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緋
在民國時期,
馬鴻逵、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四人曾割據西北地區數十年,有“西北四馬”的稱號。而在這四人中,“寧夏王”馬鴻逵更是擔任寧夏省主席(寧馬派)長達17年。他對外審時度勢,對內割據自守,儼然成了當時統治寧夏地區的“土皇帝”。(“寧夏王”馬鴻逵)
馬鴻逵是甘肅的回族人,他的祖父就是清末有名的馬千齡。馬家在當地根基很深,屬於一方豪強。馬鴻逵的坐大,主要是因為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蔣-馮-閻中原大戰”中都站對了隊,因此逐漸得到了南京方面蔣介石的器重。
不過,馬鴻逵的身體十分肥胖,有足足200多斤,是個不折不扣的“胖子”。他脾氣暴躁,性格易怒,時而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政見一拍即合,時而又與南京國民政府鬧掰。因為在1931年的時候,南京國民政府就打算讓馬鴻逵擔任寧夏省主席,由於馬鴻逵自己有兵權,所以這是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不過馬鴻逵的志氣很大,一開始瞧不起寧夏。他嫌寧夏又窮又小,說自己的本事施展不開,不過後來卻因為一些變故妥協了,乖乖到寧夏當主席去了。
1933年初,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他在寧夏的17年裡,多次組織軍隊開挖水渠,灌溉農田,又自掏腰包興辦教育,組織學生出國留洋,對寧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另一方面,他卻在寧夏地區濫發紙幣,變相地巧取豪奪,也搜刮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加速了寧夏百姓的貧困。同時,為了監視寧夏各地,他處處安插親信,清除異己,手段比較血腥。
抗戰全面爆發後,馬鴻逵也曾多次派出寧夏騎兵攻擊日軍,為抗日戰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他始終奉行反共政策,為後來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到了1949年8月,馬鴻逵眼見寧夏即將解放,帶著7.5噸黃金舉家移居到美國,後來病死在美國洛杉磯,可謂享盡了榮華富貴。
歷史的荒野
站在不同的立場評價馬鴻逵,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從馬鴻逵自己來看,他堅定的認為自己是“忠良之後”,他們老馬家是滿門忠烈。他這樣說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馬家軍內部分為三派,即甘肅馬家軍、青海馬家軍和寧夏馬家軍。其中甘馬、青馬本是一家,都是同治年間河州義軍首領馬佔鰲投降時帶來的部隊。
寧夏馬家軍和他們不一樣,寧馬崛起自光緒年間河湟地區的農民起義。河州富商馬千齡有個武進士的兒子叫馬福祿,他奉朝廷令舉辦團練,參與平亂。馬福祿的弟弟,也就是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後來也考中武進士。
