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宋祖”是否应该改成“唐祖宋宗”?

恶魔岛煮


直说问题:肯定不可以换。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实际上讲了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五个帝王。如果按照诗人在唐朝宋朝各选一个帝王做代表的话,非唐太宗和宋太祖不可,唐高祖李渊和宋太宗赵光义还是逊色一些。

下面说另一个相关问题,就是本人读这首词有时候会有觉得秦皇、汉武、唐宗和成吉思汗在差不多一个层面上,宋太祖赵匡胤似乎跟他们几个比又有所逊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不是大一统王朝,还差幽云十六州、云南、河西走廊等多地未收复,同时对峙的还有辽、金和西夏等政权。

那么是否可以从宋朝接下来的三个大一统王朝里找一个替代“宋祖”呢,刚才说了,从功业上面讲,肯定可以:比如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帝,这几位帝王的功业影响力都超过赵匡胤,但是发展还是改不了,原因就是因为两点:一是诗词讲究格律,唐宗宋祖,第三个字“宋”的位置必须仄音,而如果“唐宗元祖、唐宗明祖、唐宗清祖”的话,第三个字都是平音,不符合要求,四个字全平,显然失去了韵律抑扬顿挫之美。

二是“成吉思汗”闹得。因为诗人显然是按照历史顺序来讲的,如果把唐宗某(元、明、清)祖放在成吉思汗之前就不大合适,忽必烈更是还有一个是人家“孙子”的问题。所以最终还是只能用“唐宗宋祖”!





磨史作镜


可能题主并没有明白毛主席写这首词的意思,之所以写到唐宗宋祖,不是细究他们之中谁的功劳大,而是每个朝代派个代表人物,或者说是每个朝代的最有名气的,最有才干的帝王出来。写词不是搞科学研究,而是一种艺术创作,借古喻今罢了


到底是唐宗宋祖有代表性,还是唐祖宋宗有代表性?

我不禁想问一句,随便在街上拉一个人来问,到底是李世民这个名字的名气大还是李渊这个名字名气大,估计大部分人只知道李世民而不知道李渊吧。同理可得,赵匡胤的名号可比赵光义的名气大太多咯,所以这就不是一个细究功劳的事情,创作诗词当然是得选典故,典故是什么》典故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至于题主所说的赵匡胤只是给弟弟赵光义做了嫁衣,这个观点可能只是贻笑大方了吧

事实证明,在治国理政的具体细节上,赵光义是强过哥哥赵匡胤,但是问题来了,谁知道呢?本来就是写词的一个即兴创作,计较那么多干嘛?何必认真哈哈哈


青年史学家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先不说诗词格律的问题,就单从历史上来说,如果真的改成“唐祖宋宗”那就真成大笑话了。


先说唐高祖。

题主倒是没说错,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强化“玄武门之变”以及自己从父皇李渊那里“逼宫”夺位的合法性,的确涉嫌篡改了唐高祖李渊的功绩。唐高祖李渊在史书上被写成一个有点庸懦无能,缺乏决断力,凡事都推给儿子的皇帝,连“晋阳起兵”都被篡改为是尚不满20岁的李世民一力推动,李渊只是被动接受而已。而事实上,至少在大唐开国这个问题上,李渊是没有争议的功勋创始人。

但是,即使李渊被极大“低估”了,这也只是相对他在史书上的庸懦形象而言的,与儿子唐太宗相比,李渊的政绩还是有不少差距,毕竟,唐太宗外有平定突厥的赫赫武功,内有中国历史上的顶级盛世“贞观之治”。


再说宋太宗赵光义。

这个就更扯了。如果说唐高祖是被刻意“低估”的话,宋太宗根本就是自己政绩平平而已,他疑似在“斧声烛影”中篡得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他不去抹黑宋太祖就算不错了,谁有机会去抹黑他呢?

