,单雄信等顿首求哀,密(指李密)并释而慰谕之。《旧唐书·李密传》这之后,李密又被王世充打败,单雄信也归降了王世充。
单雄信,曹州济阴人。与翟让友善。能马上用枪,密军中号"飞将"。偃师败,降世充,为大将。(《新唐书》)由上面的史料可见,单雄信归顺过三个人,先后是“翟让-李密-王世充”,他并不是一个不畏生死的人,而是会审时度势,所以,他在被唐军捉住的时候,会不会宁死不降?不见得。
而且,单雄信这个人人品如何?《资治通鉴》里有一段话,说单雄信这个人品质不高。
彦藻以雄信轻于去就,劝密除之;密爱其才,不忍也。(《资治通鉴》)
2.李渊执意要杀死单雄信。
单雄信投降王世充之后,王世充被唐军打败,单雄信被唐军捉住,李渊执意要杀单雄信,哪怕李世勣以官爵换单雄信的性命,也不准。
又初平王世充,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临将就戮,勣对之号恸,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仍收养其子。(《旧唐书·李勣传》)史书里写的是单雄信“依例处死”,可是看看单雄信效力的王世充后来都被免死了,大头目都不杀,为何李渊一定要杀单雄信这个小头目呢?何况,李世勣作为大唐名将,当时已经为大唐立下大功了,如此苦苦求情,单雄信仍然被处死了,到底为什么呢?
推测出来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单雄信曾经威胁过李世民的生命安全。
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旧唐书·李密传》)可见,单雄信真的很猛,打仗打的差点让李世民挂了,幸亏有徐世绩赶来救援,然而,这种冒犯过李世民的行为,可能给李渊留下了阴影,是以执意要杀这个威胁过儿子李世民生命安全的单雄信。
综合以上的史料来看,单雄信被唐军捉住之后,真的会宁死不降吗?
很难说。但是从他过往的经历来看,他会投降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宁死不降的可能性。
然而,史书上既没说他宁死不降,也没说他要投降,只说了李世勣为他求情,所以我们只知道,单雄信被捉住之后,李渊李世民等就没打算让他活着。
师明礼闲聊太平天国
在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作品中,单雄信名通,字雄信,绰号“赤发灵官”,是山西潞州二贤庄的庄主,江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九省五路绿林总瓢把子。他为人仗义豪爽,义薄云天,被人们称为“义薄云天小关羽”。在秦琼当锏卖马之际,单雄信多次出手相助。之后与群雄聚义瓦岗,竖起反隋大旗。之后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众将离心离德,最终单雄信离开瓦岗,投奔到洛阳的王世充麾下。
然而史料中单雄信的记载却十分简略,据推测单雄信大约出生于581年左右,是曹州济阴人。611年翟让在瓦岗地区聚众起义,单雄信与同郡好友徐世勣(即徐茂公的原型)前去投奔。翟让任命徐世勣、单雄信二人为领兵将校,就这样二人成为瓦岗军早期的将领,并且二人成为翟让的心腹,与他关系十分友善。由于单雄信本人骁勇善战,“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因此军中称呼他为“飞将”。
此后单雄信等人率领瓦岗军多次击败隋军,声势大震。不久后翟让将李密奉为瓦岗军的首领,单雄信又参与了击杀隋朝名将张须陀之战,以及攻占黎阳、洛口等战役,并打败王世充,单雄信被封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官位在秦琼、程咬金之上)。
617年11月瓦岗军发生内讧,作为瓦岗军的主要将领单雄信倒向李密一方,最终李密将翟让杀死,乱兵同样砍伤了翟让部将、单雄信的好友徐世勣,辛亏“单雄信等顿首求哀”,李密才将徐世勣“释而慰谕之”。因此不难发现徐、单二人才是过命的交情。
