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最近專家公佈康熙遺詔能說明什麼問題?

小小嬴政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在康熙大帝的精心安排下,坐上大清帝國第五任皇帝。他的悲劇,是是非非地命運坐上皇帝寶座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康熙大帝安排他坐上皇位,但所有人都認為他的這個皇位有些“來路不正”,甚至把他描述為大清帝國的“篡位者”。可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公元1722年,一代雄主康熙大帝逝世於暢春園(圓明園前身),大臣隆科多口述康熙大帝的遺詔“宣佈雍正為下一代大清帝國皇帝”。雍正當時是“聞之驚働,昏撲於地”。

從中引出幾個問題:雍正為什麼會昏倒在地?難道之前是沒有心理準備最終花落到自己身上?

為什麼康熙大帝在彌留之際,不直接宣佈繼承人?而是由京城警備司令隆科多,來宣佈遺詔呢?康熙臨終前,宣召大臣為什麼就隆科多一人呢?萬一出現矯詔,怎麼辦?雍正皇帝解析不清楚,隆科多百口莫辨。表明雍正這個帝位真的是有些“來歷不明”。

1.其實按照漢滿民族帝位傳承體制:漢民族是立嫡為長,滿族是立君為賢,立嫡是胤禔,立賢該是人見人愛的允禩,雍正既非長,又非賢,怎麼樣都輪不到他?突然感覺到天上真的是掉餡餅,砸暈自己。

2.宣佈完遺詔之後,兄弟這麼多人都神情乖張,無法鎮定,證明大家都不會認為皇位給這個冷麵王雍正搶去了?那麼是京城警備司令隆科多矯詔?那隆科多預想到家族有多少人被殺的後果,他是能夠想到的。如果隆科多宣佈的不是矯詔的話?隆科多又沒有辦法證明這個遺詔內容是真的,康熙到死之後,也給他這幫兒子出了個天大的難題,給予新君主雍正皇帝出了一道終極考題。這真的是很麻煩。

3.按照散佈最廣泛的說法:康熙快到死的時候,讓十四阿哥胤禎來京城,但被京城警備司令隆科多截留,造成雍正皇帝能夠順利上位。可是隆科多是一個京城警備司令,他敢如此嗎?他並不像曹操那樣“狹天子以令諸侯”,他也沒有那麼大的權力。這證明此說法是錯誤的。

4.還有一種說法是:把遺詔“傳位十四子胤禎”改為“傳位於四子胤禛”。可是按照清朝制度不能說“十四子”而應該是“皇十四子”的書寫規則。在XX排行前加個皇字。如果把“傳位十四子胤禎”改動之後“傳位皇於四子胤禎”。這麼大的語法錯誤,這真會有那麼低級的公文寫作錯誤,這是不可能。

5.在網上隨便輸入清朝聖旨,就可以得出清朝聖旨是有“漢文”與“滿文”兩個版本?那麼你這兩個版本怎麼去改動呢?

6.又有人提出,清朝的遺詔及確認繼承人之後,都把詔書發到乾清宮“正大光明殿”後面,可是這個是雍正借鑑自己的皇帝位“來歷不清”,確定提早把傳位詔書放到大殿後面,確保自己死去之後,繼承人能正大光明的繼位,而不像自己那樣來歷不清。這在清朝雍正之後,一直延續這樣的制度。

7.康熙大帝看到乾隆帝弘曆之時,感覺到他以後有王八之氣,借鑑明朝明成祖的做法,要想要孫子當皇帝,就先讓他老爸當皇帝。這也是其中一個緣由吧。

其實雍正皇帝按照這樣的事實來說,他確實不是一個帝國的“篡位者”,公佈這份聖旨,沒有什麼用。

按照今人的意見去評判古人,但當時究竟真實情況如何?即使留有民間各種說法主要是因為他以“殘暴,滅親,屠臣,文字獄”來對待世間人。但也不一定可採信。即使知道真實情況與史料的人,早就被一一消滅掉。

