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mg帅
这样评价起来,要说的太多了,就讲《大明王朝1566》中的主线“改稻为桑”吧,看看嘉靖帝在第一次会议上的表现,就明白什么叫帝王之术?
前一个回答也是关于大明王朝的,讲到充满火药味的御前财政会议,终于进入到了下半段,而嘉靖帝也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作为深谙帝王之术的嘉靖帝,一出场就镇住了在场的各位,尤其提出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理论,更是把他的帝王之术展现地淋漓尽致,也是这次会议最终能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束缚。
那么随后严嵩提出的“改稻为桑”的国策,到底是在什么前提下提出来,又为何在后面会掀起天大的风浪?
一、
面对严世藩的生活作风问题,嘉靖帝点到为止,并没有深追,弄得高拱一脸的疑惑,难道娶了九房姨太太就这样过去了?
显然,嘉靖帝并不理会众人的神情,把双方的争论定性为吵架,该吵还得吵,吵的越凶,朕越高兴:
严嵩先是肯定了张居正“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观点,提到嘉靖三十六年就说过要修路,结果没修,导致现在运木材得海运,这才导致了成本高。所以,内阁批的建设项目导致了亏空,根本原因就在于之前批的建设项目太少,拉不动经济,所以才亏空了,这就是凡事没有预的原因啊。
联想到现在,针对财政赤字,这个理论持有者还是大有人在的!
朝廷当时就议过,为什么最终没通过呢?这非常值得思考,连嘉靖帝都瞪大了双眼:
严嵩继续发话,今年的财政预算,内阁下去要好好议议……
这个手段相当高明,不仅让去年自己造成的亏空变得合法化,还把责任推到了别人头上,高,实在是高!
果然,嘉靖帝听明白了,打断严嵩的话,反问张居正:
二、
张居正莫名其妙地就替严嵩一党做了帮手,自己说出的话,自己还得圆回去啊。
如果不赞同,那么一会儿提到的拨款给戚继光练兵的钱,就没戏了。如果赞同,好,这下去年的烂账,不仅全部报了,还默认徐阶、高拱和自己成了造成亏空的元凶。
张居正为了给戚继光练兵能拨钱,于是冠冕堂皇的举郑和下西洋的例子,意思是说如果不拨钱,海上贸易没法做啊。
这里插入一下,虽然嘉靖帝夸张居正算账算的好,其实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账算的并不对。由于明朝前期颁布荒唐的禁海令,导致沿海地区的百姓极其贫困。其实这条政令表面上是只有朝廷可以做贸易,是保障财政收入的。其实,很少有人仔细的算过账,这样做,反而降低了国库收入。
没等张居正话说完,严嵩突然萌生了一个好点子,马上抢过了话题,说这件事他跟张居正商议过。
此时的张居正,估计想啃死严阁老的心都有了,眼睛透露出惊慌,严嵩这只老狐狸又要搞什么鬼?可惜没办法,自己这场战斗是完败啊……
本来张居正是想让朝廷把钱花到刀刃上,举了倭寇的例子,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兵部筹钱,结果严阁老成功的歪曲了他的意思,还毫无漏洞:
严嵩这一算账,嘉靖帝高兴不已,花钱的事他不怎么关心,怎么赚钱他最兴奋!
现在很多企业也有这个问题,老板最喜欢听赚钱的话,最不喜欢动不动就讲必须投资的事。但凡一个主意出来,从来不算算成本,只盯着利润不放,岂不是这件事八字还没一撇呢。
有点像现在的拉赞助,先给花一张大大的饼,岂不知连小麦都没种呢,哪里来的面粉?
三、
这下子嘉靖帝跟严嵩两个人沉浸在赚钱的喜悦中,拔不出来了,根本不在乎张居正等人的表情。
嘉靖帝自己都提出问题来了:
“关键是蚕丝,如何增加桑田,多产蚕丝。”
大家记住,其实这个国策,是在嘉靖帝嘴里出来的,其余人也不过是引导而已,由此可见严嵩跟嘉靖帝的默契程度之高,令人佩服!
张居正等人听到“内阁的意思是”时,各个脸都绿了,就这样他们就被严嵩一个人代表了……
现在情况变成了,嘉靖帝示意严嵩,严嵩捆绑上整个内阁,于是“改稻为桑”的国策就此诞生。
至于老百姓愿不愿意,有没有粮食吃?
清流官员们都能被代表,更何况老百姓呢?这件事,好像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过:
至此,“改稻为桑”的国策算是定了,自始至终清流一党就没插上一句话。
而浙江的“改稻为桑”,像不像当今的世界格局?
