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水缸的司马光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李渊?杀了李渊就能迅速得到皇位吗?事实上李渊从来不是李世民登上皇位的威胁。李世民的威胁只是来源于隐太子李建成和巢王李元吉。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已经让李世民备受诟病,如果再弑父,就再是受诟病那么简单了,要知道中国自古以孝治天下。李世民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他身边的文臣武将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李世民虽然杀死了二李,但并没有强取嫂子郑观音,他只是在数年后把弟媳杨妃纳进宫中而已。
四姑娘以为,李世民和他的团队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杀了李渊,所以李世民不杀李渊实在算不上什么大新闻。杀死李渊后李世民面临的境况远比不杀要糟糕的多。可以说杀死李渊对李世民来说百害而无一利,这样损人害己的事他怎么可能去做。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世民没有想过杀李渊呢?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尉迟敬德。
我们知道,政变中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尉迟敬德杀死了李元吉,东宫和齐王府两千兵马围攻玄武门,可以说是相当激烈。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二李被杀,但还是有人并没有退去,在这紧要关头,尉迟敬德做为一员勇猛异常的武将却离开了战场,去了李渊游湖的地方。尉迟敬德去的时候“擐甲持矛”,也就是全副武装。此番尉迟敬德是带着几个任务来的:其一就是报告政变,给李渊一个心理缓冲的余地,省的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突然相见因为控制不住心情而引发冲突,如果李渊暂时想不开,不介意武力劫持;其二就是请求李渊下旨,让李世民全权处理政变中的诸兵马事,以此让混战迅速停下来。
所以接下来,李世民在处理完玄武门的事情之后,就接到了李渊的传召,彼此已经心知肚明,此番已经没有什么大的意外发生。见面后,李渊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意思是他受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蒙蔽,并不打算过问二子的被杀,也不打算追究李世民的责任。而李世民也很配合,扑到李渊的怀里大声的哭泣。就这样,玄武门之变完美的落下了帷幕,紧接着李世民就成了皇太子,两个月之后,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贞观之治由此开始。
那么李渊为什么能迅速的屈服呢?原因很简单,政变发生的时候,李渊已经61岁了,他的四个嫡子只有李世民还活着,而他的庶子们最大的不过十岁左右,李建成的儿子们也年龄很小,这是一件多么尴尬又多么要命的事情啊。实际上李渊并非没有能力问罪李世民,但是问罪之后怎么办,没有继承人是一个大问题,他已经没有时间来重新培养一个继承人,而且谁知道还有什么变数。所以除了李世民,李渊已经没有任何别的选择,所以他才忍下失去两个儿子的痛,而让李世民的继位合法化。这既是一个父亲的选择,也是一个皇帝的选择。李世民的团队正是分析了李渊的尴尬处境,才数次鼓动李世民发动政变,只要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不怕李渊会要李世民的命。
也正是基于此,李世民的团队事先就没有考虑过要杀死李渊,而只是要软禁李渊,毕竟能用软禁就解决的事情,何必非要杀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呢?只要李渊还活着,无论是被逼也好,主动也好,他退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的皇位就是合法的。所以不敢杀也好,不能杀也好,没有必要杀也好,都是经过权衡的,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才是李世民团队的追求。
萧晓四姑娘
李世民没有必要杀父亲。如果明目张胆的杀了还是皇帝的亲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伦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炀帝还不如。
李世民在李渊建立大唐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并平庸之辈。所以才有二虎相争,李建成因为是老大,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书令、天策上将,没办法再封了。兄弟两个,各自有自己队伍,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对于兄弟的矛盾,李渊想了一个办法。
资治通鉴载「(李渊)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从心里是不会接受的。这段话的真实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等李建成继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时候。
事变中,李世民杀了大哥、四弟齐王李元吉,杀了他们所有的儿子,够狠的,但女眷没杀。而且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资治通鉴载「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
事变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向李渊汇报,大哥四弟谋反,被处决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儿子,死了两个,再和这个过不去,自己也危险了。于是顺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们有问题……