此后李密又率领单雄信等人打了几场胜仗,瓦岗军的势力达到顶峰,“有众三十余万,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遣使归密。”正所谓盛极必衰,618年瓦岗军先是在卫州童山与北上的宇文化及决战,实力大损,之后又在偃师与王世充所部决战,瓦岗军败北,李密所部土崩瓦解,单雄信与程咬金、秦叔宝等人投向王世充。王世充封单雄信为大将军。
由于鄙视王世充的为人,秦叔宝、程咬金、徐世勣等原瓦岗军将领先后投奔李世民,只有单雄信不为所动,小说中描述是因为李渊早年间曾误杀单雄信之兄,基本上为虚构情节。不论真相如何,单雄信不投唐是确实事实,唐、郑(王世充的国号)交战,单雄信曾几次差点要了李世民的性命。
620年7月,李世民率领大军攻取洛阳,王世充率3万精兵在慈涧布阵。期间李世民率领“轻骑挑之,时众寡不敌,陷于重围”,单雄信率领“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单雄信挺枪而至,李世民明在旦夕之际,徐世勣大声呵止“此秦王也”。史书记载,“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我想杀人无数的单雄信岂会被秦王的名号吓住?更多的因素应该是顾念与徐世勣的兄弟之情,这次才没有痛下杀手。
621年李世民大败窦建德后,再次包围洛阳,期间李世民带领几十个随从在洛阳附近的榆窠打猎。突然遭遇王世充的军队,“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或许是不该李世民命绝于此,大将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掩护李世民杀出重围。单雄信并没有被尉迟敬德杀死,李世民也在一次逃出生天。
小说中单雄信被捕后拒绝劝降,宁死不降唐,最终被斩杀,然而在现实中确实另一番模样。621年4月眼见胜利无望的王世充选择开城投降。作为王世充的党羽单雄信等人也被逮捕,并被定为死罪。和单雄信有着过命之交的徐世勣没有袖手旁观,他上疏苦苦哀求,称单雄信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并且请用自己的官爵来换单雄信一命,但遭到了拒绝。
单雄信临刑之际,徐世勣悲痛欲绝,“对之号恸”,并从腿上割下一块肉让单雄信吃,并言道:“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言外之意,虽然不能与你同生共死,但就让我的一块肉与你一同长眠与地下吧!就这样一代豪杰单雄信被杀于洛水河畔。
据《旧唐书》记载,执意主张杀死单雄信的是唐高宗李渊,《新唐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个人觉得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很有可能是唐军主帅李世民。因为单雄信是在洛阳被处斩的,没有被押送到长安。而当时李世民完全有权利选择不杀,或者押到长安后再做决定。李世民不是圣人,也会记仇,面对这个几次差点杀了自己的人,他并未留情。
历史证明选择杀死单雄信这步棋并不明智,属于杀降的行为。此后窦建德的部将面对唐朝的招安时,鉴于唐军的这次杀降行为,毅然举起起兵反抗,与唐朝对抗长达两年之久。
单雄信死后,他的儿子单道真被徐世勣抚养长大,曾在唐朝担任梁州司马之职。单道真的儿子单思敬、单思礼、单思远也曾担任唐朝的地方官。最后介绍一下单雄信的兵器,据唐朝人记载,单雄信18岁时,用枣木打造了一支长枪,“长丈七尺,拱围不合,刃重七十斤,号为寒骨白”。
金山万丈
关于《隋唐演义》中单雄信宁死不投唐的原因,普遍认为其兄被李渊射杀,单雄信为人耿直,一直不忘兄长之仇;认为单雄信过于倔强,唐公杀他大哥,属于误杀,而李氏父子特别是李世民又对他仁至义尽,他再不投降就太不像话了。
说的没错,唐公杀他大哥,属于误杀,而李氏父子特别是李世民又对他仁至义尽。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单雄信固然倔强,但绝不是浑人。李渊误杀其兄长,李氏父子又对他仁至义尽,他并不是心中无数。即使不投降,也没必要以死相抗。
