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语文7662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史称王门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王阳明去世前提炼出来的心学次第概括。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描述的是心性的本体,本体无善无恶,用《心经》的话来说就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六祖慧能开悟时也说过类似的话: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可见千古圣人同一鼻孔出气。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指的是人的先天本能和后天自我需要在环境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欲望和恐惧等心理活动,也就是佛法中说的“贪嗔痴慢疑”,或者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活动模式。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此处的知,不是道德观念对错的知,不是思维分析活动得出的认知,此处所说的知是良知。
良知和心之体是同一回事,自性是心之体,良知是自性的用。自性本体无善无恶,自性良知知善知恶,两者互为表里,体用不二。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关键在“为善去恶”,“为”意思就是用力,就是去粘解缚,就是自我降伏。
格物不仅仅是区分,还包含着“成为”的意思在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去除恶的欲念,进入善的状态。
王门四句教包含了从“心体-意欲-区分-解缚”的步骤。
值得指出的是,一旦能够进入“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状态,就没有后面三句话的事,这三句话就是多余的,因为心无善无恶,意就无善无恶,也无需启动区分善恶的良知,也无需为善去恶的格物。
阳明心学的继承者后来分成“现成派”和修成派”,正是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分别。
从上至下也是禅宗的优势: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心开意解,明心见性,立地成佛。
王门四句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法从上至下,只能从下往上走,所以就需要“为善去恶”的格物修炼过程。
h凡夫俗子
王守仁的四句教,是郦波老师讲的,老师的话抄一下儿:
人生观,有善有恶意之动。
世界观,无善无恶心之休。
价值观,知善知恶是良知。
方法论,为善去恶是格物。
主张,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知。
尊重自我,尊严生命,尊重人性。
阳明曰: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祟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词,竞诡辨,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明德256064257
四句教是实证,无法通过文字解释,搞懂。
这个实证,开悟的过程,非常难,又非常简单。
说难,如果没有慧根+机缘+福报,可能需要八万辈子,还未必开悟。
说易,如果具备慧根+机缘+福报。可能三岁就能明白,就能开悟,证入圣人心性。
所以,在头条多看看就好,作为一个参考,至于能否开悟,多问问自己。
关于心学,问来问去不懂,非常正常,这个开悟机缘难得,又要经历很多磨难。有人出家修行一辈子,都没开悟,只能在形式学习。只问耕耘吧,莫求懂与不懂。
丰富多彩谈国学
心学四句绝,我还是头一次听。是不是“四句教”啊?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便是“王门四句教”。
国福一句和大家说: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体是本来,是那个有形的、叫“心”的脏器,它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这个心一旦受到教育,就会波澜,就会区分善恶。没有善恶区分的时候,人的心是最平静的,最安宁的。教育,其实是对“心”的一种改造,也是一种破坏。为何亚当夏娃没有吃智慧树上的果子时,无忧无虑?吃了智慧树的果子,就觉得害羞?中国古代圣贤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是同理。
知善知恶是良知,人受教化是自然的,人在环境中受熏染也在所难免,这个时候,人就会对善恶进行鉴别和判定,这种判定就是良知。人人具有良知,人人知道善恶,连大恶之徒,也知道善恶。
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对善恶加以区分和辨别,在这个区分辨别善恶的功夫基础上,能够增加善良,减少丑恶,就是格物。
这四句话,讲了人心的变化规律。它告诉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好方向是返璞归真。如果教育一味以功利为目的,这个社会一定有问题,一定倒霉,一定完蛋。
网红书记开聊
首先,有个字错了,是心学"四诀"而不是心学"四决"。诀,就是诀窍。在王守仁这里,是指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的提挈纲领。
所谓心学四诀,简而言之,就是内圣也就是"心圣″学说。按照王的观点,巫儒大道,也就礼,四端七情,不是外在世界强加的,而是心里天生就有的,人这一辈子,只要修明心性,随心所行,就可以达到至上境界,打遍天下无敌手。
王说就是孔二"克己复礼",蒙子"养浩然",和陆九渊"心即理″邪说的延伸,中间掺杂了佛教,道教的修行元素。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的大意是:心体是天平,意动则有倾(正邪善恶),修心去恶向善(致良知),抑恶扬善付诸行(知行合一),按良知改造客观世界(格物)。
潜规则:如果格物不成功不是去创造成功的条件,而是回去继续修心,直到心性足够强大后继续蛮干!
