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国七雄”都曾变法,为何只有秦国的商鞅成功了?

jianfeng_fm


客观地说,山东六国的变法不能说不成功,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还是成功的,只不过同商鞅变法相比,这些变法在彻底性、深刻性,以及在长期性和连续性上无法和商鞅变法相比罢了。

下面就来谈一谈轰轰烈烈的战国变法大浪潮。如果对战国变法浪潮做一个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波变法浪潮

这一波变法浪潮的时间范围,大概从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公元前360年商鞅进入秦国开始谋划变法。这一时期的变法核心主要有2个:

  • 魏国的李悝变法。

  • 楚国的吴起变法。

下面分别说一说:

三家分晋之后,出于继续巩固新兴大国地位的考虑,魏国率先开始了变法强国。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这场变法,关于这场大变法,史料断裂太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变法的主干面貌,主要是三个方面:

  • 其一,整合并创造魏国的新政治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创造性地建立了趋于中央集权的新型权力体制。虽然,这一政治体制尚有不彻底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第一次探索性大变法,已经创造出了战国初期最为先进的国家政权模式。后来的商鞅变法,也是以魏国开创的这一政权模式为基础向前推进的。

  • 其二,尽地力之教。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在激发农耕者的积极性上做文章,全面实行私田制经济,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潜力为目标。从历史逻辑说,这肯定是具有体系化性质的一整套新经济政策。

  • 其三,放弃礼治,推行法治。变法开始后,魏国以《法经》为法律蓝本,普遍推行了相对全面的法治,取代了以往混杂不清的治国方式——王道、礼治、德治、人治。虽然这种最初的法治体系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的缺陷,但它的启蒙和文明生发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次变法还是相当成功的,变法完成之后,魏国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中的超强大国,魏文侯也成为最负盛名的战国国君。一个醒目的事实就是,变法之前,魏国对秦作战虽然也取得不少小胜利,但是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变法之后,魏国实力大增,吴起训练出了一支装备精良,战术素养极高的大军,天下号称“魏武卒”。随后魏国以吴起为统帅,发动了对秦的大规模作战,全部攻占河西高原与关中东部地带,将秦国压缩到关中的华山以西。两年后,魏国又以乐羊为统帅,一举攻灭中山国。紧接着,魏国联合赵韩两国对齐国大举进攻,斩首三万,俘获兵车两千辆。公元前400年,魏国又联合赵韩两国大举攻楚,战胜楚军。

总结这次变法,中心点大概有三个:

  • 其一,变法运动的空前性意义,在于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法治文明的曙光。

  • 其二,战国法家破土而出,将中国政治文明推上了最高峰,具有不朽的意义。

  • 其三,魏国变法的局限性,在于没有真正废除封地制,没有实现真正的治权归于国家。因此,魏国的变法没有能够提供统一中国的基础。

魏国变法成功,势力骤然强大,此时的楚国瞬间压力山大了。事实上,魏文侯后期已经加强了对楚国的攻势,其后魏武侯的对楚攻势也是有增无减。加上魏、赵、韩三国结盟一致对外,强大的中原压力,使得楚国产生了迫切的变法强国需求。

恰在此时,魏国的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军政大才吴起离魏入楚,时任楚国国君的楚悼王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吴起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内容,已经被后世把持修史大权的保守理念过滤稀释,几乎无从辨认了。但是历史的残简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依稀可辨的踪迹,大体可看出两个方面:

  • 其一,吴起变法实行“损有余,济不足”的总原则。吴起认为,楚国所以“贫困弱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也就说,楚国大臣的特权太多,拥有封地的贵族太多。这些大臣“上逼主、而下虐民”,对楚国的社会结构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历史的实践证明,吴起对楚国根基缺陷的把握极为精当,直到百余年后楚国灭亡,封地分治都是掣肘楚国抗秦的主要原因。

  • 其二,吴起整肃吏治,总原则是“强公室,塞私门”。当时,楚国的官场规则与习俗,完全受旧贵族政治势力主导,比吴起所熟悉的新兴三晋国家要混乱腐败许多,必须改变。

吴起变法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表现出了巨大的成效。战国之世,能够不顾战争威胁而一力变法的机遇,太少太少。吴起变法的实际,也是一边变法,一边应对战争。吴起在短短数年之间,率领楚军南征北战,为楚国同时在三大战场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一是南平百越,二是北并陈蔡,三是“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一直攻到黄河南岸,极有气势。

