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臺劇IP匱乏,“很多公司抱著賺一票就走的想法”

《悲慘世界》票房累計收入超18億美元,《劇院魅影》票房累計收入32億美元……從紐約百老匯到倫敦西區,你總能找到各式經典劇目上演,而在中國市場能讓人留下深刻印響的舞臺劇屈指可數。

近日,3D科幻舞臺劇《三體II 黑暗森林》在上海舉行了開票儀式,由於第一部的“戰果”,讓這次的續集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三體Ⅰ》2016年6月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演,以近90%的上座率位列年度第一,成為2016年度票房冠軍之作。該舞臺劇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有熱門小說《三體》加持,當然,《三體》舞臺劇將當下全球領先的各種科技手段與優質的原創內容相結合,將燈光、影像、音效等多媒體形式與舞臺表演融為一體,也吸引大量年輕消費群體進入劇院。

作為製作方和出品方的Lotus Lee戲劇工作室創始人李童看來,雖然《三體》舞臺劇目前已經取得上億票房,但相比歐美熱門舞臺劇而言,還有很大差距。近年來,越來越多人看好中國舞臺劇產業前景,但行業依然存在大量希望用低成本劣質舞臺劇來賺快錢的公司,中國舞臺劇亟須變革。

中国舞台剧IP匮乏,“很多公司抱着赚一票就走的想法”

爆發前夜,資本追逐

據灼識測算,中國演出市場的經濟規模在2017年達到約500億人民幣,其中票房收入佔比約為36%,且預估2018年中國演出市場將保持約4.2%的增長。舞臺劇作為線下商業演出的重要門類,吸引了各個領域的關注,各界資本也紛紛將目光放到了舞臺劇上。

近年來,隨著演唱會、舞臺劇/音樂劇、話劇等現場娛樂消費內容作為消費者精神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七幕人生創始人兼CEO楊嘉敏認為,未來十年的中國包括音樂劇在內的舞臺劇市場至少是個百億級“新藍海”。舞臺劇在中國的演出市場份額佔比不足10%,但在日韓佔比均超過45%,在歐美國家佔比更是高達80%。

儘管演出行業在資金總量、機構數量、從業人員、演出方式、場次各方面都有大的進展,但就舞臺劇而言,我國尚處於探索階段。CIC灼識諮詢執行董事朱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舞臺劇由於其體驗門檻較高以及缺乏本土IP等原因,相較於目前國內如火如荼的電影市場,舞臺劇市場也顯得不溫不火。中國舞臺劇市場未來的發展主力還是在市場定位和培育層面,要想辦法吸引觀眾、留住觀眾、培養他們的觀劇習慣,逐漸在舞臺劇市場形成穩定的購買行為才能讓行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資深舞臺劇迷韓旭看來,國內舞臺劇缺乏良心之作,大都粗製濫造,缺乏歐美諸如《悲慘世界》、《貓》那樣的精品。

粗製濫造,短線市場

在國內,舞臺劇主要是指在劇院線,大演出環境諸如文旅景區上演的戲劇藝術,門檻較高,一般針對高端客戶消費的文化產品,然而目前缺乏精品是國內舞臺劇產業的最大痛點。

李童表示:“相比國外,國內雖然人口基數大,但舞臺劇的商業環境並不是很理想,舞臺劇一直蜷縮在狹窄的領域,能在行業內堅持數十年的創作團隊都是非常有情懷的,行業存在諸多痛點,受到消費者價格預期、單場超過80萬票房要跟地方劇院分賬等限制,國內舞臺劇票價均價在四五百元,營收和利潤都有較低天花板,而跟百老匯相比,國外觀眾對票價的接受度則高很多,三四百美元的票價很常見,我在百老匯還買過3000美元的舞臺劇門票。”

為何國內觀眾對門票價格接受度較低?“這背後固然與國內消費者消費能力有關,但同時也與國內舞臺劇水平有關,由於舞臺劇市場長期充斥著粗製濫造的作品,很多製作公司抱著賺一票就走的想法,缺乏長線運營思維。”李童表示。

受眾規模難以擴大一直困擾著舞臺劇產業。李童認為:“由於演出票採用的是預售模式,舞臺劇上演之前已經收回一定票房,等到觀眾真正走進劇院發現作品不盡如人意,製作方的收益早已落袋為安,大量觀眾就是被一批這樣的製作方一遍遍消費,很多新進入的消費者也因為看不到想要的內容而離場,因此國內舞臺劇的觀眾群體一直難以形成較大規模,很多製作方也就本著賺一票就走的態度去製作舞臺劇,嚴格控制成本投入,舞臺劇作品質量也就難以上去。”