叛亂平定後,馬氏兄弟就跟著甘軍統帥董福祥進京抗擊八國聯軍了。馬福祿很不幸在正陽門與聯軍作戰時犧牲,跟他一起陣亡的還有他的兩個弟弟和幾個侄子。戰後馬福祥繼承了馬福祿的隊伍,馬鴻逵家開始發跡。
馬鴻逵父輩以科舉進仕途,相比於甘馬、青馬的招安路線,他們家是絕對的正途。所以民國時馬鴻逵經常說他們家是正經的封疆大吏,暗諷馬步芳家族是“草寇貳臣”。
抗戰時內地軍閥投降日本人不在少數,馬鴻逵雖然也被日軍重點策反過,但他是始終與中央保持一致。所以馬鴻逵說自己是“忠良之後”,至少他認為是有相當自信的。
從國民黨來看,馬鴻逵就是個大滑頭,雖然名義上接受南京的號令,但一心只想維護寧夏割據政權的穩定。一旦遇到大戰,指望他們出力是不可能的,只能時刻提防他們不要背後插刀,臨陣倒戈。
如果從人民的角度來看,馬鴻逵就是個封建軍閥,別人幹過的壞事他都幹過,別人沒幹過的他還幹過。
史料不輯
馬鴻逵,1892年出生於甘肅河州的一個小村莊。乳名三元,字少雲,回族。西北“三馬”之一。在他的履歷中,最醒目的便是“寧夏王”的稱號,被稱作是寧夏的“土皇帝”。土皇帝在中國不稀奇,這個土皇帝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一、“寧夏王”馬鴻逵是個胖人。
籃球運動員姚明為啥出名?除了球打得漂亮,這個子高絕對是一個亮點。而有書君今天說的這個“土皇帝”也有一個亮點。那就是胖!有多胖?我們插入一條史實。
1948年,馬鴻逵的母親去世,時任西北行轅主任的張治中代表蔣介石前往弔唁。在寧弔唁期間,張治中與馬鴻逵同遊賀蘭山。
張說:“我在蘭州常遊興龍山,你在寧夏一兩年不遊賀蘭山,未免辜負山靈吧!”馬反問:“你多少公斤?”張答:“65。”馬笑道:“你如果像我體重200公斤,也不會常遊興龍山了。”
由這番對話,我們知道馬鴻逵當時的體重——大約400斤。聯繫到當時戰爭年代的民生狀況,老馬這體重放到西北,不敢斷定是不是之最,但名列前茅應該沒啥問題。
有書君在這裡插一句,這裡可沒有貶低胖子的意思,道理很簡單,那時寧夏地區土地貧瘠、人煙稀少,能吃飯飽已是不易,還能吃胖!那可是相當羨煞旁人啊!
二、“寧夏王”馬鴻逵是個圓滑的人。
馬鴻逵沒有馬步芳那麼“兇殘”、沒有馬鴻賓那麼“和善”,但他可是最圓滑老道的。他很善於根據形勢在每個勢力中為自己留餘地。
1927年,蔣介石在清黨時,馬鴻逵冒著風險,將劉志丹一行人送回了陝北,說明他並不想和共產黨結仇怨。
1929年,中原大戰前,馬鴻逵和馮玉祥關係親密,但隨著蔣介石勢力的不斷增大,馬鴻逵經過深思熟慮,加入了蔣介石的陣營,這行為奠定了他在西北的地位。
1932年,蔣介石讓他在河南信陽圍剿紅軍,他表面答應,但是並沒有全力以赴,惹得蔣介石大發雷霆。幸好老爸馬福祥多方奔走,這才平息了蔣的怒火。並因禍得福地被蔣委任為寧夏主席。
1935年,蔣介石再次命令馬去阻擊紅軍長征,這次馬可不敢再推諉。但在戰前,他就對屬下說:“能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意圖很明顯,給自己留有餘地,不和紅軍死磕。
1949年,馬鴻逵到了臺灣後被馬步芳等人告狀,狀告因馬不全力對抗而痛失甘寧青地區。馬見勢不妙,以妻子生病為由,先借道香港,後去了美國。
從馬鴻逵一系列的動作來看,他是個很善於分析形勢,圓滑地在各勢力中搖擺,從而使自己不與任何勢力為敵。
三、“寧夏王”馬鴻逵是喜歡獨攬大權的人。
西北“三馬”之一的馬鴻逵,擔任寧夏省主席十七年之久,集軍政權力為一身,又被人稱為寧馬,馬鴻逵這匹馬可不是什麼千里馬,而是地地道道的害群之馬。
