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計時方法,為什麼每天是十二個時辰?

我是王者我怕誰


十二時辰的紀時法,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天干地支。從近一百多年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辭中,人們發現有大量用於紀日的干支記錄,說明早在殷商時代就已普遍的使用干支了。



據《史記·律書》和《說文解字》等書所載,史學家認為人們發明干支最初並非用於紀日的。

十天干名稱清楚地表明瞭天干是一年中十個時節的物候:甲:植物破甲之時;乙:屈曲生長之時;丙:天氣明亮之時;丁:丁壯之時;戊:豐茂之時;己:紀識之時;庚:成熟之時;辛:更新之時;壬:懷妊之時;癸:揆度之時。

十二地支清楚地表明瞭一年中植物生長過程的十二個時節:子:萬物孳生之時;醜:扭曲萌發之時;寅;發芽生長之時;卯:破土出苗之時;辰:舒展生長之時;巳:陽氣盛壯之時;午:陰陽交替之時;未:嘗新之時;申:成熟之時;酉:煮酒之時;戌:衰老枯黃之時;亥:收藏之時。
將天干和地支配合起來,組成60個數的週期用以紀日,後來又用來紀年和紀月和紀時。干支紀時方法稍為複雜一些。古時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用地支表示。

宋代以後又將每個時辰均分為初、正兩段,這樣一晝夜可分為24個時段。清代引進西方的24小時制,一個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規定夜晚23時至第二日1時為子時,子初為23時,子正為0時;而從1時至3時為丑時,醜初為1時,醜正為2時,依此類推。

如上表所示,按照日干,也就是這一天的干支紀日,有所對應的時辰干支。比如逢甲、己日,子時為甲子時;逢乙、庚日,子時為丙子時,依此類推。人們口語中的“生辰八字”,就是年、月、日、時的干支,一共八個字,也叫四柱。

上圖梁啟超先生

天干地支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

戰國末期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週。

梁啟超先生在《國文語原解》中主張,干支應與羅馬、腓尼基和希臘文字母等同看待。並認為此二十二字與腓尼基的二十二字母關聯。

郭沫若先生認為,“十天干”純屬於十進位計數法的自然發生,而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

鄭文光先生在《中國天文學源流》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傳說,“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


鄧海春


1.一天十二個時辰,24小時

2.我的思路比較另類,別人解釋的很清楚了,我肯定超不過他們

3.生活中我們經常遇見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為什麼水在零度結冰,為什麼是女人生孩子不是男人,為什麼人會死,為什麼文人相輕。。等等 類似這些大家都知道原因,卻是知道了原因而生活中基本用不上的東西。知道了有什麼用,能讓你的生活更好嗎,能多賺點錢嗎,能讓老婆孩子更幸福嗎?我想對於大多數人 基本沒啥用。這些知識點都是給那些有錢有閒的人拿來消遣的東西。 就像歷史學,對於大人物有大用,對於小人物屁用沒有。

4.福爾摩斯有這樣一種言論,是太陽圍著地球轉,還是地球圍著太陽轉,對我又有什麼影響呢。

5.當然我不是使用這樣言論的人,卻不認為它一無是處,多體悟人生,瞭解些生活交給你的實用的東西吧


御風168539317


五更 五鼓 五夜

黃昏: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五更中,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15點—17點)

屬申時,太陽偏西,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稱“申猴”。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17點—19點)

屬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11點—13點)

屬午時,古時野馬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13點—15點)

屬未時,有的地方管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19—21點)

屬戌時,狗臥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稱“戌狗”。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21點—23點)

屬亥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故稱“亥豬”。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7點—9點)

屬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昇,故稱“辰龍”。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9點—11點)

屬巳時,大霧散去,豔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稱“巳蛇”。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3點—5點)

屬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5點—7點)

屬卯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陳露的青草,故稱“卯兔”。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3點—1點)

屬子時,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故稱“子鼠”。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1點—3點)

屬丑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喂牛,故稱“丑牛”。


V字周


古人把地球🌍自轉一週劃分為十二個時辰。發明了計時工具如“日晷”“沙漏”(天安門前的“華表”)。老百姓白天看日影,晚上觀斗轉星移、打更。分為子、醜、寅、卯到亥時。古人都是用大概的時間不夠精準。

現代把地球劃了二十四條“經線”有二十四個時區,又有計時鐘、表計時方便而準確。


陳相因631


這就是古人的聰明智慧了,古人很善於結合天文和農時,來創制適合自己的一套體系,很適用。古時,人們用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並依次按地支順序來排列,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為十二時辰,夜間十一點到一點為子時,然後依次類推,一個時辰為兩個小時,一共二十四個小時。

這即是古人時辰的由來了。


清峰徐來89


十二個時辰是根據十二生肖來劃分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祀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古大少爺


可能是因為12是周天之數吧。


共享475


十二時辰是按照太陽一天的規律和古代人們生活習慣而促成一種計時方式,注意是按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後來人們把十二地支也融入到裡面,是為了讓人們容易記住容易掌握而成的。


天缺子


地支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木星的公轉週期大約為十二年,所以,中國古代用木星來紀年,故而,而稱為“歲星”。後來又將這十二個部分命名,這就是“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說兩三史


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一個時辰又分8刻,每刻等於15分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