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缺子
人都有私心,試問皇位唾手可得,誰不想登基坐殿?
分別就在於有人能夠控制自己的野心,壓制自己的慾望,甘心當個臣子;有人願意拋棄一切,死不旋踵,就是要當皇帝。前者是曹操,後者是袁術。
曹操肯定有稱帝的心,他不相信儒家的倫理體系,也不是那種沽名釣譽的人,但與皇位相比,他更希望終結亂世。曹操早年忠於漢室,年輕時就跟宦官硬剛,被屢次打擊後才放棄對漢室幻想,後來天下大亂,他剿滅黃巾,後來又起兵反董,最後成為北方霸主。雖然在進位魏公的問題上跟荀彧撕破臉,但他還是剋制了自己,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綜上所述,曹操肯定有稱帝之心,只不過他最終剋制了自己。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曹操在演義裡,被刻畫為奸詐狡猾的形象,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令人心生膽寒。演義裡逢人便罵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包括《後漢書》不與曹操立傳,《世說新語》更是將曹操的反面形象定了性。可歷史上曹操真的如此?也許《三國志》是晉朝官史編寫,必須以魏國為正統來修史,顯得也沒有那麼具有說服力。那我們不妨通過一些真實的歷史事件來加以推斷曹操是否有廢漢稱帝之心。
首先,曹操為宦官之後,曹操自己曾對先皇重臣說過“彼皆視吾為異類”,同樣,董卓面對袁紹召集諸侯討伐時問過曹操是否與袁紹相熟,曹操的回答是“自幼相熟,然紹尊臣卑,不屑與臣為伍”。由此可見,曹操是對這些三公九卿的大漢重臣心存不滿的,也是對漢室不抱有希望的,刺殺董卓也不一定就是為了除暴安良,匡扶漢室。而是為了達到一種政治目的,這種政治目的的方向應該是自立。
到了官渡之戰,戰勝袁紹後對已經投降的袁氏兄弟趕盡殺絕,甚至不惜一直征伐至烏丸。當然,這裡是曹操對整個戰局的戰略部署,也是為了平定北方的大戰略而做出的決定,但不難看出的是,曹操要為自己的宏圖大業掃除一切後患。這裡的目的就已經不單純了,而進駐鄴城之後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擇日南征的舉動,更是應證了曹操的野性。畢竟此時的劉表還是忠於漢室的,也是皇親國戚,經營荊州之地三世有餘,百姓安居樂業,曹操將劉表定位南征第一目標,多少暴露了狼子野心。
對於反對自己進位的心腹之臣荀彧,曹操的不滿可能在於荀彧跟隨自己多年,卻始終心向漢室,而非一心為了曹操的大業,但不得否認的是曹操已有僭越之心,否則為什麼在意一個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的阻撓。曹操曾言“若非孤,不知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若從字面理解,此話的含義是曹操在為自己歌功頌德,暗諷天下諸侯的野心;但要深層理解,是否可以認為天下大亂,曹操自己是帝王才算是正統?才算天下太平?
曹操在生前稱異姓王就已經觸犯了大漢律例,又何必在乎稱帝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獻帝還沒死,在手裡還能用作“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己手裡有政治工具,也能遏制天下諸侯自立,倘若曹操自己稱帝,不僅手裡的獻帝沒用了,天下諸侯都可以自立稱帝,此消彼長間曹操的政治優勢就幾乎沒有了。
所以綜上所述,曹操是有稱帝之心的,只是身前未能做大天下一統,不便於廢漢自立,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曹操贏了赤壁之戰進而滅了吳國和劉備,五年之內在攻下益州劉璋、漢中張魯,他能不廢了獻帝自立嗎?
棍哥觀史
曹操自稱漢臣,實際也是漢臣。說到是否有稱帝之心,各種說法都有,竊以為曹操並無自己稱帝之心,原因有三。
曹操是漢朝之能臣
曹操年輕的時候人看相,名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而曹操自己年輕的時候確實是以匡扶漢室為目標
在洛陽擔任令時,曹操嚴格刑法
董卓亂世的時候,曹操又發起檄文,合十八路諸侯一同西進虎牢關
最後,袁紹無能之時,曹操獨自率領手下進發,和董卓兵大戰
之後曹操在許昌作為根據地,囤積力量,又迎接漢獻帝到許昌
此時的曹操是以漢朝中興的理想出現的
按照曹操的設想,他就是霍光
但是,歷史並不一樣
三國割據的實際局面已經使得漢王朝陷入了實際割據狀態
不管承認不承認,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沒幾個聽他的
袁紹、孫策、袁術、劉表不會聽他的,馬騰、劉備也不會聽他的
總之,不管這些人是不是忠於漢獻帝,總之都不會聽他曹操的
不管曹操以什麼名義
這就是軍閥割據
曹操逐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他明白,
漢朝已經不可能中興了
民心向往哪裡
民心所向,並不是漢室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窺到
漢獻帝當了三十幾年皇帝,
老百姓只知曹操,不知劉協
天下的心已經轉移了
總是曹操不稱帝
此時的曹操也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了
進魏王,加九錫
曹操已經不能左右了
此時的漢室,可有可無
就如,你已經站在了珠穆朗瑪峰峰之上,你還會自謙的說你沒有攀登成功麼?
