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衛戰中有些德軍被凍死,為什麼不及時空投冬裝或搶當地居民的棉衣呢?

旅途67689681


一、軍事戰略

1、希特勒原本計劃採用“閃電戰”,快速佔領莫斯科。

2、蘇聯利用國家地域廣闊的優勢,採用大縱深戰略,戰略性後撤,拉長德軍後勤補給線。同時實行“堅壁清野”政策,避免德軍以戰養戰。

二、突發事件

德軍在蘇聯陷入了僵持狀態。這一年,莫斯科的冬天來的比以往早了很多,也冷了很多。蘇聯人有主場優勢,但德軍適應不了這種寒冷天氣啊,戰場的天平開始向蘇聯傾斜。

三、德軍的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看起來好像有兩種:國內輸送;以戰養戰,掠奪當地人民。但這兩種方案實際都不可行。

1、國內輸送。希特勒原本制定的戰略就是快速佔領莫斯科,根本沒有考慮過冬的問題,現在考慮,已經晚了,上百萬大軍的過冬物資,不是想要就能有的,全國的工廠開足馬力生產,也要幾個月的時間。即使有過冬物資,配送也是個難題,空投的運輸量太少,還是要走陸運的,但後方鐵路多被游擊隊破壞,交通也不是太順暢。

2、以戰養戰,掠奪當地人民:蘇聯戰略性撤退及堅壁清野的政策,讓德軍在當地是得不到任何補充的,甚至連水井都被填埋或投毒了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時候,德軍真正可以選擇的其實只有撤退了,在短暫的猶豫之後,德軍撤退了。蘇聯乘機反攻,大破德軍。


師說歷史


並不是不空投,完全是不夠用,運輸機不夠用,棉衣不夠用,搶民眾德國人也想呀,可是服裝亂七八糟怎麼分辨敵我呢,他們在東線甚至從戰死的己方士兵上拿衣服,下面幾張就是例子,第一張貌似是初春拍的冬季死者,第二三張是斯大林格勒冬季死者





only嘿哈嘿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空投冬裝是不可能的。

參加莫斯科會戰的德軍接近100萬,分散在數百公里的地區戰鬥。

不要說當年的德軍,就算是今天的美軍,也沒有能夠通過空投軍醫來解決問題。

當時的容克戰術運輸機,也就是可以空投物資的飛機,通常載重量不多一二兩噸,最多幾噸而已。

大家知道冬裝又多重嗎?當年沒有今天的輕便羽絨服,冬裝是非常沉重的,一套都要幾十斤。

運輸機載重量,一次最多隻能空投幾十件,夠幹什麼用的?按照100萬德軍來計算,依靠空投完成冬裝補給,就要至少數萬架次,這是德軍絕對無法承受的。

即便到了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傾其所有進行空投和空運補給,一天也不過只有幾十架運輸機一百多噸的數量。

空投的冬裝,還不夠莫斯科的德軍塞牙縫的。

第二,搶當地居民的棉衣

當時其實已經搶了,搶的數量還不少。

朱可夫回憶:希特勒匪徒身上穿著從居民那裡搶來的禦寒衣服,腳上穿著簡陋的自制稻草套靴。

但是,居民的冬裝和軍用冬裝,還是有極大不同的。

大家以為蘇聯人真的不怕冷,沒事就在零下三四十度野外逗留?