「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很快李渊当皇帝也懒了,禅位。
上述故事中,因为大家都明白,在皇权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儿都是没有足够分量的。
几苇渡
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虽然是先发制人,但也是险象丛生,要不是事先策反玄武门守将,把玄武门关的老紧老紧,自己差点就报销在玄武门。后来,李世民部将尉迟恭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首级示众,外面围攻的东宫兵马才知道大势已去,不得已散去。
太子李建成(能征惯战的将才)、齐王李元吉(为人骁勇且擅使马槊)也非等闲之辈,之能怪运气实在太差,当时在玄武门稍微注意保护小命,等外面的援军杀到,还不是吊打李世民。 可惜,历史就是这么现实,玄武门事变开始没多久,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恭射死。
玄武门事变成功后,大家都已经明白当今皇帝就只剩下一个儿子——李世民。对于大多数大臣们来说,谁当皇帝都是老李家的。你杀的飞沙走石,我也着不急,那是皇家内部的事情。家天下的皇权争夺,基本大家都是不怎么急的,只要是皇家的人上台,臣子们都认。现在就一个李世民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李渊更是清楚,虽然突然少了两个儿子,但是自己也没办法啊。生米都煮成熟饭了,自己都剩下一个儿子了,难不成要干掉最后一个儿子,让老李家成了绝户。
况且,李渊必须支持李世民的另一个原因是,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如果不快速定位的话,谁也不能保证李世民下面的伙计,哪天不高兴就替主子动手干掉李渊。因为李世民的班子是一只船上的蚱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不要说当时李渊的人身自由已经被李世民控制,就算没有被控制,他也不大可能对李世民下手的,毕竟王朝的延续更重于儿子之死。
对于李世民来说,李渊可杀不得,在儒家的统治伦理里他是君,也是父。他要是动了李渊,就是对“君父”不敬,这样虽然无妨于他的登基,但是对以后的统治和名声是有极其坏的影响的。天下文人的唾沫子都能淹没了他。
同样的,李世民清楚,自己已经是最后胜出的儿子,其他的皇室血脉都已经被他斩断,大唐王朝要想延续,老爸归天之后要想享受香火祭祀,那是必须要跟他妥协的。事实上是,李渊聪明就支持,大家和气;李渊不配合,也不影响李世民的大权在握。
因此,李世民实在没有必要对李渊动手。历史也表现出李渊的大局意识,玄武门事变后3天,就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2个月后就退位当太上皇。
李世民杀兄屠弟、娶兄嫂纳弟媳,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好色,小编“子屠龙”觉得未必如此,至少史料里李世民也没这么明显的“色”。
虽然各位美人姿色撩人,但我更倾向认为李世民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一来有浓厚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娶兄嫂纳弟媳乃是正常的“胡风”;二来兄嫂弟媳都是名门之后,娶了他们就能笼络住重要的关陇集团的成员,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
子屠龙
李世民不是不敢杀,是不需要杀。李渊已经认输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李世民还当众吸吮李渊的奶头以做婴儿状。另外李世民不是娶嫂子,是娶了四弟妹杨氏。
1.李渊不是李世民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玄武门设埋伏,杀死了太子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其中故事也是非常凶险,当时事态已经非常危机,如果李世民不动手就会被李建成灭除,既然水火难容,李世民最终选择了先发制人。
玄武门事变同样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事败死的就是李世民,后面的贞观之治也就不复存在了。李元吉生的孔武有力,武艺高强,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偏偏老天又生了一个李元吉唯一害怕的人,就是尉迟恭,而尉迟恭又是只服从李世民一人。如此玄武门李元吉碰上尉迟恭……真是天意让李世民当皇帝啊!
李渊也完全被控制了,身边站着一身血的尉迟恭,完全丧失了主动权,选择认输,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李世民可能都没有想到父亲最终会认同了他的杀兄逼宫行为,感动的当中吸吮李渊的乳头做出婴儿状。这样就不用背负杀父篡位的罪名,合理合法的继承了皇位。
2. 李世民娶了四弟妹杨氏,李元吉的夫人
杨氏是隋朝望族的大家闺秀,长的漂亮,人又贤惠。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对女儿和其他家眷都没有下狠手。还娶了四弟妹杨氏,后来生了儿子还过继给李元吉,也算让李元吉有后了。
3. 李世民虽有杀戮,却是个重感情的明君
李世民杀了哥哥和弟弟,但是对功臣杀的并不多,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很可贵的是他启用了李建成的谋臣魏征,魏征多次顶撞,李世民始终重用魏征,传为千古佳话。
李世民的皇后也是一个贤后,李世民有时被魏征气的发怒,和长孙皇后抱怨想杀了魏征,但是长孙皇后多次劝阻李世民不要杀魏征,要做明君。可惜长孙皇后寿命很短,李世民失去长孙皇后后非常痛苦和思念。
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自为长孙皇后写了碑文。之后李世民又做了一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认为只是在寝宫陵殿安奉皇后远远不能表达自己的思念,更要求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让宫人居住在里面,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关注叁品姐姐的小幸福,叁品姐姐每天都会分享一段爱情感悟,幸福可以很简单!
