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來了,資管機構站上“統一”起跑線

百萬億資管市場迎來新牌照——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金最低10億元,這個脫胎於銀行資產管理部的新玩家,剛一“出生”便被監管賦予多項政策優勢。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發現,公募理財產品能投資股票、不強制首次面籤、允許發行分級理財、取消4%非標限制、放開與符合條件的私募合作、自有資金的20%可投資本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不設置理財產品銷售起點,以上七大方面是理財子公司相對銀行內設資管部門發行理財產品的最大優勢所在。

儘管優點重重,但理財子公司也絕非無所不能。第一財經梳理理財子公司與信託公司業務對比,發現理財子公司就有“六不能”:不能開展財產權信託(設立特殊目的載體SPV);動產或不動產信託;慈善信託等業務;不得直接投資於信貸資產;自有資金不能開展貸款業務;自有資金不能開展租賃業務。與此同時,與基金子公司相比,理財子公司主要從事資管業務,也不能通過設立資產支持專項計劃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

接近監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其實,理財子公司不是“超級牌照”,其業務與信託業務存在本質區別。此外,儘管銀行理財產品目前與各類私募資管產品都是依據信託法律關係設立,但並不表示理財子公司有信託業務牌照。

而隨著《辦法》落定、理財子公司到來,加上此前資管新規及其執行細則以及理財辦法落地,上海一位資深公募基金經理認為,各類型資管機構都被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未來的競爭其實將是投資能力的比拼。

總體來看,一位信託業專業人士說,隨著理財子公司的落地,對信託通道業務影響最明顯,不過非標的通道還會有一些需求;中長期理財短期競爭有限,但是長期可能是理財子公司的佈局重點;銀行資源更多向理財子公司傾斜,對於與信託的合作會有所取捨;信託在非標、財產權信託、高端客戶服務以及固有與信託業務的聯動方面仍有優勢。理財子公司先天優勢豐富,要真正發揮好需機制體制、風險偏好、投研體系等作支撐,如果繼續沿用信貸思維,做大做強也不是很容易。

相比基金子公司,理財子公司“由於資金端都集中在銀行,長期來看,假如理財子公司向資管市場看齊,與公募行業相比,兩者各有競爭力。”一位股份行資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不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也表示,對比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在繼承了銀行理財的相關優勢前提之下,在各個方面,尤其是在銷售層面和投資方面,和其他資管產品站在了近乎“統一”的起跑線上,是不折不扣的補強,它兼具可以投資非標資產、私募股權等非標準、低流動性資產和銷售渠道擴大、起售門檻下降等優勢。

多位銀行資管人士也認為,由於理財子公司放寬了投非標限制,公募產品可以投資私募股權,在銷售渠道上相比之前也有較大的放鬆,理財子公司牌照具有很多優勢。

理财子公司来了,资管机构站上“统一”起跑线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理財子公司對於非標資產的投資限制由“理財總規模(因淨值化後改為理財淨資產規模)的35%,或銀行總資產的4%”,放寬為“理財淨資產規模的35%”,符合理財子公司和商業銀行分離的監管要求,同時也在某個層面上放鬆了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的限額。

曾剛稱,根據測算,當銀行理財產品的淨資產規模超過銀行總資產規模的11.4%,主要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更是如此。

業內人士說,取消了4%的限制,加上公募理財產品可以投資非標,對非標融資是一大放鬆,但非標不能期限錯配,兩相抵消,對非標融資的利好有多大還不好確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