當然不是這樣。

冬季絕大部分時間,蘇聯人都是在緩和的室內,很少外出。即便外出,他們也是嚴格控制時間,以避免凍傷。

但德軍不同,他們必須要進行長時間的野外行軍和作戰,必須依靠專業設計的軍用冬裝。

但德軍沒有,準備說不是沒有,而是希特勒沒有讓德軍在冬季作戰的準備。

所以,莫斯科戰爭的11月前,也就是德軍攻擊期間,其實莫斯科氣溫不是很低,絕大部分也就零下幾度,但仍然有大量德軍士兵凍傷甚至凍死,嚴重影響了戰鬥力和士氣。


相反,由於蘇芬戰爭(也叫冬季戰爭)的慘敗,蘇軍對冬季非常有經驗。舉一個例子,連蘇軍T34坦克的履帶,都是針對冬季雪地設計的,可以在積雪上高速行駛。

而德軍坦克在雪地,難以動彈,往往只能作為固定的炮塔使用。


朱可夫回憶:短皮大衣、氈靴、棉背心、防寒襯衣,所有這一切也都是武器!我們國家保證自己的戰土穿得很暖和。而德軍卻沒有過冬的準備。這是由於希特勒統帥部打算輕裝走遍俄國,計劃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就結束整個戰爭。


其實,天氣問題不是決定性因素,只是一個加分而已。德軍之所以沒有答應莫斯科會戰,完全是軍事戰略的失誤。他們讓蘇軍又充足時間做好防禦準備,並且被動的同蘇軍打了一場消耗戰,碰的頭破血流。


薩沙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首先是沒有地方搶棉衣。當德國對蘇聯悍然發動了戰爭之後,蘇聯就已經鐵心要和德國一直打下去。伴隨著德軍的攻勢,蘇聯採取了許多減緩其攻勢的行動,比如堅壁清野。在去往莫斯科的路上,很難看到蘇聯老百姓。然而就算看到蘇聯老百姓,德軍也很難從他們獲得物資,幾件棉衣也解決不了難題。蘇聯的做法與咱們抗日戰爭中堅壁清野的行為效果差不多。

其次是人數太多,空軍運力不足。在當時莫斯科前線,聚集著德軍上百萬的軍隊,一人兩件棉衣,就得需要幾百萬件棉衣。德國空軍巔峰時期運輸機達到了兩千架以上,按照這個數量,在短期內運輸幾百萬件棉衣也是很難完成。雖然德國運輸機數量不少,但是運輸機不可能全部用於棉衣運輸。這樣一來,靠運輸機去輸送棉衣基本不可能。

最後是後勤保障不到位。德軍統帥部其實也考慮過天氣原因,生產了一大批棉衣。因為德軍的後勤線太長了,棉衣運輸需要時間也長。在漫長的後勤線上,還經常有神出鬼沒的它國敵後游擊隊。後勤線也因此受到了阻塞,剿滅它們又特別的難。另外天氣原因也導致了道路不堪,運輸更加緩慢。這也就導致了棉衣運輸不上去,德軍官兵被大批凍死。


兵說


有網友問: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大批凍死,為什麼不及時空投冬裝,或搶當地居民的棉衣呢?德軍在1941年企圖迅速戰勝俄國,受到挫折,已經打得精疲力竭。

德軍佔領區,其間的寬闊空隙,德國守軍無法阻止蘇軍不斷進入滲透,德國空軍在冬季條件下,對那些多少孤立的據點城鎮長期空運物資,維持守軍的供應,終於大傷元氣。由於天氣不好,飛機事故率很高。

另一方面遇到好天氣,又不得不出動大量飛機來彌補物資供應的不足——有時候,一天要出動三百多架運輸機,向單單一個軍供應糧食等必需品。對整整一連串暴露的前進陣地盡力提供如此規模的空運,德國空軍的空運編制就遭到了破壞;把有經驗的空軍部隊撤往其他戰場,德國空軍在俄國前線就減少了戰鬥力。

凱塞林陸軍元帥指揮的第二航空隊自始至終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集團軍群的軍事行動。在此過程中,它的人員、物資損失慘重。凱塞林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俄國秋天多雨、濃霧,寒冷的惡劣氣候也對德國空軍不利。

在地面上蘇聯公路很快變成了一條條走上去發出吱咯吱咯響的寬闊的爛泥路,如膠似漆地粘到企圖通過的車輛上。人馬掙扎著前進,稀泥經常沒到膝蓋。人馬往往弄得精疲力竭,馬屍遍地。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境況也不佳。他們的車輛陷進泥淖,一直陷到車軸部分,動彈不得。