曹操對荀彧說,我就當周文王吧
此時的曹操還是以漢臣自居,所以他不會接受禪讓,更不會鴆殺漢獻帝
總而言之,曹操,是一個英雄!
沒有他,漢朝早已經滅亡於董卓之後,抑或袁紹之後,總之是早早沒有了的!
桃花一簇開無竹
曹操稱王時,已經有了不臣之心了。荀彧為什麼看到曹操要稱王了就跳出來?因為之前曹操不論當什麼官都沒跳出漢朝臣子的級別,但是稱王卻不同。漢朝祖訓是非劉氏不得稱王。曹操稱王是嚴重違背漢朝的祖訓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渴。所以說,曹操完全沒有稱帝之心,應該是虛的。
至於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個人有以下幾個猜想。
1.荀彧以死反對:荀彧到底是不是曹操害死的?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如果空食盒為真實事件,則代表荀彧寧死也不想支持曹操稱帝之心。荀彧在曹操陣營儼然是二把手,荀彧的死導致曹軍人心浮動。曹操不得已停下了稱帝的步伐,專心經營內部問題。個人認為荀彧死後曹操幾乎都在老巢待著,沒有主動出征可以得出相關結論。
2.曹操突然病亡:我們都知道,關羽死後不久曹操就死了。演義中是把關羽神話,讓關羽頭顱睜眼嚇死了曹操。不過,關羽作為曹操最為賞識的武將,看到關羽的頭顱,曹操肯定有所傷感的。曹操是性情中人,此時年事以高,因傷心而死也不是不可能。突然病亡,讓曹操來不及稱帝。其子曹丕接過了接力棒完成代漢大業。
金晶林
三國開篇,群眾爭霸,董卓袁紹被滅了以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豈能不想當皇帝?
但當時曹操雖然身為漢相,掌握天下大權,但
當時鼎足之勢已經形成,孫權劉備已經成為最大的威脅,曹操的力量還不足以稱帝。如果稱帝也不會安穩,他也擔心會被推翻。
再者說,作為當朝丞相他怎麼能不知道的”名不正言不順”的道理呢?按照兩漢的傳統,漢高祖劉邦定下了“非劉氏不王”的規矩,他也不敢輕易
廢除。因為當時的大漢的民心並沒有完全失掉,他還沒有敢輕易登上龍庭。何況到了漢末曹操已經成為魏王,實際上已經是王中王了,已經形成僭越之實了,當時的皇帝也只是個擺設而已。
大家知道,曹操征討烏桓凱旋歸來時,縱馬碣石山,揮毫寫下了《觀滄海》,其中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千古絕唱,抒發了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豪言壯志。由此看來,
他怎麼能不想稱帝呢?只是因為歷史上的軍事力量,政治因素等沒有成熟,所以沒能如願罷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歷史已經成為了過去,“遙想當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秋風蕭瑟,今又是換了人間”。不管怎麼說,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還是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東西,他有稱帝的想法,也是不足為怪的。
風逐月影3
曹操一直自稱漢臣,不但有稱帝之心還有稱帝之膽,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鄴城之後,有人建議他恢復古代制度九州,這樣冀州的範圍擴大,能威服天下,但謀臣荀彧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做地方勢力會反彈,天下更加不安,曹操聽從意見擱置原計劃,建安十八年五月,漢獻上帝以冀州河東等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七月䢖魏社稷宗廟,府內設尚書,侍中,六卿等建制,實際上已成為漢朝的國中之國,國家權利的最高機構,荀彧是傾向漢朝的臣子,與曹操的政治立場不同,對於朝廷不利的事情他都勸阻,被曹操送空飯盒賜死,蜀有劉備,東吳孫權,天下人心未服,一但改朝換代,受人之柄,會遭來不惻之禍,如果曹操再活十年,漢朝衰亡加速,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自然黃袍加身。
青石5340