其实王阳明这种瞎蒙意淫哲学纯属意淫瞎蒙。
首先,王阴阳不承认客观世界的自在性,更不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他的本体论就是心,特别强调"心外无物"。既然本体论强调"无物″,方法论的最高目标又强调"格物",这不是自相矛盾的胡说八道嘛!
这就好比说:世上本无鬼,我要教你打鬼的本事,你要尽心尽力去打鬼,把天下鬼都打尽,造福黎庶苍生!
一一这纯属一个疯子!
其次,所谓的心,从科学角度看就是人的思维器官,从宇宙观的角度看,这个物理生理系统确实有向上,向善的倾向,但是,单纯的心是不能表达自身的,它必须在和心外,外在,也就是自在之物相对相涉,才能表达成为"心"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相反才能相成的,″心"亦如此。因而要使心表达为"心",心里就必须装东西,而心里装的东西是啥,决定了"心"表达的性质。心中装的是自在物是积极向上的东东,心就向善;心里装的是邪气秽物,心就向恶。这就好比是瓶子,你用来装醋,它就是醋瓶子,你用它来装油,它就是油瓶子,你用它来装敌敌畏,它就是毒药瓶子,你什么都不装,它就是个没用的空瓶子。
心亦如此,单纯的心就是空瓶子,你永远不用它,不给它装东西它就是草包,是废物!
……
人心和普通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心装的东西不但有天赋信息,自行经验,而且有推理出的东西和大量别人一一也就是社会的经验以及推理,这些东西通过教育和社会行为无时不刻地往你心理塞,你自己根本就没有选择的自主性。
这些社会存在加上自然自在,就构成你的生存环境。而自在之物绝大多数处于人的未知状态,也就是你心里根本就没有这东西,更谈不上去操控它。但它却并不因你心中无它,而减少对你的影响,而是时时刻刻在影响你,你心,甚至你的命运。例如:暗,反物质和其它未知粒子,我们至今还不知其然的雾霾等等。这些东西大多数人心里根本就没有完整概念,但它不但影响心,甚至决定心的走向。雾霾就能影响人的情绪和智力。
文刀沐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的心学四诀,是他推崇的境界,理解表意并不难,心之体,心之本体,或者说心的本来面貌是无善恶之分的,善于恶是人的意念,是人的意念加诸心上,而判断一件事物或者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为善为恶,这是良知,善恶不分糊里糊涂是很可怕的,甚至有时候比明知是恶还要为更可怕,因为明白善恶才能加以选择和控制,知其恶必然知善。至于最后一句,所谓格物就是人的选择和实践了,可以看出王阳明主张的是为善去恶,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深层次来说,王阳明对于数千年来的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给出了自己的鲜明回答,无恶无善才是心之体,心之本,他的心学四诀不是笼统的,不是浮于表面或者说是圆滑事故的,而且直接了当,明白无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点上来说很难得。
经过的人没有名字
严滩问答是四句,天泉证道也是四句。题目问的“心学四诀”?从何说起?
字不尽言,言不尽意。先生实在已无话可说,四句实非得已。领悟者已矣,非领悟者已矣。
先生一生之悟,能否于“四句教”尽显?悟其所悟还是悟其所教?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还是这四句较朴实,能做到,先生即颜笑!
子翼xyxs
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成佛、成圣)
有善有恶意之动(觉知、觉照)
知善知恶是良知(修行的过程及正见)
为善去恶是格物(修行的方法及目的)
王阳明这四要句高度概括了成为一个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以及修行中所要注重的方法及目的。很好地反映出了其本人对心、理一体及知行合一的阐述。令后人赞叹不已。对领悟阳明心学的核心价值观起到了一语中的。真是大道至简,言简意赅!
凡转如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包含着善恶、有无、心意等中国哲学基本概念 是中国哲学极为经典的名句。有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方法论。
心的本体是未发之中,可理解为善恶还没有区分、不偏不倚;意即念头,这是心已发,可能出现偏差、善恶有所区分;良知是心的本体,自然地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得到良知的指引,就要为善去恶。
古今意不意外杂谈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其实就是知行合一,我们其实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也就是良知,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把天理、本心、诚意都打通了。但是出于私欲人们会去压制内心的判断,外在行为往往与内心真实想法不同。学学先生的心学很好,相信能够帮助到你,接纳自己,遵从本心。能够做主的良知既是知又是行,所以知行合一便能襟怀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