朱悅認為,目前國內的舞臺劇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作品質量和運作規範兩方面。演出質量的提高首先要提高劇本質量。然而縱觀國內的舞臺劇市場,劇本奇缺的局面仍普遍存在,使國內自制的舞臺劇過度依賴於一些流行元素或是依靠明星的參演來吸引觀眾,而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和市場的篩選。此外,系統規範的管理制度和運作貫穿於演出製作過程,是舞臺演出成功的保障。目前國內舞臺劇演出工作中,管理機制不完善,演職人員分工不明確、不合理等問題影響了舞臺劇演出的效率和質量。

中国舞台剧IP匮乏,“很多公司抱着赚一票就走的想法”

打造精品,產業運作

與很多文體產業一樣,國內舞臺劇產業要崛起,首先要有足夠優質的內容,特別是打造出爆款,然而受制於市場環境、發展模式等,打造爆款風險很高。

對觀眾而言,觀看舞臺劇的選擇很多,上海掛牌劇院100多家,都在演出各類舞臺劇項目,不同於電影產業的分賬模式,影院經理需要承擔內容質量不高帶來的收益減少風險,而舞臺劇的劇院由於主要收取場地費,舞臺劇質量好壞並不影響劇院的收入,這也讓各類好的壞的舞臺劇都能走到市場。

其次,缺乏有效評價監管機制,很多舞臺劇雖然製作很差,依舊可賺一票走人,這背後就是行業缺乏有效評價和監管的機制。相比之下,很多優秀作品卻因為受眾被過度分散及投入過大,面臨巨大競爭壓力。

國內很多項目只能巡演,難以駐演,讓很多重型項目望而卻步。“近年來關注度很高的舞臺劇《戰馬》受制於20多車裝備,每一次巡演都要耗費大量搬運成本,所以該項目在巡演了幾個城市之後就暫停很長一段時間。”李童感嘆。

當然,行業並非沒有轉機。朱悅認為,針對目前國內舞臺劇所面臨的問題,首先是作品質量,亟須學習西方經驗。可以借鑑一些經典的舞臺劇作品,例如音樂劇《貓》,從1981年首次在倫敦西區公演開始風靡世界至今,全球總票房累計收入已超 30億美元,是連續巡迴演出時間最長的不朽佳作。此外,國內的舞臺劇也可學習西方成熟舞臺劇市場的運作體制,從前期的市場調查定位到製作演出的一系列的規範。在美國,製作人在投資之前,要做充分的市場調查,一部劇從籌劃到製作一般要兩年。而在目前,國內的舞臺劇市場還未認識到如此的前期市場調研的重要性,因此也沒有形成一個行業的規範性操作。

在打造IP方面,國內已經有較為成功的案例,如開心麻花就通過打造原創舞臺劇IP,進而輸出到影視等衍生產業獲得更高收益。2014年上海開心麻花成立,同一年,上海開心麻花在上海大中劇場演出喜劇舞臺劇71場;到2017年,在上海及長三角主要城市全年演出場次486場,平均上座率近70%,年觀演人數超過30萬人次。

中国舞台剧IP匮乏,“很多公司抱着赚一票就走的想法”

“從誕生那天起,開心麻花就把舞臺的聚光燈對準了普通百姓。都市小人物的慣常視角,反覆打磨、緊貼社會熱點的喜劇包袱,以及貫穿其中非說教的正能量情懷,這是觀眾眼中開心麻花擅長的‘套路’,也是讓普通百姓特別是都市年輕白領感同身受,迸發共鳴和由衷歡樂的創作初衷。正因為此,很多普通市民第一次走進劇場,逐漸變身為話劇、舞臺劇觀賞的常客。”上海開心麻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海剛指出。

談及與美國百老匯的不同,汪海剛坦言,舞臺劇內容需要千錘百煉,百老匯是一條產業鏈,除了有成熟的內容創造和商業模式,還有觀眾的認可。

“運作方會有一套數據來研究上座率和票房,一旦這些數據顯示一部作品不受歡迎則立馬調整。現在你所看到的長演不衰的舞臺劇都是經過市場檢驗,大量淘汰後的優勝者,比如《芝加哥》。舞臺劇與電影相比有穩定現金流的優勢,如果能成為優勝型舞臺劇,則能長期產生經濟效益。但首先得成為優勝劇。”汪海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美國百老匯街區背後有產業鏈支持,演藝人員的聚集、遊客的湧入、商業的支持。規範的商業模式能讓各方各司其職,從而培育出優秀的IP。目前國內舞臺劇產業合力還不夠,將來舞臺劇的商業模式發展需要將文化、商業、旅遊結合起來。”朱悅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