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

水贝草


从天体的形成过程来看,地球是行星,而恒星就是恒星,两者有本质区别,地球不会是也不应该是死去的恒星!

不过地球(行星)与恒星的形成分不开,也可以说是恒星形成过程的一个“分支”。

我们都知道,恒星的形成是气体云分子在引力不平衡的背景下,气体云分子逐渐聚集,到达一定临界值引发了核聚变!

由于浩瀚宇宙里不仅仅有气体云分子,还有大量尘埃分子,而行星就是在气体云和尘埃分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恒星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角动量分配给了行星,让其一起跟着旋转!

恒星死亡后会变成什么?有几种结果,类似我们的太阳质量大小的恒星死亡后会成为白矮星,质量更大的会成为中子星和黑洞!

而不管是白矮星,中子星还是黑洞,密度,温度自己内部压力都高得令人,特别是黑洞,甚至不能用我们熟知的物理定律能解释的!


宇宙探索


地球不是恒星燃烧殆尽之后的残余物,地球从一开始形成就不是恒星。不过,地球确实包含了曾经死去恒星的一部分。关于这个原因,就要追溯到地球从何而来。

在包括地球、太阳在内的所有太阳系天体还没有形成之前,整个太阳系还只是一团弥漫在空间中的星云,跨度可达数光年。太阳星云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占比为98%,它们来自138亿年前宇宙诞生之初的太初核合成过程。另外2%是比氦更重的元素,比如碳、氧、硅、钙、铁,它们都是来自上一代恒星死亡之后的抛射物,因为只有恒星的核聚变反应、超新星爆发以及死亡恒星的碰撞才会合成重元素。

太阳星云发生引力坍缩之后,中心会聚集大量的物质而形成太阳,而地球以及其他天体都是从环绕太阳的行星盘中形成。因此,地球上的重元素均是来自上一代死亡的恒星。这些元素后来又构成生命,这意味着人体血液中的铁、骨骼中的钙等元素曾经都是恒星的一部分。

总之,地球不是死去的恒星,但却包含了死去恒星的一部分。虽然来自恒星的重元素比例很低,但它们对于生命来说却是至关重要。没有上一代恒星,就不会有地球生命。可以说,我们都是“星尘”。


火星一号


严格说来,地球是太阳形成后剩余的残渣余孽聚集起来的,所有的行星都是如此。

恒星和行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恒星。恒星是由于中心核聚变产生巨大能量,自己发光发热的等离子体,是巨大体积的天体;行星是渐渐冷却,不发光发热的小天体,依靠反射恒星光芒才能够显示其存在。

恒星的质量需要有至少7~8%的太阳质量,才能在中心引发核聚变,成为自身发光发热的星球。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是木星,这是一个以氢氦为主要元素的气态星球,其质量只有太阳的0.1%,还要增加70多倍,才能成为一颗最小的恒星,叫红矮星。


任何恒星的起源都是从一坨巨大的氢分子云中诞生,这种星云主要成分是氢元素和氦元素,还有极微量的其他元素。

这种分子云有原生分子云和次生分子云。原生云就是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处女云,重元素极少;次生星云就是已经生成过一次或者若干次恒星,死亡后又回归太空的星云,这种星云包含了一定量的重元素。

不管原始星云还是次生星云,绝大部分都是氢元素,其他元素占比非常小。从原子数量上来说,整个宇宙的氢元素占比90%,氦元素占比9%,其他元素只有1%;而从质量上来说,氢元素占比71%,氦占27%,其余元素约占2%。太阳系莫不如此。


地球就是由次生星云中的重元素组成的,是太阳形成时留下的一点渣渣。

太阳是50亿年前由一坨约2光年直径的氢分子云聚集而成,随着中心引力凝聚作用,星云急剧向中心坍塌,巨大的压力和热量引起了氢核融合,核聚变爆发了。

核聚变的巨大能量张力抵消了引力巨大收缩力,取得了一个平衡,就成就了太阳的主序星状态,这个状态可以维持100亿年。

太阳生成后,凝聚了99.86%的星云质量,剩余的0.14%残渣余孽被恒星风吹佛远离太阳。但恒星吸积盘的角动量依然维持着,这些残渣余孽在各自的轨道碰撞聚合,渐渐就形成了一个个行星胚。

经过几千万年的运行,把轨道上的所有渣滓都吸附到自己身上,科学术语就是清空了轨道,这样行星就诞生了。

这也是地球诞生的过程。地球质量只占太阳系的0.0003%,所以与恒星风马牛不相及。

因此,地球就是一颗伴随着太阳系形成而诞生的小崽子,是恒星之子,与恒星性质完全不同,而且永永远远都不要奢望成为恒星。

时空通讯观点,欢迎讨论点评。


时空通讯


地球是一颗行星,但地球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恒星物质形成的。

星球的形成,一般先是由重元素聚集形成固态物质,然后再汇聚成小行星,小行星在和其他同类的碰撞融合中形成较大的星球,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吸附气体了,这个时候的星球已经到了行星的级别,比如我们的地球,其地表上面就有浓厚的大气层,但是地球的引力还不足以吸附较轻的氢和氦元素气体。