放弃某个产业,重点发展单一品种(比如户方),最后被卡脖子的是谁?之前说的好听,粮食外省给调,等真到了需要粮食的时候,各种条件都来了,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
嘉靖帝不愧是帝王,为了安抚清流们被代表的痛苦:
四、
嘉靖四十一年全国普查人口差不多六千三百多万,江浙地区是人口大省,明末清初的时候浙江总人口从2200万降到600万。按此推算,一项普及近千万人口的“改稻为桑”国策,竟然不做下调研,不问问老百姓同意不同意,甚至连直浙总督胡宗宪都不问一下,就定了?
到底是谁定的?
嘉靖帝吗?
显然不是他,整个会议全程,除了他敲了几下铜罄以外,就拍板了两件事,一件是:
另外一件则是最开始清流一派和严嵩一派的争斗焦点,周云逸一案了……
末了嘉靖帝不忘加上最后一句:
“由大内出!”
就这样,第一集一出场就把嘉靖帝的帝王之术刻画地淋漓尽致,罪过都是别人的,圣明都是皇上的。不管是不增税赋,还是自掏腰包安抚周云逸一家,让所有人都感激皇上有德,就跟最开始吕芳面对下雪时说的话一样:
“皇上,有德啊!”
整场争斗,除去周云逸的事,清流一派想的是少开工程,减少贪污;嘉靖帝想的是别少朕的钱,宫殿该修还得修,道观该建还得建;严嵩一派则考虑去哪弄钱,最好弄钱来的同时,既充实了国库,又填饱了自己腰包。
整个会议大家可能觉得清流是正派,其实不久后的将来,他们心中想的却是利用浙江的乱,而搞垮严党,连李妃都看不下去,问他们,谁心中装的才是百姓?
嘉靖帝开门的那一刻,也预示了暴风雪就要来了,而他,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至于其他人,那不是皇上该考虑的事情!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是中国历史上相当复杂,相当奇葩,相当刚愎,相当冷漠,相当不食人间烟火,相当具有争议的皇帝。他肯定不是明主,圣人,但是也绝对不是昏君,暴君。
他的特点,可以被集中归纳为——
天资极端聪慧,能力极端强悍,性格极端狡猾。而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对权力的在意,把控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而对偌大一个国家,可谓是玩弄于股掌之中,想治,则治得很好,想乱,大家也没法把他怎么样。想放,可以搞得吏治败坏,想收,却是秋风扫落叶。
作为皇帝,他的个人生涯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本不是太子,却做了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驾崩,无子嗣,所以大臣们根据《皇明祖训》寻找继承人,武宗唯一弟弟朱厚炜早年夭折,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辈,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无后,四弟兴王朱祐杬已薨,长子朱厚熙已薨,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次子朱厚熜就这么突然成为了皇位继承人。
本是受首辅杨廷和的恩遇做了皇帝,结果上台就搞了个“大礼议”,把自己恩人废了,小小年纪就从老东西的摆设变成了庞大帝国真正说一不二的主人。
执政早期非常勤政,政绩显著,国家出现中兴。
执政后期,迷信道教,长期不上朝,却从来不受任何人蛊惑,欺骗,摆布,让各派势力相互钳制,角逐,自己永远保持绝对权威,“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按照《明世宗实录》的评价,虽然十多年不见朝臣,却能够做到“大张弛、大封拜、大诛赏,皆出独断,至不可测度。”
纵容严党,造成专权,导致吏治败坏,先后经历山东矿工起义、陈卿起义、蔡伯贯起义、浙赣矿工起义、李亚元起义、赖清规起义,以及大同兵变,辽东兵变、振武营兵变,东南地区还因为禁海政策导致倭寇之乱。虽然如此,他却运用胡宗宪、戚继光平倭,为继承人留下了能力极强的依靠——张居正,而张居正改革,让明朝这个本该没落的封建帝国又苟延残喘了若干年。
虽然纵容权奸,却能够分清是非,面对海瑞的《治安疏》,颜面扫地,却最终没有处死海瑞。
总的来说,朱厚熜这皇帝的一生,简直是任性之极,逍遥自在,无法无天,却没有被宫变,内乱赶下台,国家也没有经济崩溃或遭遇侵略垮台。或许对他影响最大的事,只有两件。
