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殲20競標的“雪鴞”為什麼競標失敗?

yong布yan氣


說起當年和殲20一起競爭的雪鴞戰鬥機,就不得不提一個設計的理念。近期火熱播放的俄羅斯紅星臺紀錄片《從T-50到蘇-57》中揭露了俄羅斯五代機設計的理念:首要的是超機動性,隱身只是一個照顧。蘇57戰鬥機因此只在機頭噴塗了隱身塗料。其實,雪鴞的設計理念和俄羅斯的理念非常接近。

殲20比雪鴞的翼身融合程度更高,在具備同樣甚至更好的機動能力的前提下,殲20的翼身融合更好,機體更小,而且隱身設計更好。

沈飛的設計思想就是蘇系思維,雪鴞也不例外。雪鴞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接近於俄羅斯蘇57戰鬥機開發思路的飛機,只不過在鴨翼和機身融合技術以及發動機技術上更差一些,因此性能不如蘇57的產物。雪鴞的設計第一思路是超級機動能力,而隱身只是一個戰術上的輔助性能,因此雪鴞戰鬥機竟然比以長著稱的殲20戰鬥機還要長,飛機體積非常大,目的就是在正常翼面佈局之前增加一個鴨翼。

圖為吹風洞中的雪鴞戰鬥機,該飛機曾經距離研發成功就差一步。


和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比起來,他們都是採用了中央升力體佈局,都是在蘇27戰鬥機的氣動佈局基礎上進行隱身設計,都使用了鴨翼,只不過蘇57戰鬥機在俄羅斯設計的更加精細,他們把鴨翼和主翼融合起來,但是仍然能夠看出來鴨翼的痕跡,而且那是一個可動的鴨翼,起到的效果和沈飛的雪鴞是一致的,其他的不同就只有一個發動機了,蘇57的117S更加強力,推力為14.5噸,雪鴞的發動機如果是WS10B,那也只有14噸,而且無矢量。

俄羅斯的蘇57頁採用了鴨翼,只不過和機翼融合設計了,圖為其鴨翼轉下來的樣子,清晰可見其氣動設計。


因此,如果我們按照沈飛的思路研發,倒是非常成熟的設計,而且也是一個可以快速實現的思路,但是獲得的飛機卻只能是一個隱身不如F22,機動不如蘇57,整體作戰能力可能無法和現在的五代機對抗的五代機,這樣的五代機並不利於我們未來趕超技術,因為後發國家要趕超先進國家,必須在立項的階段就確定好技術性能,否則一旦服役,20年的主力戰鬥機,變都不能變了,就這個性能,何談超越。

在正常翼面上增加鴨翼,增加了雷達反射面,影響隱身,但是如果是採用抬式佈局,鴨翼後只有主翼,沒有尾翼,那麼翼面沒有增加,鴨翼的轉動可以減少和防止雷達反射,美國也曾經想要研發這種佈局的五代機,圖為美國五代機的技術驗證機。


要知道沈飛一直以來就受蘇系戰鬥機的設計思路影響很深,沈飛當年就是在蘇聯的援助下建立的,所生產的戰鬥機也要麼是蘇聯技術轉移而來的,要麼是沈飛根據協議組裝生產的,要麼就是在蘇系戰鬥機的基礎上自己逆向研發出來的,就算是自己創造性開發的飛機,實際上也結合了蘇系戰鬥機的設計理念。典型代表就是蘇27SK的組裝--逆向仿製殲11A--改進發展殲11B--創造性開發但是結合蘇系理念的殲16這個研發的脈絡。

殲20相比於雪鴞,設計理念更加先進,而且思路更加超前。

但是成飛卻不同,成飛拿出的殲20設計,是一種鴨翼加後三角翼的組合,並沒有設計為三翼面,飛機沒有采用升力體佈局,以強調高速性能和隱身性能為優先,殲20戰鬥機的隱身能力可以產生美國五代機才有的閃爍效果,這一性能以及經過澳大利亞的仿真研究證實,殲20的隱身能力在僅靠外形不依靠塗料的情況下,就已經超過了蘇57,使用塗料後,比F35更強,直逼F22。

