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4633405243601
四川在民国的时候军阀是非常多的。客观上来讲,第一是四川比较富饶,土地多,人口数量庞大,过去有“天府之国”的称呼。这为军阀割据和混战提供了物质基础。比如四川当时最有名的便是盐。在民国时期,四川盐的产量很高,这为四川带来了大量的财富。1911年,四川盐税高达630万两银子,比田税还多200万两。民国军阀混战期间,这些盐税为他们提供了近2亿以上的自己。
第二点,四川军阀之间相互制约很强,加上四川的战略环境受到南北政权的影响,使得没有人能够统一四川。从癸丑之役到护国之役、四川各路军阀,无论北依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南依孙中山先生的川军将领,都是利用南、北争夺四川的态势,趁机发展扩大自己的部队。
当然,四川军阀内部的战争也是极为频繁的。从1912年到1931年,四川军阀之间发生的大小混战高达478次。平均来算,每个月就两次的混战。在那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四川的军队是迅速膨胀的。1919年,四川有军队12.2万人到了1926年,四川的军队便增长到了30余万人。这在当时是居于全国首位的。
不过四川军阀打内战虽然频繁,但是他们往往不做斩尽杀绝的事情。通常情况下打赢的一方往往会干三件事:
第一,看望失败一方的父母,安顿好他们;
第二,告诉失败的那个人,让他别跑了;
第三,安抚众人,收拢人心。
在当时四川的军阀主要有以下几股势力,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等等。后来刘湘击败了刘文辉,成为了当时的四川王。
在民国时期,四川军阀还是干了很多有利于时代的事情。
第一,当时的四川军阀是比较担心蒋介石消灭异己的。为了自保,这些人到处联系反蒋势力,和蒋介石明争暗斗。比如刘湘就曾经多次给红军提供经费,邓锡侯、潘文华等人也常常掩护地下党和进步人士。
第二,四川军阀在抗日之中,建立了卓越的战功,这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抗战时期,四川有六个集团军又2个军,1个独立旅,总计40余万人参加了战争。除此之外,四川还有大量的志愿兵源源不断的投入战场,据统计有258万人居多,处于全国首位。
四川还安置了国民政府各类机关以及人员。同时,四川也是当时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四川的财政收入占到了国民政府的一半。除此之外,抗战之中,四川也出动了大量的劳力。比如1940年,四川250万民工修建公路。1943年,四川150万民工又修建飞机场。
第三,解放战争中,四川军阀能够及时的弃暗投明。在当时除了少数四川将领执迷不悟以外,大多数的川军和将领都顺应形势,及时投降。解放以后,这些川军进行了改造,编入到了解放军之中,后来,改编后的部队大部分又参加了朝鲜战争。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四川军阀那叫一个乱。如果从1917年刘存厚与罗佩金、戴戡争夺全省领导权算起,到1934年刘湘、刘文辉“二刘大战”为止,在这17年中,真是战祸绵延、生灵涂炭。1926年以后,四川军阀又渐渐形成防区制,各据一方。
(1932年的四川军阀割据示意图)
杨森第20军共有7个旅,约3万人,原驻下川东,后被刘湘击溃,移驻渠县、广安、岳池、蓬安、营山等县。刘湘第21军共有6个师、8个路司令,约11万人,分驻重庆下川东,鼎盛时拥有将近40个县。由于刘湘掌握了四川通往长江中下游的川东地区,得已外购不少外国枪械,火力比起其他军阀自然强很多。
赖心辉第22军驻泸州、合江、江津、永川、纳溪、古蔺等县。刘成勋第23军驻新津、邛崃、蒲江、大邑、崇庆、名山、雅安等县。这两股算是实力比较弱小的。
(刘湘)
刘文辉第24军所部8个师、5个路司令,约10余万人,最多时据有上下川南及川东北70余县。四川军阀就属他和刘湘最为兵强马壮,论辈分,刘湘要叫刘文辉叔叔,但为了争夺天府之国的霸主,叔侄照样兵戎相见。
邓锡侯第28军下辖3个师、7个混成旅、2个路司令,约6万人,驻华阳、新都、广汉、彭县、郫县、新繁、崇宁、温江、灌县、松潘、理县、懋功、茂县。不过李家钰、陈书农两股只是名义上的部下,他们各自占有一块小防区,几乎也是独立的小军阀。
(刘文辉)
田颂尧第29军下辖3个师、3个路司令,约4.5万,驻成都及川北绵阳、三台等20余县。此外还有刘存厚所部盘据绥定、宣汉数县。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曾有一段合作时间,在成都组织三个军的联合办事处,瓜分利益。
1933年10月,刘湘打败刘文辉,四川军阀混战的局面总算结束。为了夺得霸主地位,刘湘举债5900多万元,无疑加重了老百姓负担,其中烟税收入的加多,名为禁烟,实则推广鸦片,毒害无穷。不过话说回来,刘湘在抗日的问题上还是深明大义的,对此应予充分肯定。
冯杰
1912年~1935年的二十多年间里,四川各地军阀林立且相互兼并,大大小小的战争多达470次之多,规模以上的战争则有近三十次之多。四川军阀林立的局面是由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推行的防区制导致的,所谓防区制就跟先秦的诸侯国、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是一样的,各防区的军事长官对防区内的军事政事双管,拥有成军权、治权、经济权、人事任命权,说白了就是一方土皇帝。四川较大的军阀有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八人,另外小的军阀还有数十个!
