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從2011-2012年開始,每到冬天,霧霾肆虐整個國度,防霾抗霾就成了大家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於城市。中國不少地區將霧併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細顆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載度,細顆粒物濃度將持續積聚,此時如果受靜穩天氣等影響,極易出現大範圍的霧霾。
生態環境部12月1日消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北部正在發生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截至11月30日,已有5個城市發佈了紅色預警、73個城市發佈了橙色預警、1個城市發佈了黃色預警,啟動應急管控措施。
我們是不是應該深刻反思這種不良的“常態”給我們的生活中帶來的各種隱患..
近期頻繁襲來的大範圍嚴重霧霾,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汙染預警,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心中焦慮。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跨年霧霾”等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繁時,不少人發出疑問。
治理霧霾,還需要哪些更有力的措施?
“減排必須在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上下更大功夫”
頭三年的減排取得了一些成績。不過,目前各地更多是在末端治理上使勁,包括超低排放、提標改造等,要找新的減排量,必須在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上下更大功夫。現在排放量有所減少,但留在空氣中的汙染物還足夠多,因此效果還不明顯,必須進一步大幅度削減汙染物。
目前有30多個城市正在進行大氣汙染物排放源清單的編制試點工作,對各種排放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PM10、PM2.5等9種汙染物進行調查,做到大氣汙染物全覆蓋。這對搞清楚並控制住汙染源非常重要。
環保部每次開展空氣重汙染督查時,都能發現不守規矩的企業。有減排技術、設備,如何保證技術、設備得到充分使用,還需加大監管力度。完全靠人的“自覺”是靠不住的,抽查也不容易。監管需要好的技術手段,國家應該多投入一些資金研究監管技術。排汙總會留下痕跡,通過技術手段可以追蹤,把漏洞、歪路堵住。否則,可能紙上統計減了很多汙染物,實際上大打折扣。
對於管控措施,不管各級部門如何有效管控霧霾,卻也依然死灰復燃,環保力度雖然力度逐年加大,卻始終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整改-停產-恢復生產-隱性問題始終也解決不了..
閱讀更多 qzuser202005495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