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hihero 港股那點事
據悉,原計劃在2019年下半年上市的Uber正準備在未來六個月內進行IPO,可能會在明年初首次公開募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對它的估值預期達到1200億美元。
作者 | sushihero
來源 | IPO那點事
數據支持 | 勾股數據
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曾說:“ 至少99%的企業家不像馬克·扎克伯格那樣一帆風順,你總得面臨艱苦歲月。”
在如今,這一句隱喻的對象似乎互換了。
2018年,Facebook從Uber手中接過醜聞麥克風,而Uber蟄伏許久,上市計劃終於提上日程。
1
Uber的IPO
2009年,卡蘭尼克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P2P搜索引擎後便成立了線上打車公司Uber,開啟了共享經濟下的“平臺”模式。
隨即Uber一路高歌,發展迅猛,在全球範圍內覆蓋70多個國家下的400多個城市。
2019年,Uber準備一鼓作氣進軍IPO。
據悉,原計劃在2019年下半年上市的Uber正準備在未來六個月內進行IPO,可能會在明年初首次公開募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對它的估值預期達到1200億美元,這個數字大約
是競爭對手Lyft估值的八倍,滴滴的兩倍。這預示著:在很大程度上,Uber將在明年成為科技行業估值最高、規模最大的IPO之一。
1200億這個數字並不是空穴來風。
Uber的高估值主要來自於三方面:一是2018年上半年Uber“及時止損”的盈利數據為其發展奠下基礎,今年年初,Uber“輕裝上陣”出售東南亞業務以及合併俄羅斯的業務,使得公司額外獲得30億美元的收入;二是不斷擴充的新業務和積極性的盈利預期;三是Uber發售債券、解決訴訟案、持有股票和聘請高管等舉措為公司減壓。
Uber自2010年以來其已融資180億美元,對於它而言IPO的時機也漸到成熟之時。
這一消息於近年來醜聞頻發的Uber而言,將是值得關注的新機遇。
2
Uber的蕭條時分
對於Uber而言,去年並不值得特別回顧,樹大招風並不是無心之語,壞事屢次降臨這個網約車巨頭身上:Uber誇大司機安全背景審查欺騙消費者;前工程師公開宣稱公司內部性別歧視;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初創企業Waymo起訴其侵犯知識產權;6月底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特拉維斯·卡蘭尼克高調辭職...
顯然,Uber有著共享經濟下多數企業都存在的通病:先燒錢推進發展,風光的同時受到反彈,再為公司“擦屁股”。
同時,媒體對於Uber也毫不留情,常常出現公司“壓榨”員工,對消費者“不屑一顧”的苛刻評價。
顯然,消費者不是吃素的,人們大有對Uber暫時敬而遠之的想法,今年,用戶使用Uber的數量低於預期的5100萬,有4800萬美國成年人至少使用一次Uber的服務。
另外,Uber一直以積極型擴張的姿態不斷開拓市場,促使其高速發展,但在網約車領域的激烈競爭之下,也進入了瓶頸期。
根據統計,2017年Uber全球營收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達到75億美元,其全球交易總額從去年的200億美元升至370億美元,但高增速也伴隨著高風險,虧損不斷擴大,在2018年第三季度,調整後的淨虧損為9.39億美元,雖然交易金額達到127億美元,營收也達到29.5億美元,但其營收的同比增長率在放緩。
在此消極背景之下,Uber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輿論的混亂低谷裡,其上市進程只能一擱再擱。Uber在經歷醜聞避了風頭後,不斷再為上市和自身發展做著一步步的準備。而現在幾乎到了水到渠成的時機。
3
對自動駕駛的執念
Uber前CEO卡蘭尼克以為Uber的願景離不開自動駕駛的發展,甚至認為向自動化轉移是Uber在未來市場上站穩腳跟的核心。
但它的無人駕駛卻一直“觸黴頭”,發展坎坷。
2016年12月,Uber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測試的第一天,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因無法識別交通信號闖了紅燈。
隨後,加州車管局勒令Uber自動駕駛測試車隊撤出加州。
雪上加霜的是,Uber的項目又鬧出了人命。
今年3月底,Uber的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撞上一名橫穿街道的女子,導致她死亡。
雖然事後警方認為主要責任可能來自該女子橫穿馬路導致的,但Uber司機也難逃其咎,根據路測,當晚Uber工程師故意關掉了其無人駕駛汽車的緊急制動功能。
因此,Uber隨後暫停了其無人駕駛汽車項目長達7個月時間。
雖然關於自動化駕駛的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Uber都沒沾到,但這不妨礙Uber對這個項目的情有獨鍾,8月底獲得豐田5億美元的“自動駕駛特別投資”後,Uber宣佈未來5年將在多倫多投資1.5億美元建立工程中心,以擴大其自動駕駛業務,每個季度公司會為此投入2億美元。
另外,在本週Uber即將重啟無人駕駛汽車項目,計劃在位於美國匹茲堡的辦公室之間,以不超過每小時25英里(約合48公里)的速度測試這些車輛。