第一件是继位。这个早年远离权力核心,和皇权没有一点关系的少年很早就经历了世态炎凉,所以非常现实,他见识了所谓的清流,君子们的专横和执拗,所以从来不按照黑白善恶来判断是非,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只相信自己。
第二件就是“壬寅宫变”,因为虐待宫女,被宫女联合起来刺杀,险些丧命,从此非常多疑。
嘉靖一朝,名臣特别多,比如杨廷和、夏言、杨一清、徐阶,武将特别多,比如俞大猷、胡宗宪、戚继光、李成梁,连太监都是很守规矩的,比如黄锦、孙洪、毕云等。不得不说,大家都比较怕这个人精皇帝,君子也好,小人也好,圣贤也好,凡愚也好,都拿他没多少办法,乖乖顺从。
从这一点上讲,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陈宝国老师出演的嘉靖是非常精辟的。可以说这个角色,只有陈宝国老师来诠释最为合适。
陈宝国老师出演的几个比较精辟的角色都是从小非常有才华,天资聪慧,但是受到强势父母的压制,后来比较叛逆,多疑,刚愎的成功人士。比如《大宅门》中的白景琦,《汉武大帝》中的刘彻。
《大明王朝1566》一开始,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嘉靖躲在帘子后面听内阁和司礼监报账,一个表情已经勾勒出这个人的性格——
对儿子的嫌弃和不在意,对孙子的喜爱,以及教育孙子谁都别信——
偷看了案卷,却要把各派势力召集起来为自己作证,表示自己没看,却猜到了——
以及对吕芳的信任,保护,成全——
可以说,陈宝国老师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饰演的嘉靖皇帝,应该是艺术价值最高,也相当忠于史实的嘉靖。
HannibalLecter
这部剧我是完完整整的看完的。这部剧是2007在湖南播放的,但是收视遇冷,就被下架了。好在2017年要开始重播,对明粉的来说,也是可喜可贺的事。
就剧论剧来说,这部剧不亚于2015年的《琅琊榜》,豆瓣评分历史第二,排名第一的是《走向共和》。说这些的原因就是我想表明我的态度,这部剧真心真的看。
好,我们来说这部剧的嘉靖皇帝,第一次出现是在年度会议中,我们先来看他的着装,披头散发,穿这道家的衣服,外加有点神经质,跑来跑去,有几分道家的风范。这场会议可以说,把官场的那些事演绎的活灵活现,比如说严世藩的仗势欺人,高供,张居正的临威不屈,以及御礼监的和稀泥......
作为皇帝,他自然是清楚的。这位皇帝属于小事不管,大事抓的很紧的事,我们可以从这几点看出:财政大权,每次财政结算的时候,剧中都会出现一大波太监在连日熬夜拨打算盘对帐。第二个是皇权,在恰当的时候把严嵩,严世藩逐出内阁。当感觉自己的御礼太监对他有所欺骗时,二话不说就罢官归乡了......
作为皇帝,权衡之术是必修之课,当时朝廷分为三派,一派是御礼监,一派是严党,一派是儿子,相互制约,相互权衡,当需要国银的时候,就提拔严嵩这一派,当自己将要死去的时候,开始为自己儿子考虑,总之一句话,不理朝政,大权却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最让我感动的一点,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在最后一节的时候,三室同堂,威严在朝堂上坐着,告诉海瑞这才是山,这也是嘉靖帝十年之后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龙袍。同时嘉靖没有杀海瑞,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笔财富......
大概我的感受就是这些,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成都全攻略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存在傲慢与偏见。不管是明朝历史上的嘉靖帝,还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帝,都是特别厉害的人物。不论是修炼,还是治国;不论是对道家文化的熟悉,还是对权术的运用,真的是面面俱到,登峰造极。
嘉靖在用人方面是不含糊的,20多年不上朝,稳稳掌控全局。手下大臣谁能干事,谁能做什么事,他盘算的一清二楚。胡汝贞虽跟严嵩利益集团有瓜葛,但他有统帅之才,那便去东南抗倭。赵贞吉尽管是裕王府人,但他有宰辅之才,那就当户部尚书。能臣良将各谋其位,明朝纵然内忧外患,在嘉靖帝的权谋平衡下,竟是迈过了层层坎,道道关。