圖為戰術塗裝的殲20戰鬥機,他的技術性能和作戰能力超過了當前的五代機,堪稱是領先的戰鬥機。

殲20的鴨翼和垂尾是全動的,給殲20帶來了非常卓越的高速和亞音速機動能力,殲20戰鬥機也由此可以作出極小的轉彎動作和快速的爬升,他的爬升率非常不錯,在航展上都有展示。殲20的倒梯形機身佈局為其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彈倉,同時還佈局了側彈倉,殲20相比蘇57和雪鴞,集成度更高,機身和機翼融合程度更好,飛機設計的綜合性能較強。

殲20的大規模列裝,對於快速提高我國空軍戰鬥力有著重大意義。

殲20的戰場傳感器設計非常先進,這一點是世界上最好的。殲20裝備了F35才有的,F22都沒有的EOST和EODAS光電/紅外探測跟蹤系統,可以在對付隱身目標的時候多一重攻擊保障,多一個探測手段,同時協助飛行員可以實現不轉頭的360度瞄準,這樣的設計使得殲20具備了大角度的攻防能力,這些都是雪鴞不具備的。

殲20戰鬥機尚存的唯一問題就是發動機上的短板了。

可以說,殲20的產生就是技術的超越,殲20唯一的缺陷就是發動機的推力和矢量技術,目前矢量已經在殲10B上驗證,不久也會上殲20,這款飛機幾乎可以做到包打天下了,這可比雪鴞的保守思路要強多了,最終,選擇殲20也可以看出我國在五代機設計理念和思路上已經比蘇57要領先了,這才是我們未來20年的主力戰機,該有的樣子。


海事先鋒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所謂的與殲-20競標的“雪鴞”並不是什麼FC-31。如果我們回顧當年沈飛601所和成飛611所的五代機之爭,沈飛601所最終拿出的方案代號為98-3,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雪鴞”戰機,這款戰機雖然沒有亮相曝光,但是從很多資料中我們還是不難發現它的蹤跡。至於它最終競標失敗的原因,很重要一點就是沈飛的601所從設計之初就未能把握住未來五代機的脈搏。

由於沿襲蘇系戰機的設計思路,最終的“雪鴞”以超機動和超音速作為主要設計思路,在很多當年親歷“雪鴞”項目的設計人員回憶中都談到,601所在該機設計時,既沒有和空軍對接談設計思路,又未能參考西方類似戰機的技術標準。倒是和前蘇聯設計師走的很近,進行了各種技術交流和研討,但最終設計的“雪鴞”比蘇-27還要長,基本不具備隱身性能。

最為主要的是,跟著前蘇聯設計師後面亦步亦趨的沈飛601所設計出的“雪鴞”僅僅是一架4代+戰機,根本就不是五代機。這對於“雪鴞”方案來說無疑是致命,因為在沒有跳出傳統四代機的條條框框設計出的戰機肯定無法滿足未來空戰的需要。這裡筆者無意否定當年沈飛601所為我國戰機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但是顯然當時成飛611所設計的殲-20隱身方案更為先進,更符合未來空戰發展的需要。

至於所謂的FC-31,那不過是沈飛在“雪鴞”競標失敗後,為了鍛鍊設計隊伍自籌資金搞得一個310方案,所以說FC-31是為了上艦而準備的基本就是胡扯。因為當年601所搞這個310方案時,咱們的航母還沒影子呢。


楠竹一


這跟沈飛和成飛對未來空戰的理解能力、空軍的要求有關。

沈飛公司的三代發展主要是以引進和仿製俄羅斯蘇27戰鬥機為主,通過和俄羅斯的合作,大大加強了沈飛的研發實力。就是和俄羅斯的交流中得到了一個關鍵數字就是美國的F22戰鬥機雷達發射信號為0.1到0.4之間,這大大誤導了沈飛,也影響了沈飛在設計新一代飛機時,採用了隱身能力低下的設計。

其他方面,雪鴞採用的是傳統的三翼面隱身設計,相對殲20來說機體更長。由於沈飛在研發殲八系列戰鬥機上不順利,雪鴞無論是新材料還是新技術的採用,都十分保守,相對大量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和鴨式氣動佈局的殲20來說,雪鴞機體重,體積大,新技術採用少,隱身能力差。在和殲20競爭時明顯處於劣勢。

成飛因為研發殲10戰鬥機,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設計殲20戰鬥機時,在新氣動佈局、新材料上應用更多。在關鍵的隱身性能上,沒有采用俄羅斯的標準,而是根據自己的研發能力,制定了更高的隱身性能指標。再加上成飛的殲10戰鬥機在空軍航空兵部隊表現出色,最終成飛的殲20戰鬥機方案戰勝了沈飛的雪鴞戰鬥機方案。



