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y22
司马氏篡魏如曹氏篡汉一样,本质是一样的。但曹氏篡汉又远非司马家这般嚣张跋扈、明目张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直到他死,汉献帝还保留一定的作为皇帝的尊严。而司马家族擅自废立、大逆弑君、为篡魏处心积虑不择手段,确实为世人所鄙视唾骂。
司马家篡魏,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祖孙三代有计划的分几个步骤走。魏帝曹芳时期,宗室曹爽(大司马曹真之子)出任大将军总摄朝政,司马懿遭到排挤被剥夺兵权,以太傅虚职退闲在家,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曹爽兄弟满门尽诛、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此时司马懿已经年逾七旬,行将入土之年还能发动政变夺权,可见司马懿此人确实善谋断略,勇武过人,像曹爽这等纨绔子弟官二代岂是他的对手。
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同年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总摄朝政,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无过错的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通过擅自废立,司马氏兄弟在朝中威望日甚,权势熏天。曹髦即位后,对专横跋扈的司马氏兄弟极为不满,常对身边近臣表露出要除掉司马氏兄弟的想法。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密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孤将往讨之”,王经与王沈及王业苦劝而不得,曹髦于是亲自率百余人御林军和宦官出宫讨伐司马昭。王业为自保乃向司马昭密告,司马昭谴心腹贾充领兵往拒,曹髦为太子舍人成济所弑杀。据《晋书》记载: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曹髦之死,司马昭是主使,成济是执行人,当时天下人都知道司马家将代魏自立了。
曹髦被弑杀后,司马昭改立魏武帝之孙,燕王曹宇之子曹奂为帝,即魏元帝。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乘西蜀姜维遭后主猜忌屯田沓中,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兵发成都开始灭蜀之战。同年九月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司马昭因灭蜀有大功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加九锡大礼。至此,司马氏家族先后经历夺权、废立、弑君几件大事后累积了深厚的政治资本,为篡魏自立扫清了一切障碍。
据《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说:曹叡览毕,大惊失色,急问群臣。太尉华歆奏曰:“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王朗奏曰:“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三国演义》虽是演义小说,但多少也参照了《三国志》、《史通》、《资政新编》等史料,司马懿在武帝、文帝、明帝三朝尚不敢乱来,还能安分守己以仁臣事君。但他天生反骨,年越长反相越明显,华歆、王朗等人绝非出于对司马懿的嫉妒而离间君臣关系,而是看出了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将来必定会反魏。
一门三代处心积虑夺权篡位,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夺权之战。最终以司马家的第三代司马炎成功篡魏自立并统一天下而结束。但天道轮回,天命有数,西晋立国不到四十年而亡,亦是一种报应。
大国布衣
历史上篡权的人的确不少,司马氏并非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性质上看也不算最恶劣的一个,那么为什么偏偏司马氏的名声如此不好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开创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晋朝,是最烂没有之一,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最烂的朝代,所以这个谋权篡位的司马氏,最终落得个被人唾弃的下场。
我们常说唐宗宋祖,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两个也都算是篡位得权,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宋太祖的黄袍加身,都可以说是在权力的挣多少有不光彩的地方,但人们之所以对这两个人有如此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们开创的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时代,对人们也都做了许多好事,而司马氏家的晋朝得位之后,第二代就开始衰落,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全面倒退的时代。
篡位不可怕,可怕的是篡位之后胡作非为,历史会铭记每一个伟人和每一个小人,让他们无处遁形。
昭烈名臣
后赵石勒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他说道:“朕若遇汉高祖,当北面而事之,与韩信、彭越竞鞭争先; 若遇汉光武帝,当与争雄并驱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操、司马懿父子,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谋权篡位虽然为人所不齿,不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强中自有强中手,皇帝轮流做,光明磊落地抢,仍不失为一代英雄。
再看石勒所说的,总结一下,司马懿父子夺位的手段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不光明磊落。
第二,欺负孤儿寡母。
第三,狐媚以取天下。
但像这样篡位的人也不少,比如曹操、赵匡胤都是,但为啥只有司马氏为人所鄙视呢?