当然,再坏的人都有人说他好,再好的人也有人诋毁他坏。有人说嘉靖皇帝表面上无为而治,把所有事情交给严嵩等内阁;幕后却通过司礼太监把控朱批,大权独揽。平日里满口都是为老百姓着想,皇恩浩荡;暗地里却满布东厂的眼线,亲生儿子也不放过,到处都是密探,对臣下没有一点信任。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气数,修道的嘉靖皇帝把大明朝折腾的一穷二白时候,终于遇到了一个比他还要奇葩,一身正气刚直的臣子海瑞!那隐藏了20多年的面目,就这么暴露在了天下人面前。欢迎关注,共同交流
历史人物那点事
《大明王朝1566》剧情借用明朝嘉靖晚年和人名,杂糅古今君臣治乱兴衰故事,选用改稻为桑和东南剿倭两大国事铺陈展开。一些内容包括所谓改稻为桑国策、师承关系、所任官职与史实有出入。这里,评价对象是电视剧中的角色。
嘉靖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 强大 - 嘉靖皇帝毫无疑问是有能力、有权力的。极聪明,洞察人心,有锦衣卫监察百官,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如炬神目,对权术的把控称得上是炉火纯青,内阁(严党、太子党)、司礼监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唯有内心强大的基层小吏海瑞,敢于以圣人之言挑战极峰,令嘉靖束手,不敢应战。
- 自私 - 为了修道,一次就挪用国库年预算2成修道观,却不主动开口,让内阁扛雷,国库亏空后又拆东墙补西墙,一次谈话间就弄出个改稻为桑国策,险些酿成民变,最终亏空也没补上。史书形容商纣、金海陵王“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嘉靖也不差。坐拥至尊权力,又沉迷于修道,自觉是神仙下凡,沉迷仙道者通常藐视人间的烟火气,世俗的需求难入仙家法眼,不仅不能体恤百姓,也没有多少家庭常情。偶一高兴便慷国库之慨赏下10万匹丝绸。私欲第一,然后是朱家皇统,黎民百姓什么的说说漂亮话而已。
- 有底线 - 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虽然祸害国家,大厦终究未倒在自己手里,军事上的支持没有儿戏,嘴上的漂亮话坚持说着,没有破罐破摔说我就是暴君怎么着?视内阁如奴才,但杀戮不多。绝少亲情,严厉监控儿子,但终能相安无事。最后,修道长生无望,快死开始关心家天下传承,谈不上亲近,较好的履行了交接职责。纠结于是否杀海瑞,最后自欺欺人的放了。
- 可怜 - 皇帝也有弱点,一样被玩弄欺瞒。臣子、奴才们看破了他的本心和伎俩,自有对策,欺上瞒下。因为利益、恐惧而来,也因之而去有。
嘉靖的绩效考评成绩
嘉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至高皇权的一个代表。嘉靖个人修行是道家,求长生久视。老子道德经常在嘴边,时常摘选字句用作旨意让臣下猜谜,但治国驭下用的是法家。就皇帝这个岗位,嘉靖任职45年,按传统史观的考核标准,肯定不是明君,但感觉似乎离暴君、昏君还差点儿。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对于“帝王”这个玩意儿是很不感冒的。在《明夷待访录》的首篇《原君》一章中,他旗帜鲜明地称呼尧舜禹“三代”以下的帝王为“寇雠”和“独夫”,痛快淋漓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如何解决君王之害?
海瑞和黄宗羲都是用圣人之言,做道德说教。 但是,在限制皇权这个问题上,单单依靠所谓的“道德”是绝对不行的。帝王本身之所以很容易成为“独夫民贼”,重点并不在帝王一人的道德上面,而在于这个“批量制造独夫民贼”的体制身上面。举凡帝王,其皇位的获得只有两条路径:一个是靠武力强夺,二是直接从父兄等家族内部继承。因此,任何一个封建帝王都不会真的把亿万苍生当回事。在他们眼里,所谓人民不过是些被自己“牧”的“民”,这些人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献出民脂民膏供养自己。自然,封建帝王也会说“爱民”,有时甚至“发自内心”,但其实那不过是希望百姓坐稳奴隶的位子,以便让他们的子子孙孙能够永远享受黄宗羲所说的君临天下的“花息”。可以想见的是,在这样的专制体制下,封建帝王是不可能不成为人民的公敌的,如同至尊魔戒的诅咒,绝对的权力必然带来绝对的腐败,人皆如此。 要真正地解决“君王之害”,权力应当受到监管,应当被关进笼子里,诚哉斯言!
如果能时空穿越,海瑞听到上面这番话不知会作何感想?