其結果,當然是造成補給奇缺。補給品不能按時運到。只有為數有限的補給品被空運進來。從周圍農村蒐羅來的大量拖拉機和輕便馬車被廣泛利用起來,千方百計地把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補給品運給前線部隊。補給分隊沒有足夠的燃料,部隊不得不從周圍田野裡挖掘馬鈴薯充飢。

在這一地區,並沒有多少蘇聯居民,這裡本來就人口稀少,再加上大量人員逃亡。想靠搶劫,是沒有多少機會的。而德國運輸機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也無法滿足,數十萬德軍的需求。

要想充分供應,德國在莫斯科周圍的近百萬軍隊,德軍需要在周邊修建至少上百座機場,並且保證有3000架以上的運輸機,還有超過十萬人的地勤和機務部隊。而且如果是實戰,德國還需要大量的護航戰機,並且對空投地域的蘇軍高炮部隊進行連續壓制,才可以。


深度軍事


希特勒對於德軍戰鬥力太過高估,盲目樂觀。打蘇聯他只計劃了六個星期,想要在冬天之前就結束這場戰役,所以壓根就沒有想到給德軍準備冬裝,也沒考慮過低溫對武器的影響。很不巧,那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來的更早一些。而這個時候德軍大多數還穿著夏裝和秋裝,厄運開始降臨了。

蘇聯自帶的天氣防禦系統真是幫了他們大忙,九月份連連陰雨,到處都是泥漿,德軍已經吃了不少苦,到了十月的時候氣溫陡然下降到零下30多度。德軍進攻的速度也漸漸放緩,大量德軍被凍傷、凍死。希特勒也想立刻空投冬裝啊,他立刻下令軍需部門生產300萬套棉大衣,只是時間太過倉促。加上當時波蘭為了屠殺猶太人,調用了大量火車;德軍進展太快,一邊修鐵路一邊還要防著游擊隊拆鐵路。德國後勤跟不上,只有很少量的棉衣送到了蘇聯前線。更可怕的是低溫對武器的破壞,坦克發動機被凍住,槍栓拉不開,就連炮兵的瞄準器都給凍住了,根本沒有辦法瞄準。

而這個時候的蘇聯軍人早早就穿上了大棉襖,蘇聯人本身就習慣了這種天寒地凍的環境,他們的大炮都套上了防寒套,槍上也抹上了潤滑油。莫斯科保衛戰之中,德軍傷亡58萬,十一萬士兵凍傷,凍死的有五萬人。

另外朱可夫在列寧格勒的堅守也讓德國的裝甲兵進退兩難,在列寧格勒浪費大量時間,推遲了莫斯科會戰計劃。德國之所以能在波蘭、法國順利開展閃擊戰,主要還是靠他們坦克軍。而朱可夫正是利用了裝甲部隊的缺陷,在莫斯科周邊的大公路、交通要道之上挖了很多戰壕。德軍的坦克軍進展十分緩慢,時間越拖越長,一直到了冬天。

那麼,為什麼德軍沒有就地掠奪當地人的物資呢?首先德國軍隊是有明令禁止軍人掠奪老百姓的物資的,而且當時蘇聯政府已經提前將莫斯科周邊的物資轉移,德軍就算迫於無奈去搶也沒有辦法。

當年在面對拿破崙的時候,蘇聯就曾經一把火燒了自己的首都莫斯科,拿破崙面對一片廢墟,根本談不上補充物資。同樣,這次蘇聯依舊使用了焦土抗戰,在德軍來之前就已經用火箭炮,摧毀了前沿陣地方圓六十公里的村莊和城市,哪怕當地居民流離失所,也不讓德軍拿到一絲一毫。