雍正是一個在歷史非常大爭議的人,不僅是繼承皇位與死因,但我們更多被小說與影視劇的傳播內容所影響,但究竟真實情況是什麼,早已經有答案,但有答案的同是又是很多問題無法解決。

就證明了雍正皇帝在怎麼努力,過渡為康乾盛世打下最堅實基礎,世人的偏見已經深深地陷入骨髓,無法再變更。

最後雍正皇帝在公元1735年駕崩,享年五十八歲。

個人意見,請不當之處,請指正。


歷史伴讀小二


題主的說法有誤,康熙遺詔並不是最近才公佈的,而是很久以前就有了,而且一共有四份,藏在遼寧檔案管等三處,而且各有滿漢文兩種文字。

那這份康熙遺詔能不能證明雍正是不是篡位的呢?同樣也不能說明,民間傳說雍正將“傳十四子”改成了中的”十“添了一筆成”於“字,就變成了”傳於四子“,這個顯然是不對的。

因為於是簡體字,而清朝用的是繁體字”於“,是沒辦法由十添一筆的,另外,清朝的詔書裡,皇子不會寫成四子,十四子這樣的,而會寫成皇四子,皇十四子,如果這樣添筆的話,那就變成了“皇於四子”了。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滿文可就沒法這樣了,所以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不過這個也只能說這個民間傳說有問題,但還是沒法證明雍正是不是篡位者。

古代皇帝駕崩後,新皇帝繼位,原來的皇帝一般不會自己寫下傳位詔書,因為他們都病得很重,哪裡可能提得起筆呢?一般都是默認由太子來繼位的,這個也就是為什麼要設立太子的原因,原來的皇帝一死,太子就可以繼位登基了。

那這個傳位詔書又是怎麼來的呢?都是由大臣或者宦官書寫的,然後再蓋玉璽印,也就是說現在是誰登基,那就是寫誰是繼承者,也就是說,先有即成事實,然後再寫這個傳位詔書。

所以,不管這個康熙遺詔是什麼內容,還是怎麼寫的,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些都是雍正安排寫的了。

《雍正王朝》裡面有提到,康熙寫好傳位遺詔之後,交待隆科多放到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然後等自己駕崩之後,再拿出來,但其實這個是不符合史實的,因為秘密立儲的事情是雍正開始做的,這個應該是雍正死後,才應該有的情節。

至於雍正是不是篡位的,那就得需要質疑者提出更有利的證據才行。


歷史簡單說


雍正當然不是篡位者。民間謠言根本不值一駁,連傳位詔書的書寫規則都不懂,純粹是自己瞎想出來的。謠言傳說,康熙本來是”傳位十四子“,結果讓雍正在”十“底下加了一鉤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先不說這麼個改法上下文通不通順,從遺詔上看上文寫的”雍親王“,下文寫的”胤禛“,這個可沒法加一筆做到以假亂真天衣無縫。

況且傳位詔書還有一份滿文的版本,十四的書寫方法可不是像漢字那樣簡單了,如圖

把滿文的十四改成四,難道還要在傳位詔書上用橡皮擦掉一塊去嗎?


如果說雍正本身的才能在眾皇子之中並不突出到足以讓康熙決定傳位於他的話,那麼康熙對待雍正的兒子弘曆——也就是日後的乾隆,就足以說明康熙要傳位於雍正的意圖。

雍正深知康熙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考慮皇位繼承人的問題肯定不是隻考慮他兒子這一代,而是為了江山永固要考慮兩代甚至三代。雍正逐漸發現自己的兒子弘曆聰敏過人讀書過目不忘,連周圍的太監都說,弘曆是康熙的孫子裡面最聰明的。