四川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北有秦岭、大巴山相隔;南有大凉山、横断山脉相阻;东有巫山、长江之险,西有青藏高原之危,故四川易守难攻。谚语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说的就是四川的闭塞环境与彪悍民风!北洋政府与民国政府前期,四川虽然归中央政府管,实则是一方诸侯,军阀闭关自守,相互兼并,一旦有外来势力进入,则四川军阀合力击之。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入川,四川才最终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之前则是无月不征,无月不战。
四川的军阀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派系:武备系、国民党系、速成系、保定系、军官系,他们或以军校师生为纽带,或以同盟会国民党为纽带,或以袍哥组织为纽带形成各自的势力。熊克武的防区制导致四川各地军阀相互兼并抢占地盘,但是战争烈度并不大,战败者逃走就完事了。武备系是四川武备学堂培养出的军官组成的军阀,代表人物有尹昌衡、胡景伊、周道刚、刘存厚。国民党系发源于来四川反清的同盟会一个分支,代表人物有谢持、张培爵、黄复生、卢师谛等人。
速成系是由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军官组成军阀,代表人物有刘湘、杨森!速成系军阀战斗力强悍,先后击败了多支入川的部队,刘湘更是以四川王自居,提出了“统一四川、问鼎中原”的远大目标。保定系是由川军中四川陆军小学、陆军中学、陆军预备学校三校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的军人结成的派系,代表人物有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是刘湘的叔父,四川军阀混战规模最大的就是这两叔侄之间的争斗。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四川军阀虽然相互混战,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川军作战勇敢,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秦铁鹰剑士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在辛亥革命前四川就爆发保路运动,之后更是内部纷争不断。在中原大战结束后,各地基本稳定下来,四川内部依然纷纷扰扰,到了1933年才由刘湘实现统一。
1、外力干涉时代
在辛亥革命后,南北统一,四川两个军政府合并;在二次革命后,北洋军逐步渗透各省,四川这时候由袁世凯委任的人负责,也比较安定。
(防区制)
之后的护国战争中,滇军进入四川,蔡锷、顾品珍先后任四川督军,而滇军的横征暴敛,引发川人不满。熊克武与各方联合驱逐滇军,在上台后,推行防区制。之后军队和地盘一致,彻底将四川送入封建割据中。
2、川人混战时代
虽然四川也参加过省外战争,诸如川鄂之战,但主要是内部混战。
年年有大战,月月有冲突,时时有矛盾,各种和纵连横。1928年各路联军击败刘湘;1933年各路联军又击败刘文辉,这次刘湘实现了基本统一。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面临真正的对手,红四方面军。之后的作战中也证明川军不是四方面军的对手。
(军阀巨头)
随着中央军的入川与防区制的取消以及川康整军会议的进行,川政开始回道正途,也为抗战贡献了最多的力量。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一枚明粉
民国时期,四川常年军阀混战,而出自大邑县的刘氏家族更是称霸四川达20多年。在刘家鼎盛时期,出任县团级以上职务的人不下几十人,时人常谓"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说的就是刘氏家族在四川一手遮天的情景。而在刘氏家族的子弟中,最出彩的又要数刘湘、刘文辉和刘文彩三人,他们都是川军的代表人物。
辛亥革命后,四川出现了熊克武、杨森、赖心辉、刘成勋、邓锡侯、田颂尧等诸多军阀,前后混战400余次,造成川地民不聊生。而在1927年之中,势力最大的两家又要数刘湘和刘文辉。刘湘拥兵10万,与杨森、唐式遵等人为速成系;刘文辉拥兵11万,与邓锡侯、田颂尧等人为保定系。此外,四川还有所谓的武备系、军官系、国民党系等军阀势力。
刘文辉是刘湘的叔叔,但年龄比刘湘小了5岁,叔侄二人为了争夺四川后来爆发了剧烈冲突,也就是1932年的“二刘”大战。这场内战打了足足近一年,战火遍及川西、川北以及川南各县,双方的伤亡人数近6万。
刘文彩是刘湘的另一个叔叔,他先后担任四川烟酒公司宜宾分局局长、川南护商处长、川南禁烟查缉总处长、川南捐税总局总办、叙南清乡中将司令等职,在四川搜刮了巨额财富,并坚决奉行反动路线,与红军为敌。
(“四川王”刘湘)