叁品姐姐的小幸福
首先要指出的是,李世民是娶弟妹,而不是娶嫂,因为他娶的杨妃不是大哥太子李建成的王妃,而是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王妃,李世民不是不敢杀李渊,而是完全没有必要,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他与隋炀帝不同,隋炀帝因为弑父而留下骂名(当然也有人认为隋文帝是病死的),隋文帝发现杨广对宣华夫人无礼之后大怒,派人召杨勇,明显是要废了杨广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勇。
而杨广先发制人,与杨素联合杀死了隋文帝,显然杨广与隋文帝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非杀隋文帝不可。
第二,晋阳起兵的首功是李世民,李渊也曾经许诺让李世民当太子的,那么现在太子李建成死了,让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那就是顺理成章了。
第三,李渊其实也一直在犹豫,李世民有大功,而李建成是嫡长子,要是李建成能学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让给李世民的话,那么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但是李建成明显不肯。
而在太子与秦王之争中,李渊的这种犹豫,其实也是变相的在支持李世民了,因为李建成是太子,而秦王功劳大,对太子的位置已构成了威胁,李渊有点像在等两人分出胜负的意思,因为他也清楚太子与秦王的矛盾已是不可调和,必是你死我亡的结果。
而玄武门之变后,结果出来了,那么太子就必然是李世民了。
第四,玄武门之变,唐朝的军权就已落入李世民手里了,李渊知道,大臣们也都知道,李渊手上已无权了,对李世民构不上威胁了,而且李渊表示出很配合,所以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杀李渊。
而对于唐朝的大臣们来说,太子之争这件事情,终于有了结果,也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历史简单说
不是不敢杀,而是李渊懂事,顺从了李世民的安排,不然李渊也难逃一死。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史料看,李世民对李渊并不在意,甚至可以说是不孝了。这里我们来看几则史料: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贞观六年正月”条云: 监察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东宫在宫城之中,而大安宫乃在宫城之西,制度比于宸居,尚为卑小,于四方观听,有所不足。宜增修高大,以称中外之望。又,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馀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又,车驾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京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今行计已成,不可复止,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贞观十年十一月”条云: 上念后(长孙皇后)不已,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徵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眊,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高祖李渊陵墓)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
这两则史料都是在说李世民对李渊并不好,而且魏征批评的更加直白,就差明说李世民不孝了;另外,这两则批评相隔了四年多,也就是说李世民在马周劝谏后虽然做了些表面文章,但事实上对李渊并不好,不然魏征不会说的如此直白。
可见李世民对李渊的怨念之深,父子亲情之薄。
而在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身边的卫队也曾经与李世民派出的尉迟敬德部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虽然现在没有史料能还原那场战斗,但是从只言片语里我们依然能发现战斗的激烈程度:
《旧唐书·高祖诸子列传》:接战久之,矢及殿屋。
而原存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大冢渠村杜君绰墓前的“杜君绰碑”也记载了这位参加过玄武门事变的秦王府将领是怎么和李渊卫队进行激烈战斗的:
“寻奉(阙二十七字)御辇,矢及宸闱。”
从这些只言片语史料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战斗的激烈,也说明李渊并不是马上被尉迟敬德控制,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里,作为一代雄主的李渊对接下来的事情肯定有了一定心理准备,而当尉迟敬德拿着李建成、李元吉首级来见他时,李渊对自己二儿子想要自己怎么办其实已经是心里有数了。
所以当萧瑀、陈叔达劝告李渊交出权力,让位李世民的时候,李渊也就顺水推舟了。
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兄奸嫂,将李建成、李元吉子嗣斩杀殆尽,一点也不顾及李渊感受也可以证明如果李渊当时不识时务,极有可能在“留下遗诏”的情况下被李建成、李元吉乱党杀害。
所以,并不是李世民不敢杀李渊,而是李渊的懂事让李世民没必要杀李渊。毕竟李世民还不是完全的禽兽,身上多多少少还有点人性。
兰台
杀兄霸嫂,抢了老爸的江山,夺了儿子的媳妇,李世民的人生波澜壮阔,狗血沸腾,没有白活。
玄武门之变,李二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果然就杀了长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成功抵垒,锦绣江山唾手可得,于是他真的就唾了唾手,前来到“上所”找他老爸皇上李渊。
从内廷大门到李渊的座椅,只有短短几十步,在李渊的盯视下,李二走的心惊胆战,每一步都像是一个世纪,爷儿俩各自的盘算,连同即将要组织成的语言,凝滞了宫闱上方的空气。
李渊最后审时度势,认可了现实,三日后,册立李二为新太子,没两个月后,叹了口气,我不玩了,直接禅位。
李世民为何不杀老爸李渊,不敢,不能,也不想。
为何不敢?