雍正就決定要讓康熙見一見這個他這個從未見過的聰明的孫子。果然康熙一見面就對十二歲的弘曆印象深刻,憑藉豐富的閱歷他確信毫無疑問這是自己所有孫子當中最出色的一個,第二天就派人來要走了弘曆的生辰八字,並且將弘曆接入宮中親自培養教育。康熙一共有97個孫子,只有弘曆一個孫子被康熙接入宮中親自撫養。

不要以為康熙僅僅是因為喜歡孫子想讓孫子給他不幸福的晚年解悶才把弘曆帶在身邊,一代雄主康熙大帝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大清的江山永固,康熙的此番做法就是已經在為大清培養下一代的繼承人。而能讓弘曆繼承祖宗江山基業的唯一途徑就是先讓他爹雍正繼位,然後再傳位於弘曆,當然歷史也是這樣發展的。


楊某人雜家派


康熙遺昭一式四份,分別收藏在幾個大型檔案館裡,它一直都在,並沒有秘密收藏。遼寧省檔案館曾亮相過一份康熙遺詔,這也已經蠻久的事情了。

遺詔是用漢、滿二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的,這就破除了一個謠言。一直有個流傳了很久的謠言那就是康熙本想傳位十四子,而雍正則將遺詔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

在滿文中“十”和“於”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想像漢字那樣添幾筆矯飾是不可能的,而且遺詔還寫出了雍正皇帝的名字,即“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所以雍正篡改遺詔一說無從得出。

那這就能說明雍正沒有篡位嗎?

還是不能證明,因為這份遺詔是假的,這份遺詔本身是什麼問題都不能說明。在歷史上康熙並沒有自己留下書面遺詔來欽點繼承者,這康熙遺詔其實是雍正登基後自己讓人寫的,然後昭告天下的,並非是康熙真跡。

大部分的遺詔,其實都是皇帝死後由臣子代寫的,遺詔其實就是馬後炮的東西,能說明什麼問題呢?而且康熙這份遺詔是雍正過了一段時間才公佈的,如果當時就有,康熙死前就寫了,雍正大可當時就立馬公佈出來。

其實清朝皇帝也並沒有用書面遺詔選繼承人的傳統,皇太極、順治沒有,連康熙自己繼位也不是通過書面遺詔,書面遺詔大多是後一代君主讓人書寫的,康熙自己並沒有書面遺詔的概念。


正因為雍正在繼位時只有口頭傳詔,並且身邊只有重臣隆科多,所以導致人們懷疑雍正的繼位合法性。

這個懷疑不無道理,畢竟還真拿不出可以肯定雍正繼位合法性的證據。那為何只懷疑雍正,不懷疑其他清朝皇帝呢?這裡只能說雍正在當政時期可能是得罪了太多文人,引得了當時一些文人的中傷。而雍正為了平息一些流言,自己又做了一些傻事,結果讓這件事越來越撲朔迷離。

其實我們也大可不必糾結於雍正是如何繼位的,因為他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自己是個好皇帝,他解決了康熙生前一些沒有處理好的事情,還為兒子乾隆留下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江山,這些已經足夠了。即使他是真的篡位,我想不管是臣子還是百姓也是樂於他篡位的。


夏目歷史君


這個遺詔只能更證明雍正是合法繼承皇位的!

縱觀清朝268年的歷史,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並攝政4年,兩人加起來就125年,大約佔去清朝一半的歷史!而這一段歷史正是中國歷史上歷時時間最長的盛世’康乾盛世’!康熙大帝晚年發現了年幼的弘曆不是凡品,是清朝未來的帝星,為了弘曆順利上位,他讓雍正繼位也在情理之中,好給乾隆繼位做鋪墊!清朝是歷史上少有的連續幾任皇帝都能保持開明強盛的王朝,從順治,到康熙,雍正,乾隆都是聖君,大有作為的帝王,與它的前朝相比,明朝也就是朱元璋和朱棣比較開明,有作為,到明英宗就被蒙古人活捉做了俘虜,這是相當丟人的!清朝的英主之多,可以和西漢(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唐朝(唐太宗,唐高宗,唐明皇)有得一比,甚至比前兩朝還強!