宋太宗在内政上倒还算有一些成绩,延续了送套组那一系列文治为先的政策。但在对外战绩上,可以说是一塌糊涂。他倒是想超过宋太祖,两次败给辽国,在高粱河那一次还被打得抱头鼠窜,几乎被俘;也是在他手中,党项人打下了未来西夏立国的百年基业。

拿宋太宗和宋太祖相比,我觉得基本算是一种侮辱了。


张明扬不说话


这个问题太好玩了,哈哈。

更有趣的是提问者还补充了一下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太宗之间的功绩,认为唐高祖和宋太宗比唐太宗和宋太祖的功绩要大。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么几点:

第一,提问者对古代帝王的“功绩”,有着不太准确的认识;

第二,提问者对《沁园春 雪》的理解,存在着比较错误的理解;

第三,提问者对词的格律,存在着空白的认知。

就简单来说吧:

唐宗宋祖,首先是符合《沁园春》这个词牌的格律,而唐祖宋宗,就完全不符合。《沁园春》的格律有不同的变体,这四个字的平仄剧有: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等不同的版本。但是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第二、四个字分别是平、仄,是完全没有变化的。宗是平声,祖是入声,入声是仄声的一种,现代汉语里已经没有了。而如果你把祖、宗两个字倒过来,格律是完全错误的。

再进一步看:《沁园春 雪》的这一句是要说什么?是要夸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很牛吗?不是的!作者的意思恰恰相反,作者是说,这举例的五个皇帝,都是只有武功,没有文采,是在俯视他们而不是推崇他们。而且,这是诗歌的语言,这里举的五个皇帝,是泛指历史上那些只有武功缺乏文采的皇帝,如果有人在这个地方纠结这五个皇帝是否货真价实的牛,已经是纯熟钻牛角尖,没有读懂这首词。

再进一步看:唐高祖和唐太宗谁的历史评价更高?普遍来说,当然是唐太宗了。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管理能力,太宗是要强于高祖的。唐高祖也不差,但历史上没有那么多的篡改,这是看野史看多了吧。

而宋太祖和宋太宗就相对接近一些,但是把宋太祖看成是给弟弟做嫁衣裳,这真是匪夷所思,就好比用自己家里的家长里短来揣测国家内部权力的分配。可以说非常搞笑了。


danyboy


唐太宗是否篡改了李渊的功绩不知道,但他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冲锋陷阵,居功至伟,继位后灭掉东突厥,心胸宽广,知人善用,开创贞观之治,与宋祖并列是没毛病的。

至于宋太宗,那和唐太宗差的就有点多了,无论是人品还是才华,他和李世民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李世民是一位天才军事家,而赵光义更像是一位业余军事爱好者,北宋军队在他那会其实还挺能打的,无奈经不住他的瞎指挥胡折腾,导致屡次北伐失败,损兵折将,他自以为很聪明,宋军将领每次出战都能收到他下发的阵图,宋将在前线战术死板,必须严格按照赵光义的阵图出战,败仗频频,他也不接受教训,脸皮很厚。

而且,赵光义奸污小周后的事情众人皆知,此人实在是无耻至极,跟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没有可比性。

所以,换不得。


北宋一书生


不能换。因为唐高祖不如唐太宗,宋太宗则不如宋太祖。

唐太宗在位20多年,超过唐高祖。而且唐高祖在位的九年,天下大乱,主要工作是削平群雄。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却是对内稳定平安,实现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攻灭吐谷浑,迫降高昌,打败薛延陀,重创高句丽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唐高祖的武德年间是不如唐太宗的贞观年间的。

宋太祖在位的时候,主要任务和唐高祖差不多,都是削平群雄,统一内部。在这一点上宋太祖做得还行,他去世的时候只留下北汉还没有降服。但是宋太宗继位之后,宋朝的军事力量就不太能打了,更是无法和唐太宗相比。两次对辽的幽州之战均战败,甚至于自己本人都受伤,坐驴车狼狈回来。虽说宋朝军事孱弱主要还得归因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但是宋太宗至少没有显出超过宋太祖之处,所以也不应当更换。


唐律疏议


这个问题,分两个部分来答。

第一,《沁园春.雪》这是一首词,词比近体诗更注重平仄,一旦这样一改,词的格律就不对了;同时,压“u”的韵也会出问题。所以,这样一改,对于词本身来讲,是不能接受的。