在四川内战中,刘湘最终击败叔叔刘文辉成为“四川王”,而刘文辉则逃到西康省(今西藏东部、四川西部)立足。当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已经稳固,所以刘湘在名义上是拥护国民政府的,川军也成为国民党的地方部队。不过,蒋介石却利用川军与红军相互牵制,来达到削弱地方部队(川军)、方便自己(南京国民政府)掌握四川的目的。
抗战爆发后,刘湘积极响应抗日政策,号召全省抗战。从1937至1944年,四川一省(包括今重庆)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阵亡川军26.4万人,负伤35.6万人,失踪2.6万人,为全国之冠。不过刘湘因为操劳过度,在1938年就病死了。他死后,国民党的势力终于全面接手四川。
历史的荒野
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主要有三个特点,用七个字总结就是:身经百战、团结、多。
所谓的身经百战,说起来也挺悲哀的。别的省份多少都还有休战的时候,唯独四川从辛亥革命之后,就没有消停过。可谓是年年打,月月打。虽说战术技巧和武器装备不怎么样,但是要论上战场的经验,川军在全国绝对能排到前三 ,士兵听到枪炮声绝对不带尿裤子的。为什么?因为习惯了撒。
团结这一点可能会有人质疑,四川军阀不是年年打么,怎么还团结呢?有这种质疑的人是因为不了解川军内战。真正的四川军阀混战,是从来不下死手的。打赢的一方,在战胜之后不仅不能追杀,反而还要帮忙照顾被打败者的家人,因为这是惯例。也因为如此,川军混战的强度往往不大。
有些闲的无聊的老百姓还会在开战的时候观战,军队在前面打,老百姓就在边上起哄。就跟看戏一样,贼来劲。另一方面,四川军阀虽然在混战时表现的很积极。但要是有外人闯进四川来了,这里不避讳的讲,比如当年红四方面军进川了,四川军阀就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性——团结起来把红军送走,只要别来我四川,您去哪都行。再比如中央军要进四川,一开始川军将领也是高度的团结——团结起来不让中央军进川。但是当抗战爆发,当小日本打进来后,四川军阀也是保持了高度的团结——团结起来拥护中央政府入川。刘湘还表示,四川愿做中国抗战的坚实大后方。
数量多就不用解释了,没有哪一个省的派系比四川还多,比四川复杂。四川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军阀,源头其实还要追溯到当年的保路运动。因为四川的保路运动,导致了湖北的新军第八镇的两个协(团)被调入川,因此武昌城兵力空虚,武昌起义才得以成功。
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四川也响应了全国性的辛亥革命。但是!四川的革命很吊诡。别的省宣布独立,都是从上往下,从省会逐步扩散到下面的县市。因此别的省一般就只有一个军政府,顶多有两个。但是四川不一样,四川是下面的县市先宣布独立,最后才倒逼成都和重庆宣布独立。这就导致四川一下子搞出了四个军政府!因此从源头上来说,四川的派系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最强的军阀,具备了割据的基因。
一个省的派系太多了,自然就要想办法再合并起来,成立一个统一政府。民国二年,倾向于同盟会的一帮军阀团结在熊克武的周围,共同响应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二次革命。结果遭到袁世凯的反扑,仅坚持了一个月,熊克武联盟就被北洋军击溃。
熊克武的失败,代表了四川地方实权派的失败。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四川都没有强有力的本土军阀出现。民国五年,蔡锷率云南护国军入川,与北洋军在四川对垒,从此种下了军阀混战的种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护国军中的熊克武、卢师谛;随北洋军入川的周骏、刘存厚等人,就是后来川军混战的主要参与人员。
袁世凯病死后,新任大总统黎元洪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等于默认了滇黔军阀的势力渗透进了四川。虽然没几个月,蔡锷也因病去世了。但是四川的军权大权并没有交还到四川人的手里,四川督军由入川滇军总参谋长罗佩金出任,四川省主席由入川黔军总司令戴戡出任。这样一来,四川的军政大权就落入滇、黔军阀的控制之中。所以早期的四川混战,其实主要的目地就是驱逐滇黔军阀 。(这个时期打仗是真的玩命,一点都不讲客气。)
当时,入川的滇、黔军占据了成都、重庆等重要城镇。滇系军阀唐继尧在四川推行所谓的强滇弱川政策,一方面尽力搜刮四川的财富,掠夺盐税,扩充滇军的实力;另一方面极力打压川军,裁减川军编制,激起川军五个师长联名通电控诉,其中之一就有后来的四川王刘湘。
滇系见川军不服从裁减命令,便以武力解散了川军的第四师。其它的川军将领深感唇亡齿寒之道理,联合起来将滇军击败,滇系被赶出了四川。北京的北洋政府在知道这一信息后,还是没有让四川人掌权,而是让黔军接管了滇军的防务,继续盘剥四川人。于是川军又跟黔军干了一仗,黔军也被歼灭,赶出了四川。北洋政府在得知黔军被灭后,终于让四川人周道刚接任了四川督军一职。