即使雍正是篡位,他在康熙的幾個皇子中也是最優秀的一個,他整頓吏治,嚴懲貪腐,平定準格爾叛亂,有力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是位貢獻很大的皇帝!

雍正為後來乾隆登基鋪好路,為後來乾隆把清朝國力推上巔峰打下了良好基礎,是一位繼往開來,承上啟下的好皇帝!


問僕者


老生常談的問題了。雍正是不是篡位一直就是疑案,只能是見仁見智。至於康熙遺詔,第一根本就不是最近才公佈的,它一直都在,都可以查到;第二什麼問題都說明不了,有遺詔就不是篡位了?哪有那麼簡單。有一個概念必須糾正,遺詔不等於傳位詔書,歷史上許許多多的遺詔都是新皇帝繼位以後老皇帝的名義寫的。

(康熙遺詔)

先說說什麼“最近專家公佈康熙遺詔”,胡說了。遺詔一直都在,目前分別藏在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地。只是網絡不發達的時候,不是太多人知道。我印象中十幾年前有一次全國文物巡展,裡面就有康熙遺詔。雍正繼位之所以是歷史疑案,多少歷史學家都討論的樂此不疲,不是因為他們看不到這份遺詔,而是遺詔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十改於是民間傳說罷了,但歷史上的雍正繼位之謎另有討論內容)

很多人看到這問題就特別興奮地分析“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不可能,因為什麼有滿文本啊,因為那時候的“於”應該寫作“於”啊,等等,好像這樣這個案子就破了一樣。不好意思,這只是否定了一個無聊的民間傳說而已,跟歷史沒關係。

(皇帝親自寫的傳位詔書那是雍正以後才有的,康熙遺詔並非他自己所寫)

那就來說說為什麼康熙遺詔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首先這是遺詔而不是傳位詔書,二者有本質區別。所謂傳位詔書,在清朝是專指雍正繼位以後的秘密建儲制度,將內定的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在詔書上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這份才叫傳位詔書。而這個是雍正繼位以後才發明的。在清朝前期根本沒有這種制度,努爾哈赤、皇太極死後都沒有留下任何傳位的旨意,繼位人都是貴族推選的。清朝第一份遺詔,順治是有留下遺詔,那份遺詔,就很標準,總結順治的一生,然後在最後用很小的篇幅說了一下傳位三子玄燁。這才是遺詔,傳位部分所佔的內容很小。其實這種遺詔一眼就能看出,不是出自皇帝自己的意思,因為行將就木、病入膏肓的皇帝,誰能給自己這麼長篇大論的總結?還不都是太后和大臣們的意思,或者新君對父皇一生的總結(當然康熙繼位才八歲沒本事給順治總結)。

所以我們就可以來看看康熙遺詔了,網上可以查閱原文,那真叫一個長啊。前面長篇大論的都是在總結自己的一生。還很閒情逸致地引用《尚書》講做皇帝勤奮的道理。還有文中有“今朕年屆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好厲害,居然真的就是臨終寫的?這就充分說明了遺詔不是康熙寫的啊!康熙是在原本身體健康但是很短的時間內突發急病去世的,這時候病得人事不知,不急著救命就在那邊悠閒的寫了一份幾千個字的遺詔給自己蓋棺定論了,你的心有多大!


另外,根據清實錄的記載,康熙駕崩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但雍正是在七天後繼位,其間紫禁城關閉六天,而且一開始都只公佈了滿文本的遺詔,漢文本在雍正繼位,也就是康熙駕崩七天後才公佈。而滿文本恰恰就是沒有繼承人部分的。這種情況,你真的還會覺得這份遺詔是康熙寫的嗎?