曹操早年肯定是沒有篡漢之心,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裡提到:“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此時他的志向,還是作為一個漢臣而揚名留史。
到了後來,曹操的勢力逐步強大,此時要說他沒有篡漢的慾望,顯然也不大可能。不過曹操以周文王自比,也是自己知道,篡漢之事是必然結果,只是不想自己動手而已,表明自己不願意違背做漢臣的初衷,盡最後一點臣子之道。
不沉的經遠
曹操是天下梟雄,老謀深算也好,深謀遠慮也好,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深知,儘管漢室衰微,但氣數仍未竭盡,這個時候,誰敢代漢而自立,必將成為眾失之的。這種愚蠢的做法只有像袁術這樣愚蠢的人才能去做。曹操名為漢之丞相,但權力己極,沒有必要在這個亂世之秋冒天下之大為韙而代漢自立。從原則上法律上來講,曹操是漢獻帝欽封的丞相,屬於名付其實的漢臣,是漢丞相。而漢備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無從考證也無人考證,只是沽名釣謄而已。但為了做大事,這種自詡為漢皇室之後,說服力太差,幾乎沒人相信。但劉備也不是凡人,他得到了一個影響他終身的絕佳機會,被同樣別有用心的漢獻帝認為皇叔。從此,劉備就有了法律上的皇室血統不說,還是當今皇上的叔叔,這樣一來,把劉備的社會地位一下子推到制高點,奠定於劉備集團謀取天下的政治基礎。但在這個時候,儘管劉備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但從法律上講,這是劉備自己的"漢",而不是東漢漢獻帝的"漢"!曹操在天下未定之時,根本沒有篡漢自代的想法,說曹操是漢賊,一直找機會篡漢自己稱帝,這都是劉備集團對曹操的汙衊和誹謗,目的就是損毀曹操的形象,鼓勵忠漢之人背曹向劉!至於將來天下平定之後,曹操有代漢之心嗎?我敢說,如果沒有這個心思,曹操就到個傻子。漢室衰微,天下大亂,各方軍閥割據,互相征戰。曹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終於平定了天下。為什麼要把這個得來的天下再還給劉漢?曹操之所以沒有代漢,只是因為天下尚未平定。一旦天下被他平定,必將代漢,只是他沒有活到那個時候就去世了,但是代漢自立的事他的兒子會接著完成!
anweijun939
曹操本意肯定沒有稱帝之心!否則他便不會把三個女兒全部嫁給漢獻帝了。在曹操當時的想法裡,他覺得不稱帝比稱帝更有意思。曹操當時在做一件改革,曹操的改革有點類似於後來的削蕃,他吸取了漢末軍閥割據的錯誤逐步收回了給地方太守的權力,轉而用糧草控制地方將領,所有地方將領不得截流糧草,必須全部送到都城來統一調撥,這樣地方軍隊沒有糧草就反叛不了,這個辦法直到明朝還在使用。也就是說做這種事其實是有風險的,一旦改革失敗他可以把這口鍋讓漢獻帝來背,自己可以脫離干係。
其次是因為沒必要。當時的曹操已經掌握了整個朝廷,朝廷的禁衛軍是曹操的,當時曹操任命曹洪掌管禁衛軍,帶領三千名曹軍守護皇宮;後宮是曹操的,當時曹操有三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
不過曹操確實有過廢立漢獻帝的想法,這主要是早期的漢獻帝實在是太不聽話,前後搞了好幾次要暗殺曹操的行動,甚至不惜發動政變。這使得曹操根本沒法在前線安心打仗,總擔心漢獻帝在後方搞事,這是曹操想要廢掉他的主因。不過被手下人多次阻止也一直遲遲未動,最終曹操殺掉了漢獻帝后宮裡那些跟朝中大臣有關聯的人,轉而嫁了三個女兒給漢獻帝,實際上是監視著漢獻帝。
優己
要說曹操一點篡漢自立的心思都沒有,恐怕有點說不過去,想肯定是想過的,比如:帶劍著履上殿、逼封王爵等等,其實要說的話都是曹操在試探天子和朝臣的反應,只是令曹操沒想到的是荀彧,荀彧的反對讓他沮喪,最終他逼死了荀彧,也正是荀彧得死讓他知道沒可能,他畢竟是漢臣出身,逼迫君上對他兒子沒多大的壓力,但是對他造成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從他起兵以來就支持他的荀彧,屢次助他克服困難的荀彧,替他平復多次反曹事件的荀彧,放對他稱王!那麼其他人呢?荀彧的死,讓曹操從對荀彧反對的憤怒中清醒過來,他舉孝廉出身,他矯召反董,他孤身追殺董卓,他迎漢帝獲得大義名分,如今這大義成了他的包袱,所以他也只能想一想,而不敢做。
所謂“孤為周文王足以”其實他和姬昌一樣,不是不能篡位,而是心裡實在過不去。所以,他會有這種想法,可是曹操始終不會真的去篡漢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