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官和地主是怎麼黑吃黑的


清朝,清官和地主是怎麼黑吃黑的

編譯自《郭公案》


01

清朝某年,福建蒲城縣北鄉九日街,住著一個名叫劉知幾的鄉民,不幸被知府選中為北京解戶(解納錢糧的差役),解送銀子若干進京。

劉知幾是個普通鄉民,家中經濟狀況一般,平時也就能維持個溫飽,突然接到這個差事,頓時愁上心頭,公差又不能耽誤,否則吃不了兜著走,只好連夜去籌盤纏。

好在本鄉富戶曾節願借錢給他,他便寫了一張借條,找了一箇中人,從曾節那裡借到百兩銀子,告別家人,到知府衙門押了銀子,前往京城交納,一去一回,竟然花了一年時間,去年八月出門,今年八月才回來。

好在一路平安無事,回來入府繳了批文,回到家中。

家中莊稼正好成熟,而且還獲得了豐收,他便將收穫的稻穀賣了,然後來到曾家,把賬還了。

這人還不錯,說啥時候還就啥時候還,一點也不囉嗦,曾節便很高興,留他喝酒吃飯。

吃著喝著,劉知幾家忽然來了個人,叫他趕快回家,說是有急事需要他處理,巧的是,曾節也遇到了一件不能耽擱的事情,縣裡來人催他馬上去完糧,兩人只好撂下酒杯,各自去辦事。 由於都走得匆忙,劉知幾便忘了收回借條,曾節也忘了打收條,兩人就此拜別。

02

沒想到幾年過後,曾節在查閱家中賬簿時,一張紙條從中掉了出來,撿起來一看,正是劉知幾當初忘了收回的借條,頓時起了貪心,當即叫來一個家人,吩咐他說,你馬上去找劉知幾,跟他說那年借咱們的銀子還沒還,問他這麼多年了,怎麼還不還。

曾節家人來到劉家,跟他說了這事,劉知幾一時忘記,但很快就記了起來,當即答覆來人:“債無重取,罪無重科,我借你們家錢,早在前年就連本帶利一次性還清了,只因你家主人臨時到縣裡辦事,我也因家人來催回家辦一件急事,兩人都走得匆忙,所以忘了取走借條。此事關乎人心天理,你去回覆家主,昧良心的事情做不得,舉頭三尺有神明!”

對靠種田為生的農民來說,一百多兩銀子可不是個小數目,劉知幾一時心急,沒有考慮那麼多,說出來的話便有點不好聽。

沒想到家人回去報知主人後,曾節繼續叫他去要賬,劉知幾見他再來,也不跟他囉嗦了,乾脆把門一關,不放他進屋,隔著大門說:“你們家主人,到底還有沒有良心?這種沒天理的事,也做得出來!哪怕知府老爺上門,我也不可能再還一次!”

曾家家人又空手而歸,報告主人知道,曾節說沒關係,他只是忘了,我會讓他記起來的,竟然一紙訴狀,告到蒲城縣縣令朱大尹臺下:

告狀人曾節,系三十九都民籍,告為地虎矇騙事。曾苦治家產,積蓄贍命銀一百兩,預備葬資。地虎劉知幾,領府錢糧、元寶五鞘解京,稱言缺少路費,串中王玉七,蜜言立批,盡行借去,約至本年交還。不料虎食無饜。自京抵家,公然延挨,不理屢取,揚言已還。銀上百兩,身命所繫,文契血證,債敢重科?懇乞仁天,追銀活命。上告。


清朝,清官和地主是怎麼黑吃黑的


03

朱大尹接了訴狀,仔細看了一遍,當即派了一個差人到劉知幾家,拘他前來“說清楚”。 劉知幾也寫了一紙訴狀應訴:

訴狀人劉知幾,甲年在籍,訴為平空黑天事。身充解戶,託中借銀是實。彼年京回,八月初三即將銀本利一百三十兩,一併全完。兩因忙迫,彼無受數,故未取批。節欺鄉民愚蠢,又無證據,故執前券責償,哄告爺臺。銀上百餘,五年寂不來催,明欺原批在手,得肆虎吞。懇乞辨冤,生死感德。

朱大尹又仔細看了一遍,派人去把曾節叫來對質,曾節一來就打悲情牌:“老爺您可要為小人做主啊,小人全靠這些銀子活命,如今被劉知幾騙去,如果要不回來,我們一家人只好等著餓死。望老爺為小人伸冤!”