在此主要说第二点,就是唐宗宋祖,比唐祖宋宗而言,究竟强在哪里。还是先回到这首词中 看看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原文如下: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联系前后文 可以看出,作者,也就是毛主席,想通过词表达这样一种意思:古代那些被认为雄才大略,知名度高的帝王,都或多或少有不足,要看真正的风流人物,还得看当代。那么,所列举的帝王必须是雄才大略之辈。

唐太宗自不必说,大唐王朝在他的领导下,内政外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内政方面,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使得自隋末因战争而衰退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也就更进一步瓦解了门阀对于政治的垄断,使得更多的人才能够进入仕途,为国效力。

而在对外方面,唐太宗开拓西域,征服漠北,周边诸多少数民族政权无不臣服;而中华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向外辐射,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而朝鲜半岛也开始接受中华文化。唐朝此时对于异域文化也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这极大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什么叫文化自信,这就叫文化自信。


对比,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又有何作为?可以说,李渊真正对于唐朝拿的出手的贡献,屈指可数。其中包括在太原起兵反隋,而之后的平定天下,都是由自己的三个儿子进行的,这么一说,李渊还有在后方提供稳定物资支持的贡献。而建国后,李渊也没有太多建树,在他统治时期,他自己并没有太大作为,唐朝也并没有太大发展。

历代史书中,对于李渊的评价都不高。唯有剑桥中国史给予了他一些稍微高一些的评价。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李渊无论对唐朝的贡献,还是对后世的贡献,都比不上自己的儿子李世民。

再来看看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因为宋朝长期萎靡的缘故,所以其能力一直被后世所忽视。然而,宋朝从宋太宗开始,就已经不是朝着宋太祖设计的方向发展了。故而,宋朝长时期的萎靡,不能怪宋太祖。

不妨看看宋太祖有什么能力而能够被称为一代雄主。首先,他本人的武力很高,曾经在战场上于万军中取南唐主将首级。而在即位后,先是建立了一支忠于皇帝,战斗力强的禁军,控制了除北汉以外的所有割据政权(或者灭掉如后蜀,或者让其臣服如吴越);在内政方面,则开创了以文官为主的制度,这是为了防范五代以来武将作乱的事情再发生,但此时的科举招的人并不多,所以难以形成文官一家独大。



所以,宋太祖时期,宋朝的内政外交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宋太宗继位后,虽然灭掉北汉,但这是建立在宋太祖将北汉打成残血的前提下;而两次对契丹的战争惨败,导致宋太祖建立的精锐禁军全军覆没,从此在五北伐资本。同时,宋太宗对党项错误的政策,导致西北的党项成为外患,并且在后来建立西夏,成为北宋大患。

可以说,宋朝几乎是在宋太宗手中,变得羸弱不堪。宋太宗与宋太祖相比,基本上没有优势。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词的结构,还是历史贡献来说,唐宗宋祖都是无法替代的。


庭州行者


看到这个,忍不住想问一句,题主是来秀下限的嘛。

主席的诗词就好像他的书法一样,重意境而不局限于细节的技巧措辞。可以这么说,如果选出最有名最出色的五首词,《沁园春 雪》必定占据一席之地。

记得当时学习这首词时,背诵是肯定的了,这词并不短,但是全班同学就没有背不下来的。为什么,因为这词写的太厉害了,气势磅礴,大气凛然,朗朗上口,读着读着就会热血沸腾,一般喜欢读古诗词的同学也不必多聪明,读个三五遍基本就背下来了。

我也见过那种没怎么上过学,字都识不利落的人,看到这首词都忍不住叫好,可能说不出它到底好在哪,可是依然会反复去读,把它背诵下来。

这就是这首词的魅力,不必去多想,也不去琢磨,读一遍就会被深深吸引和折服,语言的艺术和伟人的魅力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唐宗宋祖其实没什么好怀疑的,由于唐太宗太有名,功绩太大,他老爹唐高祖尽管是唐朝开国之君,可是无论是历史地位还是民间影响力都无法跟唐太宗相提并论。而赵匡胤的皇位得来虽然不怎么光彩,可是他一举结束五代以后的混乱局面,开创了繁荣文明的宋朝,功绩也不是他弟弟可以比拟的。宋太祖的名声在民间也要好很多,千里送秋娘,杯酒释兵权,人人都赞一句仗义。而赵光义的形象就要差的多了,充满了阴鸷险恶的意味。

