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現今社會行得通嗎?

魚樂飯


老子“無為而治”,《道德經》是原文是這樣說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可見“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上層管理者自身做好表率了,百姓上行下效自然就會安定守法。同時國家對下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每個個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社會集體本身的自我約束和自我調節能力,從而達到一種自然的平衡。這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治國方針。

《金剛經》中也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正因“無為”,才能無所不為,才能應機對治,好似水無形卻能隨器成任意形,而像桌子等有形有相的,它不可能再成為另一種形像了。所以佛家強調修行修自身,“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做到了,做好榜樣了,周圍的人看見了自然就會仿效,自己改變了,周圍的人也就跟著改變了。我們稱為“福人居福地”,這也是另一種“無為而治”。只是相對來說,佛家連“治”的這個心最後也會去掉的。所以佛家只講“無為”,而不講“治”。只這個“治”字,也是有為之法。

所以“無為而治”用最簡單的話講就是要想讓別人按你的標準去做到,就不去特意要求別人怎麼做,而是自己先做到,自己做好榜樣做好表率。別人慢慢也就跟著做到了。所以“無為而治”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無論哪個社會,都是非常行得通的治國安幫的好方法,也是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學問。


聖空甘露



老子的無為,簡而言之,是不要做作為。不作為什麼呢?

老子認為,人類萬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這是無法抗拒的客觀規律。

故老子的無為,是指不要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

什麼是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呢?

下面舉三個實例:《孟子》中,拔苗助長的故事;秦始皇和漢武帝傾盡天子之財。尋仙求長生;大躍進畝產兩萬斤。

與之完全不同的是漢文帝。漢文帝遺詔曰:朕聞,萬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萬物之理,物之自然也。豈可哀哉!

漢文帝之行,就符合老子的無為——遵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楊朱學派


“無為”,現代人看表面,好像有“不為”“什麼都不幹”的意思。如果是這個意思,老子就成了傻子了,“無為而治”不就是痴人說夢。傻子都知道:什麼事都不幹,什麼事也不能成。天上不會掉餡餅。

要想正確理解“無為”,必須全面看老子的思想,也就是《道德經》。老子主要強調一個“道”字。什麼是“道”呢?“道”就是天地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又是什麼呢?老子給出了答案: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規律,也就是事物原本的樣子,也叫“天道”。

舉例說明,拿人們熟悉的“大禹治水”故事解釋下。剛開始不是大禹治水,而是他的父親鯀治水。鯀採用的方法是“堵”。洪水的力量是無法想象的,結果失敗了。大禹就比他爹聰明多了。好比打架,洪水是身高馬大,強健如牛。大禹身材矮小。死磕是肯定會輸。鯀就是這麼失敗的。大禹就找了一幫自己的哥們,打群架。老虎也怕群狼。

大禹就是採用類似“打群架”辦法治服了洪水。有個名字叫“疏導”。一條河道不行就開兩條,兩條不行就開三條……直到水患消除。洪水猛獸變成了滋潤田野的渠水。

大禹治水成功,就是暗和了一個“道”,符合水的自然規律。鯀則是“逆道”。

這回再說“無為”就好理解了。“無為”不是“不為”,什麼都不幹。“無為”是不幹損害“道”的事情。這不是肯定句,而是個否定句。如果一定改成肯定句就是這一句:“順勢而為”。

所以老子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要順勢而為。只有順勢而為,才能大有作為。

正確理解了“無為”,我們就知道今天該怎麼做了。一句話概括,就是“按規律辦事”。




江上弄舟


老子終生追求的,是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所以,他的“無為”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無所作為”,而是依規律辦事,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騖遠,不好大喜功,從而久久為功,最終達到“無不為”!

如果你是一棵樹,他主張你生在森林裡,而不是長在花缽裡,徒為好看;

如果你是一隻虎,他希望你生在野外,而不是被圈養,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猛虎!

如果你是父親母親,教師,園丁,他希望你按照孩子成長規律,該玩就玩,到學習的時候才學習,而不是一心想著什麼狗🐶屁胎教,補習班課外班,把孩子弄的小草似的,春天長得快,秋天就沒了!

如果你是一個善良的人,樂於助人的人,他希望你雪中送炭,而不是所謂的錦上添花!什麼叫雪中送炭?就是那個人真正需要你的時候施以援手!

如果你是個玩政治的,是個政治家,就更要小心在意,出言謹慎,行動持穩,春風化雨而不是暴風驟雨!方可久久為功,成不世之功!

總之,老子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為而無不為”!你好像什麼都沒做(無為),不知不覺中你又好像什麼都做了(無不為),是老子的本意!