对于楚国来说,变法后的威力是一道极其罕见的强烈光芒,这道光芒既刺疼了天下,更刺疼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刺疼了天下,是“诸侯患楚国之强”。刺疼了旧贵族,是“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不幸的是,正当吴起获得了最大的战场胜利,变法后盾的楚悼王却突然病故了。吴起的变法大业中途夭折,自己也在国君灵堂惨遭杀害。

历史的演变是,吴起死后,楚国的变法成果基本流产,楚国力量在整体上大大削弱了。同时,也有了另外一个结果,楚国的贵族集团与王权之间,为此找到了一条妥协共存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是:贵族集团重新掌握了实际权力,但也容纳了王权主导的相对变革。

第二波变法浪潮

这一波变法浪潮的时间范围,大概从公元前360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这一时期的主要变法有4个:

  • 秦国的商鞅变法。

  • 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 齐国的齐威王驺忌变法。

  • 燕国的乐毅变法

就变法开始时间而言,这些变法相差不会太大,但是,由于传统国情不同,由于最高决策层对变法的认识不同、由于主持变法者所依据的政治理念不同等原因,这些变法,呈现出极其鲜明的不同特点。正是这种差异性很大的变法,决定了各自国家的历史命运。同时也决定了法家的命运。

下面逐个谈一谈。

韩昭侯八年,也就是公元前355年,申不害在韩国推行变法,历时15年。申不害的实际变法内容,史料记载寥寥。保留下来的点滴史料,基本也集中在申不害的术治方面。

总而言之,申不害的变法以“法术”为基本理念,以权术手段驾驭臣下,取得了一定阶段内吏治整肃的效果,同时在变法期间,韩国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新军,兵器制造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外战争也一度获得“劲韩”的声誉。但在公元前342年,仅仅一场大战,这些变法成果就全部流产了。

韩国变法的脆弱性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变革的根本希望,都是变革成果的制度化、法律化,并在实际推行中确立以法律为唯一标准的社会价值体系。否则,术治之下的阴谋化政治,将导致国家中枢的扭曲变形,从而导致国家与民族的巨大灾难。

齐国的变法,主要发生在齐威王时期。依据史料与后来的历史实践,齐国变法的基本方略是:遵循一种渐进式的变革方略,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避免楚国吴起那样的全面变法与激烈动荡。

所以齐国变法的缺陷也相当明显:

  • 其一,变革一直停留于局部变革的水平。

  • 其二,始终具有鲜明的人治色彩。法家的早期大师慎到,很长时间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他的“势治”思想不可能不影响齐国的变法,而法家的“势治”学说,其本质就是走向君主集权,最终趋于人治。

这场变法很难以成功或者失败来论定,相比来说,只能说效果不太理想。

进入战国,魏国首开变法之先河,楚国跟随其后,紧接着第二波浪潮继续,韩齐先后开始变法,下一个会是谁呢?人们自然地会想到燕国与赵国,对于西部的秦国,天下从来都是鄙视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变法这样的新思潮居然会在这里爆发——商鞅变法横空出世。

商鞅变法的巨大成功,想必已经是众所周知了。就变法内容而言,商鞅前后推行了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颁布一批法令

主要有:

  • 奖励军功法。

  • 奖励农耕法。

  • 关于实行重刑制度的法令。

  • 连坐法。

  • 整饬吏治与禁绝政治谣言的法令。

  • 禁止私斗法。

秦国推行第一次变法后的成效:

  • 验证了商鞅开始的预见——舆论是可以改变的。

  • 国民精神迅速改观,国家实力获得较大发展。

  • 五次对外战争,四胜一败,证实了秦国变法的初步成功。

这一败就是定阳之战的失败,也证明了秦国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在这一直接动力下,商鞅推行了第二次深彻变法。

  • 废除井田制,全面实行农耕经济的私田化。

  • 全面推行县制,实现新的国家治理模式。

  • 统一度量衡。

  • 改田赋为户赋。

  • 革除夷狄风俗,整合秦国文明。

  • 迁都咸阳,确立面向天下的秦国新中心。

商鞅的两次变法,可以说是再造了一个秦国。其变法的彻底性与深刻性,以及在战国变法中绝无仅有的长期性与连续性(20年之间两次变法),西部秦国一举崛起为空前强大的超级战国。