这都是因为司马氏所建立的晋王朝把一个本来很强大的中国带到了沟里。本来乱世的意义就是择最强者重新统一,结果司马氏靠着狐媚手段夺了天下,大汉的那点铁血之风几乎没继承下来。司马氏当国,一蟹不如一蟹,没多久就沦落到让一个智障当国,一个丑女弄权,皇室子弟窝里反没问题,到了五胡乱华,一个个都当了缩头乌龟,大好江山让胡人糟蹋了四百多年,能不让人鄙视吗?
不过好就好在,江山万里,能者居之,胡人杀汉人固然痛心,但似此等堕落汉人,不如杀个干净,以胡人彪悍之风熔铸之,方才有日后隋唐之盛世。
达摩说
晋朝司马家族被评价低主要是因为这个朝代根本没强过!晋朝是通过篡位来的没有错,但是司马炎在篡位的时候威望不够,这使得他的国家得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他不得不出卖大量的国家利益用来收买自己的大臣,这在历史上也没谁了!以从羊祜任职荆州时跟司马炎的书信对话来看,司马炎为了能够称帝几乎把整个晋国给卖了,羊祜在襄阳的仓库里连半粒米粮都找不到。
其次,晋武帝作为晋朝的开拓者在自己晚年的时候就很荒谬。比如,历史上总是在说的皇帝会有三宫六院的妃子说的就是他了,是他第一个发明的也是仅有的几个真正落实到底的皇帝,据历史数据显示,司马炎有妃子5000多名,多到花名册排不下去,只能用牵羊赶羊车来选妃侍寝。这也使得司马炎早早便不行了。
最后,这个晋朝不仅淫而且乱。由于晋武帝分封了大量的氏族亲王,使得亲王之间互相不统属,朝廷内部混乱,并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优己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司马氏受曹氏三代重用,司马懿甚至先后被曹丕,曹叡委任为辅政大臣,托孤大臣,可见曹氏对司马氏是非常信任的,然而司马氏却忘恩负义,夺了曹氏的天下,这在以“仁义治天下”的中国是很难不被人所耻笑的。
2,司马氏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像其他大一统王朝一般,君王在立国之初勤于政事,为天下百姓开创一个重建家园,快速发展,蒸蒸日上的好时代,反而从二代君主—晋惠帝司马衷开始就迅速走向败落,真的是还没有强盛就开始衰败了。司马衷就是那个各地闹灾荒,百姓没有饭吃而发出:“何不食肉糜?”之问的傻子皇帝,也正因为司马炎当年选定接班人的失败和司马衷的无能,导致西晋王朝建立仅26年,天下重归一统仅11年便发生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对于百姓来讲,尤其是北方的百姓,一场空前的浩劫即将到来。
3,由于“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王朝国力空虚,曾经依附中原王朝和长城以外的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趁机起兵,他们夺取中原王朝的土地,掠夺百姓的财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先后建立了数个政权,这就是“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开启了中国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不管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还是南方汉族政权,都长期处在互相对抗和各自的内乱中,中华大地三百年不得安宁,在这三百年的时间里,汉人无疑是损失最惨重的,北方汉人几近灭绝,无数百姓死于战乱,活下去的也是流离失所,苟活于人世,所以才有了“乞活军”,乞活乞活,为了活命而建立起一支军队,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对汉人来讲是有多么的残酷!而这一切都是司马氏的无能造成的。
所以大家鄙视司马氏,有本事辜负曹氏三代人的厚望,欺负孤儿寡母,夺了人家的权却没本事建立一个强盛的王朝,不仅没本事建立一个强盛的王朝,反而引狼入室,让中华大地又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黑暗时代,无能的司马氏啊,又怎能不让人鄙视不让人恨呢?
咸鱼闲聊
因为相比真小人,大家更讨厌伪君子,而晋朝实际开创者司马懿就是中国2000多年王朝历史中最伪君子的一个。
认真说,司马懿篡权的方式之下作,给后来史学家、后来的英雄豪杰的观感恶劣程度,绝不亚于现代的马蓉和翟欣欣。
我看大家都拿司马懿比王莽,司马懿怎么配和王莽比?