乌泡子
先说总论,嘉靖是一位绝顶的权术大师,也是一位不称职的皇帝,更是一位悲剧的皇帝。
1 韩非子的帝王之术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最后一位大师韩非子曾将法家治国要义概括为法、术、势三点。
法即国家法律制度、刑罚赏善,术即君主权谋、御下之道,势即君主权威和国家权力。
简言之,韩非推崇的治国模式是,一位精通权谋与治国的君主,通过笼络人心、掌控臣下、明断赏罚,确立自身权威的神圣,从而推行国家法律制度,最终实现国家法治与强盛。
帝王御下之道,首在平衡。只有大臣间争斗不休,而且斗的势均力敌,君主才可以居中仲裁、稳坐钓鱼台,如果大臣里出现了一党独大,君主就有大权旁落的危险。
2 嘉靖的帝王术
嘉靖无疑是一个精通帝王之术的皇帝。
查抄沈一石家产,却查出了浙江官场二十年贪墨罪行,首当其冲的就是严世蕃的门人郑泌昌和何茂才。
严世蕃受牵连,被踢出内阁,理所应当。高拱、张居正也被踢出内阁,就耐人寻味了。
大明王朝1566 剧照
大明王朝1566剧照
看嘉靖的系列部署,严嵩仍然是首辅,却明确强调徐阶实领其事,用今天的话说,这是副职主持常务工作、干正职的事情,对严嵩来说,这是惩戒与警告。
此时严世蕃被踢出内阁,内阁里徐党人数占优,很容易加快徐党倒严的步伐。为此,高拱、张居正也只能被踢出内阁。
而让处于中间派的老好人李春芳、陈以勤入阁,就避免出现两党斗争升级、局势失控的危险,朝廷大局仍然可以平衡。
嘉靖让徐阶宣旨 剧照
甚至嘉靖让徐阶传旨,也不乏嘉靖对徐党的分化意图,从后面的剧情看,徐、高、张三人之间随着严嵩一党逐渐垮台,也渐渐生出了矛盾和猜忌。嘉靖甚至为后来的隆庆都准备好了新的平衡体系,无非是从严徐之争变成徐、高、张之争而已。
3 嘉靖的心得
全剧开篇和结尾,嘉靖的帝王心得都明确说出来了。
剧开篇严党、徐党在小朝会上互相攻讦,局势失控之际,嘉靖道长出来了,对两边都好言安抚、各赏五十大洋。
严世蕃骂高拱、张居正是奸臣,嘉靖轻描淡写地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们有些人是云有些人是水,只是干的事情不同而已,都是忠臣,没有奸臣”。
全剧最后,面对不开窍的儿子,嘉靖终于将毕生心得说出,所谓忠臣、奸臣,只是长江、黄河之分,长江水清、能灌溉两岸数省田地,黄河也可以,长江能肆虐各省,黄河也可以。最重要的是,黄河泛滥了要治理,长江泛滥了也要治理。
由此可见,嘉靖深谙帝王术精髓,大臣没有所谓忠奸之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大明王朝1566 剧照
4 聪明反被聪明误
但是,很可惜,这位聪明绝顶的皇帝,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聪明才智用在了权术上,对治国却不甚上心。
嘉靖沉浸在他的权谋游戏世界,一直以来,他都充当了最后的裁判,从杨廷和到杨一淸,从张璁到夏言,从严嵩到徐阶,嘉靖乐此不疲地玩弄着君臣游戏,一旦有人犯错、失去游戏资格就被剔除出局,新入局的人再接着陪嘉靖玩。
只是嘉靖治理下的大明王朝,国事却一误再误。流民遍地不说,天子脚下也能饿死冻死数千灾民,官场贪墨横行,国家财政崩溃,京官、士兵俸禄都捉襟见肘,内阁却只能曲意逢迎嘉靖修建道观宫殿。
毫不夸张地说,大明王朝已经到了糜烂地步。
5 嘉靖的悲剧
事实上,严嵩也好,徐阶也好,乃至吕芳,对嘉靖这套把戏又有什么不清楚的呢?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谁不知道谁啊?
嘉靖自以为是棋高一着,俯瞰众生,只不过是众人不敢说破而已。
但皇帝的新衣还是终于等到了不怕死的海瑞来说出,“盖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
天下人不鸟你很久了!
大明王朝1566剧照
大明王朝1566剧照
大明王朝1566剧照
被海瑞这么一骂,嘉靖终于从游戏的快感中走出,他愤怒地让百官审判海瑞,看到的却是百官、黄锦还有自己的儿子孙子都在为海瑞说话、想方设法保全海瑞。
此时此刻,嘉靖切身体会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原来这只是一场戏,所有人都在陪我唱戏!