周道刚出任四川督军不久,云南军阀唐继尧借护法之名,率滇黔联军又重新杀回了四川。周道刚与四川查办使吴光新战败,撤出重庆。北京政府任命刘存厚为四川督军,继续与滇黔联军开战。熊克武这个时候又崛起了,他被公推为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与刘存厚开战。
备注:民国七年之前,四川的混战主要是驱逐滇黔军阀。当时四川的领军人物是熊克武和刘存厚,他俩都是同盟会的成员。但熊克武亲滇黔军阀,刘存厚亲北洋系。所以这个时期的混战,实际上是北洋系和滇黔地方军阀主导的混战。
四川军阀被迫选边站,一半支持北洋系的代表刘存厚,一半支持滇黔军阀的代表熊克武。值得一提的是,熊克武当时能够为了打倒刘存厚,以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名义,将四川划为若干防区,推举他的各师师长按划定的驻防区域自主发展,有征税、征兵、征粮饷的特权。于是四川军阀的防区制由此形成。因各军阀在防区内驻防日久,不仅在防区内提取粮饷,还干预政事,委任官吏,预征赋税,致使各防区成了军阀割据的“独立王国”。
川滇黔靖国联军击败刘存厚后,熊克武成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他没有实权,真正的实权掌握在唐继尧手上,滇系和黔系军阀又重新占据了四川省的重要职位。并且唐继尧为了避免前一次被驱逐出川的下场,在这次重新控制四川之后,抛出了一份苛刻的《川滇黔三省同盟计划书》。这份计划书,实际上就等于是抹去了四川的独立性,完全沦为了滇系军阀的殖民地。熊克武感到难以接受,拒绝在同盟书上签字,最终唐继尧和熊克武搞掰了。
熊唐二人搞掰之后,双方先干了一仗,熊克武战败。其后熊克武联合昔日的死敌刘存厚,两人联手将滇黔联军击败,夺回了四川的军政大权。但是刘纯厚和熊克武因为利益问题,又一次搞掰了。
小结:这个时期的混战,主要是熊克武和刘纯厚两人为主导,背后各有势力撑腰。所以只要记住这两个人名就可以了,而像刘湘等人当时还在崛起中,实力不容小觑,但还没有打自己的旗号。
第二阶段:1922—1926年
由于熊克武和刘纯厚相互看对方不顺眼,所以双方都建立了自己的督军政府。
刘存厚在成都设立北京政府任命的四川督军公署,有邓锡侯、田颂尧、刘斌和唐廷牧等小弟的支持;熊克武也在重庆设立广州军政府任命的四川督军公署,有刘湘、但懋辛、刘成勋等人的支持。熊、刘二人势不两立,战争便爆发了。最终熊克武在刘湘等小弟的支持下,击败了刘存厚。刘部人马纷纷倒戈,他遗留在四川的部队被各军收编。
刘存厚的失败,代表了川军中支持北洋系的一派暂时被赶出了四川。此后几年,四川的军政大权由熊克武和刘湘掌控。但是战争并没有结束,新一轮的混战又开始了。
由于在打倒刘存厚的过程中,刘湘等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政治回报,熊克武推举刘湘为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此时刘湘所部统辖八万余人,成为四川军阀中新生代的杠把子,实力与熊克武不相上下。但是刘湘毕竟还是太嫩了一点,他跟熊克武斗心眼,还是有差距的。
此时的熊克武虽然让贤了,但他暗中拆刘湘的台,迫使刘湘下野。刘湘辞职后,也暗中部署人马,准备把熊克武打垮。但是刘湘的部署还没有完成,他手下的杨森就率先对熊克武开战了。这一次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川军第一、二军内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熊克武军中担任旅长的刘伯承元帅,在战争中大发神威,以一个旅的兵力击垮了杨森两个师,迫使杨森投靠了吴佩孚,刘湘也被迫解除所有职务,回到了乡下老家。
这一次战争刚打完,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又爆发了。由于在战后,战胜一方赏罚不均,导致很多支持熊克武的人联合起来讨伐他。当时
刘存厚带着吴佩孚送给他的军火回到四川,支持倒熊军。吴佩孚也赶到湖北前线督战,支持刘湘重新出山。熊克武的部队敌不过,熊本人下野,去到广东寻求孙中山的支持。在孙中山的支持下,熊克武又杀回了四川。这一战,熊克武再次战败,从此彻底被挤出了四川。而在战后,北洋政府任命杨森为四川省军务督理,邓锡侯为四川省长,刘存厚为川陕边防督办,刘湘为川滇边防督办。北洋系的势力,又进入了四川。而原本只是师长一级的杨森、邓锡侯等人,也开始成为了独霸一方的大军阀。
由于在混战中,杨森靠着吴佩孚的支持,他的势力极速发展,隐然已经超过老长官刘湘,成为四川军阀中的杠把子。此时的刘湘就如同当初的熊克武一样,只能推居幕后。暗中发展倒杨的势力。刘湘在倒杨联盟形成后,联名致电北京政府,要求将杨森调到北京任职。杨森不想去,便主动了挑起战争,决定以武力统一四川。
这一战,杨森先是大胜。但是刘湘也是早有准备,他一方面联络黔系军阀袁祖铭,让他出兵攻击杨森的后方,另一方面暗中收买了杨森手下的王缵绪,导致杨森所部全面崩溃,杨森再次逃到湖北投靠了吴佩孚。然而历史再再再一次重演,由于倒杨联盟分赃不均,刘湘和袁祖铭闹掰了。为了驱逐黔军,邓锡侯、田颂尧等人邀请杨森回到重庆。于是刘湘和杨森宣布和解,共同驱逐黔军在四川的势力。
驱黔之后,杨森控制了川东,势力与刘湘不相上下,彼此都想吃掉对方,进而独统全川。然而爆发了一件大事件,打断了两人的梦想——广东革命政府宣布誓师北伐了!