大质量行星可以吸附氢气和氦气这两种轻元素气体,比如木星、土星等,当这种星球的质量达到一定的规模(通常为木星质量的13倍)的时候,其内部的高温高压就足以启动氘(氢的同位素)核聚变,这个星球就成为一颗褐矮星了,如果褐矮星仍能不断的吸收物质增大质量,达到一定规模(通常为木星质量的80倍)的时候就可以形成恒星了。


我们的太阳系被认为形成于一片原始星云中,这片原始星云隶属于银河系,其中一部分属于银河系的原始物质,但也有一部分属于恒星死亡爆炸后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除了氢和氦两种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物质都是来自于恒星死亡时的超新星爆发,部分重金属来自于中子星碰撞。



一般认为我们的太阳也并非宇宙第一代恒星,而是第二乃至第n代恒星,所以它本身虽然氢和氦元素很多,但是也有并非自身形成的重元素,太阳本身质量并不足以产生促使它形成氧以上元素的条件,但是太阳本身的重元素种类很多,质量也很大,说明它正是吸收了其他死亡恒星的物质的。


我们所在的地球就更是如此了,地球是一个岩质行星行星,含有大量的重元素,这些重元素就是来自于一个或一些死亡恒星。由于地球是由宇宙中的很多物质重新组合形成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地球是一个死去的恒星,但是又由于地球是由于恒星死亡后的物质形成的,所以我们却可以说地球是由死亡恒星形成的。


科普大世界


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并不是死去的恒星,但地球和太阳系的所有天体一样,具有的元素都来源于上一代死去的恒星所遗留的物质。

地球和太阳以及太阳系的其他天体一样,都来自于有气体尘埃组成的星云,旋转的太阳星云中心的气体聚集,最终形成了太阳,而距离太阳较远的低温区域凝结出不同元素,通过碰撞和合并形成了地球这样的行星。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也会有终结的一天,当恒星的生命进程取决于它们的质量,对于太阳大小的恒星生命周期在100亿年左右,最终会成为红巨星继而转变成白矮星。比太阳质量更大的恒星有着不同的演化路线,例如成为中子星或者黑洞。所以并不会有恒星会转变成地球这样的行星。

但在上一代恒星的老去过程,会抛射和形成新的元素到太空中,给新的恒星以及行星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恒星形成中子星的过程中间会经历超新星爆发的阶段,会把恒星的外壳抛向宇宙空间,这样的爆炸会产生比铁还重的元素,大量古老恒星中的物质和元素会被抛向太空,极大丰富了宇宙中的物质成分,给后来新生的的恒星和行星以丰富的物质来源。


量子实验室



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一种天体,但是不同质量的恒星的寿命是天差地别的,最小的红矮星寿命可达上千亿年,太阳这样的黄矮星寿命在一百亿年左右,而超大质量恒星的寿命只有几千万年甚至几百万年。

质量不同的恒星死后的结局也不一样,但是没有哪个恒星在死后会变成地球这种渺小的岩石星球,一般来说太阳这类黄矮星在寿命结束的时候会膨胀为红巨星,红巨星之后会坍缩为中子星或者白矮星。


而超大质量恒星在死亡之后由于自身强大质量带来的强大引力,天体会被引力不断的压缩,慢慢的把原子核紧紧的压在一切,再后来把原子核压碎进而把中子压在一起,由于引力太大,慢慢的中子也会被压碎,中子之后就再没有任何物质可以抵抗如此大的引力了,所以这个天体的引力就会把把光都吸进去,也就是说大质量恒星最后会变成黑洞。

我们的地球是在太阳之后形成的,最开始是太阳从星云中坍缩而成,而弥散在太阳周围的稀薄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慢慢凝聚成大块的石头,这些石头经过漫长的碰撞最后形成了若干星球,其中就有我们的地球。



所以说我们的地球绝对不是死去的恒星,恒星死后会根据质量的不同,变成黑洞或者白矮星和中子星,但是不会变成地球。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准确的说,组成地球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来源于恒星死亡后的残骸。

在宇宙大爆炸后,宇宙逐渐冷却下来,一些基本粒子组成了最简单的元素-氢和氦。此时,宇宙中绝大多数的原子都只有这两种元素。在天文学里也把氦以后的元素称为金属元素。

图:宇宙大爆炸模型

氢和氦元素组成了最原始的星云,星云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向中心汇聚。越来越多的气体聚集在一起,使气体中心的压力和温度急剧上升。这样就点燃了氢的核聚变,第一代恒星就此诞生。

图:正在形成的恒星



恒星的内部不停的发生着核聚变,将氢转换成氦、氦转换成碳……大质量恒星才能够提供足够的压力和温度使元素聚变到铁。由于铁元素的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小于维持聚变反应吸收的能量,于是恒星内部开始急剧冷却。辐射压再也挡不住恒星的万有引力,恒星开始向内部极速收缩,并在中心位置撞在一起,形成了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的能量使铁以后的元素产生,并且将这些重元素抛洒入太空之中。