天资绝伦、曾经被寄予中兴大明厚望的嘉靖唱了一辈子戏,却只能带着遗憾与悔恨谢幕,这是他的悲剧,更是大明朝的悲剧。
徐文看社会
以下一切内容均基于电视剧分析,和明史无关——事实上电视剧本身和明史,也没多大关系,我们大可以将它当成一部架空电视剧。
嘉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在宫中修道二十多年,靠着只言片语即可裁决朝政,平衡党争,威压裕王,继续自己的修道事业,一个蠢人是做不了的——二十天就能被人搞的晕头转向。
嘉靖这么聪明,为什么大明变成了这步田地呢?嘉靖一朝,文武官员并不是无才,有严嵩徐阶两个聪明人,有胡宗宪赵贞吉这样的一方大员,有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将领。
根本原因,就在于嘉靖的私心。说来可笑。严党的倒台,居然是因为嘉靖得知盐税里该分给他的钱少了一百万。如果不是这样,严党还会继续横行下去。而严党倒台以后的政局,也没有丝毫的好转,徐阶不得不继续配合嘉靖搜刮钱财修宫殿修道。
所以,大明朝变成这样子,罪魁祸首就是嘉靖。
直江信纲
拍的很好,形象貌似很正面,似乎有为嘉靖翻案的意思,网络里大部分也是这种声音,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的去发觉,去结合一下正史会发现给他一个昏君的评价也不为过。嘉靖皇帝十五岁登基,在位四十五年,前期表现是很好的,海瑞的治安疏里也说了。如果说他决定聪明是肯定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聪明劲儿没用到治国上,大部分用于耍弄权术和私欲上了。他刚登基就一手导演了“大礼议”事件。此事持续多年,最后他成功地将他的亲生父亲追封为皇帝。这显示了他的铁腕手段,但这事他做的不厚道,有私心。嘉靖本无资格做皇帝,全因他堂兄武宗无子,也没有其它亲兄弟。所以选择了嘉靖,他本应先奉孝宗为皇考,也就是先过继给孝宗才具备继位资格,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这样置孝宗于何地?另外他宠信奸臣严嵩,明知严嵩祸国,但为一己私欲,却重用严党多年,虽然严嵩也是他制衡朝政的工具,但如他真是英明君主,则应行仁政,而不是靠权术治国。
用真名吧
里面没有沈墨.沈拙言,我看的一定是假电视剧,假的嘉靖,假的明朝,假的故事。嗯嗯,一定是这样的。
想发财做棺材
《大明王朝1566》一共四十六集。
全剧的一个核心,是讨论制度与人性。
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从1集到32集,是严党与清流的殊死对决。
第二部分从33集到46集,是皇权与民权的激烈拉锯。
四件大事缀连剧情,分别是“改稻为桑”、“织造局买田”、“六必居题词”、“海瑞上疏”。
前两件事组成第一部分,后两件事组成第二部分。
两个主角,嘉靖与海瑞,站在两个端点。其余所有政治人物,都夹在嘉靖与海瑞中间。嘉靖中心,可以称作庙堂之高;海瑞中心,可以称作江湖之远。
第一部分里,他们相继出场,都发挥着扭转整个事件的作用,可是对于严党和清流,他们都是客观一方。
第二部分里,他们开始决斗,从一开始通过中间的内阁、司礼监接触,到最后终于正面对决,他们都是主观一方。
由此开来,连接万方。
再先说几个我觉得很有必要的点。
首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历史架空剧,如果对嘉靖一朝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自然更有利于看这部剧,因为里面的大部分人物性格基本是属实的,至少符合一般历史爱好者心目中他们的形象。但同时要明确一点,就是这部剧不是讲历史的,改稻为桑就是子虚乌有之事,所以不要把这部剧和历史对照,这样做一定会陷入误区。
其次,这部剧里,以嘉靖为中心轴的庙堂之高可以大致分成三个派系,严党、清流和司礼监。
比如:
1、司礼监内陈洪久有异心,这个大家都知道了。
2、徐高张不是铁板一块,非得凑到一起说都不如说徐赵张,高拱跟徐阶、张居正一直都有间隙。而在剧情末期也可以察觉到,张居正比起徐阶,更靠近裕王。
3、严嵩固然是严党领袖,而且他贪污腐败,也纵容手下贪污腐败。但是,他和严世蕃虽为父子,却绝非父子同体。严世蕃有很多事都是瞒着严嵩干的,如果不是这样,严党也倒不了。
3、裕王的政治立场是坚决抵制严党、与司礼监保持距离、靠近清流。请注意,裕王绝不是清流一党。换句话说,清流可以叫清流,而绝不是裕王党,因为根本就没有裕王党。裕王的政治伙伴只有一个人,就是李王妃。