1933年,馬鴻逵被任命為寧夏省主席。由於寧夏地理位置偏遠,貧窮落後,所以蔣介石並沒有過多介入寧夏事務。
蔣下令除了教育廳長外,寧夏省的其他官員都由馬鴻逵保舉任命。但是民國政府辦教育可是花大價錢的,這位置上油水多,所以馬鴻逵一連趕走5任國民政府派來的教育廳長後,將這個職位也收入囊中。
大權獨攬後,馬鴻逵無惡不作,種菸草,大興土木,貪汙腐化,搞得寧夏烏煙瘴氣,馬鴻逵成為寧夏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四、“寧夏王”馬鴻逵是會用錢管理老婆的人。
馬鴻逵一生有三愛好:聽戲、斂財、娶姨太太。
馬鴻逵有一個正妻,五房姨太太,其實要是和皇帝比起來也不算多。但是這姨太太的背景太混亂。
正妻馬氏是個老實人;這二姨太是馬鴻逵老爸結拜兄弟的老婆,說起來是他嬸嬸;這三姨太是個妓女;四姨太和六姨太都是唱戲的;五姨太是個大學生,是家裡學歷最高的。
這女人多了,每天吵個小架是很自然的事。善於用兵的老馬,在治家方面也不含糊。女人不就喜歡買買買麼!這個簡單,讓她們都當各工廠的股東,成為有錢人。有了錢各安其事,自然也沒時間打架了。
五、“寧夏王”馬鴻逵是晚年孤苦的人。
“寧夏王”曾經盛名一時,但是晚年卻是很孤苦。自從到了美國,家裡的錢越來越少,沒有足夠的銀子給各位姨太太花銷,這“內戰”又日復一日的上演。
學歷最高的五姨太最先無法忍受,憤然與馬鴻逵離婚;六姨太幾次逃跑,又幾次被抓回,最後卻成為護送馬鴻逵遺體回臺灣的人。而兒子和孫子也不消停,為了爭奪財產對簿公堂。
可憐一輩子抓金、抓銀、抓權力的“寧夏王”,到晚年卻落得妻離子散、孤苦伶仃,連骨灰葬到寧夏的遺願都沒有完成。
一代“寧夏王”就這樣悄然在美國離世了,骨灰都沒有回到他曾經雄霸的寧夏,不得不說這也是歷史對他的懲罰。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他是寧夏王馬鴻逵,馬步芳比他狠,馬鴻賓比他銳,但是活的最滋潤,因為他是幾個人呢裡面最狡猾的一個 。
說到寧夏王馬鴻逵是有故事可言的,他被人譽為是狡猾的胖子。一般的胖子其實還是比較憨厚的,但是如果狡猾起來了,那就會顯得十分的可怕了,馬鴻逵,1892年出生於甘肅河州的一個小村莊。乳名三元,字少雲,回族。西北“三馬”之一。
不管是“王”還是“閥”,在民國亂世時期,擁有獨立的武裝,就是獲得了生存至關重要的法寶,馬鴻逵就是那些可惡的軍閥之一,同樣在民國軍閥界,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有奶便是娘,馬鴻逵也不能免俗。馬鴻逵的人生履歷非常豐富,結識的人脈也是非常有能力。馬鴻逵出生富貴之家,早年就加入了同盟會。
20歲的馬鴻逵已經是寧夏新軍都統了,可謂年少得志。他先後又出任了袁世凱、黎元洪的侍從武官,可以說他當官生涯起點不低。後來馬鴻逵已經成為了段祺瑞政府的某旅旅長了。如果沒有本事,這是上不去的。馬鴻逵30剛出頭,馮玉祥五原誓師,響應南方北伐,他已經當了國民聯軍第四路軍總司令了。
中原大戰時,馬鴻逵站到了蔣介石一邊。所以他才開始出任寧夏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後,馬鴻逵出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黨去了臺灣後,馬鴻逵也一路跟了去,其後移居美國,最後病逝在美利堅的大地上。可以說馬鴻逵的一生順風順水,大風大浪。能有這麼接觸的成就,這和他自己的能力是分不開的。
