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間
曾國藩的語錄可以為很多人指點迷津,值得細細品讀。
“凡人無不可為聖賢,絕不繫乎讀書之多寡。”這句話出自於曾國藩,意思是:普通人沒有不可以當聖賢的,但這離不開讀書多少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隻要多讀書,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聖賢。
這中間有一個小故事: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葆沒有讀書方面的天賦,曾國藩就讓他努力練習書法,而曾國葆自己的志向,在於修身向善上。曾國藩知道後,非常高興,便鼓勵弟弟說:“凡人無不可為聖賢,絕不繫乎讀書之多寡。”
現在它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一:想要提升自身的總體水平,理論基礎非常重要。理論基礎還是需要從讀書中獲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的過程就是以文字作為媒介來與聖賢精神交流的過程,就是從聖賢身上獲取知識精華的過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在讀書中不斷更新認知和知識,不斷陶冶精神情操,和聖賢的距離就越來越近了;
二:從某一方面的技能來說,“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隨著時代發展,催生了很多新行業,但是這些並不是單憑機遇和運氣就可以奔向行業頂端,這還需要知識技能的沉澱和敏銳的觸覺。如果在一個技能或者行業上發展成極為優秀的水平,成為這方面的“聖賢”,不怕“貨比三家”,去到哪裡都是非常受歡迎的。
現代的人相對浮躁,流行快餐式的閱讀,很難靜下心來讀長篇作品,也有的人因為過了行業紅利期或者種種原因,不需要多考慮就果斷轉行、辭職。但是如果在新環境新工作還是保留舊有的狀態和思想,相信下一次轉行又是不久的事情,更別說成為“聖賢”了!
所以提升自我綜合能力,需要讀書,提升單方面技能水平,還是需要讀書。只有不斷積累和沉澱,才能更有底氣地攀登高峰!
凡夫故事
不是說讀書多就是聖賢的道理,讀書多文化高,只是離聖賢之章的概率高的問題,有的人返而事的其返?
龍華中
按王陽明的心學的說法,人皆可成為聖賢,因為人內心都帶有良知,只是被外在觀念矇蔽,讓你失去了尋找良知的能力。就如他說的慣偷,不願意當眾脫下最後一條內褲,而有恥辱心一樣是有良知的表現。
也如佛家的六主慧能(不識字,強記,常口述佛經)提倡,只要心中有佛,人人都能瞬間頓悟,無需長期苦苦休行,“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或者他說的風動❤動之說,均是說明人心自有佛性,只是你受到外界,干擾包裹太多而不查,只有頓悟才見佛性。
道家的老子也提有,道融入在自然的萬事萬物中,不論人們認不認可都在那裡,不曾失去,失去的是人們的認知方式,所以他提倡水落石出順其自然,不要刻意為之,果然也如他知孔子所做,僅僅是保存整理了儒學而已,對當時歷史發展並沒有什麼作用,因為環境時機均沒有讓儒家表現的機會。
所以從中國文化基因中,都能找到內心成聖賢的影子和讀書多少無關。不和頭腦的加法有關,只和你內心慾望的減法有關。還有種說法就是看到趨勢和大格局的人,是有可能有聖賢情懷的人。
水底之物
此意可譯為!
凡人沒有說不能做聖賢的,能不能做聖賢,這只是關乎你讀書的多少而已。意思是讀書多,凡人也可以成為聖賢!
我個人認為!
書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書是社會文化的結晶。讀書,可以徹悟人生道理;讀書,可以洞曉世事滄桑;讀書,可以廣濟天下民眾。如果我們不多讀書,哪來的豐富詞語去寫作文呢?
這只是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賜教!
穩穩的幸福251547663
懂“文化”的人很多,能將文化“內化”於心的人卻很少。所以滿大街都是凡人,聖人幾乎沒有,五百年來一直都沒有再出現過聖人了,有也只能算是半個。
人人皆可成聖成賢,只是如果被套上了文化的鐵鏈,那麼想要衝破這層凡境將會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正所謂“迷者法華轉,悟者轉法華”,一個整天只知道讀書的人,空有一腔精氣神,並無真正用武之地,他的靈性已經被自己禁錮在呆板的書籍裡面了,依“字”而行,永遠被他人的思想牽著鼻子走,殊不知越走越偏,離“道”越來越遠。
以真傳假,以假亂真,以假傳假,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假假真真已經分不清楚了。
正因為如此,但凡聖賢,都不願意立文字,只是凡夫過於愚昧,為了教化他們又不得不通過文字表述流傳下去。聖人的“仁義”之心每每念及此處便會心痛不已,用心之良苦,世人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體會得到?
理論如果不能實際轉化成行動,那麼即使滿肚子的仁義道德,也只不過是蒼白無力的一套空中樓閣,地基不牢固,就像移栽到大城市裡的綠化樹木,只能供人觀賞、乘涼,一陣狂風就吹倒了,這樣就失去了作為樹的根本意義。
大道至簡,再深奧的語言文字,如果空空蕩蕩地懸掛著而找不到立足點,那麼就只會成為掩蓋虛榮的紙質帽子,一盆冷水就能將其澆成破敗不堪的局面。
你有滿肚子的豪言壯語,出口成章,這不過是與人“鬥氣”的假把式,你不過是暫時得到了一點眼前的好處,終不能長久,與別人比這些東西沒什麼了不起的。
大多數讀書人都喜歡與人鬥氣,因為他的精氣已經在書屋裡被封存得太久太久了,找不到發洩出口。所以讀書人是很難成為聖賢的,而普通老百姓又不屑於做聖賢,只要自己的日子過得快活,比什麼都重要,哪有閒心想那麼多。
塵谷行知
元尚晨思
凡人無不可為聖賢,絕不繫乎於讀書之多寡。意為,平常人沒有不能成為聖人或賢人,這決不取決於讀的書多還是少。
這句話是曾國蕃勸慰弟弟的一句話,也在告訴我們不要為讀書而讀書,天生我才必有用,關鍵在於品行,找到自己的位置,堅持不懈努力走下去,必有所成。
萬山紅遍202598493
書讀得多,不一定能成聖賢,我家鄉名劇秦腔:三滴血,那個縣官說,我熟讀五車書,那個時代就已經很多了,理論多,實踐少,把知識沒和生活,自然連繫在一起,悟不出自然的規律。
還有諸葛亮揮淚靳馬謖,哭的是自己認錯人了,馬謖,理論有餘,實踐不足,一介書生!
阿牛97417243
心想事成,心善則善,心邪則惡,學問只代表懂知,善良代表感知,如心術不正學文越大越陰險,善良的人既無學文縱也行善,文化在好人手中可濟世,在壞人心裡是陰謀,現代有句流行語: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正直智遠
表面上看,是講的人人都可成聖賢,而且不以讀書多為手段。實質上是講,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且能不能為社會作出貢獻,不是他書讀得多就會貢獻大。也就是說,要我們既要學習理論,還要敢於實踐。否則,就難以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