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遊行潮”映射其治理困局

董一凡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

繼11月17日法國爆發反對馬克龍政府提高燃油稅的“黃馬甲”運動後,在歐洲多國掀起星火燎原式的連鎖反應。11月30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出現數百名身著黃背心的示威者,反對政府稅收政策;12月8日荷蘭鹿特丹市幾百名身穿黃馬甲的群眾走上街頭抗議,約100餘名抗議者聚集在海牙的荷蘭議會大廈外,抗議政府高稅收;12月15日,約1.7萬人走上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街頭參加反政府遊行活動,抗議政府移民政策並要求縮減工時、取消緊縮措施;12月16日,比利時民眾再次上街示威,抗議政府簽署聯合國《移民問題全球契約》。一時間法國“黃馬甲”運動的多米諾效應,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民眾對低稅收、高福利的普遍訴求是歐洲集中爆發多場抗議的最直接原因。法國、比利時等國的抗議運動源於政府提高燃油稅以及長期以來的高稅收體制。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歐洲的稅收佔GDP比重有所上升,法國以48.4%高居榜首,比利時47.3%緊隨其後。在工資水平沒有上漲的前提條件下,高稅收對大多是民眾來說意味著生活成本的提高,觸及了民眾的基本利益。

從民眾認知來看,政府的財政措施不僅加劇本國人的生活困境,而且在用國民的腰包補貼外來者。當民眾在為福利制度繳納高額稅款的同時,奧地利、比利時等政府卻敞開大門歡迎難民,兩國政府執意簽署聯合國《移民問題全球契約》,承諾“支持適當接納難民”,並“加強接納能力”。在民眾看來,難民的湧入不僅會搶佔他們的工作、使得高福利制度的公共產品被更多外來戶佔有,而且政府的財政資源也會更多向難民傾斜。無論是政府的高稅收還是難民政策,最終都是民眾來買單,使得他們的不滿被徹底激發。因而當“黃馬甲”運動在巴黎掀起一波巨浪,並迫使馬克龍政府在燃油稅、最低工資等一系列政策上妥協時,毫無例外也對其他國家的民眾起到了示範和激勵作用,長期積壓的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因此而迸發。

從深層次看,反政府遊行既是近年來民粹主義在歐洲興起的一種表現,反過來也推動民粹主義在歐洲發展。自2008年金融危機、2015年難民危機以來,歐洲多國國內政治、社會問題頻繁爆發,民粹主義迅速抓住機遇,湧向各國政治舞臺的中間地帶,把民眾的不安全、不滿意、不高興情緒煽動到極致。雖然最先爆發的法國“黃馬甲”運動是由網絡自發組織起來的,背後並沒有政黨或政治組織在運作,但是隨著這波反政府運動在歐洲不斷髮酵,不少民粹政黨和勢力也樂見並助推其進一步蔓延。法國黃馬甲運動剛剛爆發,極右翼政黨“民族陣線”領導人勒龐便在網上發聲支持並鼓勵民眾繼續遊行,甚至鼓吹“除了解散國民議會,沒有任何解決辦法”,把民眾的怒火從社會訴求引向政治層面。比利時具有民粹主義傾向的弗拉芒利益黨更直接組織民眾遊行反對政府簽署《移民問題全球契約》。民粹主義在此次反政府遊行中最顯著的特點是整合了“仇富”的極左翼與“排外”的極右翼民粹勢力的力量,把左、右對立的政治分化變成了精英階層與普通民眾的對立,使得主流政黨政治家與普通選民距離越來越遠。

然而,歐洲經濟持續低迷,西方治理模式失靈是這次大規模反政府遊行的根本原因。一段時間以來,不少歐洲國家未完全從經濟危機中恢復過來,仍受失業率高企、經濟形勢不穩定等問題困擾,主流政黨和政府既希望通過改革實現改變,但又跳不出西方制度發展的基本邏輯,出現不改革上不了臺,一改革必然招致反對的怪象。西方治理模式在來勢洶洶的民粹主義面前絲毫沒有招架之力。

不久前剛結束的歐盟冬季峰會上,此前被政策界討論頗多的難民政策改革、歐元區改革問題上成果有限,南北歐和東西歐之間的分歧依舊難以彌合,寄希望於在明年5月歐洲議會前凝聚更多親歐盟力量的主流政治家鎩羽而歸,改革舉步維艱。歐洲多國爆發的抗議遊行若繼續蔓延,將進一步壯大民粹主義力量。而即將迎來選舉的歐洲議會及部分歐洲國家料將被民粹主義裹挾,使得歐洲大陸的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責任編輯:唐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