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碧水蓝天
说唐朝强盛,那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重点只讲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而安史之乱后,那个政令不出长安,皇帝由宦官任意废立,藩镇割据,周边少数民族肆意入侵的中唐,晚唐却没有被重点讲述。
事实上,唐朝的所谓强盛是被人为地放大和高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此强盛的大唐,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要想在他的周边存在只有更加强盛才可能。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并不是如此。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西域经历了怛罗斯之战,大唐王朝败给了阿拉伯帝国。从此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连长安洛阳都丢了,唐玄宗西逃成都,唐肃宗灵武登基。最终还是依靠回纥的力量才收回了长安。
此后,吐蕃人见唐朝势衰,开始了发难,竟然进行了一次长途奔袭,从青海,四川一带杀向长安。而唐朝包括皇帝在内的朝廷居然等到吐蕃人打到了武功县才知道。于是,唐代宗出逃,吐蕃人占领长安。
随后,李希烈造反,唐德宗出逃凤翔。黄巢造反,唐僖宗出逃成都。王重荣与田令孜争河中盐场,唐僖宗又出逃兴元。李克用平王行瑜,唐昭宗出逃,李茂贞逼宫,唐昭宗又被绑架凤翔。朱温抢天子,唐昭宗又被绑架洛阳。
总之,唐朝到了后期,漫说是河北三镇的割据,就是这一系列的出逃,可见当大唐的皇帝比平常百姓还惨。
傅斯鸿
1、盛唐很短暂
开元盛世是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政府人才济济,咸与维新;国家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对外疆土开拓,四海称臣。
到了天宝年间,虽然受到一些挫折。但不失强盛。
安禄山举兵,意味着这一切结束。强盛满打满算也就四十年。
(盛唐)
我们从小学的唐代文化繁荣,多是盛唐时期;我们学的历史多强调盛唐;我们看到的新闻,多说长安(那是盛唐时期的)。
盛唐=唐,造成了我们一种错误的映像。
(安史之乱)
2、天子九逃是什么?
756年,唐玄宗逃出长安,入川
763年10月,土蕃入寇关中。代宗不得已仓皇逃往陕州(河南陕县)。
780年,泾原军哗变。德宗仓皇逃往奉天。
781正月,李怀光亦叛,与朱泚联兵,乱事扩大,德宗复奔梁州(今陕西汉中)。直至784年。
880年,黄巢军到达潼关,僖宗和部分后宫狼狈逃出长安。
(中唐)
885年,李克用起兵南下,进逼长安,僖宗和后宫西逃凤翔。
886年,僖宗逃到宝鸡,准备入汉中。
901年,唐昭宗逃往凤翔,投靠李茂贞。
904年,昭宗和百官离开长安和关中,并将他们迁往洛阳。
其中中唐四次,晚唐五次。前者是安史之乱的余波,之后保持了百年的安稳;后者是唐王的前兆,之后是改朝换代。
3、首都六失是什么?