论实力,你李二手下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将如云,你老爸李渊作为马上皇帝,也不是吃干饭的,坐稳龙庭八年,天子龙威正炽,眼神恨不得都能杀人,朝中威望根深蒂固,拥有军队最高调动指挥权,玄武门之变中,李二的那点人马差点连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的人马都没掀翻,想要用武力捋老爸李渊的龙须,差的火候还大。
何谓不能?
名分,虽说老李家有胡族血统,但即使是胡族,也讲究老爸是天,儿子是地,儿子弑父,天理难容。放在汉家伦理道德上,简直就不称其为人了,这个道义上的风险是不能冒的。
因何不想?
一则是父子感情基本盘尚好,李渊也一直感谢李二这些年的努力奉献,也曾打过立他为太子的主意,也承诺李二等同于并肩王的待遇。
二则棋局形势已然如此,李渊李世民父子心理都明镜儿一般,棋手对弈,过程形势无论怎样纷芜变幻,结局无非胜者为王,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出局,唯一的胜利者只能是李世民。
李二边哭边想,在想这时哭着吸吮父亲乳头的即便是换成李建成,结果是一样呢?还是一样呢?他知道这是李渊所必须面对并承受的结果,李大李二根本就没有什么分别。一想到此际,李二禁不住又哀哀恸哭,这次的哭声是真的,真的为自己差点被老四勒死而后怕。
历来现实
自李渊高举反隋大旗,招揽天下英雄豪杰共谋大事起,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就奉命招兵买马,随父亲征战四方。
唐朝建立之初,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辅助李渊处理朝中之事。而秦王李世民因为战功赫赫,朝廷已经没有能衬得起他的职位,李渊便想出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封号,以彰显李世民的卓越功绩。
然而这天策上将再风光也不是李世民想要的太子之位,于是李世民表面顺应父亲的旨意,建了一座天策府,专门招揽天下英豪,归入自己门下效力。随着天策府的逐渐壮大,朝廷中形成了“太子府”与“天策府”两股势力,而且天策府甚至有强过太子府势力的倾向,一场夺嫡之争正在悄然酝酿。
李建成和李世民心里都清楚如果对方获胜了,自己都没有活路了,之后这场拉锯战愈演愈烈。李渊看着两虎相争,权衡之后他站在了太子李建成这边,着手削弱李世民的势力。父亲的态度成了压垮李世民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保全自己以及皇位的诱惑,他决定铤而走险。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亲手射杀了长兄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也死在了天策府大将尉迟恭的手里。李世民成为唐朝的皇太子,随后逼迫李渊禅位,荣登大宝。
李世民得势后,屠杀李建成、李元吉后人,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占为已有,为何不敢杀了李渊?
其实李世民不是不敢杀李渊而是没必要那么做,他最大的威胁是太子李建成,经过周密的布局,严谨的实施,天策府势力在玄武门之变中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是尉迟恭穿着盔甲带着武器,觐见李渊,向他汇报说太子李建成谋反已经伏法被诛。李渊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这阵势一看就明白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此时与李世民翻脸也于事无补,弄不好还得搭上自己的老命。不管愿不愿意,李世民都是李渊唯一的继承人了,自己辛苦半生打下的江山总不能便宜了外人,为此李渊也不能毁了李世民。
李渊活着禅位,李世民也算名正言顺的继位。根本没有必要杀了李渊,去背负杀父弑君的罪名,招致千古骂名。
史论纵横
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原因只有一个,李建成和李元吉阻碍了李世民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而且李世民有足够的借口去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形成了生命威胁。
至于李世民为什么纳齐王妃,这个只是胜利的附属品。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顺手血洗了太子府和齐王府,对于美貌齐王妃杨氏,则纳为后宫。一方面可以安抚情绪,一方面也可以资源回首。
对于李渊,李世民不能杀也不会杀。不管怎么说,李渊是李世民的父亲,李世民再怎么狠毒,也不会对自己的老爹动手。
中国说一个讲究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国家,李世民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可以背负着杀兄弟的罪名,但是他不能背负弑父的罪名。而且李世民也没有必要杀李渊,李建成死了,李元吉死了,皇位迟早是李世民的。
所以说,对于李渊,李世民既没有动机,也没有理由去杀害他。
胡史乱翔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杀死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及其十个侄子,那么杀红眼的李世民为何不杀父亲李渊?难道他没有想到过弑父夺位?显然不是,而是玄武门之变后逼李渊就范,而唐高祖李渊也十分识时务,因此才躲过被杀的结局,同时也使得李世民没有背负杀父的历史罪名!