Uber的野心並不止於此,為了吸引更多用戶和創造正向現金流,它試圖將業務重心從打車領域轉移到打造多元化的平臺上。
4
多元化的Uber版圖
Uber對外賣行業也是虎視眈眈,Uber Eats是繼Uber推出後五年來發布的首個獨立應用,發展態勢一直良好,目前,該業務的營業額目前正以200%的年增長率增加,未來一年的收入將突破60億美元,且該業務的估值已達200億美元。Uber在9月擬投數十億美元收購外賣巨頭Deliveroo,以此擴充其外賣業務。
Uber收購美國共享單車公司Jump後,優化了其應用程序,添加名為“模式切換(Mode Switch)”的新功能:在網約車服務結束之後,App會切換成共享單車租賃模式。Uber還計劃進入電動滑板車市場。乘著共享滑板車在美國大熱的風頭,Uber的滑板車業務在美國加州正式上線。
5
與Lyft的競爭
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企業而言,永遠不缺的一直是比較高低的對手。
真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上週四,作為美國第二大網約車公司,Lyft對外表示,公司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招股說明書,計劃在2019年3月或4月上市,目前還未確定發行股票數量及價格區間。負責IPO的公司為摩根大通、瑞士信貸以及傑富瑞,它們對其估值在180-300億美元之間。
今年 6 月,富達投資領投的 6 億美元新融資使得Lyft的估值升至 151 億美元。經過一年多的時間,Lyft 估值就從原來的75億美元就將近翻了一倍。
Lyft 成立於 2012 年,雖晚於Uber三年之久,但在Uber疲於應付惡評,陷入社會輿論的時候,好風水轉到了Lyft這裡,它快速擴大業務,一步步走的紮實,好好揚眉吐氣了一把。
據統計,2017年財年Lyft營收(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超10億美元,第四季度增長尤其強勁,其中168%的增幅是Uber 61%增幅的2.75倍;其載客次數也達到3億7550萬次,較前一年載客次數增加了130%,乘客和司機人數也大幅增加了兩倍。截至2017年底,Lyft一年訂單量增幅超過Uber達到120%,營收增幅達168%。
今年 5 月 15 日,Lyft 在美國網約車市場的份額為35%。相較於 18 個月前的15%,其增長率達到 75%。其中在美國16個市場,其份額超過40%。Uber的美國市場份額從年初80%下降至約70%。
據預測到2022年,Uber的份額將為77%,而Lyft為約59%。
作為“千年老二”,作為Uber最大的競爭對手,Lyft這番發展態勢可謂是不容小覷,它一直不甘屈尊於Uber,尤其在無人駕駛這一新領域上。
2016年初Lyft跟通用汽車簽訂了第一份無人駕駛汽車合作協議,2017年又和麻省理工出身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NuTonomy簽署了協議,其試點項目預計將在今明兩年啟動。
雖然Lyft深知也是在體量上自己仍然不是Uber的對手,但無人駕駛這一方面可以作為彼此公平競爭的關鍵點,如同一個拋向空中的籃球,誰能先發奪人也是各憑本事了。
另外,不同於Uber注重於技術和專業化,Lyft顯然更接地氣。這一點可以充分通過app界面以及標識看出來。相比 Uber選擇的大氣簡單的設計,而Lyft 的app頁面設計更加年輕化,配色大膽。據調查,去年 Uber 在應用商店的平均評分只有 1.8 顆星,而Lyft 同期卻擁有 4.4 顆星程度的好評。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們失望於Uber糟糕的人設之後,將關注投給了Lyft,贏得了口碑。
根據上述所言,雖然Lyft目前還未能稱得上與Uber真正對壘,但就IPO而言,Uber預計是明年上半年上市,Lyft若順利在三至四月上市,算是在網約車上市方面搶佔了先機和頭條,此番算是公然叫板Uber了。
在共享經濟的風潮下,美國方面風生水起,IPO輪番上演,而反觀中國方面卻演變成了一場“共享災難”,滴滴因安全問題被“全民抵制”,原本提上日程的IPO計劃已經擱淺、易到用車走下神壇,ofo小黃車呈現“人走茶涼”之勢....國內共享經濟領域“遇冷”並不意外,是因為光是燒錢的玩法,使得公司陷入盈利困局,資本消耗嚴重,也是因為浮於概念本身,不深思熟慮為企業未來佈局,從這一點來看,顯然美國這兩位網約車巨頭看得更遠更全面,走得更謹慎,全面擴展業務,以建立帶來穩定的現金流的盈利模式,同時積極推動自動化駕駛,試圖開啟第三次交通革命的大門。
6
結 語
明年的網約車第一股到底是不是Lyft還未可知,在該行業下首次IPO必定會帶來更多資本和社論的關注。但Uber依然坐穩美國網約車行業的第一把交椅,況且它已經不滿足於停留在單一業務上,以整合端到端運輸的高效解決方案為最高目標,試圖讓人們從白天到夜晚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Uber的視線,如此規模的IPO勢必會為它的強勢宣言再次奠定基礎。
而共享經濟在經歷創業浪潮、上市熱潮後會進入一個新格局,國內在共享經濟模式下的創業者或者是入局者真的應該痛定思痛,去除共享經濟下的浮躁風氣,轉變依靠高投入資本野蠻生長的經營方式,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去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
閱讀更多 新風暴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