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攻擊美國,日本能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德國會師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海軍軍事基地,從而將美國拉入二戰中,太平洋戰爭也由此爆發。

近些年來,不斷有人提出假設,假如當時日軍沒有偷襲美國,那麼日本能否在二戰中與德國順利會師呢?

(太平洋戰爭)

我們先來看日本為什麼主動打美國。

日本在二戰中一直都有兩個戰略方向。一個是北上,就是發動侵略,進攻蘇聯東部地區,掠奪戰爭資源,最終與德國陸軍在蘇聯境內會師。另一個是南下,就是出兵東南亞,佔領東南亞諸島,同時掠奪戰爭資源,構建大東亞共榮圈。

從結果來看,日本最終選擇了南下的戰略路線。日本之所以偷襲美國,就是因為部分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了美國的殖民地,與其被動挨打還不如主動出擊。而且在偷襲美國的同時,日本就已經兵發菲律賓。所以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日本都會主動打美國。

假如不進攻美國,那就意味著日本應該選擇了北上的策略。那麼,北上的日本能不能成功侵入蘇聯呢?

答案是不能。

早在德國兵發波蘭之前,日軍就曾經和蘇聯軍隊發生過戰鬥。1938年7月,日蘇雙方圍繞張鼓峰和沙草峰兩個高地發生了軍事衝突。這場衝突可以說是日蘇相互之間的一場摸底測試,最後以蘇軍的勝利而告終。

(蘇日戰爭)

1939年的諾門罕事件,則是日蘇雙方分別披著“偽滿洲國”和“蒙古國”外衣的一場戰鬥,最終依然是蘇聯軍隊獲得勝利。而且這一場戰役,也完全打消了日本北上的念頭。

在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死傷人數要比日軍高,但除此之外,日軍幾乎沒有在戰場上討得任何好處。日本方面認為,蘇聯國土龐大,補給線過長,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一旦爆發戰爭,蘇聯根本無法保證前線的運輸補給,將會輕易落敗。

而實際上,蘇軍的補給線也的確很長,幾乎是日軍補給線的五倍。但蘇軍卻能夠依靠國內良好的交通條件,在極短的時間內順利將大批戰備物資運輸到前線。反而是日軍自己在運輸物資問題上遇到了大麻煩。這一點,完全和日本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馳。

除了補給問題之外,日軍的精銳之師關東軍也遭到了蘇軍的沉重打擊。蘇軍超前的戰術思想和機械化程度讓日本人措手不及。

這場戰役之後,日本明確了一個問題:北上行不通。

一旦日本和蘇聯真刀真槍的打起來,本來就已經捉襟見肘的戰爭資源,將會更快地消耗,而且蘇聯東部地區,根本就沒有什麼資源可掠奪,也就達不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退一萬步講,假如日本真的極度膨脹,派兵進攻了蘇聯,也不可能與德國會師。

有人說,日本沒有打美國,那麼歐洲戰場上肯定沒人能牽制得住德國,雙方會師還是有機會的。

(珍珠港事件)

這是一種幼稚的想法,為什麼這麼說呢?

就算日本沒有去招惹美國,難道美國就會不參戰了嗎?

實際上美國早就做好了戰爭準備,畢竟日本和德國在各自戰場上的行為都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

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就已經停止了對日本石油的出口,這就是美國對日本發出的警告。美國想要實現霸權主義,怎麼可能容忍其他國家肆無忌憚地損害自身利益?

因此,假如沒有珍珠港事件,那也有會寶石港、瑪瑙港等其他事件的出現。美國一定會參戰,這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所以,無論日本惹不惹美國,他們都不可能和德國會師。


張生全精彩歷史


客觀地講,日本在二戰中即使不攻擊美國,不偷襲珍珠港,也很難完成與德國的會師。我理解這個“會師”應該是日德在蘇聯戰場上的會師。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大部主力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狂妄叫囂“三個月內佔領中國,結束日中戰爭”。為此日本調集大部分軍隊到中國作戰,至一九三八年八月,侵華日軍已達140餘萬人,但不過佔領了半個中國,基本是中國的東半部。由於中國幅員遼闊,而日本國小兵少,即被分散部署於被佔領的廣大的中國地區。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後,日本再無力組織發動起大的會戰。蔣介石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日本幾欲攻陷重慶,終因兵力不足等因素未能得逞。此時日軍大部已陷於中國戰場的泥潭中。

