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消炎药进入到身体后是怎么开始工作的?

张楠


当体内有炎症的时候,比如牙龈炎、肠炎、皮肤感染等等,很多人都喜欢自己服用消炎药,老百姓口中的消炎药通常指抗生素,抗生素主要是杀灭细菌的。一颗消炎药进入体内是怎样工作的呢?其实消炎药并没有任何智能的功能,不是说哪儿发炎它就知道去哪发挥工作。

口服的消炎药,它会首先经口腔经过食管,再进入到胃里,在胃内被研磨消化,进入小肠,就像我们平时吃饭吃菜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肠壁毛细血管吸收随血流汇入肠系膜上下静脉,接着汇入门静脉,经肝脏转化灭活后(首关消除)进入肝静脉,再汇入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然后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通过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由肺动脉进入肺部毛细血管,这时候如果是肺部感染,则药物作用就开始了,肺循环之后再进入体循环,输送到全身。

药物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浆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经体循环从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这个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是不均匀的,而不均匀的分布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分布规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药肝脏毒性大,有些药肾毒性大,有些药胃肠道毒性大。因此对于不同部位的炎症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血流量高的组织的药物分布也会相对高一些,而血流量低的组织药物分布则会少。炎症局部红、肿、热、痛实际是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消炎药在炎症部位浓度较高,从而杀灭此处的细菌。

也就是说消炎药吃进肚子,经过吸收,在全身各个角落都可能会有分布,只不过有的地方浓度高,有的地方浓度低。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消炎药不具有靶向性,它不会单独对某个部位或者炎症部分起作用,所以药物在血液中流动的时候,遇到一些其他细菌,也会一起杀死。比如人的肠道中就含有很多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也会被抗生素清除掉,所以如果长期服用抗生素,会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腹胀。


胡洋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Po主问到消炎药进入身体之后是怎么知道自己哪里有炎症的,答案是,它不知道。。。。。

那消炎药怎么消炎的呢?其实就是跟着人体的血液循环走,靠着血液的引导来到有炎症的部位发生作用。

我们在吃下消炎药之后,药物会进入胃里,然后通过小肠、肝脏,抵达心脏,最终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个时候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会增加。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血流量高的组织的药物分布也会相对高一些,而血流量的的组织药物分布则会少。

出现炎症的部位血管的通透性会增加,血流速度也会增快,所以炎症部位的药物分布也会多一些,药物作用出现炎症的地方,最终实现消炎的目的。

当然,因为消炎药并没有靶向性,所以在给发炎部位消炎的同时,在血液循环中遇到其他能被杀死的细菌,也会照杀不误,不排除杀死某些有益的菌种。

比如长时间吃某些消炎药,会让杀死人肠道内的有益菌,造成肠道内细菌失衡。


另外关于消炎药,严格来说,消炎药包括针对细菌感染的和针对炎症因子的。

po主提到的罗红霉素啊,阿奇霉素啊都属于针对细菌的消炎药,也就是抗生素,也就是大家日常当中所说的“消炎药”。

对于抗生素来说,根据抗菌谱、化学结构等等又有好多分类,所以针对不同的炎症用药也不同,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关于抗生素的分类太多太难了,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如果出现炎症不要自己乱吃抗生素,遵医嘱!遵医嘱!遵医嘱!


不吃肠的大肠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

简单来说,药物进入机体被吸收后,经由体循环运送到各组织器官,与此同时在不同的部位进行代谢,代谢出的有活性的物质在炎症部位达到适当的浓度后发挥作用,最后代谢物和灭活的药物排出体外。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都是抗生素,而抗生素≠消炎药。

药物被吸收进入机体到最后被机体排出的工作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大环节。但抗生素针对的是引起炎症的各类病原微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等);消炎药则直接针对炎症,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或释放,对导致症状的各种病因无直接作用,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和消炎药有何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很多人把消炎药与抗生素混淆。抗生素以前叫抗菌素,通俗的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非病毒感染的药物。抗生素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消炎药是指能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或释放,使炎症得以减轻至消退,同时使炎症引起的疼痛得以缓解的药物。消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等作用,主要针对红、肿、热、痛等症状发挥作用,属于对症治疗药物。

抗生素与消炎药如何开始工作的呢?