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弃都出逃成都;
763年,吐蕃入侵关中,唐代宗出逃陕州(河南陕县);
780年,叛军朱泚攻河南襄城,泾原军哗变。德宗闻讯仓皇逃往奉天;
880年,黄巢军到达潼关,唐僖宗和部分后宫狼狈逃出长安;
885年,李克用起兵南下,宦官携唐僖宗和后宫西逃凤翔,
901年,李茂贞和朱温混战,唐昭宗逃往凤翔;902年唐昭宗被朱温挟持回长安,
前三次,后三次。这都是急剧动荡的时期。
(晚唐)
小结
王朝犹如人生,年轻时候很牛,中年受过伤,老年病死。这很正常。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很强,在中期经过了残酷的受伤,之后稳定百年;晚期又折腾了一段。无可奈何花落去。
一枚明粉
唐朝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特例,它的光辉无与伦比,但它的黑暗也无与伦比。唐朝曾经暴打过所有不服的势力,也曾经被各路人马暴打过。
以至于,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国都六陷,天子九逃”。
整部唐朝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唐朝与汉朝类似,是标准的以武立国,唐朝无论文臣还是士民,都有一种夸耀武功的情节,以上阵杀敌为荣。相比之下,宋朝以后的王朝,也普遍重文轻武(元朝不算),一旦天下太平,武将地位就会迅速被文官压制。而唐朝的宰相很多是由有军功的战将出任的,这种情况在其他王朝非常稀有。
初唐时期,唐朝和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外部民族打,盛唐以后,跟吐蕃打。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跟国内的藩镇打,晚唐跟黄巢起义军也打。
唐朝的强盛时间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长。整个盛唐时期也就不到五十年。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虽然把所有的邻国挨个虐了个遍,但是也曾经被突厥兵临长安城下,差点没亡国。
唐玄宗开元时代倒是强盛,但是埋下了安禄山这么个超级大炸弹。安史之乱时,叛军火速攻占了洛阳,唐玄宗逼哥舒翰出潼关应战,结果全军覆没。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一大堆亲信往四川跑,开了皇帝逃跑,首都失陷的先例。
从这之后,唐朝总共经历了六次首都沦陷,天子跑了九次。算上唐玄宗这次,其中有一次是因为吐蕃入侵,一次是因为农民起义,一次是因为士兵哗变,剩下的七次都是因为藩镇。
这就是唐朝天子九逃的根本原因——藩镇制度。
藩镇制度,是中晚唐的一个特色。唐玄宗开始,朝廷设立了十个藩镇,藩镇领袖叫做“节度使”,史称“天宝十节度”。
为什么要设立藩镇?
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而唐朝又是个经常打仗的朝代。唐朝不是明朝,明朝的战争虽然也都在长城边境上,可是北京离长城也很近,所以叫做“天子守国门”。而唐朝首都长安离边境很远,如果边疆有警,等到信使跑到长安,一来一往,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唐玄宗为了让边境迅速反应,设立了藩镇,藩镇拥有独立的兵权和指挥权,能够快速反应,不用请示中央就能随机应变应付边境战争。
可是唐玄宗没想到,节度使也是会造反的。当他傻乎乎的封安禄山当了范阳、卢龙、魏博三镇节度使之后,就奠定了唐朝藩镇尾大不掉的基础。
安禄山掌握了唐朝一半的生力军,一个安史之乱,把好一副盛唐气象给毁的荡然无存。
之后的一百多年,唐朝中央政府就在藩镇之间来回纠缠。英明的皇帝想主动削藩,平庸的皇帝不想让藩镇造反。而在唐朝境内,始终存在着不听从中央命令的藩镇,有时候只局限于河北,有时候是天下有六七个听调不听宣的藩镇。
中晚唐历史上,就发生过数次藩镇战争。每一次都是牵动全国的内战。外敌好御,家贼难防。唐朝朝廷一次次被藩镇所威胁。
黄巢大起义之后,唐朝中央政府威信荡然无存,这时候的朝廷,已经跟汉献帝一样成为了诸侯手中的玩物,任谁都能劫持皇帝了。所以皇帝一次又一次的跑路。
