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趣史拾贝


丞,《说文解字》里这是样解释的:丞,翊也。有人注释说,翊是翼的意思,丞也可做承,也就是说丞是帮助,辅佐的意思。相,《说文解释》是这样解释,相,省视也。省视的意思是,仔细的察看。

那为什么要仔细的察看呢?因为在周朝春秋的时间,有很多祭祀或者宴会的礼仪,过于繁杂,很多天子或者诸侯对这些礼仪流程都比较不熟悉,为了避免出错,就需要一个很懂这些礼节的人在旁边观看。

这样,才能能够及时的提醒和纠正,这样的人叫做相礼,后来这个相礼者又更多的是主持这些礼节的人,或者高级助手,丞相合起来,那就是辅佐天子的重要大臣,他也要对天子的一些行为做出规劝。

宰,周朝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祭祀,而祭祀是需要宰牛的,那么这个宰牛的人地位自然是十分之高的,后来宰就有了主宰的意思,而宰相成为天子下的百官之长。

那我们再来说说丞相与宰相有什么区别?总的来说,宰相是通称,而丞相是某一个具体称呼,也就是说丞相一定是宰相,而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权力有大有小,丞相是比较高的那种。

那我们来看看古代的时候,宰相一般叫做什么。

先秦的时候,宰相,一般叫做相,或者太宰,令尹。

到了秦朝的时候,有左丞相与右丞相。

到了汉朝的时候,跟秦朝差不多,但是如果叫相国的话,那么地位是要高一些的,比如萧何萧相国,另外他的副手是御史大夫,也可以称之为宰相。

那后面能够称为宰相的有,尚书令,三公(各个时期的叫法不一样,比如有司徒,司空,太尉),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三阁三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总的来说,能与皇帝一起决策重大事件的,都可以称之为宰相,宰相可以有多个。


历史简单说


古代的“丞相”和“宰相”当然有区别!

一.丞相,是古代的官职,自春秋战国始,曾在不同朝代设置。

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帝王治理朝政,如战国七雄的秦丞相李斯,助秦王赢政扫六合天下,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登上始皇帝宝座,并协助制定法度,统一度量衡,创制通用篡文,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实为秦始皇治理国家的得力重臣,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又如,民间奉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神人也,“千古第一贤相”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助刘备成就帝业,刘备白帝城托孤,甚而言之“视阿斗无助,汝可取而代之”,可见诸葛丞相位高权重之至,且死后活生生把刘皇叔昭烈帝陵,演变成武侯祠!


二.宰相,只有极少数朝代如辽国为官职,多数称呼并不是官职,民间俗称类似丞相职务,是历朝不设丞相职务时,行使丞相职权官职的代称;

如唐、宋朝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行使丞相职权,俗称宰相;又如,明清时的内阁大学士,清中后期的军机处大臣,执丞相职权,亦习称宰相。


z山海


古代丞相和宰相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一、丞相是古代最高官职的名称,是个具体官职,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人,他拥有仅次皇帝的权力,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职,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

二、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宰是主宰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宰相是一种权力象征,对应到各个朝代有不同的官职都可以叫做宰相。

那么古代有哪些官职可以称之为宰相呢?

汉朝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位是百官之首,都可以称为宰相。到了东汉时期,刘秀设立尚书台,其长官尚书令就是隐形的宰相。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的长官就可以称为宰相,而尚书令统领六部,位高权重也是宰相,因唐太宗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后为了避讳不在设尚书令,所以尚书令的副手左仆射和右仆射就行使宰相之权。

宋代 设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东、西“二府”,两个机构的长官“同平章事”同和“枢密使”共同行使宰相权力。



元代 设中书省总理政务,其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但是长期虚位,是为名义上的宰相,在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是实际上的宰相,还有参知政事也行使宰相职权。

明代 实行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开会时坐中间,又称中堂大人,所以中堂又成了宰相的新称呼。

清代

清朝延续明代的内阁制,但权力归于军机处,所以在清朝只有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称的上是真正宰相,比如和珅(首席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张廷玉(保和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看史界


简而言之,“丞相”是一种官职,“宰相”是一种称谓。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秦国在相国(也称相邦)之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副手,秦朝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一职。汉承秦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吕产之后西汉只有丞相。至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

自西汉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二百余年间不设丞相,所以东汉绝大多数时间没有丞相这一官职,担负丞相职责的是司徒。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丞相,并由自己担任。后来的三国只有蜀设丞相,东晋初期设置过丞相一职。南北朝时期北朝较短时期设置过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两代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其行省也设丞相为地方官。明初设丞相,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丞相设置。

自战国时期设置丞相,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官职历史上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也均不同,如: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

顺便说一下相国,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战国时代多称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同时并存,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而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两个(左右丞相)。

秦国第一位相国是樛斿,最后一位相国是吕不韦。吕不韦被免后,嬴政认为相国权力过大,于是废除了相国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了相国,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朝第一个相国是韩信而非萧何。吕雉死后,其侄子吕产曾担任相国,自吕产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职务,东汉末年董卓自任相国。

后世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尊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赵燕云


宰相,一般是泛称,就是指百官之首,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官员。

丞相是正式官名。

比如,秦和西汉时期,丞相就是宰相。东汉分丞相职务为三公,就是因为丞相权力太大,对皇权形成了威胁。那么,东汉的大司徒,相当于政务院总理,大司空就是司法系统主官,大司马就是军事系统主官,三位都是宰相。

唐代继承了三省六部制,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尚书令分设尚书左右仆射后就是四名宰相。其中,中书令草诏,侍中审核,左右仆射执行。

明代废黜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形成皇帝直管六部九卿,就是皇帝+宰相。但皇帝能够处理完宰相那些行政事务吗?完全不可能。

所以,不管是明代内阁还是清代军机处,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实质上还是相当于唐宋中书省的功能,充当皇帝秘书处职责,负责初审奏折,附属处理意见(贴黄),皇帝同意(批红)后草诏,传递給执行机构。因此内阁的首辅次辅大学士,后期的军机处领班军机大臣实质也是宰相。而大学士+尚书,军机大臣+尚书,就是真宰相。


四川達州


说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宰相是一种泛称,是指百官之首,是一种权利象征。那哪些官职有宰相的权利,汉朝时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种都可以叫宰相!唐朝时的左仆射和右仆射就可以看成左丞相右丞相的,我们看电视剧里管和珅叫和中堂,因为自从明朝废除丞相,后面就没有丞相了,那清朝就沿袭内阁制,那一帮内阁大学士开会肯定有个最大的坐在中间,所以称呼他叫中堂,用中堂替代宰相称呼,是一种名誉上的荣耀,是没有实权的。所以用最简单的理解,宰相是官职最高者的统称,而丞相只是下面一种具体官职的名称罢了!


拾壹谈主


宰相是被宰了的丞相


FBI_Akon


丞相是一种职务,宰相是一种制度和职务,简单说就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