首先是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就称为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吸入>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直肠>口服>皮肤,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药物性质(脂溶性:、水溶性、解离度)和药物制剂、制型等。日常使用的大多数口服药物,此类药物依次经过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和小肠,在此过程中

主要由肠壁毛细血管吸收随血流汇入肠系膜上下静脉,接着汇入门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

其次是分布:

药物经体循环(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从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浆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以不同途径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进入组织外液,再进一步通过组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内,有时可与细胞内成分结合,完成分布过程。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是不均匀的,而不均匀的分布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因此对于不同部位的炎症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

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右上关注,更多健康知识和您分享!

随后是代谢:

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的同时,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肝药酶)的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药物在体内代谢后的结果有两种:灭活和活化。多数药物经代谢后失去药理活性,称为灭活;少数由无活性药物转化为有活性药物或者由活性弱的药物变为活性强的药物,称为活化。不同的药物活化后的作用机制就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关键之处。

最后是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以原型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机体的排泄或分泌器官主要是肾,其次是胆管、肠道、唾液腺、乳腺、汗腺、肺等。

总的来说,药物进入机体被吸收后,经由体循环运送到各组织器官,与此同时在不同的部位进行代谢,代谢出的有活性的物质在炎症部位达到适当的浓度后发挥作用,最后代谢物和灭活的药物排出体外。

消炎药作用机制:

非甾体类消炎药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缓解炎症反应;甾体类消炎药则是通过抑制介质的产生和释放、诱导血管紧张紊转化酶、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等方面达到抗炎作用。

抗生素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种类繁多,作用各有不同,总的来说都是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而呈现抑菌或杀菌作用。

所以消炎药多用于非感染性的炎症,如肌肉扭伤、头痛、关节炎等,而抗生素多用于引发炎症反应的感染性疾病。

问题回答:山东大学药学院 黄晓茹 审核:吴一波

吴一波


其实一般来说,消炎药就是所谓的抗生素,而抗生素顾名思义就是抗菌或者杀菌,所以当抗生素进入体内的时候,会对细菌产生杀伤力,使得人体内的细菌死亡,然后被身体清除掉,那么当体内的细菌细胞死亡之后,人的伤口就会痊愈,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那么当抗生素从口中进入人体的时候,首先会在人的胃部分解掉,然后由人的小肠进行吸收,所以药物中含有的成分,最终会进入血液当中,并且随着血液的流动,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当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流动到发炎的地方,就会对其产生作用,杀死那些细菌细胞。

不过抗生素一般都没有靶向性,它不会单独对某个部分起作用,所以药物在血液中流动的时候,遇到一些其他细菌,也会一起杀死,例如说人的肠道当中就含有很多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也会被抗生素清除掉,所以如果长期服用抗生素,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导致肠道细菌失衡。

另外抗生素在对抗细菌的时候,主要有4种反应机制,第一种是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例如说有一些抗生素,可以导致细菌的细胞壁产生破裂的现象,而细胞壁一旦破裂,细菌自然也就会死亡,那么这些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等一些药物。

其次三种分别为,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的复制,还有与细胞产生相互的作用,这三种反应机制的原理都差不多,都是让细菌细胞死亡,然后被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掉,不过有的细菌对于抗生素的抵抗力强,所以治疗起来就相对麻烦一点。

最后人类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潜在的隐患,因为有一些细菌在长期对抗抗生素的环境当中,慢慢的产生了抗药性,所以在某些条件下,就会诞生出一些超级细菌,例如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那么这些超级细菌,几乎可以对抗目前所有的抗生素,所以人类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已经成了一个潜在的危机,我们应该给与重视,尽量减少滥用的现象发生。