不过藩镇制度也有自己的好处,就是唐朝的抗击打能力特别强。因为兵权集中于地方,所以中央垮了无所谓,地方藩镇一拥而上,依然能把朝廷接回来。黄巢大起义就是典型范例,黄巢打垮了唐朝的中央军,唐僖宗跑到四川,调集天下藩镇围殴黄巢,终于把黄巢打出了长安城,唐僖宗依然能够当皇帝。
反面例子是宋朝。宋朝朝廷把兵权抓的死死的,地方没有一点兵权。可是代价是什么呢?北宋历史上首都就失陷过一次——亡国那次。金国人把开封攻占以后,宋朝地方乱成一团,没有任何一支力量能够给金军有效打击,这种情况在唐朝是不可能发生的。
小约翰
可以说,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逃不脱兴盛和衰落的规律,即便是号称“盛唐”的李唐王朝也是如此。所谓“天子九逃,国都六陷” 是指在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多年来,唐帝国的首都长安曾经先后六次被外军攻陷,而皇帝更是九次逃离都城长安,看起来实在内外交困、屈辱交加。
(盛唐)
事实上,这和盛唐的说法并不矛盾。唐王朝在崛起之初,曾先后攻灭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西突厥、高句丽、后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除了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以外,唐朝对周边国家都表现出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即便是面对强盛的吐蕃王朝时,唐朝军队的表现也是胜负参半。
可是在安史之乱中,身兼唐朝三镇节度使的胡人安禄山竟然使用唐朝精锐的边军发动叛乱,先后攻陷洛阳、长安,而唐玄宗丢下国本,携杨贵妃往蜀地仓皇逃窜。此后,唐王朝为了镇压扰乱,不断征调朔方、安西、北庭的边军进入中原平叛,导致边防空虚,遭到吐蕃大举入侵。
自唐肃宗以来,安西、北庭、河朔相继被吐蕃失陷。而吐蕃趁唐朝内乱的时机,曾经一度攻下长安。直到后来唐军主力到来,吐蕃才徐徐撤退。
(天宝年间,唐玄宗宠幸杨氏姐妹)
在外患不平的同时,晚唐又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中。安史之乱后,朝廷在地方上设置的诸多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逐渐形成了“自宫门以外不受天子节制”的局面。而且从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又相继经历了奉天之难、淮西叛乱。这些都是武将叛乱所引发的灾难,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实力。
不过,晚唐的国体虽然分崩离析,但依然有很强的军事实力,这或许与地方上拥有精锐兵马的节度使们有关。非常有意思的是,与“天子九逃,国都六陷”形成对比的是,晚唐在内忧外患下却先后重创了西南的吐蕃王朝和漠北的回鹘汗国。
(晚唐)
曾经在安史之乱时趁火打劫、作威作福的吐蕃王朝,却在剑南、四川等地遭到唐朝军队重创。尤其是在801年的维州之战中,吐蕃16万军队被唐军主帅韦皋击溃。此后,吐蕃因为国内动乱再也无力主动邀战唐朝。而到了唐宣宗时期,唐军又继续振作,一鼓作气收复了安史之乱后失陷于吐蕃的西北12州(河西走廊)。
(晚唐名将韦皋击溃吐蕃)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逃不脱盛衰的规律,出现“天子九逃,国都六陷”的主要原因还是唐朝陷入内乱,而且是发生在中唐和晚唐时期,并没有出现在盛唐时期。不过,尽管晚唐处于分崩离析的状况,但自身依然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从另一个方面看,晚唐“天子九逃,国都六陷”而不亡国,也从侧面反映了唐帝国不屈服的一面。
历史的荒野
这句“天子九逃,首都六失”显然是不对的,网上有“长安六陷,天子九迁”一说,活着说“天子九逃,首都九失”。
很多人说起唐朝的衰败都是从安史之乱说起,其实唐朝从来没消停过。
唐高祖登基5年发生第一次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李世民灭族,李渊被迫做了太上皇凄惨而终!
唐太宗登基16年,太子李承乾造反被杀!