樂水者樂山人


“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認為:FC-31與殲20競爭失敗,根本的原因有兩個,一是FC-31本身的性能太差,二是其性能不符合中國空軍的作戰需求。

首先看FC-31的性能,它裝備兩臺和米格29一樣的RD-93渦扇發動機,常規啟動佈局,那麼,它和米格29的航程不存在本質差別,米格29內油很低,基本航程才1500公里,後來改進到米格29M,內油增加到5.7噸,基本航程才達到2000公里,那麼其作戰半徑最多也就700公里左右。

FC-31噸位和米格29差不多,因為要隱身,彈倉必須內置,至少擠佔機內3立方米的空間,內油就不可能有5.7噸,很可能連4噸都達不到,那麼,其標稱的作戰半徑1250公里,意味著基本航程要3000公里以上,這個指標怎麼實現?

唯一的解釋是,FC-31要掛載大容量副油箱,機內武器輕載,才能實現1250公里的作戰半徑。

掛載副油箱就破壞了戰機隱身性能,那麼實現1250公里的作戰半徑有何意義?

僅僅是腿短這一個缺陷就是致命的,更不用說其隱身性能,機動性等等指標了。

第二看中國空軍的作戰需求,要掌握第一島鏈內製空權,當面對強大對手的多個航母戰鬥群時,必須依靠岸基航空兵壓制對方的艦載機,這就需要遠程重型隱身戰機,才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將對手的航母戰鬥群至少拒止到2000公里之外。

看這個需求,FC-31顯然無法滿足要求。

再看殲20,內油超過10噸,航程約4000公里左右,因此,不帶副油箱作戰半徑可以達到1500公里,當殲20攜帶4個大型副油箱,或者經過一次空中加油機,作戰半徑超過2000公里,中國周邊所有的軍事目標均在其打擊範圍內,這才是中國空軍需要的戰機。

所以,FC-31未能入選中國空軍,其實很正常。


麻辣戰爭


你好,我是中航工業總設計師。首先從來沒有雪鴞這個版本的驗證機,更無從談起沈飛模仿放大蘇27。j20的設計目的是高空高速低反射截擊機,目的就是先敵到達,先敵發現,先敵攻擊。j20在多任務上是有所欠缺的,同時,在目視近距離格鬥上,遠不如j10和j11。但是作為5代機來說, 搭載遠距離導彈進行快速突擊,打擊指定空域的飛行目標是首選功能。所以j20在外形設計上,更偏重超音速巡航的性能,而且未來空戰的模型,將從中距離發射近距離纏鬥,轉變為遠距離發射,中距離脫離。所以j20的氣動外形偏向高空高速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是無可厚非的。


專治DS


其實“雪鴞”到目前為止都只是一個傳說,並沒有準確的相關信息。網上倒是流傳幾張模糊的風洞模型圖,但誰也無法證實它究竟是不是傳說中的“雪鴞”。

根據網上流傳的說法,“雪鴞”是沈飛和601所拿出來和殲-20競爭第四代戰鬥機的設計方案,但其設計出發點是側重於機動性能,在蘇-27/殲-11的基礎上,追求更強的機動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如果這個說法屬實,那麼在和殲-20競爭中落敗就是正常的了。

雖然當年美國給第四代戰鬥機的定義是4個S,其中就包括了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但從美軍自己發展路徑,以及這些年來F-22的實際使用效果來看,另兩個S,即隱身性能和超強態勢感知能力在實戰中可能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比如F-35,就完全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機動性也存疑,但這不妨礙美軍把它定位為第四代戰鬥機,並和F-22能夠形成比較理想的組合。

美軍甚至還基於其第四代戰鬥機的隱身性能和超強態勢感知能力創造了不少新戰法,比如“穿透式制空”,並在演習中成效顯著。事實上,如果隱身性能和態勢感知能力不足,再強的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也根本無法發現和接近對手,更不用說發揮自己的優勢了。

因此,更突出隱身性能的殲-20自然更加符合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展方向,擊敗傳說中的“雪鴞”也就不足為奇。T