對方如此不要臉,劉知幾急得臉都紅了:“那年八月從京裡回來,小人就連本帶利一文不少還清了,這完全是隻因小人沒取走借條,曾節見利忘義,所以才做出這種事來!”

沒想到朱大尹說,借錢既然屬實,那麼欠錢也不會有假,至於到底是還了本錢還是還了利息,其中必有一欠,未必都還了,你不要昧了良心!

未做任何調查,就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縣令也是沒誰了,簡直是在暗示曾節繼續耍賴,所以曾節接著說:“別說本錢,就是這幾年的利息,他也分文不肯付。”

事到如今,劉知幾反而冷靜下來,因為他明白急也沒用,所以他冷靜地反問:“哪有借了一百多兩銀子,過了這麼多年才提?”

曾節說:“哪有還了銀子不取走借條,不寫受數,也不通過中間人的道理?”

兩人你一句我一句,爭了個不亦樂乎,惹得朱大尹大發雷霆,不由分說將劉知幾打了幾十大板,令他限期還款。

04

朱縣令如此判決,顯然有偏袒曾節的嫌疑,劉知幾氣不過,卻也無可奈何,只是拖著不理。

過了半個月,曾節又來到縣衙,要求強制執行,朱大尹大怒:“沒想到鄉間竟有這樣的刁民!”

派人拿劉知幾到衙,又打了十個板子,邊打邊罵:“曾節的銀子你不肯還,本官的話你也不聽,你把本官當成什麼了?本官的話是個屁嗎?你眼裡還有沒有本官?還有沒有王法?”

怒氣衝衝地罵完,又吩咐手下:“把這狗東西給我關到監獄裡去!”

劉知幾聽說要蹲監獄,忙說請老爺給小人三天時間,小人去想辦法籌錢,朱大尹說就給你三天,一天不多,三天過後若不還錢,你就瞧好吧!

劉知幾走出縣衙,忽然想到郡裡知府大人郭爺,聽說他老人家一向秉公執法,善能為民申冤,便家也不回了,當即搭船來到郡裡,找個地方住下,第二天五更就起了床,寫好訴狀,到理刑館郭爺處告狀:

告狀人劉知幾,系浦城三十九都民籍,告為撈救事。前年身充解戶,憑保明借同鄉富戶曾節紋銀一百兩整。京回,彼年八月初三,連本利一百三十兩,一併還足。禍因促歸,未寫受數,未繳原批。不料豪乘兩隙,捏告本縣。縣官不理,只是追銀。小人冤不得申,奔臺控告,乞憐申冤,銜恩無任!

05

郭爺接了狀子,從頭到尾看仔細看了數遍,然後對他說:“你果借銀還銀,從實說來,我好斷理。”

劉知幾說:“小的從借錢到現在,已經五年了,若是未還,曾節怎麼可能等到今天才來討賬?確實是只因當時都有急事,沒顧上讓他打收條,我也忘了收回借條,所以才釀成此禍。沒想到縣裡朱老爺被他矇騙,望青天大老爺替小的伸冤,萬代感恩!”

郭爺再一次叫他不要撒謊,劉知幾說,我若是撒謊,就千刀萬剮,郭爺說本官也不能聽你一面之詞,你暫時到監裡住幾天吧。

郭爺叫禁子把劉知幾帶入監獄,然後吩咐承發房(負責文書的保存、承接和發出的部門),寫了一張捉拿強盜窩主的主牌票,叫來一個遊信,對遊信說:“之前經常搶劫的強盜周同、蔣異等人已被本府抓了,他們把窩主供了出來,這個窩主就是三十九都的曾節,強盜們交代說,他們打劫來的金銀財寶都藏在曾家,你拿著這張牌子去找該縣縣令,叫他馬上把犯人拘了,與贓物一起解送到府裡聽審。”

遊信領了牌子,帶著三四個隨從,徑直來到縣衙,遞上公文,朱大尹看了公文,滿腹狐疑地說:“曾節是個富戶,家裡有的是錢,怎麼可能幹這種勾當?難道這傢伙果然是個壞人,之前和劉知幾打的那場官司,難道…”