第二,日軍從中國東北侵入蘇聯無論從兵力還是從自信上都嚴重不足

1940年希特勒德國突襲蘇聯後,戰爭前期德軍曾不可一世,所向披靡,迅速佔領蘇聯南部廣大地區。希特勒希望日本能從北面進攻蘇聯,與德國在蘇聯會師。日本也領會“默契”。但日軍大部被中國牽制,而且此前1938年日蘇間曾發生了著名的“張鼓峰事件”。此役是日軍主動進攻蘇軍,也是試探蘇軍虛實,結果被蘇軍打的大敗。至此也失去了進攻蘇聯的自信。

第三,美國對日宣戰只是個時間問題

日本侵華之初,美國保持中立,但隨著日本對外侵略擴張野心的日益暴露,越來越影響美國在華及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美國遂從石油等戰略物資上限制和制裁日本,日美矛盾日熾,宣戰只是時間問題。而日本偷襲珍珠港激怒了美國人,美對日宣戰比預期提前了。

結語:二戰期間日軍發動的侵華和侵略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一些國家的戰爭,是法西斯主義的罪惡行徑,是反人類的非正義戰爭,即使日軍完成與德軍的會師,全面佔領蘇聯,最終還是會失敗的,這是其發動罪惡戰爭的必然結果。






誰憐一燈影


中國這一關過不了啊,

1931年爆發九一八事變,抗戰開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標誌全面抗戰爆發,

1941年12月7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戰亞洲戰場全面爆發,此時距離九一八已歷時10年3月,距離全面抗戰得盧溝橋事變已歷時4年5個月,

然而日本卻未能打進陝西四川(秦國憑藉陝西四川統一六國),距離日本投降3年9個月,日本此時已經國力漸漸衰弱,無力支持持久的戰爭,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因為美國切斷日本海上石油供給線,同時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開始進攻東南亞攫取戰爭物資,意圖以戰養戰,側面說明了日本對中國在戰爭攫取的資源不足以支持中國的戰爭(不要跟我順日本打美國,東南亞僅僅是因為覺得中國不夠資格坐日本的對手,日本想多找幾個對手增加遊戲的難度),

當然也有人說,日本消耗中國難道就不消耗嗎?中國肯定會消耗,但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戰爭持續到此時,日本優秀的兵源,工業資源消耗的差不多了,此時日本對中國的優勢已經很小了(不說正面戰場,就說百團大戰中的破壞敵佔區的公路,鐵路,橋樑這一招都足夠日本喝一壺的),美國雖然宣戰,但是直到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猜扳回一局,此時離抗戰結束只剩3年3個月,而此時從盧溝橋事變中國已經獨立對抗日本近5年了,從九一八事變算起已經10年9個月了,難道說二戰的救世主是美國?我是不信的,沒有美國戰爭只會延續久一點,但是勝利必定屬於中國,更別談什麼會師德國了

這就是我的基本觀點,有不同意見可以提出來。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這個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

關於二戰中德日兩國結盟的問題,靜夜史曾經做過多次分析,簡單說來:

德國和日本之所以結盟,並不是為了攜手征服世界,而是為了在各自征服世界的過程中,不相互開撕互咬,畢竟大家都信奉法西斯主義。

而在德日兩國征服世界的過程中,也不止一次地證明了兩國聯盟的脆弱。在1939年5月開始的蘇日諾門坎事件中,當日本最需要德國在蘇聯西部搞點事增加蘇聯壓力聲援自己時,德國和蘇聯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

而在1941年希特勒密謀進攻蘇聯,需要日本在遠東地區予以聲援吸引蘇聯注意力時,日本卻和蘇聯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為蘇聯解除了遠東地區的後顧之憂;

而在德國進攻蘇聯遭到頑強抵抗,且戰線僵持在莫斯科,德國需要日本在遠東地區補刀時,日本卻選擇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美國珍珠港,直接將美國拖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法西斯的滅亡。

應該說德日兩國不是什麼難兄難弟,他更像是互相看對方不順眼,不想對方過得比自己好的冤家。

那麼在蘇德陷入戰場膠著狀態時,日本為何不選擇北上遠東地區聲援德國,而是選擇南下東南亞挑釁美國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關東軍有陰影

如果說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是蘇日兩國在東北進行的一次互相摸底試探。那麼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蘇軍則是從身體和心理上徹底打垮了日本關東軍。

在諾門坎戰役中,雙方以蒙古國和偽滿洲國為代表,實際是蘇軍和日軍的交鋒,雖然日軍最後的戰役損失低於蘇軍,但是蘇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和先進的戰術思想,給了被稱為日本“皇軍之花