在中原大戰時,馬鴻逵堅定的站在蔣介石一邊,這給他增加了很大的政治優勢。馬鴻逵和國民黨高級將領傅作義關係更是非同一般,是拜了把子的兄弟。正是馬鴻逵豐富的履歷,良好的人脈關係,讓他在西北地區“稱王稱霸”十多年。馬鴻逵沒有馬步芳那麼心狠手辣,也沒有馬鴻賓那麼和藹可親,他懂得人情世故,且善於看清局勢。
蔣介石在圍剿共產黨時,馬鴻逵冒著生命危險,暗地裡把劉志丹一行人送到了陝北,這說明馬鴻逵對共產黨並不想樹立大仇恨。中原大戰前的馬鴻逵和馮玉祥等軍閥,他們都是各自獨立的,馬鴻逵仔細思考後,想到蔣介石的影響力更大,馬鴻逵乾脆地加入了蔣介石的陣營,這個選擇很重要,奠定了他在西北的地位。
1935年9月,蔣介石命令馬鴻逵阻擊長征紅軍。紅軍很容易就把馬鴻逵部打垮了,只有跑的份。在戰前馬鴻逵就告訴屬下:“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他敗得有道理。事實上,馬鴻逵並沒有那麼弱,馬鴻逵是不想和共產黨紅軍死磕,不像馬步芳殘酷殺害我軍。就算是在抗戰時,馬鴻逵總是選出兩個騎兵旅派往前線進行抗日。
馬鴻逵履歷豐富,人脈廣泛,人很圓滑且謹慎,沒有對我黨我軍造成大的危害,早期甚至有些親共。這樣的人,遠遁美國,確實有些遺憾,可是這真是其聰明之處,因為沒有怎麼傷到我解放軍,同時也沒怎麼幫到我解放軍,遠離也不失為一種策略,關鍵是他沒有做出“喪盡天良”的事情,他活得安心。
史之策
馬鴻逵,西北軍閥" 四馬"之一,先依附馮玉祥,後投靠蔣介石,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被人稱為寧夏的" 土皇帝"。加授陸軍上將銜,曾獲得一等雲麾勳章,勝利勳章。抗戰時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後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
在孫殿英進入西北的時候發生了“四馬拒孫”的事情,當然,最有名的還是其中的“二馬”,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青海王馬步芳,一個就是寧夏王馬鴻逵。
馬鴻逵是馬千齡的孫子,在馬千齡去世後,馬鴻逵的父親接替了馬千齡的勢力,也成為了西北的一號人物。在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之後,他的北洋軍閥接替了當時全國的大權,成為了中國名義上的共主。
西北的寧夏地區,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經濟極為落後,馬鴻逵為供養龐大的軍隊,對寧夏人民進行極力壓榨,進一步加劇寧夏人民的苦難。但不同於馬步芳,馬鴻逵雖然魚肉百姓,鎮壓群眾,但同時他也有剷除大煙、創辦教育、建設地方等功績。
但是馬鴻逵在擔任“寧夏王”期間,他與當時許多的普通軍閥一樣,都喜歡對當地的百姓們橫徵暴斂,敲詐百姓們的金錢以發展自己的勢力,從這方面來看馬鴻逵還是避免不了軍閥的特質。
白齊光
所謂的三馬,其實就是三個土豪軍閥,地盤是它娘,錢財是它爹,女色是它爺。亂倫亂禮與畜生無異,坑害百姓和豺狼比肩,特別是殘殺我西路軍將士令人髮指,最後還是美國人陳納德把他們護送到臺灣,逃掉人民的審判。呵呵^_^馬步芳到了臺灣後(沙特),還強姦了它的親侄女,是不是畜生就清楚了吧?