唐高宗驾崩,唐中宗唐睿宗先后被废,唐朝灭亡,武周建立
武则天神龙元年发生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只是这个玄武门是洛阳玄武门,太子李显登基,武则天做了太上皇,不过这个太上皇恐怕是唐朝待遇最好的。
唐中宗登基5年,太子造反被杀,唐中宗不久被女儿和皇后下毒杀死!李隆基造反拥戴其父李旦继位。
唐睿宗李旦在位一年,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杀了太平公主,唐睿宗被迫交出大权成为真正的太上皇。
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然而自从开元24年唐玄宗离开洛阳前往长安,天宝乱局逐渐开始,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两京沦丧,唐玄宗从长安逃亡四川(从洛阳到长安再到成都,从开元盛世到天宝乱局再到安史之乱)。
唐肃宗李亨在马嵬坡发动政变,李隆基做了太上皇,李亨在灵武继位(这也是唐朝唯一一个不是在首都继位的皇帝),李亨求助回纥,许诺收复两京之时唐朝只要土地,百姓和金银归回纥(真是不耻,把自己子民当了”赃物“),在回纥的帮助下先后收复长安洛阳,洛阳父老主动拿出财帛帮朝廷还了帐(收复长安时回纥王子就要开抢,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代宗屈膝祈求说长安虽复,洛阳还没收复不算收复两京),最后终于收复了两京算是安定一段,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史思明造反再次攻占东都洛阳,唐肃宗对外急忙调兵并下诏要亲征,对内赶紧把唐玄宗这个太上皇迁到别处幽禁起来(丢失洛阳,怕唐玄宗趁机复辟)。最后在一次由太子和皇后对阵的宫廷政变中死去。
唐代宗继位对内剪除权臣,对外平息安史之乱。然而763年安史之乱平定,763年吐蕃攻占长安,这也是继西周末年犬戎攻占镐京,西晋末年匈奴贡献长安之后长安第三次被外族攻占(好像中国国都被外族攻占发生最多的就在长安这个地方啊),唐代宗仓皇逃到陕州准备前往东都洛阳。安史之乱以来连续三位皇帝逃出长安!
其后的唐朝基本就是由”皇帝“”藩镇“”宦官“”权臣“四大部分组成,任何一方强大都代表着其他三方要受罪,不过貌似皇帝这一边受罪最多。好不容易出一两个中兴之主不如唐德宗、唐武宗、唐宣宗,结果这三位皇帝都是”暴死“,其实就是被太监给毒死的,无一善终。其他一些皇帝也都是奇葩,有半身不遂皇帝唐顺宗话都说不出来,唐嬉宗认太监为父,唐文宗感叹自己不如汉献帝,唐昭宗被藩镇抢来抢去,,,,不可言状。
可以说唐朝从来就没消停过,盛唐只不过是遇到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前期天下无事加上皇帝有能力才有的盛事,其实唐朝的机制缺陷很多所以才会内乱外患不止。
云星午夜
如果说李世民开了唐朝政变夺位的先例,那么李隆基则开了唐朝皇帝逃跑的先例。先例一开,追随者纷至沓来。安史之乱让盛唐的荣光化为泡影,从此唐朝迎来了“国都六陷、天子九迁”悲痛史。
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的前半生是英明神武的,他把大唐从近十年的内乱泥潭中脱离出来,让大唐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元盛世”。但是,他在皇帝位子上坐久了,斗志再不如从前,再加上身边有心人(李林甫、杨国忠们)的蒙蔽,逐渐年迈的李隆基变得昏庸而懦弱。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范阳为根据地起兵造反,不过半年多的时间,长安城就陷落在即。唐玄宗命人收拾了东西趁夜就出逃了,地点就是杨国忠的四川老家。这一天是756年6月12日,五天后,长安城陷落。李隆基这一跑,自己的天子之位也没有了,马嵬兵变间接的让李隆基成为了太上皇。
唐代宗李豫:安史之乱刚刚平定,李豫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西部的吐蕃就来犯了。当初威慑吐蕃的河西军和陇右军都被撤回来对抗安史叛军,以至于吐蕃找到了机会进攻大唐。763年的十月,他们很快就占领了陕西凤翔和奉天等地。而当时宦官当政,宦官程元振隐瞒不报,等吐蕃军兵临长安城下的时候,唐代宗慌了,然后跑到了陕州,下诏让在徐州的李光弼到陕州去,但是全程参与指挥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看到宦官当政害怕自己会被宦官设计,于是拒绝救驾。李豫只得重新启用郭子仪。郭子仪巧布疑兵,吐蕃在占领长安城十五天之后撤出。