图: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蟹状星云


这些重元“污染”了原始的太阳星云。又过了无数的岁月,星云逐渐在重力下坍缩,新一代的恒星-太阳形成。太阳里面就含有了天文学意义上的金属元素。一部分星云物质组成了行星,这里面就有地球。

图:正在形成的星系

类地行星(地球、火星、金星、水星)形成于内太阳系,这里温度较高,易挥发的如水和甲烷分子难以聚集,所以这里形成的微行星只能由高熔点的物质形成,如铁、镍、铝和石状硅酸盐。这些石质天体会成为类地行星。


讲科学堂


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球确实是死去的恒星....但我们却不能如此形容,恒星的尸体一般就是指三大类: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而地球充其量只能算是恒星在死前脱的那一层皮中那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恒星的几个典型结局,而超新星爆发后形成了黑洞与中子星,并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白矮星也不是,因为那脱的一层皮不够形成新的恒星!只有超新星爆发后抛洒到宇宙中的星云物质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因为超新星爆发后,假如是黑洞的话,一般为3.8个太阳质量左右的黑洞,而中子星则为1.4倍-1.6倍左右,也就是说80%以上的质量将回馈宇宙.....

四散的恒星物质将是未来形成新的恒星和行星的基础

这就是恒星的诞生所在,这些物质在千百万年后又将被某个质心所扰动,最终形成恒星与行星!因为恒星的质量不同,所生成的元素也各不相同,因为越重的恒星能形成的重元素比例就越高,当然只要能形成超新星爆发的恒星理论上都能形成几乎所有元素,而差别在于重元素丰度的高低!

行星的形成,而形成过程则很关键,如果处在尘埃物质密度比较高的区域,则有可能生成气态行星,而在距离恒星过近,则容易形成比较小的行星,因为提早燃烧的恒星会将尘埃物质从附近吹离,失去成长机会!

早期地球,已经成型,但地球的轨道上依然存在大量的尘埃与小行星,一颗合格的行星将逐渐清理干净自己的轨道!

清晰同心圆的行星轨道,据测算上图是一颗巨星气态行星的同心圆轨道......

从此地球正式开始奔向生命之旅.....因此要认为地球是恒星的尸体,至少是尸体的一部分仍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要搞清楚一点的是,地球在上一代恒星的比例中,真的占了极小的一个比例!比如太阳占了整个太阳系的99.86%,在这剩下的0.14%,木星占了2/3以上,还有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巨星气态行星,还有各大行星与他们的卫星,轮到地球实在已经是少得可怜!但这占据太阳系不到0.01%质量的地球,孕育出了万千生命,无数的悲欢离合正在这上面发生着,甚至从地球上有着无数的思想触角正在思考着宇宙......您不觉得神奇吗?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地球并不是恒星死去后形成的天体,地球就是由形成太阳后残余下来的部分星云盘形成,和恒星的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恒星质量巨大,必须依靠自身核心的剧烈核反应释放能量才能够抵御自身巨大压力。在恒星演化的后期,核心的聚变已经由氢聚变为氦,氦聚变为碳,一步一步聚变成了铁。铁再聚变的话就需要吸收能量,这样恒星不进不会得到额外能量反而会失去抵抗引力的能量,所以这就会导致恒星发生坍塌。当然了,在恒星内部元素聚变成铁前后,恒星的核聚变会变得不稳定、不可控,导致发生体积剧烈膨胀甚至爆炸(超新星爆炸,产生铁以上的重金属元素跑向宇宙空间)。不过,等恒星慢慢稳定下来后仍旧会坍塌,最终根据恒星质量大小变成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或者黑洞。所以说,恒星最终的命运不会是变成一个像地球一样的行星。



恒星的形成是有一个最小的质量限度的,太小的质量无法提供足够的压力使星核内部点燃核聚变。而地球的质量仅仅只有太阳的33万倍分之一,是在实在是太小了,根本不可能是恒星后期的产物。



根据太阳系的演化学说,整个太阳系都是由一块巨大的星云形成:在这块星云周围曾经发生过一次超新星爆炸,这颗超新星产生的能量波冲击,给了星云聚合在一起的动力。该星云大部分物质形成了太阳(99.86%的质量),剩下的少部分物质演变成了太阳系内的行星,而地球就是其中之一。地球就是这么来的,而和恒星没啥关系。


科学探秘频道


地球并不是死去的恒星,按照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整个太阳系都是诞生于一片原始星云。


恒星家族中质量相对较小、但是数量占比很多的红矮星,由于质量较小引力小,内核处核聚变非常缓慢,寿命极其长,例如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就是一颗红矮星;

而类似于我们我们太阳这样的恒星是黄矮星,寿命百亿年左右,最终的结果是白矮星;

更大质量的恒星寿命会更短几千万、甚至百万年,它们到生命末期会经超新星爆炸后会变成中子星或者黑洞。

所以说绝对没有任何一种恒星死亡后能变成行星。


当然换一句话说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必然有宇宙中已经超新星爆炸的恒星的馈赠,太阳形成后,周围相对质量集中的地方随着时间物质会聚集的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八大行星及其它等天体。

所以说地球并不是死亡后的恒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