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共有16位皇帝,為什麼叫“明十三陵”?

用戶7009047862


從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宣佈明朝建立起,一直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於景山自縊為止,歷時276年的明朝共傳襲了16位皇帝,但是為何明朝的皇家陵寢卻只有“十三陵”?而不是“十六陵”?

這是因為有三位皇帝沒有埋葬於此,那麼這是哪三位皇帝呢?

一、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后,不久就改應天為京師,並在南京紫金山為自己修建了百年之後的陵寢,也就是日後的明孝陵。公元1398年,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歲的朱元璋因病駕崩,廟號太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明惠帝,惠帝遵照太祖遺詔,將皇祖葬於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燕軍攻破南京城,混亂中,建文帝不知所終,其下落600年來一直是未解之謎,明成祖即位後,廢除了建文年號,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並毀滅了一切建文時期的檔案文獻和起居注,民間一切私家記載又全遭禁止。直到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萬曆皇帝朱翊鈞下詔恢復建文年號。建文帝死因成謎,所以也就沒有陵寢了。

三、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八年,太監曹吉祥、政客徐有貞和武將石亨等人趁代宗生病發動“奪門之變”,擁護被囚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朱祁鎮復位。復位後的英宗皇帝宣佈廢景泰皇帝朱祁鈺為郕王,追廢景泰帝繼後杭氏,追廢懷獻太子朱見濟為郕王世子,將被朱祁鈺廢為庶人的汪氏復立為郕王王妃。同時又將朱祁鈺生前為為自己修建的皇陵-壽陵夷為平地,天順元年,郕王朱祁鈺於西內暴死,朱祁鈺被按照親王之禮葬於北京西山。朱祁鈺也因此成了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以上三位皇帝就是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三位皇帝,除了帝國的締造者朱元璋外,其餘二位都是王朝的悲劇性人物,而他們的故事,歷經五百多年流傳至今,讓百年後的我們讀過也不勝唏噓。


歷史課課代表


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

而這一處“已死明皇帝”們的家就是現如今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可問題來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裡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

首先,請各位來看看十三陵裡各家皇帝的位置圖:

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獨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愛南京,只葬南京”

當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眾所周知,老朱當時開國後是在南京定的都,那會兒北京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試想,老爹死了,怎麼可能去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當年喊出了:“我愛南京,只葬南京!”的口號,死時葬在南京鐘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奪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讓你找到!”

老朱死了,把皇位傳給了小小朱,即他的孫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開啟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這時候,小小朱的叔叔們坐不住了,你這小毛孩憑什麼啊,而且剛當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們這些叔叔弄得很慘,於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個“靖難之役”把侄子打下臺,自己做皇帝,並遷都北京,從此,北京開始了他的首都時代(也是房價高漲的時代!)

而被打下臺的建文帝在掩護下成功逃脫,從此之後不知所終,作為叔叔的朱棣出於關(sha)心(ta),自當上皇帝就開始一直尋找侄子的下落,其實是為了斬草除根,但都無果,於是,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蹤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兒!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兩位皇帝,估計大家都會很容易的想到他們不葬北京,但這第三位,相信就鮮有人知道了,他是誰呢?

就是他朱祁鈺!

前段時間一部熱播的《女醫明妃傳》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醫的故事。

朱祁鈺是誰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弟弟,眾所周知,當年本來是他哥哥朱祁鎮做皇帝的,是為“明英宗”,結果這皇帝年輕時昏庸無能,寵信宦官,當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領也先的率領下已經打到國境時,他聽信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本來皇帝御駕親征沒啥,還能鼓舞士氣,但英宗這次的親征卻在太監王振的錯誤指揮下,成了一次“鬧劇”,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獲,成了“俘虜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當時朝野振動,皇帝都被抓了,國家咋辦啊!不過咱中國古代歷來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著呢,眼紅著呢。於是,經過商議,由英宗弟弟朱祁鈺繼位,改元景泰,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後來,在朱祁鈺的帶領下,打破了瓦剌的進攻,英宗也被放了回來,再之後,通過“奪門之變”,朱祁鎮又從當時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奪回了皇位。