玄武门之变因何起?
先来看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这段历史。随着大唐王朝的建立,李渊的江山日益巩固,而儿子们的羽翼也日益丰满。除了皇长子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还形成了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两股势力。而其中秦王李世民因为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被封为天策上将,领尚书令,而且允许秦王开府,俨然成了一个小朝廷。
因此秦王身边聚集了大批的武将和谋士,有尉迟恭、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段志玄等武将,另外还有杜如晦、房玄龄等文臣谋士!秦王府的势力与东宫加上齐王府的势力相比也毫不逊色。除此以外,秦王李世民凭借自己为大唐立下的功劳最大,而从一开始就对太子之位觊觎,因此,皇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而齐王李元吉选择站在了太子李建成这边。
而身为父亲和皇帝的李渊在这时犯了糊涂,唐高祖李渊虽然很早就知道了东宫与秦王府之间的矛盾,但出于爱子情深的李渊却迟迟不采取措施,既没有罢黜太子李建成而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也没有为了巩固太子李建成的储君地位,而削弱秦王府的势力。反而是任由东宫与秦王府的矛盾日益发展。终究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天爆发了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事变。秦王李世民经过一系列的准备,诱骗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之后将其杀害。
玄武门之变是如何善后的?
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得手以后,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后的李世民其实处境十分危险,根据提前安排好的计划,李世民及其带领来的亲信们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禁闭玄武门大门,令闻讯赶来的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不能进入城门,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冯立、薛万彻等人率领两千东宫守卫前来攻打城门。建成门久攻不下的薛万彻,转而率领士兵去攻打秦王府,将士们都十分担心秦王府内的安危,于是尉迟恭手持李建成与李元吉的首级给其属下看,吓得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四散逃去。
第二件事,令尉迟恭身着铠甲,手持利刃,带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人头进宫面见李渊,此时的李渊正与嫔妃们泛舟湖上,见一身是血身着铠甲的尉迟恭怒气冲冲而来,更是拎着自己儿子的人头,差一点掉进湖里,高祖皇帝问道:外面何人作乱?尉迟恭开口答到:皇帝陛下,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意图谋反,好在被秦王李世民及时发现,带领臣下等将乱臣贼子杀死,现在东宫的兵马和齐王府的兵马正在围攻皇城,请皇上下令,令秦王李世民统领各军,剿灭其余叛军。
李渊虽经历丧子之痛,但马上意识到惨剧已成事实,只有答应尉迟恭的要求,封秦王李世民为太子才能保全自己。只能颁布诏书,令秦王李世民平定东宫和齐王府叛乱的士兵和家奴。秦王,李世民带领士兵血洗了东宫和齐王府,杀害了十个侄子。而且还霸占了四弟齐王的妃子杨氏。
随后不久李渊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新主人,知难而退的高祖皇帝李渊做了太上皇,待在后宫之中度过余生。
玄武门之变中李渊为何没被杀?
其实尉迟恭带着利刃和头颅来见李渊时,其实一定是带着两个计划来的,其一就我们看到的那样,李渊按照设想的那样承认了李世民的地位,同时颁布诏书令秦王李世民平叛反贼。其二就是如果李渊表现出了不配合,或者扬言要杀死杀兄弑弟、意图谋反的李世民为其两个儿子报仇。那么尉迟恭也会毫不留情的杀害李渊,武力解决掉这最后的障碍,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只是第一情况恰好发生了。这也就避免了李世民背负杀父的罪名。
我是珞珈山的猫,不知道我的分析,您是否满意?可以下方留言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