聯合防務


個人覺得,是毛系設計理念與美系設計理念的較量,601所對於隱身性能研究過少。

雪鴞想象圖

關於“雪鴞”計劃,外界資料很少,但恰好有一本書《情志藍天--記航空氣動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天》,書裡面主人公李天就是601所的首席專家,這本書的作者徐德起據說是601所的工會主席,裡面側面介紹有研製“新重殲”的一些情況和細節,可信度可以說是非常高,也只能以此作為“管中窺豹”。本人以前購買了該書的電子版,也就重新翻出來,文中大部分關於601的資料細節都來自本書,不涉及洩密問題。

該書提到,601所在六五期間(1981-1985)完成了對於前掠翼、邊條翼、耦合前翼的系統研究,基本摸清這幾種佈局的氣動特性。在七五期間,主要針對國外的第四代先進戰術戰鬥機(ATF計劃,最後成果就是F-22)為目標,進行超音速巡航、高機動、短距起落方面的氣動研究,並對滿足超音速巡航以及高機動特性的氣動佈局進行研究,同對二元噴管推力矢量技術、低阻外掛等課題也進行研究。到八五期間,正式開始名稱為《軍用飛機先進氣動佈局研究》的國防科工委重點課題攻關,該課題主要負責人就是李天院士,到九五期間,該項目名稱改為《背景機氣動佈局研究》,含義就是第四代戰鬥機的氣動佈局研究了。研究課題組進行氣動佈局年會討論

如果仔細琢磨上面課題組的研究內容的話,你就會發現,601所這20年來進行的氣動佈局研究中,少了一塊內容,那就是“隱身性能”,601所的研究課題裡面把超音速和高機動性能放在非常高的位置,其他連短距起降也進行提到。但原書通篇沒有提到隱身性能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說601所把隱身性能放在一個非常低的位置。

還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的是,書中提到九五期間,601所負責《邊條翼、三翼面形式的新一代戰鬥機氣動佈局研究》和《低阻外掛研究》兩項子課題。這裡面邊條翼、三翼面形式的新一代戰鬥機很顯然就是後面提到的“雪鴞”。但是這“低阻外掛研究”是什麼鬼?讓人不得不懷疑,在601的初始計劃裡面,雪鴞並非武器內置,而是帶著低阻外掛進行空戰的半隱身戰鬥機。而在後續研究裡面,601對於背景機的修改,還是集中在降低超聲速阻力等方面的研究,同樣沒有對於關於隱身性能修改做出描述。

所以說601的背景機,是具有非常好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非常出色的機動性能,但是隱身性能差,甚至有可能是武器外掛的半隱身戰鬥機!他是實際上是屬於俄羅斯米格1.42這一類風格,隱身性能甚至比蘇-57還要差的戰機。蘇-57的隱身性能備受詬病,但是其機動性能非常出色,活動邊條也能產生三翼面的效果,與601的理念很多地方重合。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本書裡面,提到很多601所與俄羅斯的交流與合作,書中特別提到,在1991年3月初,蘇聯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比根斯原始為團長的代表團來601所進行技術交流和訪問,在最後雙方合作談判中,

李天副總師提出了未來背景機請蘇聯專家進行評審並獲得蘇聯同意。雖然後面蘇聯解體,發生波折,但1991年11月中旬,俄羅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的11名專家到達601所,就中方提供的方案提供了10份評審報告,提出了氣動特性、進氣道、飛機質量和隱身特性方面存在的問題,並給出修改建議。同時也向601所提供了一批設計軟件。

之後在1993年到1999年,601所多次與俄羅斯專家舉行技術合作和交流會議,總結取得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在整個601所背景機研製過程中,受到俄羅斯的設計理念和影響較深,恰巧的是米格1.42和蘇-57都把超音速巡航和機動性能,置於隱身性能之上,601所的設計方案也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這不是偶然。

所以,個人認為,601所方案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其不過是按照自己設想的,造一架自己想象中的“四代機”,雪鴞的設計方案,是犧牲掉了隱身性能,側重於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的戰機,屬於典型的毛系設計理念的戰機,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最終還是採用武器外掛的話,他不過是一架三代半戰機。而威龍獲勝的原因,也就不難猜出,就是對於隱身性能的重視。


這裡面,書中還有個非常有趣的細節,601所在殲-8項目之前的工作內容中,多次出現與空軍部門的溝通和交流,這些內容在研製海軍的殲-15艦載機上也多次出現與海軍的交流。但是在整個“背景機”研製過程中,通篇沒有提到與空軍相關的互動,唯一提到的就是國防科工委。這讓人不得不懷疑,601所是否實際上在“閉門造車”,其研製的不過是自己想要造的機型,而不是空軍想要的機型。