燕国的变法,发生在一场巨大的政治灾难之后,这场灾难就是——燕王哙“禅让”王位于子之,带来燕国内战与齐国干涉,使燕国陷入全面的崩溃局面。

干涉燕国的齐军,大肆搜刮一番撤走后,燕人拥立了新君,史称燕昭王。即位后的燕昭王发奋强燕,任用乐毅为亚卿开始变法。关于变法的具体内容,史料的直接呈现极其简单而模糊。

从时间上看,燕国变法是历时最长(28年)、国力恢复最缓慢的战国变法。虽然它没有同样经历长时间变法的秦国那样深刻彻底,也没有秦国那样的变法成果巩固五六代之久,但是其爆发的效果却是相当惊人的——乐毅的灭齐之战。客观地讲,乐毅的变法也算是相当成功的。

第三波变法浪潮

这一波变法浪潮的时间范围,大概从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大战结束。这一时期的主要变法有1个:

  • 赵国的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

赵武灵王在面临内外交困的窘境下,开始了胡服骑射变法。这场变法实质上是以军事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次全面变法,就其全面性和深刻性而言,虽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但却大大超过了山东六国此前的变法深度。变法后的赵国,军事实力开始猛烈地爆炸了,先后吞灭腹心大患中山国,又连续北上征战,吞并了林胡、楼烦等国,赵武灵王甚至萌生了灭秦的野心。

总而言之,变法后的短短11年里,赵国取得所有战场的全部胜利,一跃成为山东第一强国,这一变法应该还是相当成功的。虽然武灵王赵雍后期,在权力交接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以至于酿成沙丘政变,自己也被活活饿死。但变法的成果还在,赵国的强大虽一时锐减,但没有从根本上削弱赵国。

历史的实践,展示了一种深刻的现象:真正根植于社会深层次利益合理化的全面改革,无论发动者与主持者的个人命运如何,变革本身所培植的强大生命力,足以构筑战胜倒退力量最坚实的根基。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变革的生命力,在于变革本身的正义性与深刻性。越是植根于社会利益合理分配的深刻变革,其生命力就越是强大。即或是变革的反对力量,也无法推翻这种深刻变革所巩固下来的历史成果。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如此,商鞅变法更是如此。


积翠古亭


秦国之所以能变法成功,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原因。


先说人和

其实读过贾谊在《过秦论》的朋友,就知道贾谊说的很详细了。

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秦国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到秦始皇。六代秦国国君竟然都惊人的持续延续了商鞅变法的措施,商鞅虽然身死,但是商鞅的政策却没有变化,这一点比起其他诸侯国人走茶凉,人死政歇的做法要好很多。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1、魏国变法


战国时代的开始始于三家分晋后,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由于北边是赵国,西边是秦国,南边是楚国,都是很强悍的存在,于是魏国压力山大。

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于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魏国于是走上了强国之路。特别是吴起为将期间,创立了著名的魏武卒,成为天下少有的强兵,一度打的秦国割让河西之地,不敢出函谷关。

但是等到魏文候去世,魏武侯继位后,吴起不能受到重用还收到打压,于是引发吴起叛逃楚国。魏国从此之后变法就走向衰落。

2、楚国变法

吴起到达楚国之后,担任楚国令尹,全权辅佐楚国进行变法。经过吴起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向北和魏国发生大战,击败魏军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

吴起的变法虽然让楚国富强,但严重影响到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于是在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死后,吴起就被反叛的贵族所杀。吴起一死,楚国的变法也就告一段落了。

其余几个国家的变法也都是大同小异,可能经过某一位人才的大力变法国家变得强盛,但是随着支持方的变故经常就会人走政歇,陷入以前的老路。

只有秦国,从上到下一直延续着商鞅的变法思路。能长期持续的稳定政策自然胜过老是变动的政策。

再说地利

秦国比起其他国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后方,秦国自从平定义渠王之后,后方就基本上毕竟稳定了,只需要在黄河以东和函谷关以东这种天险地段防御东方诸侯。

在这一点上战国七雄也只有齐、楚两国堪堪比拟。但是齐国和楚国都局限于传统的诸侯国统治模式,虽然齐楚两国都有称天子的举动,但是在气势上根本不能和始皇帝相比。



最后说天时

秦国最后能变法图强,最后得以统一天下。其实也是历史大势所趋。

周朝从周平王东迁后,周朝已经衰微,周朝的分封制、井田制已经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也就是开始了所谓的礼乐崩坏的时代。

等到战国时期,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一些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兼并,而普通百姓经过百年的诸侯战争,人心都已经不想战争,在这样的趋势下从几百个诸侯国到几十个再到七个,最后势必有一国要一统天下。当然历史在这一刻选择了秦国。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全网阅读过亿的历史博主,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历史上“战国七雄”都曾变法,为何只有秦国的商鞅成功了?