的關東軍以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蘇軍遠隔萬里保證了漫長的補給線,維持了遠東百萬大軍的後勤供給,這對主場作戰的日軍形成了巨大的威懾。

而且在諾門坎戰役後,蘇軍在遠東中蘇邊境地區長期陳兵百萬,對日軍保持威脅,即使莫斯科之戰抽調了一部分支援西部抗戰,遠東也始終保持著龐大的存在。

日軍高層據此認為,如果日本強行向北攻打蘇聯,勢必會給日軍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失。所以關東軍選擇了止步。

隨後蘇聯和日本在1941年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並將這種和平狀態一直保持到1945年二戰結束前夕。

2、日軍有心無力

雖然日本自1931年開始就不斷加深對我國的入侵,並不斷增派侵略我國的軍隊。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侵華日軍傷亡的不斷增加,使得日軍的兵力顯得越來越捉襟見肘,即使發展大量偽軍也不無濟於事。

到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前夕,日軍侵華已經過去十個年頭,此時的日軍在我國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雖然人數看起來很多,幾乎佔到了日本陸軍的全部,但是由於戰線太長,且傷亡不斷增加,進入抗戰相持階段的日軍兵力優勢並不明顯。

而且從1937年開始,八路軍等武裝陸續到敵後開闢戰場,開展了游擊戰等廣泛的人民戰爭。極大地牽制了日軍,後期更牽制了大部分的日軍,這使得日軍無法抽出兵力北上蘇聯。

此時的關東軍雖然軍隊規模很大,但是關東軍必須保持大量的兵力用於抵禦蘇聯可能的進攻,這個西北東三面的防禦寬度達到了幾千公里,因此需要的防禦部隊很多。而且東北地區還有大量抗聯等組織的存在威脅著關東軍,最要命的是此時的關東軍在裝備儲備上遠遠達不到北上進攻蘇聯的要求,這使得關東軍不僅難以北上,連支援關內日軍都不容易。

3、遠東無吸引力

蘇聯對於德國而言是又有土地又有資源的香餑餑,但是對於日本而言,這個香餑餑卻絲毫提不起日本的興趣。因為日本面臨的不是蘇聯重工業基礎雄厚、氣候相對適宜的西部地區,而是冰天雪地,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

這對於日本而言絕對沒有吸引力。

在日本進攻了英法等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後,美國中斷了日本的石油供應,並凍結了日本的在美資產,這使得日本的戰爭機器陷入困境。再這樣的情況下,尋找石油成為日本能夠打下去的重要因素。

不過,二戰前世界的石油主產區主要位於裡海沿岸的蘇聯和伊朗高原。這片區域對於德國而言並不遙遠,跨過高加索就是裡海。但是對於日本而言,想要從東北到裡海卻幾乎要跨過整個西伯利亞,這在距離上是極其不划算的!

在當時沒有找到大慶油田的情況下,裡海油田又太遠。相比之下,東南亞的油田則不僅距離相對較近、而且好開採,是最適合日本的選擇。


從某種程度上說,二戰中日本挑戰美國是必然的,因為美國握著日本的咽喉,日本的偷襲與其說是偷襲,倒不如說是為了生存的突圍。而一旦偷襲美國,就勢必要從我國境內抽調兵力南下,然後日軍更無力北上蘇聯。

雖然日本有可能從印度向西打到中東,但德國在無法消滅蘇聯的情況下不可能和日軍在這裡會師!

所以,日本攻擊美國是必然的!而且無力是否攻擊美國,日本都不可能和德國會師!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簡單,不能。

且不說美國沒有不出兵的理由(筆者在其他回答中分析過),即使美國不出兵,日本和蘇聯也絕對沒有會師的可能性。


翻開地圖,可以發現,德日兩國如果要會師,那麼這個地點必然是在蘇聯境內(西伯利亞最為可能),那麼,日軍必須先北上攻擊西伯利亞,然後從東向西一路打過去;德軍必須從西向東消滅蘇聯的有生力量。這個計劃說起來很容易,看著也很簡單,但實際上,困難重重。

首先是日本這一邊。在二戰尚未開始前,日本軍部就其擴張計劃展開過討論,提出了兩個方案:北進和南進。所謂北進,是日本陸軍提出的向北進攻蘇聯的計劃;而南進則是日本海軍提出的控制太平洋的計劃。一開始,陸軍的提議得到了採納,於是乎有了諾門坎戰役。