對於雍正繼位問題,一向存在三種說法:遵詔繼位、矯詔篡位、無詔奪位。由於康熙半個月前還在打獵,半個月後就突然撒手人寰,所以,很有可能完全想不到自己會這麼快去世。個人認為,康熙沒有留下遺詔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憑藉與九門提督隆科多的關係,讓雍正獲得了更大的機會,在最關鍵的時刻一舉控制京師,自行宣佈繼位。等到一旦木已成舟,到時候玉璽在自己手裡,幾天以後再不慌不忙寫一份康熙遺詔,既成事實了,誰就算懷疑也不敢真的如何了。而隆科多先是平步青雲,最後一落千丈,被圈禁至死,是否雍正殺人滅口?不清楚,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


伊耆角木


雍正是不是篡位者,現在已經很難說得清了。但是唯一可以肯定是,雍正從康熙手中接過了看似龐大實則虛胖的帝國,然後強行給這個帝國續了一波命,讓乾隆又折騰了幾十年。



實際上,專家公佈的康熙遺詔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既證明不了雍正不是篡位著,也說明不了雍正是篡位著。因為這個遺詔壓根就不是康熙自己寫的,而是雍正繼位之後自己寫的,對於這一點連雍正自己也是承認的。



實際上,康熙在臨死前並沒有任何的傳位詔書指定哪個皇子為繼承人。當然康熙考察了這麼多年,心中對於皇位的接班人應該是有數的,但是康熙並沒有來得及公佈,因為在康熙臨死前的還在興致勃勃的準備去打獵,說明康熙對於自己身體還是相當有自信,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離死神來得這麼近。


而康熙時期,並沒有秘密立儲的制度(秘密立儲藏於光明正大匾之後這個制度是雍正時期才有的事情)。所以康熙在臨死前召集位高權重的大臣已經皇子,宣佈了自己的口諭。

至於康熙臨死前的口諭已經不重要了,不管是不是指定雍正繼位,都已經無法阻止事實上已經掌控大局的雍正登基為帝了。而康熙臨終前召集的大臣,自然也會選擇沉默,沒有人會跟榮華富貴過不去,反正都是康熙的兒子繼位。

不管怎麼說,雍正繼位確實是由很多疑點。為此民間還流傳著雍正篡改遺詔的故事:

據說康熙遺詔上本來寫的是傳位十四子,結果雍正在十字上動了手腳,詔書就變成了傳位於子。


當然,這是假的。清朝的官方文件至少會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漢文改得了,滿文卻改不了。再說,清朝時期使用的漢子是繁體字,於一般會寫成於 。

另外,關於康熙因為看重雍正的兒子乾隆所以才讓雍正當了皇帝,我覺得這個事情可能是因為十全老人繼位之後故意誇大其詞,用來吹噓自己的。


小鎮月明


明末時期,在女真人強大起來後,他們憑藉著自己強悍無比的實力,很快席捲了全東北。

在他們於東北建立了自己的霸權之後,他們先是把曾經傲然無比的蒙古人給收服了,然後在李自成滅了明朝的時候,入關消滅了李自成以及南明,最終經過各種殘酷的殺戮以及努力,他們建立出了他們的大清帝國。

