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美國執全球商業航天發展之牛耳,不僅孕育出了 SpaceX 這樣的巨頭,小型太空創業公司也是百花齊放、各出奇招。為了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眾多初創企業除了在新技術的研發和融資上花費精力,更是頻頻招攬大型航天企業中的“大牛”人物,甚至還將目光投向了美國昔日的競爭對手。
12 月 4 日,總部位於紐約的商業火箭創業公司 Launcher(名字起得非常簡單粗暴)公佈了其最新的團隊調整——聘請了烏克蘭經驗豐富的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師伊戈爾·尼基申科(Igor Nikishchenko)擔任該公司的首席設計師。“他將扮演類似 CTO 的角色,並負責我們所有的設計和工程工作”Launcher 的首席執行官 Max Haot 描述說。
圖丨Launcher 首席執行官 Max Haot (左)和 Igor Nikishchenko(右)(來源:Launcher)
之所以會前往前蘇聯的原加盟共和國烏克蘭挖角,只要是因為 Haot 對於烏克蘭在富氧分級燃燒循環發動機方面的成果十分感興趣。在液體火箭發動機中,這種動力循環方式具有比燃氣發生器循環更高的燃燒室壓上限、更大的可複用性、更高的性能,只是其技術研發的門檻較高。
在 20 世紀 80 年代,前蘇聯開發了使用這種分級燃燒循環方式的發動機,最著名的就是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RD-170 以及由該發動機演化而來、現在為聯合發射聯盟(ULA)Atlas 5 火箭所用的 RD-180 發動機。
圖丨裝有 RD-180 的 Atlas 5 火箭(來源:ULA)
而對於 Launcher 公司來說,他們希望將這項技術應用於小型運載火箭的小型發動機上。“我們不是在做科學研究,也不是試圖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只是在嘗試使用經過驗證的高性能發動機設計,並將其應用於尺寸較小的發動機。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會用到包括 3D 打印在內的一些流行技術。”Haot 說。
此前,為了獲得分級燃燒循環發動機的技術,Max Haot 甚至還一度考慮在烏克蘭境內設立一個研究運載火箭的機構。但他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烏克蘭和美國都有“太多的規章制度”,這種想法最終只能作罷,轉換成將 Igor Nikishchenko 招至美國來工作的代替方案。
圖丨Igor Nikishchenko 持有美國綠卡(來源:Launcher)
根據瞭解,Igor Nikishchenko 在液體燃料發動機開發方面擁有 30 多年的經驗,曾在烏克蘭南方設計局(Yuzhnoye)的液體推進部門擔任副總設計師。該單位的知名產品包括“天頂號”火箭、RD-120 火箭發動機以及 R-7 洲際彈道導彈等。之後,Nikishchenko 又在意大利運載火箭公司 Avio 擔任副總設計師,該公司是歐空局阿麗亞娜(Ariane)火箭 和 Vega 火箭的關鍵承包商。
在 Nikishchenko 的職業生涯中,參與設計和開發各種運載火箭的發動機一直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既包括燃氣發生器循環類型也有分級燃燒循環類型,推力水平從 2 噸至 120 噸不等。同時,Nikishchenko 也是火箭發動機設計和開發過程中模擬建模方面的專家,在南方設計局時期,他還領導開發了幾個用作液體火箭發動機動態、熱分析和強度計算的軟件產品。
Max Haot 說,“將 Nikishchenko 在煤油基、富氧分級燃燒循環技術的獨特經驗帶到 Launcher 和美國,將使我們能夠設計和製造一種新的兼具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火箭發動機。同樣,增強美國在該類型發動機上的技術積累和產品優勢也是 NASA 和美國空軍明確規定的優先事項。”毫無疑問,美國早已將 RD-180 視作“眼中釘”,意欲以本國產品取而代之,前不久拿下 ULA 火神火箭發動機大單的藍色起源 BE-4 發動機採用的就是富氧分級燃燒循環方式,類似思路的產品還有 SpaceX 的“猛禽”(Raptor)全流量分級燃燒循環發動機。
圖丨BE-4 發動機(來源:Blue Origin)
對於未來的產品規劃,Launcher 目前正在忙於試驗性質的 E-1 發動機的測試,後續將利用 3D 打印技術生產推力為 10 噸級別的 E-2 液氧煤油發動機,目標比衝可以達到 326s,計劃將於 2020 年底前完成並開始測試。
在籌備發動機的同時,Launcher 也開始了小型運載火箭的開發計劃。不過,該公司似乎要比其他火箭創業公司保守得多:首枚火箭的運載能力為 300 公斤/200 公里高度軌道,2025 年進行首次試飛,2026 年投入商業運營。
圖丨Launcher 構想中的小型火箭(來源:Launcher)
相比之下,Rocket Lab 已經在 11 月 10 日完成了電子號火箭的首次商業發射,並將在 12 月進行第二次商業發射。像 Firefly Aerospace、Vector 和 Virgin Orbit 這樣的公司也正計劃在 2019 年底之前完成首飛。
閱讀更多 DeepTech深科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