哎!奪就奪了唄,可英宗要奪的“徹底”,咋徹底啊?就是把朱祁鈺當皇帝后開始在十三陵裡修建的陵寢也給“奪”了,搬走了,“你以後都不是皇帝了,不準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於是,本來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鈺就被哥哥朱祁鎮給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爺規格下葬。

所以,明朝雖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都沒有被葬在十三陵裡。


宮殿君



明朝共有十六帝,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祈鈺未留下皇陵,應為十四陵。

但實際上,明朝留下十五座皇陵,多出了一座皇陵,北京昌平十三陵+南京明孝陵+★湖北明顯陵(多出的皇陵),計有十五陵。

但是,明朝北京十四帝,留下十三陵,少了一座皇陵。

一、明朝共有十六帝,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祈鈺未留下皇陵,應有十四座皇陵,但實際留下十五座皇陵。

其中:


(一)南京明帝國開國太祖皇帝朱元璋孝陵;

(二)北京市昌平明十三陵;

★另外,湖北省鍾祥還有一座稱為明顯陵的皇陵,是世宗朱厚熜追封其父朱祐杬為帝而建的皇陵,生前未為帝,死後入住皇陵。

故而,多出一座皇陵。

北京昌平十三陵+南京孝陵+湖北顯陵,共計十五陵。


湖北省鍾祥明顯陵,亦同為明皇家陵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二、明帝國開國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國定都南京,死後葬於南京紫金山,為明帝國第一座皇陵,是為明孝陵。

朱元璋逝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稱建文帝,後被其叔、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難,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未留下皇陵。

三、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共歷十四帝,但卻只留下十三座皇陵,是為北京市昌平十三陵。

為什麼,北京十四帝,卻只留下十三座皇陵,少了一座皇陵?

緣於明英宗朱祈鎮於“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俘虜,其弟朱祈鈺登基稱帝為代宗。朱祈鎮後被瓦刺放回,在朱祈鈺病重時,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帝位。

代宗朱祈鈺死後,英宗朱祈鎮不承認其皇帝身份,以親王禮葬於北京西山,稱為景泰陵。



因而,明朝北京十四帝,卻只有十三座皇陵,少了一座皇陵。


z山海


稱是十三陵,並不代表明皇陵只有十三座,眾所周知,明代定過兩個都城,朱元璋都南京,朱棣都北京。

朱元璋死後,葬於南京孝陵,朱棣起兵靖難,奪取皇位,隨後遷都北京。

遷都之後,明代皇帝就全都葬於此了,遂有十三陵的說法,其實說北京十三陵,要更為貼切。十三陵加上孝陵,明代皇陵,總共十四座。


不是十六位皇帝嗎?另外兩座呢?

前面提到朱棣靖難,他奪取的是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南京失陷,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說,朱允炆死於這場大火;有人說,朱允炆逃出皇宮,出家為僧;也有人說,朱允炆逃亡海外,圖謀東山再起。

不論如何,朱允炆人是找不到了,既然人都沒有了,那也不談葬禮這種事,更何況,以朱棣對朱標子孫使用的手段,就是找到了屍體,他都不一定會讓他入葬皇陵。


還有一點,除了宋代,基本上皇帝的皇陵,都是需要很長時間來修建,皇帝不死,陵墓不能完工。

建文帝滿打滿算,繼位才四年,就是從繼位開始修,那也不可能修成,那就是說,就是衣冠冢都沒辦法做。

除了建文帝朱允炆,還有一位倒黴蛋,即明代宗朱祁鈺。

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兵敗,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其本人被瓦剌所擒,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個奇恥大辱,論慘烈程度,也只有宋代靖康之變可以比擬。