这里必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与其说单雄信誓死不降唐的“小气量”,不如说是这群“骨肉兄弟”伤透了这位绿林大哥的心。
单雄信当过绿林"总瓢把子",是隋朝第一号黑社会头子。遗憾的是,他政治上排错了队,保了个混蛋主子王世充,他那点儿军事实力跟肚大腰粗的李世民父子对抗,根本不可能有好下场。
闹到最后,单雄信的结拜兄弟、瓦岗好友纷纷跑到了李唐旗下,他自己也被盟兄弟罗成当作"战利品"给出卖了。山穷水尽、众叛亲离,单雄信彻底绝望了,他靠绿林朋友起家,最终却毁在了朋友的手上。
单雄信"相人"属于"高度近视眼",他扶保的王世充不过是个末流的小军阀,只道王世充是他的老丈人,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幻想,单雄信不进"牛市"进"熊市",结果,押错了宝。招募天下英雄,做一番开疆破土的大事固然不错,但有些事情也绝不是有几分热情、有几两银子就能办得到的。
所以单雄信不降唐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兄弟伤透了他的心,秦琼等兄弟对不起单雄信。当然秦琼的责任较小,主要是徐茂公,特别是罗成,真不亏是“白眼狼”,太不讲义气了。所以让单雄信太寒心了。而以单雄信的性格是决不会把这种感觉说出来的,就把这种感觉转嫁到李氏父子头上。宁可死了也不降你,其实是宁死也不与这群无义之人合流。
李世民在洛阳城下曾险被单雄信所杀,所以下定决心要杀单雄信,谁劝也不管用。徐世绩与单雄信是同乡,二人平时关系最好,所以徐世绩不惜以自己的全部封爵赏赐来换回单雄信的性命,可李世民根本不听,执意杀他。而单雄信对徐世绩说的那番话恰恰表明了他们关系之铁,一般关系是不会这样说话的,况且还是临死之人。
再说秦琼,他跟随李世民这么长时间早已深知李世民的为人,他胸怀宽广,善于招纳天下英豪为己效力,可这次战败王世充后偏偏列出了一大串的斩首名单(包括单雄信),这是因为天下已经平定,武将的作用将就此终结,秦琼正是由于看得清形势,才知道一定劝谏无果。这也是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从而位列凌烟阁24功臣之末的原因。
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时,罗成临阵倒戈,单雄信上阵被李元霸击败。后单雄信巡视御果园时遇见了李世民,单雄信见到仇人儿子,撇下随从,与徐茂公割袍断义,孤身追杀李世民,危急时刻,尉迟恭赶来用铁鞭将单雄信打下马。
王世充召集四路反王一起对抗李世民,秦琼中计负伤(一说是未避免秦琼与单雄信见面,李世民将秦琼支走),李世民以罗成为兵马元帅,罗成设下埋伏锁五龙,单雄信孤身踹唐营,中计被俘。昔日兄弟徐茂公等极力为单雄信求情,并劝单雄信投降,但单雄信誓死不降,终被斩首。
在单雄信临行刑的时候,罗成问他,“哥哥,我再问你最后一次,降还是不降?”单雄信吐了一口痰,说,“…..罗少保(要知道,自从罗家灭门后,罗成就不愿意被称罗少保),今日偶感风寒,这口痰不吐不快,今天终于得偿我愿,还了你这口痰,……四十六弟,你想什么我知道,从今以后,我们谁都不再欠谁。……给我单通一个痛快。”
刀墓手札
单(读“shàn”)雄信,汉族,家住山西潞州(长治),祖籍曹州单父(单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深孚众望,性格倔强,不屈不挠,慷慨赴难,是一个让人“服气”的历史人物。617年,任左武侯大将军。618年,率军投降王世充,被称作飞将,“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好友徐茂公,金兰结义,在单雄信被擒时以官职和身家力保单雄信,李世民说了一句话,你是在威胁本王吗? 所以,没什么单雄信宁死不降,而是李世民杀不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