雍正和康熙、乾隆的區別

在清朝入關後的歷史中,他們一共出現過十名皇帝,在這十名入關後的皇帝中名氣最龐大的人只有兩個人。

這兩個人,一個是雍正的老爸康熙,一個是雍正的寶貝兒子乾隆。

和這兩位皇帝相比,雍正在歷史中的名氣還是要差上一個層次的,只能在整個清朝排到第三名。

雍正在歷史中的名氣之所以不如他的老爸和兒子,主要跟他的默默經營、不喜張揚有關。

雍正在清朝的地位就如同漢朝時期的漢文帝、漢景帝一樣,都是那種默默經營國家、積累國家實力的幕後人物。

而康熙和乾隆在清朝的地位則有些類似於漢武帝,是那種好大喜功、喜歡征戰的帝王,因此才有那麼大的名聲。

雍正在清朝的歷史地位

康熙在他在位的時期,他除了建立下巨大的功績之外,他也經歷到了漢武帝時期的尷尬。

因為康熙早期窮兵黷武使得整個國家開始民不聊生的原因,因此在他的晚年也隨之出現了大規模的起義,這個爛攤子是在雍正繼位後才慢慢給收拾好、平復下來的。


雍正在繼位之後,他一直努力地經營著清帝國,慢慢通過時間的修復,這才使得清帝國的國力開始變得昌盛起來。

正因為他在位時期的努力,才得以留給了乾隆那麼多敗家的資本。

如果沒有他給清朝帶來的貢獻,或許在乾隆皇帝繼位的時候,他經歷到的情況就會如道光皇帝一樣,面對前人留下的爛攤子沒有絲毫辦法。

從雍正皇帝對清朝所作出的貢獻來說,無論他篡位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或許其他皇子比雍正表現得要更為搶眼,但是如果是他們上臺而不是雍正上臺的話,那他們最多也只可能成為另一個康熙或者乾隆。

最終會如同隋煬帝一樣把整個清朝給帶入深淵,而不可能會給清朝帶來雍正這般的修復生息。

康熙遺詔實際上是雍正繼位後所寫的

不過為了讓大家更深入地瞭解雍正繼位的真實過程以及種種民間傳言的真假,我們是有必要簡單瞭解一下這個過程的。

首先可以確定我們經常能聽到的那個民間傳言是假的,在現實的歷史中,康熙皇帝其實並沒有留下什麼遺詔、雍正也不可能對康熙留下的遺詔進行修改。

在康熙皇帝即將面臨死亡、走向黃泉的時候,他召見了不少大臣以及皇子,在給他們留下一個口詔之後,就含著自己最後一口氣息閉上了雙眼,然後從此離開了這個他執掌了無盡榮耀的世界。

我們現如今保留、公佈出來的康熙遺詔並不是康熙皇帝生前遺留下來的手筆,這份遺詔是在雍正皇帝掌控了清帝國之後臨時補寫出來的。

關於這點,雍正皇帝也曾經在他自己所寫的《大義覺迷錄》中承認了。

因此僅通過這個方面,我們就可以百分百地肯定那個民間傳言是子虛烏有編造的。

而且在雍正命人補寫康熙遺詔的時候,他是讓人用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書寫的,關於這份遺詔的內容我們可以從以上圖片瞭解一二。

我相信大家只要看過了上面那張圖片,就知道民間傳說中所提到的“改字繼位”的事情有多麼不靠譜了。


而關於雍正皇帝到底是不是篡位者的問題到現在是一直有些搞不清楚的,因為在康熙沒有留下書面遺詔的情況下,什麼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雍正在成為皇帝后篡改遺詔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那些當時在場的人都是位高權重的人,他們處在那個高位上,除非不要了自己這個身家性命,要不然即便雍正篡位的事情是真的,他們也不可能有那個膽子去揭穿雍正皇帝。

因此雖然康熙遺詔證明了民間傳說是假的,但也不能完全證明雍正在這其中的清白。

所以說關於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到現在一直是說不清楚的,至於現如今公佈出來的康熙遺詔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真正的康熙遺詔,而是雍正皇帝借康熙之名事後書寫出來的。


孤客生


雍正是清朝歷史受非議最多的皇帝,不僅登基繼位的合法性讓人質疑,就連他的暴斃也頗為離奇,留給後人無限的談資和遐想。

雍正繼位是清朝歷史上最大的疑案之一,有人說他是矯詔篡位,有人說他是合法繼承,甚至於野史還傳說他害死康熙,是是非非,眾說紛紜!



到底雍正是不是篡位者呢?