王莽不但真的杀了自己犯法的儿子,而且王莽篡位时真的得到了广大士大夫阶层和满朝文武的支持;但是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的表现直接气死了好几位和他共事多年的老同事。退一万步说,老王家和老刘家还是姻亲呢,王莽篡汉从这个角度讲就是自家亲戚之间的事儿。
至于拿曹操、刘裕、赵匡胤来比就更远了,曹操、刘裕那真的是“力挽狂澜”,如果没有曹操和刘裕,那么,东汉和东晋可能提前十好几年就灭亡了;而赵匡胤所在的年达,本来就是伦理颠倒,社会规范崩溃的时代,后周郭威自己都是篡夺自己老上级刘知远的天下。
司马懿是怎么发迹的呢?
司马懿的发迹真的是曹氏父子两代提携的结果,尤其是曹丕,完全可以说对司马懿有“知遇之恩”。
可以说,没有曹家的提携,司马懿是绝对不可能在曹魏政治舞台上发光发热的,这一点有点像诸葛亮之于刘备。
而且司马懿和诸葛亮更相似的一点是他们都是顾命大臣,曹丕死的时候遗命的三个辅政大臣,就是曹真、陈群和司马懿。
而且在高平陵之变前,曹魏上下也确实是把司马懿看做是曹魏的“诸葛亮”。
即使曹爽不满司马懿这些曹魏老臣把持朝政,那也是载沣对待张之洞的模式,仅仅是盼着司马懿赶紧病死,连赐鹤顶红都不敢,还封司马懿为大司马,太尉。给其萧何待遇,入殿不趋,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也正因为曹爽在架空司马懿过程中守住了政治底线,所以他才会在高平陵事件中那么“天真”,因为人都是“以己度人”的。
然而司马懿是怎么做的呢?
他先是装病,接着乘曹爽带着皇帝外出扫墓的机会,发动了政变(高平陵之变),因为曹爽还带着皇帝,所以司马懿不断派曹魏老臣出城去劝曹爽带着皇帝回城。
我给大家数数,司马懿都派了哪些重臣去:
陈泰(陈群的儿子)、蒋济(太尉,他的前任就是司马懿),还有一个是尹大目,他不是重臣,但是是天子近臣,和曹爽关系很好。
这三个人去见曹爽,说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说只要你下野,肯定不会怎么处理你balabala
司马懿,那是曹魏的诸葛亮,深受曹家大恩,又有前顾命大臣陈群,颍川门阀代表陈泰以及司马懿老同事蒋济作保,再加上曹爽自己对司马懿真的还挺不错,“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
恒父事之,不敢专行。”所以就相信了,带着皇帝回城了。毕竟曹魏诸葛亮嘛,谁也不会认为这样的人能出尔反尔,能篡位,别说曹爽,司马懿的老同事老朋友们都没想到七十岁的司马懿其实是奥斯卡影帝。
结果司马懿转头就不要脸了,什么发誓赌咒都不认了,诛了曹爽三族,老弱病死统统不放过(“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老同事蒋济,老朋友陈泰都被气死了。
要知道三国纷乱,皇权衰微,世家大族对信义看得比平时更重,结果司马懿就来个反其道而行之,把信义当狗p,出尔反尔,坑自己亲戚朋友和喝水一样。
司马懿这件事做的有多恶劣?
西晋一朝只敢拼命提倡“孝”,不敢宣扬“忠”。
东晋明帝听了王导给他讲自己曾祖父司马懿这些“露脸”的事情后掩面哭泣,并且总结到:“如果真如您说的,晋朝的江山安能长久?”
从秦一直到明,只有晋朝的皇帝因为自己祖宗“丰功伟绩”羞愧的掩面哭泣。
因此,为什么那么多人鄙视晋朝,鄙视司马家?实在是因为晋朝老祖宗司马懿做事做的太绝、太功利了,不但突破了政治底线,也突破了做人的底线。
兰台
晋朝司马氏何止是被很多人鄙视——就说司马昭父子代魏这件事,那是连他们自己的后人都没眼看!宋赵与旹写的《宾退录》里记载了这样五个故事: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曾经问他的丞相王导:“晋朝的天下是怎么来的?”于是王导就将从司马懿到司马炎如何取代曹魏之事说了出来。司马睿——这个司马家的后人是什么反应呢?他是“以面覆牀(床)”,羞愧地说了一句:“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如果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我大晋朝的国祚怎么可能长远?”)