小结:这个阶段,原先的大佬熊克武彻底退出四川混战;另一个大佬刘纯厚虽然杀回了四川,但是从大佬沦为了最小的军阀。刘湘等人强势崛起,杨森又后来居上。截止到北伐之前,杨森与刘湘的实力最强!
北伐军深入湖南,攻克长沙、岳阳,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武汉,川省震动。慑于北伐军威力,四川军阀纷纷投机革命,派代表与北伐军联系。北伐军也为了防止川军出兵援助吴佩孚,派出了不少人到刘湘和杨森所部做政治工作。四川军阀见大势所趋,集体表示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于是国民政府分别委任
杨森、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等五人为国民革命军军长。之后又任命邓锡侯、田颂尧两人为军长。至此川军全部易帜,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归属了国民政府统辖。此时的川军虽然易帜,但其内部派别之争依然如故。有国民政府正式番号的军阀是七个,没有番号的更多,内战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还更激烈,在此后的数年间,又爆发了连场大战。
第一次混战是杨森、刘湘、邓锡侯、刘文辉四人大战。起因是蒋介石忽悠杨森和刘湘去打武汉国民政府。刘湘很鸡贼,他没去。杨森傻不愣登的率兵出川了。被叶挺率军一个反击,损失了一大半人马。杨森率败军回川时,刘湘乘机派兵挡住了他的归路,不让他回川。刘湘还没有得意多久,他的老巢也被邓锡侯和刘文辉给围了。于是刘湘和杨森和解,调兵回师打邓锡侯。
杨森回川后,下野的吴佩孚也来了。由于此前杨森两次投靠吴佩孚,吴对他都很好,所以杨森对吴佩孚也很照顾。结果事情被泄露,蒋介石知道了。蒋介石下令免去杨森的职务,杨森当然不答应了。于是蒋介石又让刘湘打杨,刘湘没有亲自派兵打,而是收买杨森手下的四个师长倒戈,导致杨森军中爆发了内战。
倒杨联军被杨森击溃,刘湘借四部倒杨的目的未能达到,但也坐收渔利,得到了范绍曾师的全部武装和江北一线的防地。(范绍增就是著名的傻儿师长)
杨森势力大挫之后,刘湘又得意了。他与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协议,搞了一个川康裁编军队委员会,他自己担任委员长。刘文辉为四川省政府主席,邓锡侯、田颂尧等为委员。这个委员会,把川军其他各部屏之于外。于是被排除在外的将领不服,在杨森的主导下,
刘存厚、赖心辉、郭汝栋、黄隐、李家钰、陈书农和罗泽洲八部也联合成立了一个国民革命军同盟各军军事委员会,简称“八部同盟”,推杨森为主席,李家钰、陈书农为副主席。八部同盟决定联合向重庆刘湘进攻,发动了下川东之战。这一战,刘湘和刘文辉联军大败杨森联军。杨森率余部逃入李家钰的防区。刘湘则连克梁山、忠州、万县等二十三县,尽收杨森下川东防区,收编了杨森近三万人,势力大振。八部同盟在反刘湘失败后,决心报复,共推李家钰为总指挥,决定兵分三路进攻刘文辉的资中、内江防区,发动了上川东之战。这一战又是刘文辉部大胜,势力大增。此后四川便进入了“二刘”时代。
小结:刘湘继续强势,杨森被彻底打趴。其它派系也损失惨重,比如李家钰就投靠了刘湘,成为他的小弟。最后刘文辉强势崛起,成为四川双杠把子之一。
第四阶段:1930—1934年
这个时候,刘湘和刘文辉各自拥兵十万,相互都吃不掉对方,于是双方都把目光盯到了四川省外,在外面找靠山。当时正是中原大战,刘文辉眼拙,先是傍李宗仁的大腿,后来又傍冯玉祥和阎锡山大腿。刘湘继续老谋深算,他坚定的抱的蒋介石大腿。结果中原大战蒋介石获胜,刘湘因为两度拥蒋,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支持,而刘文辉两度失算,陷于被动,虽还能保住四川省政府主席一职,但已成为蒋介石必欲除之而后快 。
民国二十一年,刘湘在得到了蒋介石的武装支持后,决心与刘文辉开战。在开战前,刘湘尽力拉拢和收买川军将领,壮大自己的阵营。还利用刘文辉与田颂尧的矛盾,拉拢田颂尧反对刘文辉。继而又加紧与邓锡侯联络,致使田颂尧、邓锡侯都愿意站到刘湘一边。当一切都准备好以后,双方正式开战。
当年十月,二刘大战爆发。这是四川历史上规模最大军阀混战。战线绵亘千余里,川北、川西、川南战火纷飞达一年多,四川的大小军阀邓锡侯、田颂尧、杨森、刘存厚、李家钰、罗泽洲等部均卷入其中。双方投入兵力约三十万人,死亡达六万余人,耗资五千万元,四川人民的惨状可想而知。
战争的具体过程就不说了,结果就是刘湘取得大胜,但顾念叔侄之情分,不忍置刘文辉于绝路,将雅安、荥经、天全、芦山、宝兴、名山和洪雅等县划给刘文辉,让他在西康一隅有个立足之地。而刘湘则占有川东、川南、川西地区八十余县,军队扩展至二十余万人,登上了四川霸主宝座,从而结束了长达十七年的四川军阀混战 。
刘湘独霸四川后,中央军以追缴红军的名义入川,刘湘也不敢阻拦,结果重庆被中央军所控制,把他气的半死。不过刘湘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西安事变时,韩复渠这种傻大粗就公开宣称应该弄死蒋介石,李宗仁也在私底下戏称应该弄死蒋。而刘湘就很聪明,他绝对不跟蒋介石顶着干,坚持拥护蒋介石。
在蒋介石下达裁减川军的命令后,刘湘也举手表示支持。
不过很凑巧,正当何应钦和顾祝同抵达重庆召开川康整军会议时,就在裁军会议的第二天,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既然日本鬼子打进来了,也就不可能再裁军了。于是在刘湘的号召下,川军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出川打小日本,最后刘湘本人也是病死在武汉,没有死在四川老家。总的来说,四川军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是刘湘,因为只有他占据了重庆和成都两大中心城市;
第二层次的是刘文辉、杨森等人,他们只能占成渝两中心的其中之一,属于偏霸,都没有统一四川;
第三层次是邓锡侯和田颂尧等人,他们没有占据过中心城市,属于偏安一隅。
另外还有一些不入流的,比如傻儿师长范绍增之类的,虽然不入流,但也属于军阀。
另外还有一点,四川军阀虽然只在四川省内混战,但绝不对跟外面没有联系。每一个四川军阀的背后都有支持者,刘湘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蒋介石的支持;而杨森能强势崛起,是因为有吴佩孚的支持。所以四川盆地虽然交通闭塞,但是四川军法的混战,是跟整个民国历史相辅相成的。