傳的最多的是,康熙本意是準備傳位給十四阿哥,雍正將“十”字改成了“於”字,這種說法不足為信,因為清朝是滿文和漢文通用的,對於滿族皇室來說,滿文才是老祖宗留下的,所以詔書應該滿文和漢文都有才是,滿文的“十”改成“於”怕是不易。

還有一種說法,康熙彌留之際,舌頭表達不清楚,十四阿哥的“十”字說的含糊不清,身邊的雍正的舅舅隆科多故意將“十”字略去,傳旨四阿哥進宮面聖。這種說法多存在於稗官野史中,難以取信!

更有野史上說,雍正故意將康熙的人參湯中下毒,致其死亡,後派出軍隊控制局面,偽造詔書,這種說法被大多數學者否定,因為康熙生前不愛喝人參,他曾說,北方人不適合食用人參,可見,下毒害父說是站不住腳的。



筆者認為雍正是合法繼承的。

首先,康熙極其喜愛雍正的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七八歲時候,就將他帶至身邊培養,這是很不多見的,其他的皇孫可沒這種待遇,乾隆小時候聰明機靈,喜好讀書,容貌俊雅,非常討人喜歡。深謀遠慮的康熙,會不會先選好皇孫,再選擇直接繼承人呢?

當然,康熙對十四阿哥胤禵寵愛也是可以肯定的,否則也不會任他為撫遠大將軍,手握重兵,出征西北,這看起來非常像是故意給十四阿哥錘鍊的機會,當時大將軍之位可是眾皇子垂涎的。



最可能的情況是,康熙比較認可的繼承人有兩個,一個是四阿哥,一個是十四阿哥,兩個人各有千秋,康熙左右徘徊,難以選擇。不曾想自己突然得了重病,作為帝王,他深知皇位交接之際,最容易出亂子,而此時的十四阿哥遠在西北,一時半會趕不回來,不得已就只能選擇四阿哥胤禛了!


一半秋色


雍正是不篡位者至今都還是個謎,康熙遺詔如果能說明問題,那就不存在雍正上位之謎了,總體來說還是沒什麼說服力度,可信度不強,有人說也有可能是偽造。

這也不是近期專家公佈的,幾年前的遼寧省檔案館就展示了“康熙遺詔”,這是三體文字合璧的遼詔,當時還給出答案,說雍正沒有篡位,檔案館裡的“康熙遺詔”是用漢文、滿文、蒙文三種文字書寫的,其中就寫有雍正即位的內容。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雍正),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

專家是這樣說的,稱雍正在繼位之後,發現立儲詔書裝在一個小匣子裡面,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這幾個字的匾額後面,後來康熙駕崩之後才取出來昭告天下,所以這份詔書是可以證明雍正並不是篡位者的。

雍正劇照

有人說是修改了詔書,因為傳位詔書中的滿文“於”和“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沒有矯飾的可能,即使是清朝的漢文也都是用繁體字,並沒有出現“於”字,而是“於”字,之所以這樣解釋,是因為有人說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將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

康熙詔書可信度不大

《大義覺迷錄》記錄,康熙臨終前,將遺言說給了隆科多,隆科多在口傳給雍正,雍正這才繼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就是雍正自己寫的,所以可信度不大。

《上諭內閣》記載,康熙去世三日後才公佈所謂的“康熙遺詔”,因此有人指出,“康熙遺詔”作假的可能性很高,最主要當時只宣讀了滿文本。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個信息,一是雍正應該是沒有修改詔書,二是雍正繼位之後製作的詔書。修改詔書是難度比較大的,這得符合兩個前提,一是康熙公開自己立下遺詔;二是詔書必須當眾宣讀,然而這兩個都不具備。

康熙是駕崩於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而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康熙隨身帶了遺詔,所以雍正即位就顯得不正,最主要是如果知道康熙有遺詔,為何要等到16日才宣讀?一般來說皇帝駕崩,如果有遺詔當日就可宣讀,過了三天宣讀,重新制定的遺詔可能性就非常大,但是也沒有證據或者史料證明雍正篡位,所以一直是個謎,即使這個所謂新公佈的“康熙遺詔”,那也是沒有絲毫用處,只能用來充當文物展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