科学薛定谔的猫


首先先澄清下消炎药,消炎药是俗语,在医学上称为解热镇痛抗炎药,主要发挥解热镇痛作用,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而文题中的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均为抗菌药,抗菌药仅适用于细菌引起的炎症,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干扰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的生化代谢过程,或破坏细菌的结构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从而产生抗炎作用。而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消炎药和抗菌药概念弄混淆,把抗菌药物误解为消炎药,小编在此再次重申,抗菌药≠消炎药哦。下面我们来看看抗菌药物在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以口服罗红霉素为例,小罗由口腔吞入,经过胃肠道,在小肠肠壁小罗被肠壁毛细血管吸收,随血流来到了肠系膜上下静脉,再经过门静脉进人肝脏,在肝脏部分小罗可被代谢灭活使得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医学上称为“首过效应”,多数成功在肝脏越狱的小罗从肝脏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部分小罗又被血液中的蛋白结合,结合后小罗就不能发挥作用了,只有未结合的才能离开血液进入组织一展拳脚,但也不用担心小罗一直被蛋白滞留,当血液中未结合的药物转移到组织中,未结合药物浓度减少时,结合的小罗又恢复自由身,然后自由的小罗随着血液分布到机体各个组织,小罗也是有个性的,它喜欢呆在扁桃体、鼻窦、中耳、肺、前列腺及其他泌尿生殖道组织中,因此这些组织慢慢的到达有效治疗浓度,当这些组织被细菌滋扰产生炎症时,小罗就开始发挥抗菌作用了,也就是人们错误理解的的消炎了。

那药物又是怎么知道哪里有炎症的呢?

先讲个概念,药物被吸收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药物经血液转运到组织过程称为分布。但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主要取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各器官的血流量、药物与组织的穿透力、体液的酸碱度及血脑屏障,总之,每个药物的坎坷命运是不一样的,各种药物最终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不同的感染,要根据感染部位、类型等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这就是为啥呼吸道发炎吃罗红霉素,皮肤有炎症吃阿奇霉素了。


药事健康


生病了去医院,医生会给大家开对症的消炎药,一颗颗小小的,却威力巨大。吃完休息几天,身体就痊愈了呢。可你知道,一颗消炎药在进入身体后,是怎样开始工作的吗?

一颗消炎药进入身体后 ,会经历四个阶段,吸收 ,口服的消炎药会一路通过口腔, 胃肠道 ,小肠。 被肠壁的毛细血管吸收, 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 。 分布, 消炎药会随着人体血液的流动来到相应的器官 ,专项攻破, 定点消炎。过程中部分药物会与血浆成分结合 ,

结合后, 这部分药物就不再起作用了。只有未结合的药物才能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进入组织外液。

再进入组织细胞内, 与细胞成分结合, 完成分布。代谢, 药物会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作用下, 发生化学结构变化 ,灭活或活化。只有有活性的药物才能在炎症部位发挥作用哦!排泄 ,通过人体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将药物排出体外。至此 ,这颗小小的消炎药的任务就算结束了。

而且, 消炎药是不等同于抗生素的哦!消炎药一般用于分感染性的炎症 ,如肌肉扭伤 ,关节炎等等。而抗生素则一般用于感染性疾病, 如肺炎 ,咽炎 ,细菌性感冒等等。药丸虽小, 里头名堂可不小。大家生病了要及时就医, 不要拖着, 更不要乱吃药哦。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嘛。


找靓机科普君


无论是罗红还是阿奇都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首先药物经由口腔食管进入胃(治疗胃炎、胃溃疡此时发挥作用)。在胃部需要经留四小时左右,胃会分泌大量胃酸和粘液溶解药物(不用担心大环内酯药物对酸稳,利用率很高的)。

再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小肠,由肠壁毛细血管吸收随血流汇入肠系膜上下静脉,接着汇入肝门静脉。

经肝脏转化灭活后(首关消除)进入肝静脉,再汇入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通过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由肺动脉进入肺部毛细血管(如果是肺部感染,则药物作用就开始了)。



后随血流会入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通过二尖瓣(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和二尖瓣管壁不全这时发挥作用)进入左心室,接着通过主动脉瓣(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关闭不全这时发挥作用)进入主动脉。


在主动脉部分随血进入冠状动脉(如舌下含服的TNT或硝酸异山梨酯此时发挥作用)、部分经由头臂干(右臂、右侧头、颈、脑、颌面部)、左颈总动脉(左侧的头、颈、脑、颌面部)、左锁骨下动脉(左臂)、降主动脉(除以上全身各部)进入人体大循环送往全身各部。