真正的好人幫人於無行!

真正的好老師春風化雨!

真正的盛世是無知無覺!

真正的夫妻是平平淡淡!


永是勇士之家a


問: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現今社會用的通嗎?

要回答此問,先得簡單的瞭解下老子乃何許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其名橫貫古今,其著作享譽全球。道教學派創始人,代表作《道德經》,其核心精華,用樸素辯證法思想,主張無為而治。

其“無為”之意: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而現今有時也將“無為”理解為:

道家消極的處世態度和哲學思想。意思是不主動地有所作為,聽任自然發展變化。

但記得我讀老子《道德經》除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其中記得最深的就是下句: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大意是:學問這門功夫,要靠一點一點的積累,每天多學一些,經驗知識就更豐富一些。修道也即修為,卻是每天放棄一些無關緊要的,放棄了雜亂無章的東西,心胸自然更加開闊,眼界將更加明亮。做人做事將更加拿得起,放得下。以至於像取天下這樣的大事,其實也成了小事,所以說:“無為而無不為”。其虛其實,辨證而統一。

回到現今社會,如果能正確的理解老子的“無為”,“有為”。在該舍的時候舍,該得的時候自然得。用道家的思想修身養性,寬以待人,和諧相處,既使不足以達到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境界與作為,但作為普通人用出世的態度,處理入世的事物。我想這世界也許會更加和平,人與人之間將更加和諧。

所以理解了無為!老子的思想在現今社會也將有他更深的意境!

你說呢?






一劍再飄雪


老子的道德經博大精深,真不是簡單能理解的懂的。我這些年一直在學習道德經,但是很多的詞意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卻越細究越複雜,所以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關於無為一說。

我的理解是無為乃無不為之意,雖然老子講道常無為,但是在另一章裡,老子卻對無為和有為做了更深入的闡述。

“上德者無為而無以為,上仁者無為而有以為,上義者為之而有以為,上禮者為之而莫不應,則攘臂而扔之”

從這一章的內容可以看出,無為乃是最高境界。即達到德治了,則“百姓皆謂我自然”。

但是如果達不到德治的境界,仁治義治也不行的話,進入到了禮治的地步,那麼不僅要有為,而且為之若不見效,還要動用武力,動用國家機器。

“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這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老理空間




一,老子《道德經》中,“無為”是老子思想哲學最重要的觀點之一,那麼“道”是體,“德”是用,“無為”就必須循“道”有“德”才是“無為”

在政治上,無為而治是順乎自然而無所不為的,但世間又沒有什麼事情不為它所作為的。老子認為,君王如果能按照無為而治的“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政治清明、人民和諧。他認為世間只要用“道”,人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萬事萬物也就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言論,強調的就是,為官者要無為而治。因為做到了“無為”,實際上也就是“有為”。“無為”不僅是“有為”,而且是“有大為”。 無為而治,是老子“道”的主體。老子認為,要成大事,必須大智若愚,大勇若怯。施智用謀的上策往往產生無為、無知、無能的印象,但這樣才能達到有為、有治的目的。

二,老子的思想與他所處的時代有關。那時,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橫徵暴斂,胡作非為,老百姓在飢餓和死亡的邊緣線上掙扎,民不聊生。老子懷著對統治者的憎恨和對人民的同情,針對統治者的“有為”而提出“無為”的主張。

看看那時統治者的“有為”是怎麼做的。春秋時期的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欺壓百姓,百姓在沉重的稅賦重壓下,困苦不堪。因而,老子認為“有為”的禍害非常嚴重,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百姓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 此外,老子還對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乎。”這幾句話,道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生活,穿的是名貴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山珍海味都吃厭了,錢財貨物堆積如山,而百姓卻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地罵一句:“是謂盜乎(這簡直就是強盜頭子!)” 老子認為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無私的,卻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為,結果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統治者為政應要“無為”,應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地干涉老百姓。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好靜”是針對統治者的無端欺壓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無慾”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慾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肆意妄為而提出的。

三,老子“無為”思想在政治、管理方面應該怎麼為。

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學水的本色,有功不自居,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治國應利國,制度應利眾生的憲政,一旦制定頒佈,就不輕易變動,讓萬民在頒佈的憲政下自化。老子後來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成為千古名言,即希望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慢慢地,人民就能夠安平富足,社會自然能夠和諧安穩。 老子認為統治者以“無為”方式來治國,並不是無所作為。就像孔子以中庸做事做人,希望人們不走極端一樣。這些都是強調治國者要自己帶頭執行,先正己而後正人。對老百姓做事要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不隨意製造不和諧。

