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本質是勞動密集型經濟

在各種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中國共享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並對就業市場的產生重大影響。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 2017年中國提供共享經濟服務的服務者人數約為7000萬人,比2016年增加1000萬人,比2015年增加2000萬人。短短兩年期間吸引2000萬人就業於共享經濟,讓很多人對共享經濟“高看一眼”的同時,也對其高速發展帶來的風險失去應有的謹慎態度,存在諸多的誤解甚至錯誤判斷。

其中,最主要的誤解是對共享經濟性質的判斷。許多人認為共享經濟屬於高科技行業,是一種基於技術創新的新興行業,是中國對傳統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結果,是信息技術革命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出現的新興經濟業態。雖然共享經濟的各類平臺需要依靠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處理手段以及系統構架實現基礎運營,然而仔細觀察發現,從事此類科技創新的人群在整個經濟體的就業人群中卻只佔很小部分。同樣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共享經濟平臺企業員工數約716萬人,僅佔整體平臺7000萬就業人群數的10%。換句話說,共享經濟就業人群中,絕大部分經濟活動人群都是普通勞動者,並廣泛分佈在快遞、外賣、駕乘、貨運、保潔等傳統行業領域之中,通過體力勞動的方式來獲取收入,而這是典型勞動密集型的經濟業態。

勞動密集型經濟的主要特點就是通過低人工成本的方式獲取經濟規模擴張,而這一點在共享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顯得淋漓盡致。一方面,共享經濟依賴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成功實現供需匹配效率的同時,也大大擴展了傳統就業人群的服務範圍和地理疆域,並吸引大批就業人群的進駐。一個顧客可以得到更多來自不同地區勞動者的服務,而勞動者為了獲取訂單和收入,只能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競爭,直至勞動力價格不斷競底降低。在過去短短兩年,2000萬人群進入到共享經濟領域,這猛烈改變了勞動力市場供需結構,帶來勞動者收入的持續減少,只能將自己摔在“又冷又硬”的勞動力市場地板上。經歷了網約車上線之初每月2-3萬的黃金收入期後,各類網約平臺已經吸引了超過千萬司機的入駐,並還有不斷增長的勢頭。但與此同時,現在的網約車司機們卻普遍抱怨收入不斷減少,而只能通過不斷延長工作時間以及保持緊繃的“搶單”狀態來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各類平臺企業幾乎都拒絕承認與平臺的就業者之間存在勞動關係。他們聲稱,由於勞動者在是否工作、工作時間以及工作形式的選擇上,均有很大的自主性,平臺往往只負責應用軟件的開發運營、服務信息的整合推送,並不直接經營實體業務,因此不需要承擔勞動關係中規定的僱主義務。而事實上,眾多平臺企業通過大數據路線規劃、評分星級管理、接單數量獎勵等方式無處不在地實施對勞動者的控制,甚至可以控制勞動者具體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這些“隱形”的僱主們之所以不承認勞動關係,是因為由此帶來的勞動保障成本是他們不願承受的,這會大大影響他們的企業收益,雖然他們正源源不斷地從平臺就業者的勞動收入中高額獲利。這也恰恰符合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行事風格。

這種低成本的經濟發展業態必然帶來勞動密集型經濟另一個典型特徵,即勞動風險高位運行。全國各級法院和勞動仲裁受理的涉互聯網企業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在不斷增多。2014年至2017年間,北京海淀區仲裁院受理的涉互聯網企業勞動爭議糾紛仲裁案件分別為5671件、7846件、11140件、11456件,四年間增長了1倍。諷刺的是,這些案件中,勞動者要求確認勞動關係以及退還押金、保證金成為主要爭議類型,這與勞動密集型經濟早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不籤勞動合同和隨意扣押勞動者工資的現象何其相似。不僅如此,相關平臺產生的各類群體性事件開始不斷增長,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停工抗議行為不斷髮生,已經成為各地影響職工隊伍穩定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我們在認識共享經濟本質的同時,還需要避免另一個認知陷阱,即認為共享經濟顯著促進中國就業增長。許多報告都在鼓吹共享經濟創造了多大體量的就業崗位,國家相關政策應該“高看一眼、放水養魚”。這樣的認知其實是在誤導國家政策,一方面,“創造就業”是以“犧牲就業”為代價,共享經濟的繁榮昌盛使得勞動者不斷從線下走到線上,從實體經濟轉向共享經濟,在勞動力市場十分短缺的背景下,實體經濟普遍面臨更嚴峻的“招工難”困境,中國製造業升級面臨實質性威脅。另一方面,共享經濟的就業實質是“靈活就業”,非全日制、臨時性工作、缺乏保障為特徵的靈活就業是相對正規就業而言的一種補充就業形式。靈活就業人群增多往往意味著國家經濟形勢發展不好,國家無法為這部分人群提供更好的穩定勞動保障,它成為正規就業和失業之間的“蓄水池”。因此各國政府的勞動政策都是致力於提高正規就業比例,盡力降低靈活就業,進而為國民提供穩定且體面的就業保障。換句話說,對於靈活就業人群的不斷擴大,國家政策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一旦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要對共享經濟平臺上7000萬靈活就業人群與日俱增的社會風險進行關注,這不僅包括他們在勞動過程中遇到的工傷、患病、養老的風險,也包括他們在收入降低、缺乏保障,失業演變成為社會弱勢人群的風險。而只有堅定中國產業經濟政策的正確方向,大力支持和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形成穩定體面的正規就業格局,才是抵禦和防範風險的主要出路。而此時,我們對待共享經濟的態度就不能是“高看一眼、放水養魚”,而應該是“嚴重關切、未雨綢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