炎症局部红、肿、热、痛实际是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这就从生理角度为药物抵达患处创造了有利条件。简单的说抗生素是作用于全身的,只是炎症部位门正好开的大。




至于大环内酯的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不可逆的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结合进而阻断了细菌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选择性的抑制了细菌的蛋白质的合成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编贝


这个问题问的好,答案可能跟你想象的差很远哦,抗生素可不是智能的,也没有长眼睛,抗生素并不知道哪里有炎症。抗生素只会随着血液,消化液,或者尿液,到达全身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哪里有细菌,细菌就会消灭他们。所以,吃了或者静脉注射抗生素以后,全身都会有抗生素,并没有实现精确打击,而是展开的地毯式搜索。

以口服抗生素为例,抗生素进入胃肠道以后,一般是被小肠的粘膜吸收,进入肠道的静脉,通过静脉回流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是前体药物,在肝脏经过代谢,才真正变成有活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又经过肝静脉进去下腔静脉,然后进入右心房和右心室,进入肺循环,最后进入左心房和左心室,最后通过心脏做功,通过动脉血,分布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发挥作用。

有些药物是通过肝脏,胆汁排泄的,所以,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选用这些抗生素要谨慎,有可能造成肝损害。有些药物是通过肾脏,通过尿液排泄的,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药物剂量要减量,当抗生素是为了治疗泌尿系感染的时候,尽量选用经过肾脏排泄的药物,因为这些抗生素在尿液中的浓度高,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所以,抗生素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消炎药并不知道哪里有炎症,而是“随波逐流”的,随着血液循环来的全身各处,实施的是广撒网的政策。


普外科曾医生


科普一下下:

当你把消炎药吃下去,到达胃部,胃开始分泌消化液把这个药片分解,然后在经过小肠吸收

经肝脏在进入血液,心脏把血液供应到全身

最后终于到达你指定有炎症的部位了

你就是为了一个小小的炎症,结果把你的大脑、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脾脏等等全部大面积的伤害了一遍,明白了吗?这就是所谓的西药的副作用!

——健康无价


修正臭氧油340045033


消炎药并不会找你体内哪个地方有炎症,只要你吃了你全身都会有,有个词语叫做“血药浓度”,意思就是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药物起效就是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消炎药并不是针对器官或疾病的,而是针对细菌的,并且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都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血液而输送到全身器官,所有的器官都有血液输送(除了死细胞),当消炎药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只要器官中有消炎药能杀死的细菌,那么细菌就会被消灭,也就是所谓的一刀切。如果一个人同时有两个器官被同一种细菌感染,那么消炎药可以同时治疗两个器官的感染。为什么有的人吃了消炎药会拉肚子,因为肠道里的有益菌也被杀死了,从而导致体内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的表现之一就是腹泻。

总结一下,第一,消炎药的给药途径是可以分布全身,也就是可以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举个例子,比如眼药水,就不要指望它能同时治疗尿路感染了。第二,消炎药随血液进入人体的全身器官,当消炎药达到一定的浓度,除个别情况,比如眼睛和耳朵,血液流量不大,消炎药进不去,就无法达到相同效果。第三,器官感染的细菌对这个消炎药没有抗药性。

其实,我们人体有四个自带的消炎穴。

一、液门穴



液门穴是一个消炎的药库,艾灸或按摩此穴,很多上火的症状当下能完全消失。

二、照海穴


久吹空调,咽喉肿大、发烧、发炎,慢性咽炎的人,消炎药物无法进入黏膜深层,可以艾灸此穴加天突穴,消炎护嗓。

三、商丘穴

商丘穴属脾经经穴,对应下身淋巴反射区,艾灸此穴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种炎症,如盆腔炎、尿道炎等。

四、丘墟穴


胆经的原穴,对应足底反射区的上身淋巴反射区,艾灸此穴可以消除上身的各种炎症,如嗓子发炎、牙痛发炎、眼睛红肿发炎等。

学艾灸,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教你学艾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