秋雨1430094
在民國“西北四馬”(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馬鴻逵)中,馬鴻逵其人似乎還算是相對比較良善的一個地方軍閥,對寧夏的社會建設和文明開化也有一些功績。
馬鴻逵的家族在西北地區根基很深,關係網絡遍佈,頗有威望。1933年之後,正式擔任寧夏省政府主席長達17年,期間集軍政民政大權於一身,被人稱為寧夏地區的“土皇帝”、一把手、寧馬。而且,馬鴻逵的身體肥胖也是出了名的,據說有200多斤。
亂世紛雜之中,馬鴻逵的政治傾向與國民政府若即若離。一開始,他18歲進入甘肅陸軍學堂學習,並秘密加入同盟會,在袁世凱主政時期,參與圍剿白朗起義,最初支持馮玉祥,參加了中原大戰。但是,自1929年宣佈“反馮擁蔣”之後,馬鴻逵就帶領自家部隊,盤踞在江蘇徐州一帶,虎視中原地區,試圖想把勢力帶出西北,與國民政府開始了一場大博弈,在各個派系之間縱橫捭闔,左右拉攏。
馬鴻逵與其父關係並不太好。馬福祥由青島市長、安徽省政府主席,調升為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之後,而馬鴻逵卻一直沒有自己的軍事地盤,在調駐山東泰安以後,更是滿腹怨言、迷茫不已。
1930年,國民黨中央有意讓馬鴻逵任甘肅省政府主席,馬福祥卻不看好自己兒子,認為他性格暴躁,轉而舉薦其侄馬鴻賓。直到1931年6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考慮到顧念西北宿將,議決任馬鴻逵為寧夏省政府主席。
胖子馬鴻逵統治寧夏以來,名義上寧夏雖屬國民黨中央,但實際上國民黨中央政令不能在寧夏完全實行,可以說是獨立王國。
馬鴻逵起初志氣很大,嫌寧夏地盤太小,一直不肯就任。1931年發生了雷馬事變,馬鴻賓被迫離開甘肅,國民政府又任命親信邵力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這對馬鴻逵的前途來說,又是一次打擊。
馬鴻逵接任寧夏省政府主席經歷了一個過程。蔣介石在下一盤大棋,認為寧夏乃西北的重鎮,政務不可無人主持,馬家有威望,適合當地情況,有必要統戰,多次電令催促馬鴻逵迅赴寧夏按任,毋再拖延。
馬鴻逵決定接受國民政府的指揮與派遣,在9月17日,率其第十五路軍自泰安出發到達許昌,駐防河南省境內。馬鴻逵曾想要控制中原,擴大勢力。
蔣介石也曾有意任馬鴻逵為河南省政府主席,認為這樣既可以撫慰馬氏失掉甘肅地盤的抑鬱之心,又可以利用馬部參加“圍剿”,壯大自己的支持力量。但後來時局突然轉變,蔣的寵臣劉峙激烈反對,指責馬鴻逵貽誤軍機,故而馬鴻逵一直沒有接到新的任命。1931年12月,雷馬事變結束,馬鴻賓自甘肅返回寧夏,意欲繼續主政,馬鴻逵痛恨於馬鴻賓曾奪取自己的職位,不願意立刻回寧夏。事情也巧合,1932年夏季,其父馬福祥在北平病故,馬鴻逵藉機奔喪,長期不返回部隊,待價而沽,四處觀望。到了1932年冬,國民政府命馬鴻逵將其第三十五師留駐河南信陽,而將馬鴻賓的新編第七師撥歸馬鴻逵統轄,馬鴻逵遂率所部第十五路軍的三個獨立旅出發,經北平轉平綏鐵路,直達包頭。
此時,馬鴻逵認命了。1933年2月5日抵達寧夏省城,開始就任,並努力經營自己在寧夏的地位,不做他想。1936年9月加授陸軍上將銜,獲得一等雲麾勳章,勝利勳章。
抗戰期間,馬鴻逵出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實施“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政策,在寧夏地區大量徵兵,在全省範圍內實行連環具結的保甲制度,高調地實行三民主義、消滅煙毒土匪的政策。積極派出第一、二騎兵旅,參加綏西抗戰,為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