战国七雄指的不是七个人,而是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这当中又以魏国为势力最大者,秦国最小。那么为什么偏偏只有弱小的秦国变法成功了呢?我们来一一探讨下。

齐国

邹忌,“以鼓琴见威王”来自荐,得到齐威王赏识,并授予相印,着变法之事。

邹忌推行的是法家政策,接受臣下意见,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其目的是在巩固统治秩序的同时,谋求国家的富强。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表白于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

由于邹忌的进说,齐威王广为接受群臣百姓的意见。据说,刚下令时,群臣来进谏的门庭若市;几个月后,还不时有人进谏;一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在邹忌的改革变法下,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一番新气象。

邹忌变法以整治官吏、开放言路为核心,虽然相对温和,不容易造成国内动荡,但是这种不温不火的变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之后齐国被五国围攻,险些灭国,自此齐国一蹶不振,变法宣布失败。

楚国
吴起变法,吴起变法主要以明法审令、减爵禄、废世禄、减大臣威重、强兵强国为主要变法内容。

吴起推动变法后,楚国经济、军事得到一定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尤其变现在军事上:伐魏救赵、收复故地、扩张势力,楚人以“兵震天下,威服诸侯”,诸侯国皆畏服楚国。

但由于变法太过强烈,主要政策更是触碰了旧贵族的奶酪。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生叛变,将吴起射杀,楚国变法失败。

燕国


这燕国变法相对于其它六国显然是在看玩笑,燕国看到其它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也想来凑一凑热闹,燕王找到了子之,任他为相,后燕王在鹿毛寿的劝说下,将燕国让给子之,这燕王还真答应了(该怎么说他才好)。

子之治国三年,“国大乱,百姓桐然”,燕国大乱,基本亡国,燕国变法失败。

依我看这哪是变法,明显的是谋朝篡位呀。

韩国

申不害变法,主要以内容包括为:打击贵族势力,加强君主集权;整顿官吏,加强对官吏的监督与考核;改革兵制,加强军事训练;强调君主统治之术。

十五年后,韩国国力大大增强。

魏国攻韩,韩大败,新军死伤殆尽,变法成果荡然无存。韩国变法失败。

赵国

赵国并没有正正意义上的变法,而是以“胡服骑射”的方法富强赵国。什么是“胡服骑射”呢?就是学习胡人,学习他们穿胡服,学习他们在马背上骑射。经过长期的训练,赵武灵王还真训练出了这样一支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的军队,军事实力猛增。

赵国变法成效更是持九十年之久。但在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五十万精锐部队,之后又在邯郸之战中大失元气,不复赵雍时代的辉煌。

魏国

李悝变法,魏文侯当政时,任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之后汇集各国刑典,著称《法典》一书来保护变法,(古人也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作为诸侯国中第一个变法者,魏国的国势达到了一个巅峰,魏文侯在位的五十年里,魏国更是称霸于天下五十年,没有诸侯国可以与之抗衡。

后秦国变法成功,秦国国力大盛,败于秦国。

秦国

秦国商鞅变法大家皆知,我就不在累赘讲述了


从上面各国中的变法来看,有些诸侯国的变法并没有彻底的失败,相对来说还是很成功的,那为什么“战国七雄只有秦国变法成功”之说呢?成王败寇,最终一统诸侯国的是秦国,其它国家皆被覆灭,国都没了,变法成功之说变也就不复存在了。


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讨论,如果喜欢请点上一攒,个人头条号“马庸诗词”,用最平凡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故事


马庸诗词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秦孝公的全力支持

君主专制体制下,任何变革都必须得到最高权力的全力支持,否则变法者就是自取灭亡。而当时的秦国不变就是死路一条。秦孝公与商鞅珠联璧合,君臣同力同心,力挽秦国危局。“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举国相托,与之分土”。正是秦孝公与商鞅君臣同心的真实写照。

2.变法的首要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至上,这是商鞅变法的护身符。也是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的重要原因。所以无论在变法中出现怎样的困境,秦孝公依然鼎力支持。

3.变法的第二目的是打破利益垄断,激励全国民众为国奋斗。

奖励耕战,废除奴隶制等等措施,让全国老百姓都有机会因功受爵。在这样的激励政策下,秦国上下就变成了高速运转的机器,国力日盛。

4.外部环境稳定。

秦国地处西北,与东方六国本就不来往。何况那时候,还是天下卑秦的时代呢?就算是与秦国接壤的魏国,也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原争霸的战略上。这样的外部环境正好给秦国赢得了变法的黄金时机。

总之,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商鞅遇到秦孝公,可遇不可求。商鞅变法在秦国发生,可遇不可求。商鞅变法,居然有20年的稳定环境,更是天赐良机啊!