在諾門坎戰績中,蘇蒙聯軍與日本關東軍交戰,雖然其損失大於日本關東軍,然而,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遠東地區的防衛並不是由蘇軍主力進行的;第二,日軍失敗了,因為他們沒有達成戰略目標,且見識到了蘇聯陸軍的恐怖。於是乎,北進計劃便停止。1941年,蘇聯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這也意味著日本已經不可能再進軍西伯利亞。

另一方面,日本陸軍的主力大多被中國牽制。雖然說彼時的中國,各方面都比較落後,但是憑藉著戰略縱深,一直與日本週旋,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戰果。所以,日本一直到1945年,始終沒有能進入陝西,可見中國牽制力之強大。

再者,美國對日宣戰之前,蘇聯已經對德國開始了反攻。因為蘇聯寒冷的氣溫以及其強大的生產能力,德國的軍隊無力應付,再加上德國西邊還有英國一直抵抗,所以兩線作戰的德國根本無法戰勝蘇軍。

因此,德日兩國,沒有任何會師的機會。


庭州行者


首先這個命題比較大。日本能不能和德國會師,取決於其軍國主義的戰略目標。其次,他們能不能夠會師,不在於日本,而在於德國。跟攻擊不攻擊美國,沒有實在的關係。

眾所周知,小日本的最理想的目標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不管從心理上講,還是從地理環境上講,小日本都不太願意跑到極冷的西伯利亞平原去。即使他們跟北極熊幹過幾回,但都是為了爭奪在中國的利益。雖然,小日本勝了,但把自己也搞的遍體鱗傷。所以遠東地區,在他們心中,其實是一個噩夢,只是表面上不會承認罷了。只要北極熊不來搞我,我也不會管他們。一頭是熊,另一頭是狼,所以他們之間的相處原則就是:你只要不來搶我的地盤,我也不會在你的地盤上搞事情。

為什麼日本會偷襲珍珠港。這就印證了我前面說的,日本,就是一頭狼。以前美國為了賺錢。日本那時候需要什麼?美國就是賣賣賣。後面日本東搞搞西搞搞,跑到,印尼,跑到澳大利亞去了,那就對不起了,觸動了美國人的利益了。一下子就收緊了對日本出口的口袋。把這頭狼惹急了。狼的個性就是逮誰咬誰,管你這個骨頭啃不啃得動。

狼喜歡呆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但如果把他惹急了,有的時候他也能做出,瘋狂的舉動,比如,偷襲珍珠港。至今還有很多人在問,日本為什麼會偷襲珍珠港?其實原因很簡單,小日本是一頭狼,他純粹,是在尋找報復心理的快感罷了,就這麼簡單!

為什麼說,日本與德軍會師在於德國,而不在於日本?

德國在滅了周邊國家之後,立馬揮師北極熊,可是問題來了。如果把蘇聯比成北極熊,小日本比成狼,那麼德國充其量只是一隻豹子。大家都知道豹子的特點,啟動速度非常快。身手非常的敏捷,長得還比較帥。但如果用快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那就是他被宰的時候。所以北極熊被偷襲的時候吃了大虧,但是呢北極熊的特點就是耐操。等他回過神來,豹子就只能變包子了。之後大家都知道,北極熊發怒了,第一個打到了德國本土。然後是各種禍害開始了,跟小日本有的一比。這個北極熊不好惹,非常記仇,等把德國搞定了,立馬揮師,東進。三下五除二,就把小日本乾的都不知道東西南北。把這頭狼,打成了殘狼。緊跟著,美國扔了兩個蛋。直接又把殘狼,打成了狗。所以你看,以後日本,面對這兩個國家都很老實。

所以說豹子、北極熊、狼三個物種,誰想越過中間的北極熊,都還差那麼些火候!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們這三個國家玩的很嗨。那是因為,那時候的中國睡著了罷了。

回答完畢,最後問問,美國那時候算什麼動物?