4、嘉靖本人,固然不属于任何一党。但所有人都是嘉靖党。他们都会从各自出发不遗余力的向嘉靖帝效忠,他们所有人的出发点都必须也只能是为了皇帝,谁也不能给皇帝抹黑,让皇帝生气。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海瑞。但海瑞也不是不为了皇帝,而是为皇帝,但更为百姓,也为江山社稷。
以上四点已经够乱了,这些还没算上以海瑞为中心轴的江湖之远
最后,
归纳海瑞的政治态度,一句话: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归纳嘉靖的政治态度,也是一句话足矣: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部剧真心非常复杂,每一个点想要讲清楚都很啰嗦。我们只举一个例子。
周云逸。
周云逸事件是第一集的背景剧情,大概就是嘉靖三十九年的年末一个腊月没下雪,而这一年由于给朝廷修宫殿加上严党贪墨,国家造成了三百万两银子的亏空。
裕王和清流官员认为这是倒严的好机会,于是将嘉靖三十九年的各项财政开支告诉了周云逸,让他以钦天监官员的身份上表朝廷,表明一个腊月不下雪是天象示警。
但是嘉靖帝非常生气,他认为这是底下人对自己皇权的挑战和质疑,嘉靖震怒之下,司礼监以皇帝意志马首是瞻,仗打周云逸,冯保行刑,结果把周云逸打死了。为此,裕王和徐高张都深感战栗,在周云逸之前,就有杨继盛和沈炼因弹劾严党反遭身死。
但是徐高张依然决定,不给严世蕃自己工部压在兵部的内阁票签字,并在正月十五的御前会议上从这一年的亏空下手对严党发难。这在周云逸已经因上书亏空身死的政治前提下非常冒险。
所以裕王会那么担忧,他不只是忧心李王妃难产,他更担心与此同时的御前会议上的徐高张。
而严党也只如他们担忧的,严嵩在清流们还未发难之时,就说
“这场雪,是皇帝敬下来的。”严世蕃说高拱:
“算来算去算到皇帝头上”
“我看你(高拱),不光是你(看向张居正),还有一些人(暗指徐阶)就是去年腊月二十九周云逸诽谤朝廷的后台”周云逸事件,是裕王及清流对严党发起的一次冲击,是御前会议之前的头阵,以及其惨烈的结尾告终,而且给之后的真正发难战役带来了一层阴影。
以至于几乎人人都担心会不会御前会议一开炮,严党没怎么样,高拱张居正先倒霉了。而徐阶在后来跟裕王对话时说:
所谓“那样的后果”,就是指从周云逸事件连追过来的反发难。
所以你看,为什么第一集开头交代清楚以后,在御前议事时会反复出现周云逸的黑白画面。
周云逸被打死,表明了嘉靖此时的态度,严党洞悉了这个态度,在整个御前会议始终占据上风,司礼监因势利导,自然站在严党一边。
一个周云逸,面上剧情才三分,剩下那七分,全在剧情里面藏着。第一遍看,绝对看不懂。原因很简单,“严党事事攀扯皇帝保证自己不倒”这一层是赵贞吉直到23集才明白说破的。我们第一次看这部剧,是根本领会不到这一层的。
在周云逸这个故事里,以上还仅仅是一个层面。还有其他层面,通过周云逸事件前后的剧情,还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寻一下。
在严党这个大阵营面前,裕王跟徐高张都是一伙的。也等于说徐高张都是裕王的人。而倒严总也不倒,因为嘉靖不倒严,反而倒倒严的人。当时的情况莫说徐高张,就是裕王都有因周云逸一事被牵连的可能,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看出来,严党覆灭前夕,在嘉靖态度没有明确之前,裕王都认为嘉靖这次还是要处理自己处理徐高张而不是处理严党,裕王一直都是战战兢兢的。
但这个第一个皇孙的降生,在此刻让裕王的地位大大稳固了。嘉靖非常高兴,“枣栗子”更坚定表明了立裕王为储的态度,平常都不愿意见儿子的嘉靖为了看孙子亲自跑到裕王府里来,所以裕王和李王妃要“磕谢天恩”。但就像上一段说得,即使如此,裕王在倒严的过程中都是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
我们开上帝视角可能会觉得他完全不必,因为他作为剧中嘉靖惟一的儿子,生了嘉靖惟一的孙子,嘉靖只有这一个继承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为了严党把儿子干了。而且剧中两大阵营的首领:严嵩和吕芳都早早的就看透这一点了,所以严嵩问严世蕃:
你想想裕王是谁的儿子?而吕芳派冯保去裕王府时说:
如果真有裕王入住大内的那一天,干爹这条老命还得靠你。不过如果真有那一天,裕王在这之前,一定也只能老老实实谨慎小心,生了皇孙的平安,也只能给他,给他身边的大臣们暂时的平安。而原因也在严嵩和吕芳的话里:
我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
在我大明朝只有一颗太阳,能照着两京一十三省,那便是皇上。只要嘉靖还活着,天下有十分,十分就都在他手里。天下有一百分,一百分就都在他手里。一点都不会分给任何人。
第二,为什么严世蕃说高拱、张居正是周云逸的后台,而严嵩说,内阁里没有周云逸的后台?