而且看前一句,秦皇汉武,秦皇是始皇帝,汉武是汉武帝,也不是开国之君。其实讲起来,汉高祖刘邦功劳绝对不比汉武帝小,可是刘邦名声一般,而汉武帝执政期间击退匈奴,历史名声好很多,所以把他俩并列一起说。

另外从诗词基本格律顺序上来说,秦皇汉武,按照押韵来说,也是唐宗宋祖更对应。如果改成唐祖宋宗,整个诗词格律破坏,气势也弱了。如果是宋宗唐祖,那时间跟前面秦汉不对应,也是乱了套。

更关键一点,这首词的立意是落在今天的风流人物上面,什么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成吉思汗,他们虽然厉害,但都过去了。所以整首词有一种睥睨上下五千年的即视感,气势千古无二。


不得不说,人和人的差距是巨大的,远远大于人跟狗的差距,有的人是没必要去质疑的,你只要去膜拜就好了。


一览众河小


谢谢提出这个问题。不过,你说的事儿,与《沁园春-雪》中的事儿,不是一回事。

关于李渊功劳大还是李世民的功劳大,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可以按照历史的原理去研究考证。赵匡胤与赵匡义兄弟谁的功劳大,也是一个历史问题。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按照一般历史常识举例历史,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唐代的历史,不管怎么评论,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确实大于父亲李渊。这个基本事实是清楚的。

如果李渊的功绩大于李世民,你想都不用想,李世民就不会出现在历史上了。

再说,诗歌有自己的格律要求,唐宗宋祖这个词儿,符合格律要求,也符合一般历史常识。

此外,诗歌需要把“实”和“虚”结合起来。一般来说,诗歌作品,都是以虚衬虚。

也就是说,诗歌的“字面”是虚,字面以外往往才是“实”。

毛泽东列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风流人物,实际是希望从历史经验来看,当代人物应该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创造比历史更伟大的事业。

可喜的是,历代诗人只能是一种愿望,而毛泽东以伟大革命家的气派,实现了当代人对历史的抱负。


千千千里马


“唐宗宋祖”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立马出现过,“唐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而“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写的,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建立了大宋王朝,功绩都很大。

说实在的李渊能称帝,全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虽说李渊在隋朝做刺史,掌握兵权,但是他没有反叛隋朝的雄心壮志。是李世民等人逼他造反的,如果没有李世民,李渊估计还是一个刺史,历史与他毫无关系。唐朝建立以后,中原还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军阀,大多是李世民去平定的,可以说是功高盖主。所以说,他的功劳比李渊还大。只是李渊是他的父亲,他起兵的时候借助的是父亲的势力对抗隋朝。但是,李世民宽厚待人,很多精英都愿意跟随他,所以最后在玄武门之变时才会成功。

我们再说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能做皇帝也得到了弟弟赵光义的帮助,赵光义扮演的角色其实和李世民差不差。赵匡胤称帝以后,赵光义一直在外带兵打仗,东征西讨使他威望颇高,甚至超过了宰相。可以说是赵匡胤的二把手,赵匡胤驾崩的时候有点突然。怎么死的也是一个谜团,为何要把帝位传给弟弟,这个也是千古之谜。

有人说是赵光义篡位,不过赵光义篡位不怎么站得住脚。毕竟赵匡胤在位期间,虽然有二战但是没有立太子,说明有意把位置让给自己的弟弟。且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数个政权,以他儿子的才能估计搞不定,而赵光义身经百战,又能服众。所以,做皇帝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历史的真相我们今天不知道,当然我们今天猜测也是多余的。赵光义做了皇帝以后,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