你看看,司马代魏之事,连司马家的后人自己都觉得羞愧,更不要说别人的。然而王朝更迭之事这么多,为什么唯独司马代魏之事不光彩呢?答案出来司马家族对待前朝皇帝实在太过残忍。司马昭为了巩固自家势力,先废了曹芳,后杀了曹髦,然后再由其子受禅,如此残暴的做法,在以受禅为前提的朝代更替中,可谓前无古人:
王莽代汉,经历了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几大步骤,其中对前朝皇帝没有过分迫杀。曹丕代汉,三辞不就,登基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汉献帝不仅自己善终,他的山阳国寿命比曹魏还长。相比之下,司马家为了篡夺曹魏的江山,真算得上坏事做绝。这样的王朝,如果能有强大的功业,或许还好说;结果西晋又偏偏短命;短命也就罢了,还被外族人攻下了中原……万千的锅,也只能让司马家背了。
隐语
这两年热播的两部《大军师司马懿》,算是把司马懿洗白白了一会,咱们也知道,现在给历史人物翻案的电视剧是很多的。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一下历史人物。
但是作为司马懿来讲,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对他的评价还要低于曹操。后招的皇帝石勒就曾经说过,他评价历代帝王,说如果我本人,遇到汉高祖刘邦,那我一定要北面而事之,我要被他驱驰,就像韩信一样;我要是遇到光武帝刘秀,我要和他竞争一番。我大丈夫行事要光明磊落,如日月一样,我可不能像曹孟德和司马懿俩老儿,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狐媚以取天下。什么意思?就是他认为,
曹操和司马懿一样,凭着狐媚取得了天下,凭着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取得了天下。不光明磊落。可是我们知道,相对而言曹操的知名度和评价比司马懿还要高一点点。为什么?其实比较简单。曹孟德不管怎么样,天下是他打下来的,汉献帝是他接过来的。曹操就说过,如果我先死了,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抢着当皇帝呢。换句话讲,汉室江山是曹操抢过来的。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强盗。
而司马懿呢,整个曹魏天下可不是他打下来的,他真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弄过来的。所以大家总结,他算是偷过来的。他就是一个小偷。
从这个角度讲,曹操算是一个真小人,小人起码他真诚,还有他的可爱之处。而司马懿更像一个伪君子,所说是君子,但是这个作伪的惺惺作态还是让人厌恶。
司马懿顾命大臣,欺人孤儿寡母,狐媚以取天下。石勒所不齿,晋明所掩面。可谓是得位不正,你要是得位不正,能够靠上位后的成绩来弥补,那也算得上是明君,就像李世民一样,开创贞观之治。但是司马家的晋朝可谓是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之一,闹得天下百姓活不下去。
司马炎羊车出行的丑事;何曾贵为宰相,一餐饭就靡费万钱,他的儿子比他还过分;石崇和王恺斗富看过世说新语的都懂;王济用人奶乳猪等等。就是这样的领导阶层,
以门户自保,完全不计国家利益,一开国就有亡国之象。其他的九品正中制什么的,直接断绝了寒士晋升之路,户调法也维持不久就不行了。更拉低下限的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这些也都是司马家留下的祸。所以说历史上谋权篡位的人很多,晋朝司马氏被很多人鄙视。
历史咸谈
晋朝司马氏被人鄙视,无非两个原因,第一,所有大一统朝代中最没出息的一个;第二便是司马氏夺权时的背叛与奸诈。
第一,所有大一统国家中最没出息的一个
历数历朝历代所有实现大一统的国家,即便如秦、隋短命,但是也为中华民族做出过不朽的贡献。
西晋论短命程度与秦、隋一般,如果不是有个东晋续命,估计能与上面两个并肩。纵观西晋历史,勉强有个太康之治号称治世,但实际上不过是大战之后,进入安宁时代的一个自然恢复而已,司马炎做了一些正确的政策引导。