Mer86
在民国时期,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基本上各个地区都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军阀,这些军阀大多数占城为王,但大多数也没有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基本上在抗日战争中,都积极应战。
当时四川地区比较有名的军阀分别是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等人,这些军阀控制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
其他还有十几个军阀,但由于其占据时间短,或割据的土地不多,也就不再算入其中了。这些军阀在各自的防区内称王称霸,可以随意扩充军队、增加税收等等,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土皇帝。
防区的大小代表着在四川的话语权,所以四川这些军阀们基本上年年都要发生战争,从1912年到1935年,四川地区大大小小的战争,共发生了四百多次。
一、杨森
杨森参加过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是军阀中的老资格了,1924年杨森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占领了重庆,将当时占据着成都的熊克武赶到川南,成为了北洋政府在四川的代理人。
他在四川当军阀的时候,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修建马路、建体育场、成立通俗教育馆、提倡“朝会”等措施,另外他还要求老百姓穿短衫、修剪指甲、解除妇女缠足等。
1925年杨森被段祺瑞免去了职务,他本想赖着不走,但被段祺瑞扶持的刘湘给打败了。不过后来杨森很快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刘湘被迫与杨森议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森率部走出四川,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等多次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过由于当年杨森在刘伯承起义的时候,没有遵守约定,最终导致刘伯承起义失败。后来杨森出任了重庆市的市长,解放后随着蒋介石逃到了台湾。1977年在台湾病逝。
二、邓锡侯
邓锡侯出生于1889年,1923年参加第二军与第一、第三军和边防军的对战,担任副总指挥。1924年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参与了台儿庄战役。
1923年邓锡侯与杨森一起进攻熊克武,胜利之后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但当时邓锡侯的部队在重庆,成都又是杨森的地盘,这个职位也就是个虚职而已。
1924年在段祺瑞的支持下,邓锡侯、刘湘等人进攻杨森,将其逼退四川,邓锡侯占据了华阳、遂宁等十几个县区,成为当时四川军阀“四巨头”之一,另外三个分别为刘湘、刘文辉、田颂尧。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锡侯积极抗战,曾经与朱德总司令多次会晤,共同抗战,1949年在红军的指导下四川起义。
解放以后邓锡侯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长、四川省副省长等职。1964年3月30日邓锡侯在成都病逝。
三、田颂尧
田颂尧出生于1888年,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在川军第二师担任营长,1924年被吴佩孚授予陆军少将一职,1949年临时退掉去台湾的机票,并且同邓锡侯一并起义。
田颂尧这个人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他的地位都是当时的国民政府赋予他的,而且还多次参与围剿红军,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弃暗投明,最终得了个好结局,1975年在成都病逝。
四、刘湘
刘湘出生于1888年,抗日战争期间带病上前线抗日,结果在前线吐血病发,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曾经说过:“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在抗战以前,前面几人的介绍中也多次提到刘湘,刘湘跟杨森的经历差不多,作为同班同学,刘湘也参加过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
五、刘文辉
刘文辉出生于1895年,虽然他比刘湘小几岁,但他是刘湘的亲叔叔,当时刘文辉和刘湘叔侄俩,他们如果联手,可以占据四川的半壁江山,但可惜他们没有这样做,最终刘湘还把刘文辉给吞并了。
当年刘文辉和刘湘都出自刘氏家族,在民国年间刘氏家族出了3个军长、8个师长、15个旅长,一个省主席,一个战区司令长官,在枪杆子就是王法的年代,刘氏家族的实力非常雄厚。
刘文辉有个哥哥叫刘文彩,是民国四大地主恶霸之一,他们二人刚好凑成黑白两道,疯狂的敛财。之后刘文辉又与刘湘反目为仇,都想争夺四川的掌控权。
1933年被刘湘打败的刘文辉,只能在雅安这个小地方占地为王,以求自保。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当即捐款五十万元抗日。由于蒋介石想吞掉四川的军阀,他毅然的举起反蒋义旗。
刘文辉反蒋失败后,蒋介石需要借助他的名头来统领刘湘的旧部,于是让他当上了西康省的省长,但此时刘文辉已经与我军有着密切的联系。
1949年刘文辉与邓锡侯、潘文华一同发起起义,解放西康省。1950年刘文辉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后来又被任命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1976年6月24日病逝于北京。