木劍溫不勝


第一,德軍沒有攻入莫斯科城,只有先頭部隊前進到距莫斯科36公里的地方,不存在搶居民棉衣的問題。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戰爭發起選在春夏之交,原想五個月的時間,分三條線主攻,全殲蘇軍300萬主力,時間夠了。事實上截止到11月,德軍已經殲滅蘇軍主力320萬人,原定目標已經實現。但事實的蘇軍正規部隊在380~420萬人左右,還有預備役,即德軍最初就低判了蘇軍實力。

原想入冬前結束戰爭,就沒準備冬季作戰軍需,最糟糕的是德軍裝甲機動部隊幾乎都是柴油動力的,夏季作戰風光無限,冬季幾乎都發動不著了,德軍反而成了單兵種部隊,優勢盡失(古德里安回憶錄)。

德軍在隆冬來臨趕製了一批棉衣,但小水大渴,無濟於事。尤其是汽油版戰車未投入之前,莫斯科戰役已經失敗。


落地的果子


使得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失敗的主因並不是沒有棉衣,而是缺乏槍械所需的防凍潤滑油。在莫斯科戰役裡,德軍總共投入兵力一百萬左右,德軍傷亡在三十萬人左右,其中包含凍傷11萬人凍死五萬人左右,但是導致其大規模凍死凍傷的原因是打敗仗了。

由於德軍總指揮部認為德軍能夠在十天之內攻破莫斯科,假如能夠按著德軍的預定作戰規劃攻佔莫斯科,那麼自然不會出現大規模凍死凍傷的情況。所以,不是沒法空投而是因早期時候沒有預料到準備不足。

確實是嚴寒改變了整個莫斯科戰局。由於莫斯科的冬天太冷了,德軍槍械缺乏在零下五六十度的保養潤滑油與操作經驗,德軍的槍械火炮出現大面積故障甚至炸膛,機槍變成燒火棍,這才是使得一百多萬德軍無法進攻並且戰敗的主因!

德軍進攻受阻使得莫斯科的冬天變得異常的寒冷,原本預計進入莫斯科城過冬的德國人不得不在冰天雪地裡露營,這時候沒有棉衣的問題才徹底暴露出來。但是比棉衣更要命的是取暖用的煤餅與食物彈藥,德國空軍在這個時候只能去運送這些東西了。棉衣什麼的依然顧及不上了。


優己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很高興能夠回答。

1941年10月,德軍對蘇聯首都莫斯科發起戰略進攻,總計動員了180萬軍隊。德軍原本以為可以速戰速決,就像之前拿下法國等國家一樣,不料與蘇軍在莫斯科城僵持不下。時間轉瞬就到了11月,莫斯科地區的氣溫下降到零下30多度。這樣的極寒天氣,德軍難以忍受,不僅人員大量被凍傷,而且武器裝備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在整個莫斯科會戰中,德軍因非戰鬥減員就達到了10多萬人。可想而知,此時的蘇聯首都到底有多寒冷。

先來看看德軍為什麼不空投冬裝來抵禦嚴寒。

按照德軍的軍工生產能力,短期內生產出上百萬件冬裝還是可以做到,難就難在將這些冬裝送到前線部隊官兵手上。德軍的主力運輸機為容克ju52,累計生產出4800多架。在莫斯科會戰時期,德軍擁有上千架運輸機。然而,這些運輸機不可能全部都投入莫斯科會戰之中,北線以及南線的德軍同樣需要運輸機的支援。另外,運輸機主要是為前線部隊運輸武器彈藥,畢竟這些才是最重要的東西。德軍也使用過運輸機給前線的部隊投送冬裝,但對於上百萬的德軍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再來看看德軍為什麼不搶當地居民的棉衣。

別忘了,德軍發動戰爭,是侵略方,蘇聯人非常憎恨。不是德軍不想搶當地居民的棉衣,而是居民沒有棉衣可以讓德軍去搶。當地居民多出的棉衣已經被蘇軍徵調充為軍用物資,大部分居民也陸續往後遷徙逃避戰亂。在德軍進攻的路線上,留下的當地居民並不是很多,根本無法以戰養戰。德軍龐大的中央集團軍群的物資都得依靠後方的交通運輸線進行補給。