草根問天


我認為所謂的日本和德國會師有兩種情況:

第一:日本放棄南進,直接北上攻擊蘇聯,與德國東西夾擊,滅亡蘇聯,實現會師。


第二:按照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設想,日本南下太平洋,完全佔領東南亞。而德國則攻佔高加索地區,取道伊朗,南下印度,日本與德國在印度會師。

我認為這兩種情況,日本都不會達到其戰略目標。雖然說,日軍偷襲了美太平洋艦隊基地是美國走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是這並不代表美國不會因為自身其他利益受損而參戰。

先看第一種情況:1941年後半年,美國已經對日本實行石油全面禁運,這也是直接導致日本南進的一個主要理由。如果日本這時候北上攻擊蘇聯,可以說是日本拿了自家性命去賭這場戰爭。再說之前日蘇兩次交手,日本均慘敗,日本是否有實力能正面幹過蘇聯軍隊,也是個未知數。更何況,蘇聯在遠東駐紮的軍隊遠遠超過關東軍,日軍北上的結局是必然失敗的。



在看第二種情況:日本如果不直接偷襲珍珠港,那麼南下菲律賓依然會觸動美國在亞洲的核心利益。因為菲律賓有美國兩個最大的海空軍事基地,而且還有駐軍。可以這麼說,只要日本南下太平洋,美國參戰那是必然的。更何況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不受重創,日本海軍只會吃更大的虧。


而德軍在蘇聯戰場上,大家都清楚。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失敗,徹底把德國的第三帝國夢想破滅了。日軍也未能完成其戰略目標,會師就更談不上了。

兩種情況,日本均會失敗。可以說,二戰法西斯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取得勝利的。


歷史長流水


德日到底能不能共同夾擊蘇聯,從而在西伯利亞的某處甚至是莫斯科會師?這個事情,相信當時關東軍的各個參謀們都是有考慮過的,歷史也給出了最終的答案:他們選擇了南下。但是既然題目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我們不妨依據現實,發揮一下想象力。

假如日軍想要放棄南下、改為入侵蘇聯,需要怎樣的先決條件呢?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


首先,如果想要日軍放棄跟美國開戰、佔據東南亞的念頭,首先要追溯回1936年。“皇道派”的日軍軍官們必須要在“二二六”事件中取得成功。當時“皇道派”的日軍主要是中下層的年輕軍官,主張對蘇聯決戰以擴張。唯有他們取得了日軍領導權,日軍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北上與南進之爭中選擇前者。


事實上要達到這一點已經很不容易,“皇道派”雖然處處打著所謂天皇的旗號,但卻遭到裕仁本人的強烈反感。他不僅要求軍隊迅速鎮壓“皇道派”,還差點親自帶領近衛部隊殺上“平叛前線”。更何況還有陸軍的大兵彈壓、東京灣裡“長門”號黑洞洞的410毫米艦炮威脅,“皇道派”恐怕是騎虎難下、無力迴天。


▲在“二二六”事件中,海軍派遣了長門號戰列艦駛入東京灣


二二六事件之後,皇道派失去了陸軍內部的話事權,北進蘇聯自然也阻力重重。即使“皇道派”僥倖取得領導權、或是“統制派”腦袋一抽也想北上蘇聯,他們還要解決第二個頭疼的問題:中國戰場。


1936年的中國戰場,面臨著巨大的岔路口。一方面,陸軍內部想在中國攫取更多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他們對於國民政府的態度也搖擺未定:究竟蔣介石會不會選擇堅決抗日?對國民黨應該是拉攏還是痛揍?如果中國戰場形勢不定,日軍斷然不可能放心北上。


▲活躍於東北的抗聯戰士,也是當時令日軍頭疼的存在


假設我們再開掛操作一下,讓日軍不關心中國戰場,專心北上蘇聯,又會如何呢?我們大致可以從諾門罕、張鼓峰這兩次日蘇衝突中看出端倪。


啥?你說兩次蘇軍都是險勝?說日軍戰鬥力比蘇軍高?不好意思,協虎勸你少看點二流雜誌,再贈你一句話:外行看戰略,內行看後勤。


雖然說日軍通過各種人肉炸彈、萬歲衝鋒之類的把戲,在局部取得了戰鬥的上風,但決定戰爭勝敗的畢竟是綜合國力。而國力在戰場上的體現,就是後勤了。在這一點上,日軍是絕不可能勝過蘇聯的。


▲張鼓峰事件


在張鼓峰事件中,雖然戰後公佈的資料顯示蘇軍傷亡比日軍多,但戰場的主動權可是牢牢掌握在蘇軍手中的。日軍師團被圍在張鼓峰上,公路鐵路被蘇軍炮火摧毀、橋樑被蘇軍控制、圖們江口也被蘇軍太平洋艦隊堵了個水洩不通。第十九師團幾乎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而日軍卻不敢大規模對蘇開戰。


因為他們知道,日軍保有的彈藥量恐怕還不夠十五個師團用一次會戰,而且運輸上也抓襟見肘。


在諾門罕事件時,蘇軍的優勢就更明顯了。雖然蘇軍的補給線幾乎是日軍補給線長度的四倍,但蘇軍的後勤狀況卻比日軍好到不知哪裡去了。在第三階段的反攻之前,朱可夫從容不迫地通過鐵路調集了五萬五千噸戰鬥和生活物資到前線。