但是西晋在曹魏的基业上统一全国,司马炎就进入到享乐阶段,君臣赛富、羊车幸望、公开卖官等等,都展现了司马炎这个开国君主的荒淫无度的一面。
前明后暗,算对司马炎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司马炎死后,西晋立马进入争权夺利的局面,先是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摧毁了西晋的实力,然后便是胡人崛起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五胡乱华这一段汉人的血泪史的出现可以说完全是西晋自己酿成。国君被俘被贬作仆人。而到了东晋王权衰落到靠世家大族支持的地步。
第二,司马氏夺权时表现出的背叛与奸诈
托孤大臣架空皇帝,无论在何时都是不齿行为。
司马懿在曹丕、曹睿两代深受重用,两次成为托孤大臣,结果最终却是架空了皇帝。曹魏之前,有汉一代废立皇帝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霍光废刘贺迎刘询,一个是王莽篡位。
曹魏篡位,但是毕竟天下已经大乱,曹操凭借自己的能力起家,而司马氏篡位却是诛杀、监视曹魏宗室,架空皇帝,君王无错被废。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第一背信,第二陷他人于不义
高平陵事变,司马懿派遣许允和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告诉他应该尽早归降认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诉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职而已,并指着洛水发了誓。
对于这一点,从后来尹大目想提替曹爽报仇,许允参与谋诛司马师,曹髦遇弑,陈泰忧愤而死,可知司马懿不仅骗了曹爽连带这些去劝说的人都骗了。
对洛水发誓不杀曹爽却夷其三祖,是司马懿不守信用;蒙骗尹大目、陈泰等人靠他们骗取曹爽信任是陷别人不义。
高平陵之后大清洗,“同日斩戮,名士减半”,为恶一日天下闻。司马懿一世英名从此之后全都没了,也才有了后面司马睿听了王导讲的从司马懿到司马炎的夺权弑君过程后,自己都感觉丢脸。
所以西晋出现了刘伶、阮籍之类的人物,西晋有了虚伪礼教之说。
司马懿在夺权过程中表现出的奸诈与虚伪为世人不齿,如果后代好生建设出一个强盛国家,也许还能洗白一些,偏偏西晋即短命还引发了两场超级大灾难。
妖鬼杂谈录
作为大一统王朝,本来是有着天选之命。然而晋朝却屡屡被后人诟病,是因为他们终结了一个时代,却没有能力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他们在制度方面的探索和试验是失败的,造成的后果也是十分惨重的,五胡十六国三百年乱世,北方连年战火,汉文明饱受摧残,如不是衣冠南渡保存了文明火种,华夏衣冠可能在晋就为之一烬了。
以儒家伦理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等核心价值观,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是为正史难容,留下了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唐朝代隋立国,赵匡胤篡位北周,本质上与司马氏建立晋朝相同,他们在历史上风评就要比晋朝好的多。可见,儒家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为尊者讳”。晋朝显然在短短的几十年历史中,没有成为“尊者”。
(晋朝时的文明世界)
晋朝司马氏临国,到司马炎篡魏时,已历三代四世。司马家族是河内郡的士家大族,宗族人口众多,仅仅是司马懿这一辈就有“司马八达”的说法。司马氏能够取代魏国,与他们宗族势力密不可分。除了司马氏之外,当时的中国有很多世家大族,他们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地方形成了庞大势力,与中央的利益截然相悖,很多时候已尾大不掉了。曹操征召司马懿,其本意即是想借此来笼络河内士族之心。
这种世家大族是如何形成的呢?