無論是治國者還是普通人,為“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主動有作為的,人要效法地,無私而為,地要效法天,主動為,而天效法“道”無所不為又不亂為。“無為”順其自然而為!為要以德為本。就如治流水,重在疏導,而不是堵截,社會就會有良好的風氣,老子的理論,在今天仍有借鑑的意義。



心念自在


無為"是道教教義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老子的思想在漢代初期盛行,西漢王朝建立初年,人心廣向思安,思定,思治,而此時出現的黃老之學純屬道家學派,道家講清靜,無爭,比剛剛過去的法家法制理念來得溫和,恰如冬春交替時節裡涼爽感覺中刮來的一股和煦的春天裡柔弱的風——所以這個時候黃老道家學說成為當時社會的一股不可逆轉的思想潮流,得到漢初謀臣的極力推薦與提倡。而這個時候的儒家由於受到了秦朝焚書坑儒的影響,元氣還沒有恢復出來,道教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這個時候,社會上出現了山水派詩人,他們就是吸取的道教的思想,寄情山水,無為而治。當時社會中的文化都是與黃老之說有很大的聯繫。


黃老之說還在唐朝流行,李氏王朝認定老子是他們的祖先,老子姓李名耳。著作《道德經》。所以在唐朝道教學派很吃香。流行甚廣。當然當時唐朝的社會環境也適合道教的傳播。


《道德經》說:"聖人處無為之事"因此,道教認為待人處事都要無為,也就是要順應天道、順應自然,而不作違逆天道、違逆自然的事。 對於無為,一部分人常常以為是消極的,說道教的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幹。其實,這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誤解。《道德經》三十七章裡說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既然是"無不為",那就是樣樣都要為,無事不為。這裡有沒有矛盾呢?並不矛盾。 道教處身於千變萬化的社會之中,要生存就要為。這就體現了無為學說的辯證思想。就拿道門的事來說,恢復宮觀,清潔宮觀,管理宮觀,經懺法務,接待香客,招待來賓,恢復道協,開展協會工作,處理好道協的人事、財務、宣傳和教務,等等,事情千件百樁。現在,一些道友常說整日忙碌,不得休閒,這是真話,也是實話。 年至耄耋,力不從心,雖然道教已經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接班人,但是仍然事務繁多,不得不支撐著幹。這些道門中的事,能夠為嗎?顯然不能。至於道門和社會有關的事,更是多得無法枚舉。 所以,這些年來,各派各山各宮觀的道士,特別是一些道門領袖,都是忙的不亦樂乎。那種以為進入道門,就可以優哉遊哉,曬曬太陽,念念清經,吃齋打坐的想法,成了不符合實際的了。當然,處理道門中的事情以及處理同社會有關的事情,我們都要順乎天道,順乎道門的規矩,同時適應社會的變化。這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真實內涵。



那這種思想可以適合現在的社會嗎?我認為有一部分是適合的,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要辯證的看待,並且有的時候做事情我們要順勢而為而不是改變其特性,硬地去做。發展工業的時候也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肆意破壞自然環境。


藤樹先生


老子的"無為",現今至少有四種回答:一,無所作為。二,順其自然。三,該作為時作為,不該作為時不作為。四,無私。無為是《老子》的關鍵詞之一,弄清無為的含義,才能讀解《老子》。我認為,"無為"是"無事之先作為"的簡寫。古代書寫在竹簡上,為了減輕書的重量,用詞造句都很精煉。所以,老子就將"無事之先作為"簡寫成"無為"。"無為"的意思是"無事之先作為",故而老子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只有無事之先作為,才能無所不能為。故而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知道老子的無為是無事之先作為,就知道無為在現今社會是多麼重要。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事先制定法律、規劃、政策、條例,等等,這難道不是無為?社會都有行為規範,都有作息時間和交通規則,等等。如果你不遵守作息時間或不遵守交通規則,你就會到處碰壁。所以,無為對現代社會的作用太重要了!老子的無為,對世界是偉大的貢獻!


朱清國1


這個問題其實是回到了現在天天談的哲學問題:唯物和唯心。

老子的無為是說要順應自然,自然是唯一的神,只要順著自然就一切太平,所以社會理想狀態就是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他已經把自然變成了宗教的唯一神了,或者說他把唯物的觀點極致化成唯心的觀點了。幾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他的說法是錯的,我們從沒有也不可能到他那種狀況。那些自大中國文化的人,一說到道德經就好象裡面句句真理,每句話都是要破解的萬世絕學。

現在的社會能無為而治嗎?那是痴人說夢。如果我們的先輩真這麼愚蠢,那麼世界上已沒有中國這個名稱了。

唯物和唯心其實是永遠也辯不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