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門閥是怎樣形成的?

熊熊講歷史


曲水流觴風雅聚會,石崇鬥富錦緞步帳,金陵城邊新亭對泣,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哪一個少的了士族門閥?門閥是魏晉南北朝歷史繞不開的話題,這裡我們就一起談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門閥。

初起東漢 察舉失察

察舉制是漢朝的選官制度,是低級官吏或儒生向上攀登的一個重要階梯。東漢時,隨著政治的腐敗,察舉制淪為擺設,察舉失察、不實的現象日益嚴重。大族出身的官吏們為了把持朝政,擴大本家族的利益,互相推薦親屬故舊。以致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東漢後期察舉徵辟任官,漸漸注重門第閥閱,出現了累世公卿的局面。又由於私人講經之風盛行,在官府中的大小官吏之間,逐漸發生了一種封建從屬傾向,形成了許多官吏集團,逐步形成門閥。

九品中正 階級固化

曹丕篡漢建立魏國,為了管制世家大族同時為朝廷選拔人才,在採納陳群的創議後,採用九品中正選拔官員,於是九品中正製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魏初之中正官,州為州都,郡國為中正,郡中正由各郡長官推選,而且是現任官兼。

曹魏初期中正以郡為基層,郡中正是真正發揮品第人物作用的,它們尚為地方士族所專控,而州都只不過總其議罷了。這樣保證中央對選舉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對中正事務的干擾。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門大族還沒有能力地控制中正製為其服務。

但是後來司馬懿為了獲得豪族名門的支持,改變中正官的舉薦制度,設置州中正制,而且郡中正由州中正薦舉。至晉朝大小中正也已由司徒選任,這樣中央的豪門大族完全控制了選官制度。自州中正的設立以至兩晉,九品中正制逐漸完成門閥化的轉變,而最終成為門閥士族的選舉工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東晉南渡 門閥巔峰

西晉滅亡後,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司馬家族在門閥士族的擁戴下,東晉王朝才得以建立,東晉政權是代表皇權的司馬氏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朱姓、張姓、顧姓、陸姓士族的聯合專政。東晉的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

不同勢力在皇帝與士族之間,宗室諸王與士族之間,禮法舊族與士族之間,流民帥與士族之間,反覆出現爭奪統治權力的鬥爭。但是由於門閥勢力的強大,每次都能夠以門閥士族勢力取勝。這是門閥士族政治的特徵,也是時代的特徵。

門閥可以干預朝政,門閥敢於挑戰皇權,東晉朝廷的軟弱無疑將門閥推向巔峰。

宋齊梁陳 門閥漸弱

東晉以及南北朝士庶之別非常嚴格,士族通過仕宦途徑和婚姻關係來維護門閥制度,形成封閉性集團。

南朝宋武帝劉裕從東晉門閥專政、皇權弱小、方鎮割據的積弊中汲取教訓,努力加強皇權,因而南朝世家大族雖然在社會上經濟上的優越地位未變,不僅擁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佔水,實行莊園經濟,佔有廣大田莊山澤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但實際軍政實權大為削弱,政治權力主要已不在他們手中。

此後的齊、梁、陳也採取這樣的政策,加大皇權,雖然過程時有反覆,總的趨勢是不變的,門閥可以富貴,但不能強勢,不能連皇權都不放在眼裡。

一句話,中央政府強勢,門閥衰弱;中央政府衰弱,門閥強大。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分治造就了門閥。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到來,門閥的衰落也是必然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只是遲早的事。


萊駒為右


在這段時期,我國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規定,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資格當官的。具體操作就是在中央設立一名大中正,然後在各個地方設立中正,這些中正負責對人才進行評定考核,然後把人才分為九個品級。品級高的就能當官,品級低的就不能當官。而老是有人當上官的家族,就發展成了士族;老是當不上官的家族,就發展成了庶族。

不過,考核人才的標準主要看門第高低,品級高的都是那種高門大姓。其中最大的高門大姓,就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王家和謝家。比如王羲之,作為右軍將軍,他玩筆桿子倒是挺雙擊666,卻玩不了槍桿子。但是人家生來就是將軍,因為人家出身高門大姓。

士族一生下來就是官,所以就失去奮鬥的動力了:你要是一生下來就保送清華北大,你還能好好唸書嗎?所以這些士族子弟,到最後基本都是智商250,什麼都幹不了:文不能提筆,武不能騎馬。就連寫首詩都得找別人代筆。“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就是對他們的真實寫照。

士族和庶族是不能通婚的,而士族基本只有“王、謝、袁、蕭、顧、陸、朱、張”這八家,所以他們只能在這個範圍內通婚。通來通去,在這八個家族裡,基本都是表哥和表妹了,所以到最後基本都是近親結婚的!這也導致了很多士族子弟都天生腦殘!

到了南北朝時期,我國的政權更迭頻繁,幾乎每年都要打仗。很多開國皇帝都是武將出身,這些武將大都是靠軍功爬上來的庶族,所以當然鄙視天生就能做官的士族。當然,他們也不容忍一群腦殘廢物的士族,天天對他們吆五喝六,所以士族就開始沒落了。直到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度,庶族也可以通過考試當上公務員了,士族壟斷官場的現象也就此終結了!