皇帝被擒,敵軍逼近京師,在這樣一個危急的情況下,郕王朱祁鈺被推上帝位,沒辦法,朱祁鎮的兄弟只有他這一個,而且,朱祁鎮的太子還是個小娃娃。

繼位後的朱祁鈺成功組織了京師保衛戰,保住了江山社稷,這時候,明英宗朱祁鎮被放了回來,回國之後,旋即被軟禁。

後來奪門之變,朱祁鎮復辟,朱祁鈺莫名死亡,有人說,這是他重疾而薨,有人說,這是被朱祁鎮弄死,反正,他是死了。

朱祁鎮廢其帝號,搗毀他的皇陵,至死,朱祁鈺以親王禮下葬。雖然侄子朱見深為他平反,但也沒有重新再為他修建陵寢。

這麼算下來,明十六帝,十四陵,就對上號了。

其實南明也有過一些皇帝,不過他們在位時間都太短,而且都沒有怎麼善終,也談不上修什麼陵了。比如永曆帝朱由榔,他是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的,吳三桂當然不會好心的去給他修皇陵,更何況,滿清也不可能讓這種事情發生。


浮沉於史


這個問題就比較簡單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明十三陵是哪些人的陵,分別是:)、(明)、(明)、裕陵()、)、)、)、)、(明)、定陵(明)、

(明)、)、)。



十三陵起止分別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成祖永樂朱棣和最後一個皇帝思宗崇禎朱由檢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其他的三個呢?

十三陵其實全稱應該叫“明北京十三陵”,因為除了北京,在南京也有個明陵,就是大明鼎鼎的南京明孝陵,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



其次,第二個皇帝惠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被他的叔叔朱棣所滅,下場到今天也是個迷,所以自然沒有沒有陵寢。

另外,明英宗朱祁鎮當年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瓦剌部擄走,當時的兵部尚書于謙以國家為重,擁立明英宗的弟弟代宗朱祁鈺為帝。後來英宗奪門之變復辟後,把朱祁鈺在天壽山的陵寢搗毀,只將他以王爵的身份下葬。這個代宗在歷史上基本就沒有什麼痕跡了,只是因為他的年號是景泰,而給後世留下了景泰藍這樣一個流傳後世的工藝品名稱。



這樣,明朝16個皇帝,除了朱元璋的陵寢在南京,建文帝和代宗沒有陵寢,剩下的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就全在北京了。


真歷史


很簡單,因為那裡只埋了13位明朝皇帝,故名明十三陵。那麼問題來了,另外三位皇帝埋在了哪裡?

明朝一共有過兩個都城,第一個是南京,第二個是北京。從南京遷都北京,是朱棣乾的。所以,朱棣他爹朱元璋,自然不會埋在北京的十三陵,而是埋在了南京,即紫金山明孝陵。

朱棣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因為被朱棣奪了江山,下落不明,生死未知,自然也不可能埋進十三陵。

雖然正史記載,朱允炆是燒死了。但據野史記載,朱允炆跑了。因為朱元璋生前給他留下了一個箱子,讓他在危難之際打開。朱棣攻進南京後,朱允炆打開箱子,發現裡面是一套僧衣,同時還有和尚的度牒、銅缽,於是朱允炆就裝扮成和尚逃走了。

後來朱棣頻頻派鄭和下西洋,實際上就是探尋建文帝的下落。

第三個沒能埋進十三陵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鈺。

這貨本來不該當皇帝,可是走了狗屎運,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軍俘虜了,於是他就當了皇帝。可是後來明英宗又被放回來了,經過一番鬥爭,這貨自然就被趕下了龍椅。

因為死前的身份已經不是皇帝,自然也就不能進入十三陵了。

那麼,明十三陵裡究竟埋了哪些皇帝呢?聽好了,按照先後順序分別是: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毅宗朱由檢。

現在的明十三陵,已經是一處景點了,就在北京昌平的天壽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趣談秘史


世界聞名的“明十三陵”,是“燕京八景”之一, 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燕山腳下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始建於永樂七年,停止於崇禎十七年,前後共歷經了230多年。

“明十三陵”的地址是明成祖朱棣所選,關於朱棣為遴選墓地,民間流傳著一些有趣的故事。

話說徐皇后去世後,朱棣委派姚廣孝和廖均卿,到處為明朝皇室選擇墓地。

(“明十三陵”風光)