严世蕃说得话上面已经解释过了,这是攻击他的政敌们最有力的手段,逼得张居正大惊失色,高拱无话可说,徐阶回头看嘉靖。
那时候的镜头给的很乱,除了以上的几个人,还有严嵩。严世蕃大义凛然的说他们是后台的时候,严嵩一直老神在在坐在那就好像什么都听不见一样;严世蕃大喝一声:怎么样,敢做不敢认?严嵩回过头,看了徐高张他们一眼。
然后嘉靖就走出来了。
大家看,周云逸这件事多厉害,刚才他们那么争三百万两银子的亏空,嘉靖翻折子上厕所打坐一点不在意,一提周云逸,撩开帘子就走出来了。
那么既然嘉靖这么在乎这个事,严嵩为何不依着严世蕃的口径,借着周云逸的事打他徐高张一耙,反而在嘉靖问的时候就以“朝廷无私账”开脱清流;而且在父子与嘉靖单独会面时,仍旧说内阁里没有周云逸的后台?
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就是第一点里面说得,面对严嵩的时候,徐高张背后是裕王。严世蕃已经点名说内阁里高拱张居正是后台了,可碍着徐阶的地位,徐阶也确实没直接开炮,他没点徐阶。那既然打高拱、张居正,打不打徐阶?如果连着徐阶一起打,那么打不打裕王?严嵩绝不可能去打裕王,他连徐阶都不会去打。
其二是嘉靖为什么会保严嵩?因为严嵩是唯一一个既能无条件满足嘉靖、又能震慑住绝大多数满朝文武同时还能任用一些贤臣真正做事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遮风挡雨,那就是他严嵩。这一点上,无论严世蕃罗龙文鄢懋卿、无论吕芳陈洪黄锦、无论徐阶高拱张居正、无论胡宗宪赵贞吉、无论海瑞,他们都做不到。
这里必须说明白,我们不是讨论我们觉得以上的人谁更好,而是谁更符合嘉靖心目中的好,在这一点上,剧中的严嵩,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他能为嘉靖最好服务。
但这三条里有一点,那就是嘉靖容许严嵩杀人、罢人的前提,是他要为嘉靖服务。
如出一辙,也没有什么不好。
所以在严嵩,他明白嘉靖不会因此迁怒于徐高张,更不会因此迁怒于裕王。所以他也只能静观其变。
这一点,是在他和严世蕃单独与皇帝在一起时没有出手的原因。
其三就是,嘉靖非常清楚,朝廷离不开严嵩,也离不开牵制严嵩的徐阶等人。严嵩不是贤臣,嘉靖更清楚,但在嘉靖能控制住严党,不让严党毁了大明王朝、威胁自己统治的前提之下,他绝不会倒严;可他也不会让严党一直坐大,所以不倒严的情况下,只有清流不针对嘉靖自己,清流就更绝不会倒。
而以上的事情,严嵩是非常明白的。他非常明白嘉靖到底怎么想,到底怎么看待自己,他绝不会在没把握的时候出手。他只能等待,等待清流们触怒皇帝。 这就是严嵩一开始竟然开脱清流“泄露开支”的原因。
这个问题啰嗦了点,但这里将嘉靖与严嵩的关系基本说明了,而且这个关系,一直维持到“织造局买田”事件爆发。之所以“织造局买田”改变了他们的关系,是因为那个时候嘉靖发现,严嵩已经控制不住严党了。
第三,司礼监老祖宗的态度。
很多人看这部剧总在纠结司礼监到底是个什么群体,他们的态度到底靠向谁?就说周云逸事件里的吕芳吧,吕芳的态度就非常暧昧。他对周云逸固然持反对态度,但是又认为冯保打死他不对;正是他在内阁会议上明显附议严党的态度,使清流们的攻击全部落空,可是他随后通过裕王又一点点靠近裕王。
其实这个问题最好回答。杨金水说得很明白:
杨金水的云是吕芳,吕芳的云,自然就是皇上。其他人大不了辞官回乡,公公们却没有退路。他们必须保持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吕芳有吕芳的忠诚,陈洪有陈洪的忠诚,黄锦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这个态度,适用全剧。
关于周云逸事件,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但说实在的,周云逸这个事在整部剧里也就是个三等事件(改稻为桑是一等、御前会议是二等)。可是这样一个三等事件,当我们细细拼读与这有关的所有台词和剧情,无不与整部剧的政治格局相关联相暗示,而剧中类似的事件太多太多了,每一个如果细究,都可以探究出整盘棋的很大部分。
这部剧还有一个特别“坑”的地方,经常会有剧中人物挑出剧情,好像是给读者阐明剧情一样,剖析一些时局:比如徐高张在裕王府的密谋、严党在严府的密谋、郑何二人对高翰文行事的判断、沈一石对朝局的看法、赵贞吉与谭纶关于倒严的对话、海瑞对王润莲所说赵贞吉的心机等等剧情,第一次第二次看的时候,极容易被他们误导。
可是通篇看下来,他们是站在他们有的信息之上归纳总结的,可是,要么不完整,要么干脆是错的。有的时候分不清了,或者前面某个细节忘了,一下子对剧情把握就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