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三巨頭是如何評價中國的?

二戰,三巨頭是如何評價中國的?

抗擊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牽制和消滅日軍最多——對於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為歐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三位二戰中的風雲人物,都曾有過高度的評價。

羅斯福

二戰,三巨頭是如何評價中國的?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1931年9月18日,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了,這比歐洲反法西斯戰爭整整早了8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任何階段,中國戰場始終牽制和消耗著日本陸軍的絕對主力。

1931年至1945年,中國戰場殲敵150餘萬人,佔日軍二戰期間總傷亡人數的70%—這樣一組數字的背後,是中國人民的巨大犧牲:傷亡3500萬人,其中死亡人數達到2100萬,僅“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就達34萬多,約佔南京人口的一半。經濟損失按照1937年的比價計算達5000億美元。

丘吉爾

二戰,三巨頭是如何評價中國的?

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1942年1月,8萬日軍大舉進攻緬甸,英國守軍告急。日軍進攻緬甸,既可以一舉切斷美英援華戰略物資與孤立中國,又可以佔領美英在緬甸的軍事基地,伺機進攻印度,西進與德軍會師中東。

此時,中國的抗戰正處於最為艱難的相持階段。儘管如此,中國軍民仍以極大的犧牲勇氣和國際主義精神,動員10萬精兵入緬作戰。在熱帶叢林中,10萬遠征軍以6萬人的犧牲書寫了二戰史上極為慘烈的一筆。

斯大林

二戰,三巨頭是如何評價中國的?

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蘇聯一直是日本的頭號潛在敵人。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准了這樣的計劃:以中國東北為前進基地,攻佔蘇聯整個遠東地區,使其同中國的東北、內蒙古連成一片,成為日本爭奪歐亞,稱霸世界的戰略基地。

“日本為何最終未能實施畜謀已久的侵蘇計劃呢?”軍事專家認為,這其中既有蘇聯有所戒備不易下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中國戰場對日軍的牽制。援引當時的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的話說:日本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太大,對蘇開戰辦不到。正因為如此,蘇軍得以從遠東抽調50餘萬兵力抵抗德軍,最終羸得了蘇德戰場上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