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马道巷曾是西安工业重地 文

南北马道巷曾是西安工业重地 文/左志如

我1949年随军入陕,除六年在外县,已在西安市居住六十年。期间在南、北马道巷居住长达二十年,西安已是我第二故乡的居住之地。

初到西安落脚南马道巷

我初到西安时,落脚的地方就是南马道巷。

在南马道巷的东边,曾有一座西京机器厂,占地约五十亩,原系杨虎城将军的军械厂。西安解放后,这座厂由我晋绥兵工部接收,更名为西北军区军械部第二军械厂。我作为该厂工作人员,在此居住五年。

南马道巷北起西门,紧依西城墙直到南城墙。当时它的宽度只能并排行走两辆卡车,名为马道巷,其实仅是一条砂土路。符合解放初民谣 “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之说。每逢秋雨连绵,厂外泥浆深达脚踝。老工人们买不起高腰雨靴,只得脚踩两个小木凳捆在脚上来上班。

解放初期,南马道巷旁边的城墙已破坏严重,大量墙砖被拆走,墙土裸露,从北口到军械二厂的一公里,在城墙上还有十余个窑洞,住着一些外来贫困人员。

军械二厂大门外,过马道巷就是一个因城墙砖被拆毁形成的大土坡,可爬上城墙。我们每天晚饭后,就从这里上城墙,登高望远。南马道巷中部路东有一条较宽的道路,两侧有白鹭湾、北油巷、南油巷、土地庙十字、五味什字,直通南院门,到南大街。

我们接管的西京机器厂职工有近五百人,当时已是西安最大的机械加工企业。1953年我代替本厂厂长担任西安机器业同业公会主任的工作期间,对所有西安机械行业的私营企业建立了工厂档案。几十家私营工厂最大的为义聚泰,不足五十人,最小的只有四五人,加在一起人员、设备、厂地都不及西京机器厂的一半。改制成军械二厂之后,因老职工多,所以管理水平及技术水平都很高,为西安的建设作出过不少贡献。它生产的产品不仅有西北地区各级政府、公、检、法部门悬挂的国徽,还有用于道路建设的压路机,以及播种机、蓄力水车等农用工具。

在西城坊居住十五年

我与北马道巷也有缘分。北马道巷南起西门北至玉祥门,西边是城墙,同样挖有不少窑洞,多为抗日时期从河南等地逃难来的群众居所。从城墙洞向外还盖了几间小房,形成一个小院落,也有界街门和简易门楼。

我是1963年由药王洞迁居于北马道巷中部的居民大院,即现在的西城坊小区。当年该小区有新建的四栋四层楼(后加盖成五层),及由几十套简易二层房组成的两个院落。这是西安市较早兴建的居民住宅区之一,系由空军部队基建营负责建造,质量甚好,至今那四栋五层楼仍在使用。十多年前简易楼已拆建成了五六层楼房。

据军械二厂老职工讲,北马道巷旁边在杨虎城将军主政时期也是西安的工业重地,曾建有化工厂、炸药厂。“西安事变”后停产。

解放后由西安化工局主管辖的西安第二化工厂及化工研究所,以及儿童医院,是否在这些老厂旧基上改建的,当年我未能留心考察,实属遗憾。总之,解放前除大华纱厂和几座面粉厂外,南北马道巷算是西安仅有的机械、化工工业基地,后来西安的钢材、机床厂化工厂等都是1957年以后才兴建的。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北马道南头还有一大片农田,大有城中村的景色。

改革开放后,这里逐年建成房舍。这个地方因靠近城墙所以没有高层建筑。当年泥泞不堪的道路,也改造成现在的高级路面,建成了人行道和林带。前年和老伴步行回旧院看望老邻居,不禁感叹,我们在此居住近十五年,都是在泥泞的道路上趟过来的。看现在多好,城墙也修整好了,路也好走了,现在的住户有多幸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