五嶽掩赤城


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想回答的,首先是因為以前寫過關於沈飛“雪鴞”的文章和問答,而且這個問題的前兩位答主已經寫的很好了,所以就不打算再和朋友“搶生意了”,但是事事總有意外,昨晚半夜的一個回覆讓大家有了爭論,所以天真覺得還是有必要和大家詳細的解說一下。

我國目前正式服役的四代機毫無疑問就是成飛611所的“殲20”,但在這之前,其實沈飛也是有一款重型四代機的,那就是“雪鴞”,現在很多人誤以為中型的殲31是曾經沈飛競標失敗的產品,其實這是錯誤的,“310方案”的誕生確實和沈飛601“雪鴞”的競標失敗有關,但它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機型,在技術上是沒有淵源的,更沒有繼承關係,“殲31”310項目可以看做是沈飛601所空四代競標失敗後為新人練手的項目,這個說法在李天院士的傳記裡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天真就不再強調了。


圖注:根據中航工業
李天院士的傳記來看,在07年10月沈飛601所“雪鴞”方案競標失敗後,有孫聰總師主抓,李天院士負責技術工業,為培養人才鍛鍊年輕團隊,自籌資金成立了“310項目”

回到正題,那麼為什麼當初沈飛601所“雪鴞”方案會失敗呢?我們先看一下“雪鴞”真實的樣子。
圖注:根據中航的宣傳和天真自己的比對,圖中黃圈處應該就是沈飛601所最後競標的98-3方案“雪鴞”

根據官方的報道,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的發現,沈飛601所的“雪鴞”方案是一種三翼面佈局的重型雙發“第四代隱身”戰鬥機。

為什麼天真要給雪鴞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打引號,就是因為它的三翼面佈局和其巨大的機身。

圖注:根據中航模型的比對,“雪鴞”極可能長達22米,比殲20要大的多。

估計很多人都聽過殲20的“鴨翼”影響隱身的論調,也有很多人相信……那麼,天真在這裡也想問一下,曾宣傳或者相信殲20鴨翼影響隱身的朋友們,你們的依據是什麼呢?宣傳一個論斷總是要有證據的,沒有證據的宣傳那是在造謠。



其實,根據目前天真看到的所有有關於“鴨翼”影響隱身的說法,無論是美帝的“鴨翼最好的位置就是出現在敵人的飛機上”還是“前置鴨翼不能依靠主翼來遮擋雷達來波”都站不住腳,(具體原因我在以前的問答中解釋過,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只有一個比較可靠的證據,那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麥道公司與NASA聯合進行的一項(未來戰機研究計劃)的低可探測研究,在所有幾種取消垂尾的構型中,發現前翼雖然能提高敏捷性,但代價是(可見度尚可)


圖注:麥道公司對未來先進無垂尾戰機氣動佈局的研究,注意圖中115與119。

但是……這個很重要,在麥道公司指名的兩種鴨翼構型中,115是三翼面佈局,而119則是固定鴨翼的“偽鴨翼”,和前置可動鴨翼後無平尾的鴨翼佈局,是有本質性的區別的。

而且關鍵的是“鴨翼佈局”是否影響隱身?主要是看相對來講,如果鴨翼佈局相對F22那種常規佈局。雷達探測的截面積相同或者差不多,那自然不能說鴨翼影響隱身了,但是……有鴨翼的三翼面佈局,在麥道公司與NASA的研究中到確確實是在雷達探測(RCS)上不如常規佈局的,根據研究結果應該是在0.3-0.4平方米左右的低了探測值上下,相對F22最少要大一個數量級。

眾所周知,隱身性能是四代機最重要的指標沒有之一,並且三翼面佈局有於前有鴨翼後有平尾,同時附帶垂尾,飛行阻力又過大,尤其是在跨音速波阻的時候尤其嚴重,所以需要拉長機身來增加長徑比減低機身截面積,所以“雪鴞”很長,是一個22米,比殲20還要巨長/大的傢伙,也就是說,在隱身性和超音速這兩個最重要的四代機指標中,“雪鴞”相比殲20有非常大的差距,這也就是為什麼“雪鴞”會慘敗的原因。

那麼沈飛601為什麼要用這樣的“雪鴞”來競標呢?這就要追尋“雪鴞”最開始的起源了,在前面的“五嶽”(先這麼叫一下,你名字太長了)的回答中,其實就解釋過,那就是在90年代初中航開始與俄羅斯進行下一代戰鬥機的預研,這個項目就是“背景機”方案。