▲一名蘇軍戰士在清點諾門罕戰鬥中繳獲的日軍機槍


如果日軍想要調集這麼多物資,且不說拿不拿得出手,馬馱肩挑地,要到何年何月才到得了前線呢?更遑論想要下毒汙染蘇軍飲用水,反而導致自己士兵遭秧這種笑話了。


一個諾門罕的後勤尚且如此,日軍又如何把自己的士兵和物資送到遙遠的西伯利亞腹地呢?

糟糕的戰略投送能力,決定了日軍必定要折戟凍土、飲恨黃泉。


即便到了1941年,日軍和德軍同步對蘇聯發起攻勢,也不過多佔點地方、多撈點好處而已,可別忘了,蘇聯背後還有一個美國在通過租借法案源源不斷地提供幫助。美國是斷然不會看著蘇聯被擊敗的,那麼當一艘艘美國貨輪通過白令海峽向蘇聯輸血的時候,日軍敢攔截嗎?


▲美國《租借法案》對蘇聯的援助


不難看出,德、日的命運,從他們走上法西斯之路時,就已經寫定。縱使德軍名將和日軍參謀們手眼通天,也逃不出這個失敗的循環。別說會師莫斯科,就連保全自身都難上加難。所以俗語有云“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像德、日這種肆意挑起戰端、窮兵黷武的小丑,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參考文獻

[1]趙聰.張鼓峰事件中蘇日參戰兵力及損失對比研究[J].西伯利亞研究,2016,43(04):87-91.

[2]王軍嘉. 諾門罕事件相關問題探討[D].東北師範大學,2013.

[3]王雲翠. 日本陸軍派閥與戰略抉擇[D].東北師範大學,2011.


協虎戰爭史


這個問題已經作了很深入探討,我的意見是絕不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日德互為法西斯國家,意識形態基本一致,但兩國都有各自國家利益,都有國內各資本財團的利益,貌合神離,互相制約,在東北張鼓峰和諾門坎戰役中,德國並沒有在西方牽制蘇聯,反而與蘇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國侵略蘇聯時日本又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並不支持德國,這說明相互制約,相互提防,。第二,日本沒有戰勝蘇聯的信心與能力,蘇聯工業化大國,在二戰時已屬於老二的工業化國家,強大的軍事與工業,和遼闊的土地是日本不具備的,還有日本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大敗,認識到蘇軍強大的戰爭能力和超高的戰略戰術,是日本不具備的,以及蘇聯軍隊機械化層度日本己是遠遠不及,加之狂妄的希特勒在莫斯科己是一愁莫展,自己肯定不比德國強多少,只好隔岸觀火,。第三,中國人民的抗戰拖住了日本大部兵力,日本兵力不足,雖然關東軍,可在東北要防蘇聯仍然吃力何談進功,在東北蘇軍仍佔數量優勢,中國華北華東要兵,關東軍都不敢南下,何況北上進功強大的蘇軍。第四,美日矛盾,日本侵略中國後,橡膠石油等戰略物資奇缺,特別是石油,美國對日禁運,日本沒辦法要戰爭只有東南亞搶去,所以與美加深矛盾,不可調和,英國又是美國的傳統和好國,所以日美必戰,日本只有先下手,所以日本不可能西進與德會合


十八星座


珍珠港本身其實並不是一個全透明的歷史事件,也就是說,美國終將參戰,不論以何種方式。反過來說,在亞洲全境陷落,東北陷落的情況下,日本以小國寡民沒辦法統治這麼大的疆土。東北全境都並未陷落,最終無非是佔領一兩個省份。但統治絕對不是移民愚民就能解決的,日本對中國,華夏,滿蒙都一無所知,定位又不像滿族那樣依仗漢族地主,最終會跟很多遊牧民族一樣失敗,如果衝動到全民移民,後果最嚴重可能被同化滅族。

反過來說德國,日耳曼民族集全部力量才得到的統一,還排除了奧地利,在中歐能輝煌了100年頂天了。西歐一個英格蘭讓德國永遠無法出海,東歐一個俄羅斯流氓死抗著,德國在中間夾餡餅。還有在德國總人口決定了,個人或者集團再精銳,也耗不了多久。

德日也許都是那種精銳到了極點,但國家性質和體量決定了只能當諸侯,無法當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