太史辞


谭嗣同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战国时候情况,这句话也适用。

流血的含义是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底线。换句话说,变法要成功需要统治阶级自己革命、否则,变法很难成功。

战国的变法

战国事情的变化很多,我们知道的有秦国商鞅变法,魏国李悝和吴起的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国公仲连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燕国子之变法。

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最早,是战国变法的开始。

李悝变法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奴隶贵族世袭制改革,二是井田制颠覆,三是封建建制,四是武卒制度。李悝变法的广度是很大的,也为后续变法提供了榜样,但是,这毕竟是第一次变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统治阶级的本质利益,例如魏国的王室们依旧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依旧是旧贵族掌权,没有形成一个支持变法深入变革的新的阶层。





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主要是实行法治。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整顿吏治,强兵等等,已经开始触及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不幸的是,吴起的支持者楚悼王五年之后就死了,失去了支持者,而新的贵族阶级又没有形成,吴起最后被旧贵族乱箭射死,随后,法则被废除,变法失败。


商鞅变法

再看看商鞅变法。商鞅在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基础上,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作了进一步发展,从政治上彻底打破了旧贵族宗法制度,在农业上确定土地私有制,在军事上奖励军功,最重要的就是,从前356年到前338年,他的支持者秦孝公一直全力支持他。18年,一代人的时间,一个新的贵族阶层兴起了!

所以,虽然最后商鞅也惨遭旧贵族害死,但是他的变法成果却在新贵族阶层的支持下存在了下来。

这就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如果给吴起十八年,吴起变法也会成功!



桃花一簇开无竹


变法之事,兹事体大。变得好,国家强大,变不好有可能就是亡国。

纵观中国的历史,历来变法者善终者不太多,商鞅被车裂,王安石被罢黜,近代戊戌变法则是康梁流亡,谭嗣同等七君子被杀头。变法其实就是权力的再分配,要想打破旧有体制,建立新秩序,何其难哉!

自周以来,士权与王权之间的争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要么士进王退,要么王进士退。士进王退,有可能出现功高震主而让臣子滋生僭越之心,王进士退则可能出现专制残暴,国祚难久。很多的士族想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获得至上的荣耀,而有的君王从来也不想放手或失去自己的权力,这就是变法成功者少的缘故。

齐国的管仲就是取得相权,齐恒公放手让其管治国家,进而实行一系列的变革从而成就了春秋首霸。商鞅也是如此,其在魏国时不受重用,即而到秦,秦孝公被其“称王之道”打动,放手让其改革变法,取得了极大成功,为后世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秦孝公之后,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即车裂了商鞅,但仍沿用了其制订的政策,纠其原因是王权与相权的斗争。

而战国时的其它几个国家,也都在变革,但像秦孝公那样顶住压力,完全放手让臣子去变法的不太多,无论是魏国李悝变法,齐国邹忌,楚国吴起等要么不彻底,要么过于严厉,老旧势力反扑,都没有取得长久的成功。

鉴于此,要想变法成功,君王无条件的支持是首要条件,光支持也还不行,还要能活的长久一些,否则可能会中途夭折,再有就是改革者自己要有相当的智慧,除了治国之良策,经纬天下之能力,还要有知道进退之睿智,毕竟王权至高无上不能挑战。战国之时,多以法家的严酷变法,商鞅如此,吴起如此,但一味严酷往往是不得终始,诸矛盾还是要相互调合,相互妥协。

王权与相权之争,是两个阶层的利益之争,君行君之道,臣行臣之道,相互配合、各行其事,自然就能国运亨通,建立伟业,如初唐。“盛世施仁政,乱世用重典”,这也是后世多采用中庸的儒家思想治国的原因。


华竖


秦国之所以变法成功,原因不外如下:

1:秦孝公嬴渠梁的大力支持。嬴渠梁可以说是商鞅的知己,在见商鞅前,嬴渠梁见过很多所谓的“改革家”,对于他们的改革政策,都不感冒,只有商鞅提出来的改革方案,可以让他陪聊一夜,究其原因是因为,商鞅的方案,是针对于秦国的实际状况,私人订制的。

2:秦国当时的国情国况已经处在了不得不通过改革变富强的地步了。连年的征战,使得秦国国库空虚,百姓生活也不怎么样。而秦国的老秦人们也不想一直穷下去,民众的支持,国家的需要,变法迫在眉睫。

3:秦国新旧贵族的势力的支持。有人说杜挚甘龙一党并不支持商鞅变法,但是正真能其决定作用的旧贵族势力并不是杜挚甘龙一党,而是当时秦国国君的亲大哥嬴虔,嬴虔虽然深受”变法之苦“,但是他能看到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实际变化,所以他憎恨的仅仅只是商鞅,而不是变法。


蒙面的历史小白


秦国推行商鞅的变法,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秦国内忧外患的环境需要变法

秦献公时期,开始不断扩张,与东方诸侯国及西面戎狄部落发动了多次战争,国家人口、财力、军队装备等都消耗巨大,至秦孝公继位之际,国内已经非常空虚,而且在再交上树敌较多,西面部落、东面诸侯各国都对秦国虎视眈眈,欲分而食之。秦献公去世后,连葬礼都从简办理,而且因受到魏国庞涓帅军乘机袭扰,还不得不中断葬礼。可见当时的秦国已积弱积贫到了什么程度。

2、商鞅的变法,得到秦孝公彻底支持

秦孝公继位后,着眼秦国面临的积贫积弱的现状,一心想要发展秦国,使秦国壮大,便下《求贤令》以招天下名仕贤才。商鞅遍访秦国后提出的治秦方略,让秦孝公大为赞赏。并对商鞅提出的变法彻底的大力支持推行。

变法实施在于真心欲变法的秦孝公,商鞅不过是提出变法策略和主张。秦孝公彻底推行变法,不怕得罪秦国的公室王族!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个人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4、商鞅取信与民,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浩中一内


历史选择的秦国,这是时代的巧合。

一、变法需要无强敌入侵的时间。秦国变法位于战初期,各国之间还没有像战国末年那种互相争伐,秦国向魏国认怂也给自己的变法图强,留下了喘息之机。这种没有外敌干扰的变法时机,其它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所以,很多国家都觉得秦国是悄悄的,突然崛起的。例如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刚有成效,对贵族也够狠,但是却遇到强魏的入侵,变法夭折.

二、变法需要传承。秦国的几任国君无论怎么传承,都不破坏商鞅的变法核心,包括芈八。如果只是赢渠梁一人赏识,商鞅变法一朝而终,那商鞅变法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秦也无法统一六国。参考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国君虽然支持,但这一任一死,吴起就被反扑的贵族所灭。

三、上下一心。变法以前,秦穷困积弱,从主观上非常需要变法来改变。莫说老秦百姓,秦国贵族也有相同的需求。但是其它六国不然,君主权力小,多数贵族成为变法反对派的主力军。

四、方向正确。六国都有过变法方向,但是变法不尽相同,例如韩国就比较讲究“术”,只有商鞅变法,适合秦国的国情,找对了方向。

可以说各国的变法,都带来了富强,只是变法不彻底,所以强得也不彻底。魏国的李悝也算成功了,可惜魏国过于自大,后来经过几次大败,把家底败光了。


痴人十三郎


一,秦国当时积贫积弱,穷兵黩武,社会生产力低下,国家濒临崩溃边缘,面临六国的步步蚕食。严重的社会现实使得秦孝公认识到,必须通过变法来实现国家富强。

二,时势造英雄,商鞅相继奔走魏国,齐国等当时的强盛国家,君王满足于现状,对变法没有迫切的需求,胸怀大志的商鞅大多受到冷遇。继而出走秦国。

三,商鞅遇见秦孝公可谓是千里马遇见伯乐,商鞅的法治思想深深地吸引了秦孝公,两人志趣相投,互为知己。商鞅实现了秦孝公富国强兵的愿望,秦孝公成全了商鞅实现理想抱负的梦想。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四,商鞅深入了解秦国地方实际,法令贴合实际,变法措施得当,得到了秦国中,底层人士的大力支持。

五,商鞅坚持"法不避权贵"树立了官府的威信,使得人民认识到了变法的真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