大家不要看,現在我們的航空工業如何如何,在那個年代,我們的殲十還躺在圖紙上,從沒做過三代機的我們尋求國外技術支持搞四代機預研其實是很正確的,但是……技術上的正確不代理思想上的正確,而影響思想的最關鍵因素就是目光的前瞻性,也就是對未來空戰理論的理解。

在這方面,俄羅斯犯了非常重大的錯誤,根據俄羅斯對未來空戰的理解,空戰的最重要壓制手段是反制雷達搜索,對敵方戰機的機載雷達、空空導彈的制導雷達進行干擾,以電子對抗為主,通過大過載機動來規避敵方導彈,實施反制。

因此,對俄羅斯的未來空戰思路來說,四代機的隱身能力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超機動性。

同時,當時的俄羅斯在對美國F22的技術追蹤時,也犯了致命錯誤,T50的總師達維.登科,就曾認為:美國F22的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在0.3-0.4平方米左右。

所以最終俄羅斯的蘇57就造成了這種任人吐槽的“不隱身”的樣子。



圖注:蘇57正面可見的發動機葉片是非常巨大的空腔反射源。

而俄羅斯當時的這種觀點,對正在進行四代機預研的中航產生了很深的影響,眾所周知,我國早期航空工業的起步和發展一直離不開俄式飛機的影響,在90年代那種技術、觀念雙重落後的年代,被曾經的老大哥“誤導”真的是一點都不奇怪。

受此影響,中航沈飛(背景機項目的中方合作方)一直將俄方所提出的“不用推力矢量60度大迎角可控作為重點”來預研,整個項目一直推進到新世紀,為此沈飛601所先後搞了多個方案,也就是網上大家常說的93、新93、98、98-2等幾個方案。


圖注:網絡上很多人拿這張圖中模型認為是“雪鴞”
,但天真自己認真比對後發現,應該是“新93”

而沈飛最終競標的“雪鴞”就是從98-2發展出來的98-3方案。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清楚了,新世紀美軍的(隱身超視距)空戰理論幾乎吊打一切,而我軍又號稱最大的“美粉”,自然對俄羅斯那一套超機動制勝論不屑一顧,空軍對中航所提出的“弱隱身、超機動、大迎角可控”的指標全盤推翻,重新制定了(隱身、超音速)的指標,所以“雪鴞”自然就涼了。


圖注:根據2001年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來看,當初的“雪鴞”其實是躊躇滿志的,但是後來的發展,還是超乎沈飛和中航很多的預料。

但是這裡面有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說是中航與沈飛提出的超機動性指標,而不包括成飛?難道成飛不屬於中航工業嗎?

當然不是了,這主要是因為在整個“背景機”預研期間,我方主要負責都是沈飛(畢竟有歷史原因,也有引進蘇27的原因)

而成飛611的殲20,初始氣動結構是宋文驄,宋老的《一種小展弦比高升力飛機的氣動佈局研究》論文。


圖注:此論文發表在2001年與沈飛“雪鴞”國的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是同一年(果然是造化弄人啊……)

當然,網絡上也一直流傳著“北親兒子,南乾兒子”的說法,但是在這裡,天真不想對兩家航空製造集團與中航的關係多作評價,因為無論是手心手背都是我們自己的企業,儘管目前網上對沈飛的罵聲幾乎可以覆蓋東三省,但是天真要說的是,兩家的合作一直很深,在空四代項目上,最後的結果也是611抓總,601也是有所參與的。

而且在新中國成立後,沈飛對我國航空工業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航空工業成就都離不開沈飛的貢獻,沈飛有很多惹人非議的做法其實是非常無奈的,天真這麼說絕不是為誰洗白,儘管天真對沈飛一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但是天真只要想,完全可以把它黑出翔來,但是……這又能怎樣呢?如果我告訴大家沈飛這些年背後的故事,有很多人會嘆氣……我們真的很不容易,我們真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廢話說的有點多了,最後謝謝大家的閱讀吧!