(邓锡侯、杨森、刘文辉合影)
其他四川还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熊克武、范绍增、李家钰等军阀,也都是名震一时,割据一方,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魏青衣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将四川的刘湘称作四川王,实际这是不准确的,在民国时期的四川,那叫一个乱,刘湘只不过是四川众多军阀中最大的那个。
四川军阀是如何形成的?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辛亥革命后实际上是各种实力派占地为王的过程,各种能人大显神通,四川也不例外,只不过四川天府之国,人口众多,形成的军阀也就多。
川军其实与滇军,晋军这些地方军阀一样,当时清政府在四川设立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并且编练新军,这些人后来就成了川军的头目。当然,除了清政府编练的新军,还包括辛亥革命中建立的蜀军,以及清末保路运动中形成的武装,到辛亥革命后,纷纷为四川军阀所控制。
具体来说,是清朝陆军第十七镇改编为川军第一、第四师,蜀军改编为川军第五师,保路运动中的武装改编为第二、第三师。
随后川军也卷入了北洋军阀内部派系倾轧以及与南方革命军的斗争,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川军第五师拥护孙中山,被打败,袁世凯随即控制四川,并且派入三个混成旅入川,与此同时扩大北洋军在四川的势力,压制川军。
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滇军入川再次掀起大战,北洋直系曹锟率兵入川与滇军大战,护国军获胜后,四川独立,袁世凯当了83天皇帝被骂死了,川军将北洋军赶出四川。
正是在这两次战争中,川军军阀得以形成,川军是在战争中产生,在战争中发展。
四川军阀混战的具体情况?
四川军阀形成后,为了争夺四川的控制权,便开始了大大小小的混战。
从1911年到1933年从时间上来说,混战长达二十余年之久;从战争次数上来说,大小共四百七十余次,几乎没有一年不打仗,每年至少三小仗;从涉及地方来说,一百二十万平方里之战场;辛亥革命后四川总计不过五个师,1924年就扩张到了28个师,到十年后的1934年人数已经发展到大约40个师,一百三十万人以上。军阀派系之复杂,参与人数之多,均居当时全国首位。
如果按照时间段来划分,四川军阀混战可以划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17年的刘罗、刘戴之战到1918年的靖国之役
前面提到的护国战争实际上虽然也有军阀参战,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带着革命的意义,从护国战争之后的战争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军阀混战,护国战争结束后,蔡锷因病离世,川军不服从滇军和黔军控制,先后击败滇军和黔军。
段祺瑞上台后开始执行武统政策,派北洋军南下,川军、滇军、黔军联合起来拒北洋军与西南地区之外,北洋政府只能任命刘存厚为四川督军。
随后南方护法军政府支持下的熊克武联合西南军阀,又击败了刘厚存,四川大体上被南方控制,熊克武将川军五个师扩大为八个师。
第二阶段是1920-1922年的川滇黔之战
唐继尧在云南做大后,开始图谋整个西南,联合黔军一同打击川军,于是四川军阀联合在一起把滇军和黔军撵出四川,从此实现四川只有四川军阀。
在这个过程中,刘湘和刘存勋、杨森都开始崛起,川军也迅速膨胀。
第三阶段是1922-1926年的四川内战及接受国民革命军改编
刘湘和杨森崛起之后想要称霸四川,结果被熊克武打败,熊克武推举刘存勋为川军总司令,随即刘存勋部队发生内讧,引发川军再次大战,刘湘、和杨森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回川打败熊克武。
这时,四川基本形成杨森、刘湘、刘文辉、邓锡侯几股大势力。
第四阶段是1929-1930年的刘湘和刘文辉的崛起
杨森想要反扑刘湘,结果被刘湘打败,刘湘占据重庆,刘文辉也快速崛起占据程度,叔侄俩成为四川最大的两个军阀。
第五个阶段,1932-1933年的二刘大战
所谓一战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二刘只能留一个,因此爆发二刘大战,二刘大战是四川军阀混战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刘文辉被打败后,刘湘才掌握了四川的霸权,但是混战没有了,割据依然还在。
纵横就简单介绍到这里,四川军阀混战如果详细说起来,不比北洋混战史少多少。
史论纵横
四川从辛亥革命时就成立了两个军政府,后来熊克武上台时又推行防区制,于是造成了长达20年的军阀混战。这些军阀以同学关系分成多个派系,长久混战不休,直到1933年刘湘统一四川。
首先粉墨登场的是武备系,代表人物有:尹昌衡、刘存厚、刘成勋、赖心辉、王陵基等人。1912年,成都、重庆两个军政府合并,尹昌衡成为都督。但他随后即在袁世凯策划下被部下胡景伊夺权,此后胡景伊被袁世凯调虎离山,袁世凯干儿子陈宧(注意这个字不是宦)成为四川将军,四川进入北洋统治时期。
护国战争爆发,陈宧下野,滇军蔡锷、罗佩金先后任四川都督。此时滇黔军在四川横征暴敛激起反抗,在刘存厚率领下,川军先后驱逐滇军罗佩金部、顾品珍部、黔军戴勘部。刘存厚当上了四川督军,武备系势力达到巅峰。
1918年,唐继尧卷土重来,他借助护法战争的东风,联合川军熊克武部攻克成都,刘存厚下野,武备系时期结束,四川进入熊克武的九人团时期。
随后九人团(熊克武、但懋心等)、武备系(刘存厚、刘成勋等)、实业团(吕超、杨庶堪等)、速成系(刘湘、杨森等)、保定系(刘文辉、邓锡侯等)反复拉锯混战,熊克武、吕超、刘成勋、等先后失败退出争霸,杨森、刘存厚也只能苟延残喘,到1930年,四川实际上形成刘文辉、刘湘两股最强势力。刘文辉拥兵20万,势力雄厚,他的侄子刘湘拥兵6万,举步维艰。