如果真是這樣,那小子可把我害苦了!朱大尹不敢怠慢,馬上派了兩個縣差,與府裡來的四五個人,一起來到曾節家中。


清朝,清官和地主是怎麼黑吃黑的


06

一行人來到曾節家,遊信開口就問誰是曾節,曾節回答說小老兒便是,遊信取出鐵鏈就把他鎖了,曾節莫名其妙:“小的與府上素無瓜葛,更沒有得罪府上,長官為什麼鎖我?”

遊信取出牌子,擲到他臉上,又掉到地下,曾節撿起來一看,見是強盜指他為窩主,失聲叫道,這真是飛來橫禍啊,小老兒什麼時候與強盜打過交道?

曾節說完,吩咐家人整酒款待官差,打發府差每人一兩,縣差沒人三錢,陪差人們吃飽喝足,然後帶上家中所有賬本,與差人一起來到縣裡,知縣發牌,把他押解到府裡,遊信進去報告:“窩主拿到了。”

郭爺吩咐帶人上來,一見曾節,不由分說地大喝一聲:“好你個窩主!看你這副長相,就知道不是個好東西,和那些強盜一模一樣!什麼也不消問了,取贓上來,驗過便是。”

之前那麼牛逼的曾節,居然被嚇哭了:“小的雖然有些銀子,但全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沒有一分一文來路不正,更不認識什麼強盜。小的把流水賬都帶來了,每天出入的銀子都有記錄,一筆不少,請老爺過目,便知端倪。”

郭爺又是一聲大喝:“把賬本拿上來!”

賬本拿到手,郭爺先看出賬,從頭詳查,查著查著,只見裡面記著這樣一行: 癸酉年八月十一日,劉知幾解糧上京,借去紋銀一百兩作盤纏,憑中葉文。

郭爺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接著又看入賬,看到裡面載道: 甲戌年八月初三日,收劉知幾本利紋銀一百三十兩,大小六錠,知幾自交無中。

07

事情很清楚了:無論借還是還,曾節都在賬本上記得明明白白,只不過借的時候有中人,還的時候沒有通過中人,是劉知幾自己來還的。

郭爺也不點破,把賬本丟給曾節,叫手下取來粗板,打他二十下。 打到十五下,曾節就受不了了,喊道:“老爺明鑑啊,小的確實不是窩主啊,爺爺你這是屈打成招啊,想打死良民啊!”

郭爺走到他面前,彎下身子問:“你真的不是窩主?”也不等他回答,叫禁子把那強盜取來對質。

禁子取來的卻不是什麼強盜,是劉知幾,曾節見了劉知幾說:“沒想到強盜居然是你!你既然是強盜,就自己做事自己當,為什麼冤枉我是窩主?”

劉知幾冷笑一聲:“你不是窩主?那我問你,那年我還了你一百三十兩銀子,你為什麼平白無故地到朱老爺那裡告我賴賬?”

曾節說誰叫你有借無還,我不告你告哪個?

沒想到事到如今,這傢伙仍不承認,郭爺頓時大怒:“這個老畜生,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你那出入賬本上記得清清楚楚,是你自己記的,為何昧心騙人?給我繼續打!”

曾節這才叫道,老爺別打了,我承認我承認,說罷低頭畫押。

郭爺笑了:“好一個刁滑的老畜生,我若不假稱你是窩主,殺死你想必你也不會認賬!”

說罷取來筆判道:

為富不仁,見憎於陽虎。取之有道,不犯乎明條。執故伎而重徵,欲以一手掩人雙目。恃無憑而勒算,將為愚人可以術籠。曾借劉還,取予自當。券存再騙,財利迷心。據出入簿,曾節不合,乘機構釁還兩次債。劉豈肯畏法從奸?利銀三十兩,給斷還劉,以懲曾之科騙。罰谷五十石,交納上官,以儆曾之橫豪。縣官朦朧不決,罰米七石。知幾冤恨得伸,釋之寧室。

這個故事告訴我等窮人:在那個沒有攝像頭的年代,沒有點黑吃黑的手段是當不了清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