軍事小科普


三代半的底子,拿什麼與四代機競爭

首先要說一下,網絡上有很多半吊子軍事自媒體和軍迷都認為鶻鷹是沈飛競爭四代機的產物,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題主的問題和配圖非常好,這個代號雪鵠的三翼面重型機才是沈飛競爭四代機的方案,鶻鷹是沈飛在四代機競標失敗後不甘沉淪、為保持先進戰機研製能力而自己搞的技術驗證機。

雪鵠效果圖。筆者要說的是,軍隊辦事情真是很有分寸的,幸虧沒讓這夥成為我國的四代主力戰機。

實際上沈飛的雪鵠在四代機競標中敗的很徹底,基本就是見光死,就跟波音的X-32沒有懸念的敗給洛馬的X-35一樣。我相信大多數軍迷看到雪鵠方案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這貨不是蘇30SM的隱身版嗎?實際上雪鵠就是沈飛與蘇霍伊“技術交流”的產物,利用三翼面佈局獲得較好的機動性能,並且用較長的機身獲得較好的載荷航程能力與超音速能力。在同樣的研製思路下,雪鵠與蘇57同樣的跑偏了,算不上真正的四代機。

雪鵠的模型在風洞測試中。雖然在四代機競標中輸的連褲衩都沒了,雖然連原型機都沒造出來,但是不妨礙沈飛的這個模型獲得2001年國防科工委客機進步一等獎。

雪鵠方案的缺點有如下幾個:

1、隱身性能不足。沈飛在對四代機的理解上與俄羅斯類似,都沒有充分認識到隱身性能的極端重要性,方案整體隱身性能不佳,其隱身性能不會好於蘇57.

2、採用三翼面+長機身的整體佈局,初衷是兼顧超音速機動性和亞音速機動性,但是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窘境,超音速性能不如殲20,亞音速性能倒是可以期待,但是四代機對近距離格鬥的要求不高,這還是沈飛對四代機的認識出現偏差所致。並且這個超大尺寸的三翼面方案對發動機推力的要求太高,估計連F119都不夠用,而殲20水平相當湊合的AL31系列就獲得了不俗的性能,這也是軍方青睞殲20的重要原因。

3、雪鵠方案在超級信息融合上的能力不如殲20,這也是走俄系戰機老路子的通病,更重視平臺的機械性能,對信息性能不夠重視。而成飛在信息能力方面的建樹一直是強項,無論是殲10還是殲20系列。

整體來說,沈飛的雪鵠方案敗於對四代機認識的偏差和誤區。對於長期跟隨蘇/俄系戰機研製思路的沈飛來說,這個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競標四代機失敗後,沈飛疼定思疼、不甘沉淪、自我加壓,自籌資金搞鶻鷹項目,這種精神值得表揚,也希望沈飛今後能鳳凰涅槃,拿出好的飛機。

沈飛在抄襲蘇霍伊失敗後,痛定思痛,決定抄洛馬看看有沒有出路---開個玩笑,沈飛當不要當真。

最近網上流傳出沈飛內部刊物《鶻鷹神話》的插圖,其中一個具有高度隱身設計的機頭模型引起大家的熱議,這個驚鴻一瞥的機頭模型與近期某權威雜誌封面披露的我國新型超音速隱形轟炸機方案契合度較高,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沈飛研製的我國新型超音速隱形轟炸機。關於這個事情,筆者有三點要說:

1、根據中國軍隊的保密實踐來看,鶻鷹原型機的製造照片流到網上大肆傳播,說明鶻鷹轉正的事兒基本沒戲,起碼是現在的鶻鷹方案沒戲。誰見過殲20在工廠製造的照片?!

2、所謂的中型超音速隱形轟炸機沒戲,因為這樣的方案隱身能力比不上殲20,載荷航程性能比不上專業大型轟炸機,彈倉估計也很難裝大尺寸的巡航導彈等彈藥,而且造價不菲、用途有限,不會有前途。當然這是筆者的瞎合計,我們拭目以待。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沈飛的飛機在國際上都有名。關鍵在中國沒有關係(其中的具體原因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所以在中國很少被部隊使用。說實話殲20第一不能當艦載機別人家的航母能塞幾十架,殲20最多半數,第二機身笨重體型越大雷達波輻射面積越大被幹掉的幾率越高(不要以為是隱形戰機就沒有雷達反射波)。同比美國的f35和俄羅斯的T50。大功率發動機和小機身靈活的機動性,而中國的殲20發動機功率不夠為了滿足載彈量加大機身,失去了機動性,所以又增加了鴨翼以滿足機動性。殲20頂多算3代半。好的軍事武器不是靠媒體來評論的,要看使用者的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