抗戰結束後,1945年12月,馬鴻逵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由於在臺灣被排擠,1950年10月,他攜眷僑居美國洛杉磯市郊。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病逝於洛杉磯,結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民國變革年代,有英雄、梟雄也有狗熊。對於近代社會亂局中很多政治人物的評價,最好不要用道德品質來作為唯一標準——尊重內心、利益至上也是符合道義的。
歷史圖文志
在民國,西北馬家軍有“河州三馬”、“西北四馬”之說,馬鴻逵這個200公斤的胖子是其中有名的“滑馬”。
馬鴻逵是西北軍二代,祖上是同治年間西北迴民起義中向清廷投降的一個小頭領,經過兩三代人的經營,到他父親馬福祥接班的時候,手裡已經有了一支昭武軍,算是混成了手握槍桿子的地方軍閥。
民國剛成立的時候,馬鴻逵剛好二十出頭,出身腰桿子就硬,又逢亂世,所以出人頭地對他來說並不難,因追剿白朗有功,這傢伙早早地就被袁世凱授予了陸軍少將軍銜。
二十剛出頭,就是少將,馬鴻逵的起點不低。
但和後來那些野路子、寒門崛起的各路軍閥不同,嚴格意義上講,馬鴻逵這個軍二代不算是逐鹿而起的英雄人物。可與那些敗家、不領事的軍二代比,他又明顯強不少,老爹掙下的家底不僅沒有敗掉,相反在他手裡發展壯大了不少。正是因為手裡有一支寧夏新軍,他才能在寧夏省主席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十六七年。
除了北洋時代的老軍閥,凡是走完民國全程的那些個軍閥,人生幾乎都是被一砍為二的,前半段是作威作福,後半段是悽慘飄零。
寧夏王馬鴻逵自然不能例外,如果要問他前半段作威作福靠得是什麼?一句話,依託槍桿子混世道,保富貴權勢。
馬鴻逵“滑馬”的稱號可不是白給的,這傢伙在紛爭不斷的民國有一手十分的了得,那就是特會鑽營、站隊,而且不管是鑽,還是站,最後總能吃到亂世的紅利。
袁世凱當政時期,曾要求各地軍閥的公子進京為質,馬鴻逵當時也在列。但這傢伙進京後,靠著一邊當差一邊為質,居然攀交了不少顯赫一時的大人物,這對他後來的發展幫助很大。
地盤不大,根基不牢,實力不夠的時候,有四處逢源交際的能力很必要,也很重要。
自手裡的寧夏新軍逐漸有了實力後,紛爭不斷下,馬鴻逵的挑邊站隊幾乎就沒吃過虧。27年蔣介石清黨,他選擇站隊蔣介石;30年中原大戰,先是在馮玉祥、蔣介石中間周旋,等看清局勢後,跟著就毫不猶豫地來了個反馮挺蔣。
馬鴻逵正式坐上寧夏省主席的位子,正是靠這關鍵時刻的站隊水平。
除了會站隊,馬鴻逵的滑還有另外一面,此人很是懂得亂世事事要留餘地的道理。27年,蔣介石清黨,他堅決站隊的同時卻幹過護送劉志丹的事;中原大戰後,蔣介石讓他去打紅軍,他也是打得過不猛打,打不過聰明開溜。
總之,餘地要留,死敵不樹。
但遇到來搶地盤的惡犬那就另當別論了,33年聯合西北另三馬猛揍到闖進自己地盤的孫殿英就是一例。
抗戰時期,馬鴻逵沒啥亮點可說,但也沒什麼汙點。雖然是地方土皇帝,但這胖子還是有很強烈的中國人意識的,晚年跑美國去,堅決不入美國籍,死時一個勁地要回家,這些還是讓人動容的。
解放戰爭時期,馬鴻逵主要乾的不是打仗,而是和馬步芳爭權奪利。等到解放軍大兵壓境,自知寧夏守不住的時候,這胖子最後還耍了把滑頭。
逃跑時,他謊稱自己去重慶是和老蔣商量對策,完了就把部隊丟給了他的二兒子馬敦靜。
哪知道他這兒子跟他一樣滑頭,見老爹跑了,跟著也耍滑頭跑了。
一家都滑頭,怎麼看怎麼感覺不祥。
馬鴻逵人生的上半段確實沒什麼軍閥的鐵血時刻,但人生下半段的軍閥狗血卻不少。