唐德宗李适:李适的出逃是因为一场士兵哗变,即“泾原兵变”。安史之乱后,各镇节度使开始拥兵自重,逐渐脱离唐王朝的控制,不断出现叛乱的事情。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联合四个节度使称王反唐。783年,唐德宗李适派大军讨伐李希烈,但在开始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让李希烈把襄阳城给围住了,为了解襄阳之围,李适继续安排兵马,并令泾原诸道兵马援救襄城。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兵马在10月到达长安,当时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士兵经过长时间的跋涉,可谓又累又饿,而京兆尹却只给士兵们提供了一些粗饭,这与大家原来设想的丰厚的赏赐差了十万八千里。于是士兵哗变,抢劫京师府库财物,李适仓皇出逃奉天,而泾原兵则拥立朱泚为帝。第二年,李晟击败叛军,李适才得以回到长安。
唐僖宗李儇:李儇在12岁的时候被宦官田令孜扶上了皇位,从来就开始事事听从田令孜的。一生中有两次被田令孜带着逃出了长安。在李儇做了七年少年天子后,黄巢起义爆发了。田令孜带着李儇在500名神策军的保护下去了四川,一去就是四年。第二次出逃则是因为田令孜和节度使政权,引来节度使混战,田令孜又带着李儇出逃了。
唐昭宗李晔:李晔主动或者被动离开了长安四次,最后一次再也没有回来。李晔在位的时候,地方割据势力已成,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朱温、李克用、李茂贞都已经登场,他们之间争权夺势,唐昭宗李晔就成为他们争夺或者弃用的一枚棋子。最终,李晔被朱温迁到了洛阳,然后几年之后又被朱温杀死。
我们看大唐从755年安史之乱开始一直到907年朱温灭唐建梁,期间有150年的历史。这段历史中各种各样的叛乱迭起,节度使拥兵自重、宦官当政、藩镇割据、天子式微,但即便如此,大唐还是顽强的存在了这么久的时间,这是不是也算是一个奇迹?
萧晓四姑娘
谢谢@再造碧水蓝天的邀请。历史上一些所谓强盛的王朝,其实很大程度上出于政治宣传。中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对外始终强盛的,只有汉朝(含西汉东汉),其余如秦、隋,属于短暂一时;唐宋元明清,宋自然不能说强,元则时间也很短,清朝前期确实强大,但中后期一大半时间是烂掉的。相对而言,质量比较高的,其实是明朝。至于唐,则完全不符“盛唐”之名,因为唐朝强盛的时光,只有从唐太宗到高宗以及玄宗前半段这些一小撮,其实的漫长岁月,都是挨打、逃亡。天子九逃、首都六失,便是唐朝软弱挨打的真实历史。
第一次挨打,属于意外,那是唐明皇的剧情。说安禄山造反,胡子大兵打到潼关,大唐征调来大将军哥舒翰守潼关,原本哥舒翰坚持固守待变,可事实上唐明皇迫不及待,结果哥舒翰一出关便全军覆灭,消息传到长安,唐明皇从原本的“信心满满”骤降至“长安也守不住了”,在杨国忠建议下,一溜烟跑向四川,第二天百官尚来上朝,才发现英明天子已下线。
而这一次轻易出逃,便铸成了大唐皇帝爱跑跑的历史传统(相较而言,汉朝、明朝的皇帝,直到对方兵临都城之下,都宁可死守也不逃跑,弃都出逃的典型,除了大唐,便是大清国)。
于是此后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九次。第二次是在七年之后,这次入境的不是叛军,而是吐蕃,吐蕃在攻下大震关之后,一直推进到邠州(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的彬县),唐代宗才知道真实军情,于是仓皇逃出长安,前往陕州(河南陕县),吐蕃军队随后进入长安大肆剽掠。
第三次是唐德宗时期,泾原军的一次哗变,便吓得皇帝仓皇出逃,叛军还推举了一个大秦皇帝朱泚,也热闹过一时。
第四次依旧是唐德宗,一度打败朱泚,皇帝回到了长安,但没多久一支前来勤王的军队居然也叛变,德宗又跑去汉中,长安又沦陷。
第五次是农民起义黄巢大军,一到潼关,唐军便“喧噪烧营而溃”,此时的唐朝皇帝是僖宗,他的唯一反应是君臣相对哭泣,多亏宦官田令畋出主意,带着僖宗又逃出长安。