在一個黃道吉日裡,朱棣帶著兩位風水先生出發,來到昌平縣的一個村莊裡。看到了村莊背後的一座大山極具特色,背靠燕山,左右各有青山兩座,中間一片開闊地,清澈的泉水順山而下。正好符合風水學裡面所描述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特徵,乃大吉之地。

於是,朱棣便問姚廣孝兩人,“陵寢的具體位置該選在哪裡呢?”兩人隨即騎馬圍著大山轉了一圈,姚廣孝將一枚銅錢埋在了陵寢的位置,作為記號。廖均卿也將一根樹枝插在了自己所選的地方。待朱棣前來視察時,姚廣孝將樹枝提起,赫然發現,樹枝上穿了一枚銅錢。經確認,兩人居然選擇了同一個地點,且分毫不差。朱棣大喜,於是將皇室墓地欽定在了這裡。

這只是傳說,不足為信。

(長陵)

《明太宗實錄》載,真正為朱棣選墓的是禮部尚書趙羾和他率領的一些風水術士,裡面確實有廖均卿。當時,已年近古稀的廖均卿歷經數月,考察了北京郊外的眾多地方後,認定了昌平黃土山為墓地絕佳之處,於是繪製了地圖,呈交朱棣預覽,待朱棣親自查看後,認定此地“玉燭清明,並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蕩,亙萬古以長存;國祚無疆,邦家有慶”。於是立即下旨,“圈地八十里為陵區禁地”,開始動工修建。

那麼,明朝明明有16位皇帝,為何叫做“明十三陵”呢?

先來盤點一下明朝的16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定陵)

其中有三個皇帝死後沒有葬於北京“十三陵”,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鈺。

因為“十三陵”是朱棣朝開始修建的,所以朱元璋沒有葬在“十三陵”,他下葬地點是南京明孝陵。

朱允炆也沒有葬在“十三陵”。當初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破京城時,朱允炆點燃了皇宮,就此無影無蹤,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後來朱棣多方尋找朱允炆,均杳無消息,當然也沒能葬在“十三陵”。

關於朱祁鈺,撿一個皇上來幹了幾年,又讓別人趕下了寶座。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的皇帝幹得好好的,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大肆進犯明朝邊境。明英宗忍無可忍,御駕親征,結果差點全軍覆沒,悲催的是自己也居然被俘了。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眾臣扶持朱祁鈺上位,也就是明代宗。更為喜劇的是,後來朱祁鎮又回來了,這下可好,一朝倆帝。於是朱祁鈺尊哥哥朱祁鎮為太上皇,並將他軟禁。朱祁鎮後來發動政變,奪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皇位,反將弟弟朱祁鈺軟禁。朱祁鈺死後,朱祁鎮不承認他的帝王身份,將他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北麓。

再說說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他把自個兒掛在煤山的歪脖兒樹上後,陪伴他的只有一個太監。後來,還是李自成將他入了殮,葬在了思陵。因此,朱由檢能葬在“十三陵”,實屬幸運。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朝十三陵是今天北京市的重要景點,來北京不可不去十三陵,探究明朝歷史不可不到十三陵,但是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啊?怎麼只有十三座帝陵?難道都被盜墓賊挖走了?整個陵墓都遷移了?

並非如此,明十三陵分別是,長陵安葬明成祖朱棣,獻陵安葬明仁宗,景陵安葬明宣宗,裕陵安葬明英宗,茂陵安葬明憲宗,泰陵安葬明孝宗,康陵安葬明武宗,永陵安葬明世宗,昭陵安葬明穆宗,定陵安葬明神宗,慶陵安葬明光宗,德陵安葬明熹宗,思陵安葬明思宗。

十三陵分別對應明朝的十三位皇帝,那還有三位皇帝沒在北京十三陵安葬。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起於微末而掃平天下,是一位大有為的君主,也正是在朱元璋手裡大明王朝奠定了定都南京,經營東南輻射天下的格局,朱元璋對南京城的營建也足以看出,朱元璋對南京城帝國京師地位的看重。所以朱元璋駕崩之後理所當然的安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直到今天,孝陵依然保存了下來,南京地鐵依然有孝陵衛等站。

