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編劇:我希望你永遠不理解,因為那才是對的成長

《狗十三》編劇:我希望你永遠不理解,因為那才是對的成長

詩人馮志說:“人們愛把青春比作春,與其說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天的明麗,倒不如說青年人的愁苦、生長,更像那在陰雲暗淡的風裡、雨裡、寒裡演變著的春。”

從《左耳》,到《七月與安生》,再到《悲傷逆流成河》,這些以青春為主題的電影都揭示了成長的疼痛面。但它們都或多或少的被“三角戀”、“墮胎”、“家庭變故”等頗具戲劇性的因素束縛,少了一些現實和真實感。

直到上週末,被禁5年的《狗十三》上映了。沒有催人斷腸的生死離別,也沒有歇斯底里的撕扯咆哮,有的只是真實生活裡的家長裡短,平淡的彷彿身邊事,卻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無奈……

(下文有電影劇透,慎觀)

《狗十三》編劇:我希望你永遠不理解,因為那才是對的成長

《狗十三》編劇:我希望你永遠不理解,因為那才是對的成長

影片以兩條狗的去留和女孩的生活展開,描繪了一幅中國式家庭關係的畫像:

青春期女孩李玩(張雪迎飾)的父母離異後,父親重組家庭。李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但重男輕女的爺爺奶奶只提供日常的生活保障,和孫女幾乎沒有情感甚至思想交流。

父親脾氣暴躁,強橫獨尊,也不顧及女兒的感受,後來或許出於愧疚的心態,給女兒買了一隻狗,作為補償。熱愛物理的李玩,給狗取名為“愛因斯坦”。

一開始,李玩並不喜歡愛因斯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愛因斯坦成為了李玩傾訴心事的對象和陪伴的精神依靠。兩個孤單的靈魂,相互擁抱,相互取暖……

平靜的生活被愛因斯坦的走失打破。為了找狗,爺爺受傷,奶奶走失,李玩的“過激”行為沒有得到理解,只有無盡的責罵。父親暴怒之下,用硬邦邦的拳頭擺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後的掙扎。最後,她只能接受之後來到家裡的“假愛因斯坦為真”的事實。

後來,李玩的後媽生了一個弟弟。弟弟從小頑皮,總是打愛因斯坦,被狗咬傷。後媽氣憤之下,要爸爸將狗送走。李玩再一次失去了“愛因斯坦”,再一次妥協。

影片最後,李玩考上了重點高中。在酒桌上,父親的好友給她夾了一塊狗肉,李玩看了看,微笑著將狗肉一口吞下。從這一刻起,李玩“長大了”,她歸順了成年人的體制,在無數妥協中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為什麼要拍這樣一部電影?導演曹保平說:“沒人注意到我們是在什麼時候突然長大,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

《狗十三》編劇:我希望你永遠不理解,因為那才是對的成長

整部影片,充斥著一種父權獨裁式的教育,一種被精神霸凌的青春。《狗十三》用狂暴又不失細膩的筆觸,一點一點的撕開了“懂事式”家庭教育的殘酷面目。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奇葩說》裡,對所有青春期曾被丟棄過寵物的孩子們說過一段精彩的描述——當孩子習慣了聽話,他們會開始習慣一些殘忍的事情,比如父母把孩子最喜歡的寵物丟掉。當大家習慣了這種現象,孩子也就開始習慣,而父母更不會認為這到底有什麼重要。

影片中的父親,用一套成人世界的霸道規則,毫無顧忌地對女兒進行拖拽和羞辱,犧牲女兒的利益去擺平刁難他的老師,過後又企圖用金錢化解他和女兒之間的隔閡。

他無暇顧及女兒的感受,甚至不願聽一聽她內心的聲音,他要的是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來平衡他建立的生活秩序,維護好表面的一派祥和。

這種場景熟悉嗎?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父母。他們不會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總用一句“小孩子家懂什麼”來搪塞孩子,至於孩子的一些小情緒,都是小事情,比起成人世界裡的困難那些又算得了什麼!

父母用這種“簡單,粗暴,直接”的高效率溝通方式,換來一個“服帖懂事”的孩子,而忽略了一件事——面對親人時,如果一個人學會了偽裝,學會了隱藏情緒,那麼他就把親人當成了外人,內心世界不再開放,真誠裂成碎片,淪為了世故……

《狗十三》編劇:我希望你永遠不理解,因為那才是對的成長

憑《奇葩說》走紅的藝人姜思達在一次個人採訪中,被問及觀看《狗十三》的感受時,他沉思了一陣,聊起了自己的父親——

“父親對孩子的情緒經常容易激動……我跟他(父親)在一起時沒有安全感,我不知道他下一秒會做出什麼事情來……沒有人跟我說對不起……沒辦法我只能接受。”

最悲哀的是,姜思達的爸爸常常跟他說:“你是這個世界上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人。”姜思達卻說:“我沒看出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長大後,所有父母都在等著兒女道謝,而孩子卻在等父母的一句抱歉。”

《請回答1988》中的父親在跟女兒表達歉意時說道:“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是在摸索中成長起來的。有時候,家長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不是不想承認,而是不能承認。

影片中父親對“懂事”的理解,是要李玩遵循大人的意志,不得違拗,不得反駁。而李玩的父親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呢?

對爺爺畢恭畢敬、一味順從的父親,從小便生長在這種父權集中的家庭裡,正因如此他才會習慣性的把這種教育悲劇延續到下一代。最後,對失敗的父女關係的償還,也唯有掩面痛哭一場,倉促的翻過這一頁,不再回首……

一個沒有體會過父愛的父親,無法正確地愛孩子。當辨證的看待這個問題時,片中的父親又何嘗不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呢?

《狗十三》編劇:我希望你永遠不理解,因為那才是對的成長

《狗十三》編劇:我希望你永遠不理解,因為那才是對的成長

瑞思學科英語Professor說:

在這部電影的放映活動中,主持人問觀眾有何感受。一個10歲的小男孩表示,他無法理解影片最後李玩若無其事的吃掉了狗肉。“她為什麼要吃啊,不想吃就不吃啊,要是我,一定不吃!”

編劇焦靜華意味深長的說:“我希望你永遠也不理解,不理解,才是對的成長。

Professor真心希望,那些曾遭受過上一代所給的傷害的這一代父母,可以努力掙脫這種輪迴,不要再把傷害帶到下一代。

成長中的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叛逆,家長需要多一些耐心和引導。真正地尊重孩子,不是馴化孩子,而要允許“活力”和“真實”的存在。

千萬不要用“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去催熟孩子,讓他在殘酷中成長,因為那樣的他,會付出太多父母看不到的代價……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瑞思學科英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