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研究中國民營企業往哪走?

麥肯錫研究中國民營企業往哪走?

中國民營企業在過去十年間實現的不斷進階和蓬勃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也顯露出一些短板和提升的空間。麥肯錫認為,同時關注業績、組織和健康,可以讓中國的民營企業再創輝煌。

中國民營企業在過去十年間實現的不斷進階和蓬勃發展,主要憑藉的是企業家敏銳的商業觸覺,成功找準了國內外宏觀和行業機會。此外,企業家作為民企的精神領袖與直接受益者,其個人的高效執行力也推動著企業迅速成長。

中國民企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其行業結構和規模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行業集中:從行業結構上看,民企在眾多高科技、製造、服務等行業均佔有重要地位,但多集中於享受低成本資源、勞動力等簡單成本優勢的機會型領域,如房地產、餐飲旅遊、建築、製造、批發零售等行業。

“大”而不強:在2014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100家中國上榜企業中民營企業只有5家。同時,隨著經濟和競爭環境的迅速改變,民企過往的各種成功要素適用性已明顯降低,單純依賴過去的慣性思路和管理方法恐怕無法延續成功。

“大藍海”變“小紅海”:一方面,隨著國企改制後競爭力提升,以及民企與外企的政策環境逐漸放寬,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原先的大量市場空白已經被填補。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由高增長階段步入平穩期,國內部分行業市場需求增速隨之放緩;同時,金融危機後西方市場一蹶不振,國際需求也嚴重萎縮。

特殊機遇不再:隨著勞動力與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逐年攀升,製造、建築等傳統行業的盈利受到衝擊;而過去高度依賴政府政策支持的房地產等行業,由於缺乏自身核心競爭力,當政策優惠不再時就面臨發展瓶頸。

制度優勢變劣勢:隨著企業規模擴大,業務複雜度加劇,可能的錯誤決策的影響越來越大、容錯空間減小,民企傳統的個人掌舵、制度靈活優勢正在成為企業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然而,新機會也正在湧現: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向需求導向型轉變,個人消費升級、大健康等領域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領域,特別是銀行、電信虛擬運營商向民間資本的放開帶來新的戰場;互聯網等新技術和商業模式對各行業既形成了巨大沖擊和顛覆,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海外併購、國際供應鏈佈局等國際化舉措則極大地打開了市場和產業空間。優秀的民營企業如能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則可實現二次騰飛。

麥肯錫在分析企業變革轉型的大量經驗教訓後,總結出了企業成功轉型的關鍵,即同時關注“業績”(即戰略、運營等直接影響績效的硬實力)、“企業治理及組織”(即組織、激勵、人才等軟實力)和“健康”(即企業內部的文化、理念與行為)。

一、科學的戰略決策

1、採用精細化增長戰略

當前中國許多行業面臨著競爭不斷加劇、市場整體利潤空間萎縮,在這一片紅海之中,是否仍存在進一步增長的機會呢?答案往往是肯定的,而得到解決方案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精細化增長戰略(Granularity of Growth)。所謂精細化增長戰略,是指企業通過將市場和客戶群體細分,而不再簡單的以平均值整體看待,從而找到最有成長性的細分市場機會,並制定有針對性的戰略一一攻破。這裡的核心是用基於事實、基於數據的科學方法,系統分析各細分市場的成長機會,從而指導企業確立整體增長策略、優化配置資源。

2、利用大數據、預測分析等新科技手段

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的持續滲透,推動了海量客戶數據的產生,使得利用大數據總結不易直接發現的業務發展規律、指導戰略決策成為可能。在零售和消費品領域,常見的大數據應用包括精準的市場預測、客戶定位和市場策略制定等。

3、在企業多元化經營決策中採用科學的投資管理方法

許多民企在面對既有行業市場飽和或吸引力降低時,希望從多元化經營中獲得新的成長機會。但在多元化經營決策中,如何進行新業務的構思、篩選和優先排序,是一項普遍的挑戰。事實上,民營企業可以綜合利用多種分析工具,採用科學的投資管理方法,挑選重點業務。

二、管控、組織與健康

1、管控

民營企業,特別是家族企業在建立現代化管控制度上,需要處理複雜業務組合下的企業和家族的各種利益關係,具體來講有三個層次:

家族管控:包括家族論壇(例如家族聚會、家族委員會等)和家族服務(為家族成員提供教育培訓、旅遊、法務、會計等服務)

所有權管控:包括持有企業的形式(以股東、信託或基金會的形式)和股東委員會

企業管控:包括董事會(控股公司與業務子公司)以及控股公司中心

2、組織

民營企業日漸凸顯的一個問題是,創業元老已實現財務自由,前進動力不足。部分企業上下存在關鍵績效指標KPI博弈,在既定資源和權力情況下,員工力圖最小化責任和目標。因此,如何打造一個有效、自主、健康發展的組織以支撐企業戰略發展,這也是民營企業面臨的重大課題。麥肯錫認為,在組織層面上,核心問題是如何合理設計績效管理、激勵機制和組織架構。