1949年10月14日,馬鴻逵帶著妻妾子女從重慶逃亡臺灣。剛到臺灣的時候,馬鴻逵還想重新能有些作為,可經昔日政敵郭寄嶠、馬步芳父子那麼一通猛咬後,一切立馬就成了透心涼。
在臺灣陷入隨時都有可能被人收拾的困境後,馬鴻逵想跑。但自馬步芳以“朝聖”為名逃離臺灣後,老蔣對他這匹老“滑馬”提防的很,想輕鬆地跑掉,很難。
為了能跑掉,馬鴻逵苦思冥想,最後想出的“金蟬脫殼”之計怎麼看怎麼悲催,可憐。
他先讓四姨太去香港看病,接著又讓四姨太發了封病危要見最後一面的報喪電報回來。
拿著這份報喪電報,昔日的寧夏王跑到陳誠那裡,又是哭又是泣的,最後才騙來了逃離臺灣的機會。
到香港後,馬鴻逵覺得還不行,得跑得遠遠的才安全,於是託飛虎將軍陳納德幫全家搞定了去美國的護照。馬鴻逵和陳納德的關係不錯,據說此前陳納德曾幫他運了7噸黃金去美國。
不差錢的馬鴻逵到美國後,很快開出了一個大牧場。
但錢財卻沒能換來馬鴻逵想要的家和萬事興。
不和到何種程度呢?
先有兒孫敗家;接著五姨太要跟自己離婚;最後兒孫為爭奪家產居然把馬鴻逵告到了法庭上了。
這些對馬鴻逵來說都是奇恥大辱,在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下,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在憂憤淒涼中最終死去——
第二年忌日,六姨太隻身護送馬鴻逵的遺體回臺灣,在美國的子孫沒有一個人隨行前往。
身後如此淒涼,難道是生前太沒德的緣故?
黑句本
作為民國時期的西北軍閥,馬鴻逵當然不是什麼“寧夏王”,當因他曾擔任寧夏省主席17年之久,也就有了“寧夏王”的稱謂。
要評價馬鴻逵,悅史君認為應當放到他生活的那個環境,來做一番考量。
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馬鴻逵出生在甘肅河州,自幼讀書習武,曾入讀甘肅陸軍學堂。
1912年,馬鴻逵擔任寧夏新軍都統,後來先後成為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等人的侍從武官。
1926年,馬鴻逵依附馮玉祥,擔任國民聯軍第4路軍總司令,後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軍長。
1929年,馬鴻逵投靠蔣介石,成為討逆軍第15路軍總司令,參與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進攻。
1933年,馬鴻逵就任寧夏省主席,陸續加授陸軍上將銜、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等職務。
期間,馬鴻逵參與“四馬拒孫”,對抗青海西區屯墾督辦孫殿英,後者不得不退回河南。
1935年開始,馬鴻逵多次給蔣介石提出《剿共意見書》,與紅軍作戰。
解放戰爭期間,馬鴻逵發佈《告寧夏全省民眾書》反共總動員令,與解放軍作戰,並與盤踞青海的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等人不斷髮生衝突。
1949年,解放軍進入蘭州,馬鴻逵逃到臺灣,因西北敗局影響被“撤職查辦”,前往美國洛杉磯居住。
1970年,馬鴻逵在洛杉磯去世。
從馬鴻逵的經歷可以看出,他是西北軍閥的典型代表,一生追隨袁世凱、馮玉祥、蔣介石等多個勢力,盤踞寧夏多年,成為實際上的割據勢力。
和當時的很多軍閥一樣,馬鴻逵也是一心為己,擴軍搶地盤,錢財女人一樣不能少,幹了很多壞事。
所幸歷史也是公平的,馬鴻逵晚年備受冷遇,最終在異國他鄉鬱鬱而終。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