在很多印象中,戰鬥民族似乎都非常抗寒,畢竟其所處地區屬於緯度高。事實上,莫斯科會戰中,蘇聯紅軍因凍傷減員的人數比德軍還要多。不可一世的德軍折戟沉沙莫斯科城下,寒冷天氣和缺乏棉衣並非導致其失敗的根本原因。意大利隊友的拖後腿,直接導致德國錯過發起莫斯科會戰的最佳時間。戰略上的失誤,德軍將領的盲目自大,加上戰前準備不夠充分,這才是失敗的關鍵所在。如果德軍將冬季作戰也考慮進去,或許莫斯科會戰還有一絲贏的可能。

參考文獻:

1.孫尉:《兵臨城下:莫斯科會戰1941》

2.張明月:《二戰莫斯科會戰》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只能說任何一個吹牛逼的都會被赤裸裸的打臉,日軍侵華時聲稱三個月拿下中國,結果淞滬會戰就幹了三個月;美國也說打完趕回家過聖誕節,結果連過年都沒回去,1941年9月,德國軍隊實施的“颱風”計劃,竟然說要在冬季來臨之前拿下莫斯科,雖說戰爭初期蘇聯軍隊損失慘重,到了11月的時候,蘇軍發起抵抗,德國預備隊也被耗盡,到了1942年,德軍在嚴寒的環境下損失慘重,凍死凍傷10萬餘人。

蘇聯軍隊最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有人會問,為什麼德軍當時不知道空投冬裝,再不濟就直接搶奪當地居民的棉衣也行。

首先:德軍補給過,當時德軍的進攻主力是中央集團軍群,總兵力大約有180萬人,有100萬人左右是集中在莫斯科地區的,德國的後勤部隊也進行了冬裝的補給,但是供不應求,少量的補給遠遠滿足不了百萬大軍的需求,再加上德國的計劃是在冬季來臨前完成,所以根本沒有準備太多的冬裝,面對補給不足,德國又不能再短時間製造出足夠的冬裝,補給的都是一些德國人民自行捐助的。

既然是臨時湊起來的,莫斯科前線的百萬大軍是有了這些冬裝,但是禦寒效果太差,再加上他們更需要棉被、帳篷,所以導致很多士兵在夜晚的時候不敢睡著,很多士兵因此凍傷,德軍也沒有想到莫斯科的天氣這麼寒冷,穿的靴子也不是冬季禦寒的靴子,大量士兵腳被凍傷,導致戰鬥力減弱。

其次:德軍沒有空投,首先考慮的不應該是空投,而是直接運輸,正因為德軍可以直接從陸地運輸過去,所以空投顯得有些多餘,空投風險大,只是德軍沒有大量的冬裝,還沒有準備防凍液,很多坦克大炮都失去了戰鬥力,蘇聯反倒準備充分。

最後:誰告訴你德軍沒有搶當地居民的棉衣?這是最基本的做法,就連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士兵的吃喝住行哪樣不是搶老百姓的,當時的德軍不僅僅搶了蘇聯居民的禦寒衣服,就連波蘭人民的也被搶走。

只是蘇聯已經做好了預防措施,很多居民早已經轉移,很多房子也都是空蕩蕩的,搶來的少數禦寒冬裝根本滿足不了需求,只能忍受寒冬。

德軍很多人將失敗歸結於俄羅斯嚴寒的冬季,他們說如果不是嚴寒的阻礙,1941年11月的時候德軍應該在喝慶功酒了,氣溫驟降讓士兵和武器的力量大打折扣。其實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真正的嚴寒是零下40度,但是這時已經是1941年12月15日了,要知道此時已經是蘇聯軍隊轉入反攻階段,大部分殘酷的莫斯科城下阻擊戰是在普通的冬日進行的,只能說天氣寒冷只是德軍失敗的其中一個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