二、明惠帝朱允炆

這位年號建文的皇帝是朱元璋的長孫,建文帝當國時間不長,但是在短短的幾年裡,建文帝革除了許多明太祖晚年的惡政、弊政、苛政,赦免了很多因為冤獄被株連的大臣,頗有漢宣帝之風。但是,朱允炆對於國內諸侯王勢力過大,尾大不掉勢壓中央的實際格局局面痛心疾首,在他主持之下,明朝開始削藩。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建文帝的老叔舉兵造反,打起了“奉天靖難”的旗號。在靖難戰爭中,燕王大軍先是由北平直下山東,又回到華北裹挾其他諸侯王之兵,之後對南京展開向心突擊,以弱勢兵力戰勝了明朝朝廷派來的大軍,最終攻克南京城,朱允炆在破城當日的大火中不見蹤影,成為歷史一大疑案。

建文帝下落不平,朱棣篡位之心天下皆知,之後燕王朱棣登基稱帝,改年號為永樂,這算是過了一個時代,在朱棣心裡,朱允炆到底去哪兒了?死了還是沒死?他還想搶回帝位嗎?這恐怕是縈繞他一生的夢魘。在正史記載中,建文帝再也沒了蹤影,自然也就不用安葬的帝陵之中了。當然,即使是好好的被俘虜,按照燕王的性格估計也不會給他皇帝之禮安葬。

三、景泰帝朱祁鈺

公元1449年,明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受到親信太監王振的慫恿,和進犯大明的瓦剌軍隊遭遇,在土木堡被瓦剌大軍打的全軍覆沒,明朝皇帝朱祁鎮被瓦剌大軍俘虜。這是明朝版的靖康之變嗎?

大明王朝最精銳的京軍全軍覆沒,皇帝被俘虜,大量的王公大臣被殺。瓦剌大軍在擊敗明軍之後乘勝追擊,一口氣達到了北京城下。這是大明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這時,皇帝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在群臣的擁護下繼位為帝,這就是被稱為景泰皇帝的明代宗。

景泰帝還算鎮定的處理了危局,任命于謙為大軍統帥組織北京保衛戰,于謙也是不負眾望,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一舉打垮了瓦剌大軍,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

等到明軍獲勝,瓦剌大軍敗退之後,國家局勢稍稍安定。坐上皇位的景泰帝也是越來越舒服,畢竟從古到今沒有幾個人能夠經受得起皇位的誘惑。這時候有大臣提出,要迎回被瓦剌俘虜的太上皇,曾經的皇帝朱祁鎮。景泰帝對這個提議相當不感冒,你們把我哥哥迎回來了,我去哪兒?再把皇位還給他嗎?

但最終,明朝還是選擇迎回了朱祁鎮,景泰元年,明英宗從瓦剌歸國。但是明英宗很快發現,這個國家,這個京城早就變了天。景泰帝對自己的哥哥十分警惕,便把哥哥軟禁在南宮之中。

七八年後,景泰帝病危,已經不能臨朝理政,于謙聯合一幫大臣欲立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但是朝中依然有人想富貴險中求,太監曹吉祥、大臣徐有貞、石亨等人合謀要迎請明英宗復辟,在一天清晨,他們糾集一部分士兵和下屬攻入了南宮,著英宗皇帝打進了紫禁城奉天殿,隨後,明英宗召集百官宣佈重新登位。

而他的弟弟,景泰皇帝這時候還沒死,而是被軟禁在了西苑,明英宗把弟弟降為郕王,景泰帝又捱了一個多月這才死去。

明英宗對自己的弟弟十分嫉恨,也對自己在南宮的遭遇記憶猶新,於是只以親王之禮安葬,不承認景泰帝的帝號,把景泰帝安葬在西郊金山,稱為景泰陵。


歷史風雲錄


明朝前後有南京、北京兩個都城,在李自成入北京以前,共傳十七次皇位,傳十六帝。其中,明英宗朱祁鎮兩度登極。

明朝共有三處規模較大的皇陵,除了北京的明十三陵以外,還有南京的明孝陵,以及安徽鳳陽的明皇陵。此外,還有一座位於北京西山規模較小的景泰陵。


明朝除封諡的皇帝外,比如朱元璋的父祖輩,嘉靖皇帝的生父以外,真實的皇帝是十六個。按地域來分的話,南京二帝,北京十四帝。但是在明朝皇室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建文帝、景泰帝是不被認可的,雖然他們也被承認為皇帝,但是明朝正溯滅亡以前,並沒有皇帝廟號。最終的廟號也是南明宏光朝追贈的。