应该说,这与科举制度兴起之前中国的官僚政治有关。古代社会飞黄腾达,少有路径可走,当官是一条终南捷径。可是官位是国家公器,不能随意授予,因此就有了“察举”制,由社会上的贤达推荐品学兼优的人来做官。与此同时,地方上还兴起了豪强势力,在西汉朝屡屡被中央打压,然而到了东汉已是势大,皇权不得不与之共存。这些地方豪强掌控着地方的人才上升通道,又拥有大量的田产私宅等财富,在各地形成了“四世三公”这样的名门望族。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是琅琊(今山东临沂)的诸葛家族,在魏蜀吴三国政府中都有人出任政要。
这种势力的存在,使得官僚集团成为地方利益在朝廷里的代言人,与皇权不是一条心。皇权想要集权,就意味着要从地方上征收更多赋税,必然会遭到抵制。情节轻微的软抵抗,偷工减料;情节严重的,甚至公然武装割据,反叛朝廷。这也是三国两晋时期反叛丛生的原因之一,并不仅仅是为了所谓的儒家大义。
曹操时期打压的世家大族势力的努力,在曹丕篡汉时被否定了。如果曹家不向这些地方豪强让步,魏国的建立就不会这么顺利。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中中央向地方妥协的表现。继而曹魏借鉴了汉朝“七国之乱”的故事,打压曹魏宗室,世家大族构成的的官僚集团形成了曹魏的政府班底。
前文说过,随着地方势力的坐大,官僚集团此时已经成为地方势力的代言人。曹魏皇权逐渐被司马氏架空后,由于魏国宗室都被打压,外地藩王没有办法前来勤王,使得司马氏篡魏成功。
司马氏不过是地方豪强之一,他们上位后也会面临与曹魏政权同样的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的问题,他们本身也是一个地方势力逆袭中央成功的。因此,晋朝立国之后,就面临着统治基础和政治制度设计的问题。
魏国与世家大族妥协,出让了官僚任命权,结果被世家大族抛弃了,拥立了司马氏,所以,司马炎为家国长久计,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宗族兄弟。于是,在司马炎在世时,三次大行分封,一共封出去26个大大小小的封国。
(八王之乱)
分封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设计时首先要考量的是平衡。晋朝的都城在洛阳,与汉朝刘邦占据关中地区据关守河不同,洛阳腹地太小,只有伊洛平原可以提供物产。同时,晋朝的核心区有河北(邺)、河南(许)、关中(长安),这三个地方是洛阳都城的外围,也在曹魏时期就形成了地方势力。司马炎将这三个地方都分封给诸侯王了,而且是实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在朝廷上还给这些宗王官职。司马炎有多不信任官僚集团,就对他们宗族有多信赖。
这种情况下,这些宗王出镇地方,虽然可以压制原有的地方势力,可是世家大族的利益在地方,不可避免要与这些宗王形成利益共同体。世家大族的官僚势力、经济势力与宗王的兵权结合后,皇权对地方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更为重要的是,司马炎把核心区域都分封出去了(河北、河南、关中),导致中央直辖的地区太过弱小,造成了强枝弱干的局面,中央难有足够的实力去压制宗王的不臣之心。这样的政治设计是严重失衡的守外虚内,唐王朝设置的十大节度使最后造成了“安史之乱”,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晋朝中央政府一旦发生变故,这些宗王即使无心皇位(虚君的位子没人想做),却拥有改变朝政的能力,以清君侧的名义兵发洛阳,摄政天下,政由己出。其他藩王起而效之,不是反叛(不是反皇帝,是清君侧),打来打去16年,比反叛的后果还严重,中原虚耗,国力大损,给了蛮族可乘之机。
晋朝的政治制度是失败的,失去了权力制衡的初衷,造成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司马炎没有可资借鉴的模板:秦朝不立公室,15年亡国;汉朝立宗室,七国之乱;曹魏不立宗室,45年亡国。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在决定这样分封时,司马炎肯定思考很久,而且跟他的智囊团也做过分析,他们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世家大族,而他们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以宗王力量先行压制,缓缓图之。
然而晋武帝之后的变故实在太多了,司马衷即位,贾南风乱政,太子被杀,这给了地方宗王绝佳的口实来勤王,比之于“七国之乱”还要惨烈的“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中原尽成坵墟。如果嗣位之君是个雄主,能延续皇权的压制能力,再效仿汉武帝,行“推恩令”缓缓削之,可能会有一样的结果。
(后宫有10000宫女的晋武帝)
晋朝是之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300多年乱世中最有可能开创一个新制度、新时代的朝代,然而晋朝的政治试验是失败的,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有的世家大族大多被战乱消灭,政府可以没有太大政治包袱地进行了“均田制”、“府兵制”、“班禄制”的改革,在经济、军事、政治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才使得分裂的趋势得到扭转,开启了隋唐盛世。
处在晋朝立国的环境,除非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能驾驭的了,而且还要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央集权和统一。然而晋武帝只是中人之资,而他的继承人连中人之资也达不到。可叹华夏家国,一旦沦为夷虏腥膻之地,中原士民,百不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