在行業變動較小、標準化運營、工作內容可以用較客觀的方式評估的情況下(如製造業、能源行業等),我們建議採用科學化、更有操作性的考核與績效管理手段 ,使公司戰略和一線員工的具體行動相統一。

而在行業變化迅速、經營和工作內容大量依賴創造性或難以客觀、標準化評估的情況下(如房地產、金融等),則可以通過跟投、參股等激勵機制上的創新來實現全體員工的利益捆綁,提升企業內部各層級的積極性。如房地產企業採用項目子公司跟投的方法實現利益捆綁,確保上下利益方向的一致性。

3、健康

組織健康包括很多維度,麥肯錫經過多年與各類企業合作的經驗,總結出了對企業長期的持續發展影響最大的9個“組織健康”因素,分別是:領導力、責任、協調與管控、能力、激勵、發展方向、外部適應力、創新與學習、文化與環境。

(a)如何全面提升組織內各層級人員的能力?

多民營企業都急切地想要提升各層級管理人員的能力,卻苦於沒有好的解決辦法。一些企業不惜投入大量財力讓管理人員參加各類培訓、甚至MBA等長期深造項目,但收效難稱理想。

這方面核心的問題是理解成人學習的方法。研究表明,基於個人特點的體驗式學習是成人增強記憶力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的關鍵。因此在能力提升上,最關鍵的是將所需提升能力的培訓內容和日常工作需求有機結合,邊學邊做。同時充分利用反饋、輔導等機制,幫助管理人員內化所學,達到實用組織能力的提高。

(b)如何建設企業文化,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企業文化的意義在於它能從更深層次激勵和穩定管理層和員工。我們看到許多互聯網企業員工可以暫時擱置報酬、休息等單純的利益考量,忘我且富有創造性地投入工作。這要歸功於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許多企業對文化建設的理解往往是:由人力資源部門組織員工座談、提煉企業的口號和價值觀,然後通過各種方法進行宣導。但大量實踐證明,這一方法的有效性並不明顯。麥肯錫在實踐中認識到,成功的企業文化必須樹立清晰的目標;企業主必須意識到企業文化建立是一個轉型的過程,自己首先就要成為這一轉型的提倡者和踐行者;同時文化轉型要在管理層和員工中培養新的心態和行為方式。

三、卓越運營

麥肯錫認為,在如何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打造卓越運營,可以細化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採用精益化生產的概念和工具,對業務流程進行改造?

第二階段是跳出產品、服務生產流程本身,從產品、服務是否真正以最高的性價比滿足市場需求,且實現差異化的角度,進行一體化的設計、規劃

(第三階段是在國內市場佈局業已領先的情況下,規劃供應鏈和生產基地的國際化佈局)

1、業務流程的精益化改造

絕大部分民企已經著手開展此類運營提升工作。許多企業使用諮詢公司甚至招聘專門人員引入和實施JIT方法、6西格瑪方法,但運營提升效果卻參差不齊。許多企業在項目大張旗鼓地引入之後,往往未能取得預期的持久效果。原因在於,企業通常僅僅重視技術和操作層面的改造,如工作流程改造、引入新的IT系統等,卻忽視了配套的管理架構,尤其是員工理念和行為的變革,因而導致效果不如人意。

為此,麥肯錫總結了全球上千個運營提升項目的經驗,結合對中國本土企業的認知,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運營轉型”的改善方法,其重點是不再侷限於“運營系統”,而是同時著眼於決定轉型能否持久的“管理架構”(即組織結構、激勵機制、績效和人才管理流程)和企業各級人員的“理念與行為”(即對轉型的認同、持續改進的企業文化和行為方式)。

2、一體化的產品、服務設計規劃

除了業務流程,大多數民營企業在產品、服務本身的設計上也有著巨大的優化空間。它們的通病是並不瞭解客戶真正關注的產品、服務特性,往往在客戶認為不重要的產品特性上用力過多、浪費大量成本。

改變的方法是從用戶價值出發、以全方位的視角尋找產品改進的機會,其中按價值設計(DtV)法很有代表性。其核心是通過消費者洞察,分析產品的各個特性在消費者眼中的價值大小,並將它和實現該特性的成本相對比,從而對產品進行優化實現產品利潤最大化。

3、端到端的國際化價值鏈優化

中國民企在全球經濟危機後經歷了“走出去”的熱潮,但迄今在全球供應鏈和生產佈局仍然缺少成功案例,其主要原因是企業自身對海外市場缺乏深入認識及管理能力的欠缺。這是中國民企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在中國經濟增長進入“7時代”的今天,中國民營企業走到了轉型升級的歷史節點。採用科學、系統化的方法進行企業的戰略規劃、管控與組織建設以及運營提升,是中國民企再創輝煌的必經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