因此,建文帝、景泰帝歿後最終也沒能進入明朝核心皇陵。建文帝自朱棣入南京後即消失不見,沒有陵寢。景泰帝自奪門之變以後,即不被承認皇帝身份,歿後以親王身份葬於北京西山,未入昌平十三陵,其景泰帝身份是直到此後憲宗才恢復的。而景泰帝身前在十三陵給自己建有陵墓,該陵寢後被明光宗朱常洛所用。


因此,明朝十六位皇帝,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自然不在北京皇陵。建文帝、景泰帝也不在北京昌平皇陵之列。其於十三位皇帝全部葬於昌平皇陵,因皇陵共計十三位帝王,因此稱十三陵。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思宗朱由檢,即崇禎,罹難以後也是葬於十三陵的。不過,崇禎並沒有單獨的陵寢,李自成將其與田貴妃和葬,雖然規模較小,但也在皇陵內。


蘇綻


眾所周知,明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滅國,經歷了276年的風雨變遷,以及16位皇帝的統治。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北京的明朝皇家園陵被稱為“明十三陵”,意在說明葬於此陵的皇帝只有十三位。那麼堂堂大明朝有哪三位皇帝沒有葬於皇陵呢?而十三陵為什麼沒能成為他們最後的歸宿呢?下面有書君為大家一一作答。


一、朱元璋因沒有建立十三陵而沒有葬於十三陵。


十三陵乃明成祖朱棣下令建築的園陵,那時,朱元璋早已駕崩,葬於南京,因此,不可能葬於十三陵了。如果遷墳移墓的話,不僅工程浩大,還勞民傷財。如此一來,就更不可能葬於十三陵了。


而且,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是定都南京,直到眀成祖朱棣時期,才遷都北京。

因“戀家”的緣故,朱元璋想永久陪伴自己的故鄉,因此,他選擇葬於南京的明孝陵,而非北京的十三陵。



二、朱允炆退位後下落不明,無緣下葬十三陵。


建文帝朱允炆作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其實是有些運氣的。因當時太子朱標不幸病逝,才輪到朱允炆榮登大帝之位。然而,朱允炆羽翼未豐,便想利用削蕃制度來鞏固帝位,結果適得其反,惹得群臣不滿,奮起反抗。最終,眀成祖朱棣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登上帝位。


建文帝被奪去帝位後,不知所蹤,關於他的各種留言紛至沓來,有說他出家的,有說他葬身火海的。總之,他的去向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建文帝因下落不明,因此也葬不到皇家園陵去,更別提十三陵了。



三、朱祁鈺由皇帝變親王,因此不能葬於十三陵。


景泰帝朱祁鈺最初本是親王,當時的皇帝是哥哥朱祁鎮。後朱祁鎮御駕親征被俘,對方藉此要挾明朝投降,哪知朝廷不吃這一套,直接擁護朱祁鈺做了皇帝,後朱祁鎮被放,然而此時朝中大局已定,已然成為朱祁鈺的天下。無奈,朱祁鎮退位讓賢,成為太上皇。


風水輪流轉,八年後,朱祁鈺病重,朱祁鎮藉此發動宮廷政變,臥於病榻的朱祁鈺哪是哥哥的對手,輕輕鬆鬆便被奪去了帝位。


再次黃袍加身的朱祁鎮,有了之前的教訓,馬上將已經不堪一擊的弟弟削為親王,並軟禁起來。不久,朱祁鈺病逝。


朱祁鈺病逝時,是親王身份,而非皇帝,因此不會葬於十三陵。



十三陵作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不僅給了後世研究明朝這段歷史的依據,更是反映了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因著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生活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也為是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