熊熊講歷史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形成原因主要來自於兩方面。

第一,是漢代之後形成的察舉制度、徵辟制度和九品中正制,選官依賴推薦不是考試。第二,是儒學獨尊之後,士大夫逐步獲取了知識的佔有權和解釋權,形成了文化權力。可以想到,推薦制裡面的關節和貓膩那肯定不少。那些治學經典的士大夫,有一些是酸腐的窮學子,但很多是經營一方的豪強家族,文化權力與經濟財富合二為一,逐步就構成了門閥的基礎,他們之間不斷聯合,大士人門生弟子遍天下,形成了門閥士族和貴族世家。

因此,東晉時代才有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之說,這實際上是皇權被掣肘的無奈。門閥士族一方面是地主,一方面是大學問家,又一方面還是四世三公的豪門貴胄,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皇族必須籠絡這部分人,給予部分經濟和政治優待,加強了門閥的勢力,清談也是門閥士族的專利。特別是在九品中正制的規定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一些底層士人感慨,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說的就是這種現狀。門閥士族之間特別看重出身門第,修撰族譜,確立自己的地位。

永嘉南渡之後,北方來的士大夫土斷僑置,江南士大夫資助皇族,成為新興貴族,彼此之間通力合作,形成了南北朝時代的門第觀念。

直到唐代中期,門閥士族的權力還有很大的影響,世代做官,皇族後裔也得讓門閥士族幾分。但是,科舉制度廣泛化之後,科考成為正途,推薦制慢慢低落,門閥集團逐步被科考清流集團所取代,相對加強了社會的流動性。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門閥士族的誕生,大致由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國家統一,經歷長期戰爭以後,國力需要恢復,上到國家管理機關,下到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來助推發展。

第二,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在與王公貴族和農民的鬥爭中,迫切需要利益、政治訴求。

第三,儒學興起,官方確立儒家文化作為治國指導思想,儒生群體迅速遍及天下,形成門閥士族的力量基礎。

漢代實行的察舉選拔制度,成為了儒學知識分子發揮力量的平臺,一方面儒生自己需要向上爬升就主動攀附權貴,一方面統治階層為了擴大階級的統治地位,對地主階級更偏向,使得地主出身的儒生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地主階級的士族群體和掌握大權的官宦家族壟斷了自下而上的上升通道,強強聯合,服務皇權,治理並間接統治國家

一個新的政治官僚體系就形成了。

門閥士族有利於統一後的和平社會,發揮自身力量,建設國家。但他們也需要各種利益來維持自身體量甚至冒犯皇權。

一旦國家動亂,經濟下滑,連年戰爭,這幫門閥士族就只顧自己的利益,東漢末年,外戚專權,農民起義,加上董卓禍亂天下,門閥士族嘴上說著維護統一保衛漢室,實則自顧自的大肆兼併土地互相割據。生怕自己被別人吞食。

可是隋唐統一後,就開始削弱門閥士族力量,實行科舉、加強皇權,控制天下主導權,一步步的把這個群體推向衰落的深淵。


華夏通考


士族門閥跟政府取士的制度其實是有著很直接的關係的。

怎麼樣任用人才,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對政府的一個很大的考驗。

漢代開始察舉制。

察舉制有很多科目,最有名的就是舉孝廉。比誰孝順,這個舉賢的方法直接導致了國家一大半的財富被埋進土裡了。

這個對國家的傷害太大了。

因為上有政策,下面就有對策。

下面要從上所好。

除了舉孝廉,還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等等,但是歸根結底都離不開察和舉兩個字。

這兩個字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誰察舉?

——大多數還是當時的官員。

人既然有了權力,就很難遏制住對權力的濫用。

當一個人有了這麼大的權力,那麼在推舉人才的時候當然先用自己人。

就出現了拉幫結派的問題。而且當官員都是自己人了,那很容易就出現袁紹家那樣的“四世三公”甚至“四世五公”,因為皇帝根本就沒什麼別的選擇。

再加上土地被大量兼併,門閥制度的雛形也就出現了。門閥大到不能倒,連皇帝也沒有辦法。

到後來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其實是皇帝與世家大族妥協和權力爭奪的結果。因為當世家大族太強大了,皇帝的權力就會被削弱,最後皇帝被裹挾,但是沒有更好的辦法。

到了東晉,皇帝甚至幾乎沒有了什麼存在感,因為掌握軍隊和官員的都是世家大族的自己人。

直到後來改朝換代,出現了科舉制。科舉制的出現其實就是直接把對於官員任免權從這個死結裡解了出來。

科舉制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智慧。

大家不用你推薦我就能當官,慢慢的大家當官都靠考試,世家大族不能任免官員,沒了推薦官員的權力,當然也就沒落了下去。

雖然科舉制後來也產生了拉幫結派的問題,可是再也沒有出現過幾個大家族就可以把皇帝駕空的問題。


喬偉浩


悟空最近問題我梳理了一下,都是欲說還休欲蓋彌彰的敏感問題,想答得淋漓盡致,不得不涉及敏感問題,所以還是不回答,但個人認為這些問題足以說明一切,答案自在民心,自在你懂我懂的無言中


啄木鳥大叔來了


這個要問問曹丕去。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