第六次依旧是田令畋带着僖宗出逃,但进攻长安的人是李克用。还有第七次,也是田。所以田令畋可以拿下“大唐带着皇帝出逃次数最多的宦官”称号。
第八次则是因为军阀混战,战败的一方挟持唐昭宗出逃。
第九次依旧是唐昭宗,这一次是朱温出手,将他们迁往洛阳,并再无归来。那么唐朝皇帝为什么这么爱跑跑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唐朝的军队重心太分散,地方军力反而超过中央,一旦出问题地方很容易倒逼中央,这也是后来宋朝推行兵制改革的重要原因。当然,宋朝的办法其实也很糟糕,世界通行的应对办法是:保持一支数量不大的常备军、对应的是庞大的民兵,一旦战争爆发民兵立马就可以变成国家正式军队,当然这个办法对于君主独裁国家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一来,权力其实握在民众手里,英法美的革命就是这种例子。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那时的唐朝已经不是往日强盛的唐朝了。
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重大转折点。
从此,皇帝出逃成为家常便饭,经常成为地方节度使挟持的对象,一发生兵变,就得逃亡。史书上,经常用幸某地来描述唐朝皇帝逃亡的景象,颇具讽刺意味。
说到底,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中央已逐渐失去对藩镇的控制,从权威到实力都不可避免一落千丈。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除了中间曾经出现短暂的元和中兴,中央始终处于孱弱状态,内受制于宦官,外受制于藩镇。
这两股力量保持着危险的平衡,而等到这种平衡被打破,唐王朝也被拖向死亡的深渊。
生说
“天子九逃,国都六失”这与唐王朝曾经的强大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不免唏嘘感叹,而越发的显得过往的强盛和如今的衰颓。
唐朝强盛说的是前期,后期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早已不复当年。唐太宗贞观之治,军事、政治、文化多元而包容,成为世界上最闪闪瞩目的强大王朝,俯瞰四邻,成为当时异国人人所向往的圣地,唐太宗更是被称为“天可汗”,到唐高宗那也是灭亡西突厥,吐谷浑,军力再次大盛,直到武则天时代都有着贞观遗风;到唐玄宗李隆基政变而成为帝王之后,唐朝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之治令得李唐再次迈向了巅峰,而同时也有着不少的危机潜伏。
至唐玄宗时期,唐朝是强大的,四邻是臣服的,我天朝是人心所向,无往而不利的,直到天宝14年安禄山叛乱,唐朝开始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也自此走向了衰退。
玄宗时期军事上的外重内轻使得这场叛乱差点颠覆李唐王朝,如果不是借回纥的兵力,大唐可能真就成为一个历史符号了,即使是叛乱后期被压制,可也使得内忧外患加剧,如河朔三镇表面臣服,不听从调遣,多年战乱,不少藩镇掌控了军政大权,由此成为国中之国,不再听从朝廷号令,李唐皇室威信大为下降。
也就是从那时起,唐朝内部不再一统,而是问题层出不穷,再也不负开疆拓土的能力,在内部的消耗下,国力日损,直到唐宪宗时期才有所转变,可也仅仅维持短暂的时间罢了。面对群狼,军事手段成为了最直接的政变方式,面对难以调和的问题,战争就开始了,要么就是藩镇掌权者被杀,要么就是藩镇联合打败中央,而皇帝出逃最终妥协。
李唐被安史之乱而摧毁,结束了那辉煌的年代,当真是令人唏嘘。
历史风云天下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在世的时候,曾经被各民族称为天可汗,中原的皇帝得到可汗称号的就只有两个,一个就是隋文帝杨坚,一个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还被少数民族称为可汗,说明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可,扮演了世界警察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