但刘湘利用合纵政策,联合了杨森、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刘存厚、罗泽洲等大小军阀一起讨伐刘文辉,1933年八月,刘湘联军在岷江之战中击溃刘文辉主力,刘湘统一四川,四川军阀混战结束。
林屋公子
民国建立后,立即陷入新旧军阀混战的局面,四川也不例外。从1912年到1935年中央军入川,四川共发生大小战争400次以上,几乎是连年混战,但20多年 始终未能达成全省统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1918年掌握四川军政大权的熊克武,推行了“防区制”。四川各军按驻防地划分防区,拥有防区的军政大权,形成一个个“独立王国”,彼此展开混战。不过四川军阀混战有几个特点,一是胜利者从不对失败者赶尽杀绝,打完仗还是好兄弟,坐下来继续摆龙门阵。二是如果有外省军阀打四川的主意,川军各派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四川军阀混战有点像“过家家”,大家点到为止而已。
四川各派在经过长期混战后,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这四人展露头角,共分四川,而刘湘则为川军之首。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4人,
一、刘湘
刘湘(1890-1938)字甫澄,四川大邑人,1909年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速成系”首脑。曾随熊克武参加护法战争。1921年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省长。1932年发动对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文辉的战争,获胜后控制全川,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成为四川军阀中最有实力的人物,人称“四川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刘湘即电请缨抗日,先后任第2预备军司令长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等职,并抽调川军主力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对日作战。1938年初,刘湘与韩复榘密谋阻止蒋军入川,事泄,忧惧吐血死于汉口。
二、刘文辉
刘文辉(1895-1976)四川大邑人,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回到四川,为“保定系”首脑。刘文辉平时注意扩展地盘,壮大实力,1922年升任第九师师长,
1927年,刘文辉加入国民革命军,任24军军长。这时刘文辉几乎和刘湘(21军军长)并驾齐驱,刘文辉拥有军队几十万,拥有防区70多县,囊括大半个四川,刘文辉的势力仅仅次于刘湘。不过1932年,刘文辉被刘湘击败,势力受到巨大打击。1939年,西康省建立,刘文辉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
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率部在彭县宣布发动起义。新中国建立后,他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业部部长等职。1976年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三、邓锡侯
邓锡侯(1889-1964)四川营山人。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所属的南京第四陆军中学堂,辛亥革命前夕回川,曾先后出任过护国军营长,团长、旅长、师长。1924年为四川省省长。
1926年加入北伐军,邓锡侯任二十八军军长。倒杨之战后,邓锡侯已成为四川军阀"四巨头"(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之一,独霸一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邓任为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及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等重要职务。1949年 12月9日在彭县率部通电起义。1949年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国家水利部部长、四川省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第一与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享年75岁。
四、田颂尧
田颂尧(1888年-1975年),龙泉驿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2年任川军第4师参谋。1924年任21师师长,驻潼川。1925年任四川军务帮办,占据以三台为中心的大片防地。
1926年参加北伐,田颂尧为川西北屯殖总司令、第29军军长。1933年,率部围剿红军,但遭到惨败。田颂尧因此被蒋介石撤职查办,田颂尧就此离开军界,寓居成都。1949年12月9日,田颂尧与刘文辉、邓锡侯等人联名起义。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参事室参事等职,并任四川省政协委员。1975年10月15日病逝于成都,终年87岁。
四川军阀虽然内战不断,但抗战爆发后,他们能够迅速摒弃前嫌,共赴国难,百万川军更是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牺牲,值得尊敬。不过川军毕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解放战争时期,川军沦为蒋介石的炮灰,势力受到严重削弱,所以川军将领纷纷倒戈起义,四川军阀历史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