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太阳没有泪


披革命理想假外衣,行小人得志猖狂事。

郭松龄,字茂宸,1883年出生于沈阳东郊渔櫵寨村,据说是大唐郭子仪的后人。父亲郭复兴有心仕途,却半道荒废做了一名私塾先生,一方面郁郁不得志,一方面教书育人,这对自小跟父亲读书识字的郭松龄影响颇大。

20岁时,郭松龄到奉天董汉儒先生的书院读书,但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民生凋敝,郭松龄痛感唯有从军才能救国于水火。

1905年,盛京将军赵尔巽设立奉天陆军小学堂,郭松龄恳求在将军衙门当差的远房亲戚做保荐人,以优异成绩考入陆军小学堂,次年到奉天陆军速成将弁学堂学习,毕业后凭借人高马大,进总督衙门做了卫队哨长。

卫队出身的军人多忠义,但郭松龄打破了这个惯例,忠犬之下,其人有豺狼之心。他“郭鬼子”的绰号鲜活地印证了这一点,人长的像洋鬼子,心思亦如此,像鬼子。

郭松龄在未加入奉军前,很长一段时间是跟陆军统领朱庆澜混的,朱庆澜到哪里,他跟到哪里。

随朱庆澜入川后,郭松龄受程潜等人的影响,成为同盟会成员。保路运动在四川闹起来后,时任营长的郭松龄因不愿和起义者发生流血冲突,被川督赵尔丰以通匪嫌疑撤职。

不久,四川各地纷纷独立,朱庆澜虽当上了军政府副都督,但很快被川籍将领排挤出局,同为外乡人的郭松龄只好返回奉天,继寻出路。

这时候的郭松龄是个有革命情怀的热血青年。回到奉天后,他邂逅认识了对其一生影响深远的那个女人,也就是他后来的老婆,韩淑秀。

郭松龄和韩淑秀相遇,情投意合下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隐患。这女人是革命激进派,很容易步入歧途的主儿。和郭松龄在一起,她没有起到缓冲其弱点的作用,相反将其狭隘的性情放大成了更危险的偏激。

当然,这些在当时是看不明显的,但苗头已出。

在韩淑秀的影响介绍下,回奉天没多久的郭松龄就参加了张榕领导的“联合急进会”起义,结果遭到张作霖残酷镇压,郭松龄本人更是被捕后被押赴刑场,准备处死。

命悬一线时,韩淑秀上演了美女救英雄,她冒死拦下刑车,声称郭松龄回乡只是为了和自己成亲,根本不是革命党。考虑到郭松龄此前一直跟朱庆澜干,赵尔巽不想把事情做绝,于是挥挥手,把郭松龄放了。

大难不死,郭松龄跟韩淑秀正式结为夫妻。

大概是受了韩淑秀的影响,随后的郭松龄自我镀金的意识很强烈。1912年,他先是考进了北京将校研究所,次年又入陆军大学学习了三年,毕业后被特聘为北京讲武堂教官。

这一段经历是他日后成为奉军陆大派领袖的基石。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郭松龄再次追随老领导,时任广东省省长的朱庆澜。据说在这阶段,他见到了孙中山,并表达了“欲谋真正共和,须由军人革命”的思想。

但很显然,郭松龄的革命理想是不坚定、不纯粹的,随着护法运动失败,他没有选择流亡,而是转身回了奉天,投靠了他从一开始就反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

那时候的张作霖正称霸东北,很有些乱世枭雄唯才是举的意思,所以明知郭松龄的黑历史,他还是收留了这个日后给他带来大麻烦的野心家。

照张作霖的说法,回来就好,我不管你是什么,我只要人才。

时势能造出英雄,也能造出可怕的野心家。

不久,郭松龄遇到了在奉天讲武堂学习的张学良,并很快与之成了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

攀上这实为草包的太子后,郭松龄以他的军事才华及正义包裹下的野心,步步高升。

必须承认一点,郭松龄是悍将之才,其在第一、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的表现的确亮眼。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野心以及狭隘在这个过程中被凶猛地唤醒了。尤其是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功劳全让杨宇霆、姜登选等人攫取了,这让他十分恼怒。

据说,这个阶段,曾有相士给郭松龄夫妇算命。相士说,松龄脑后有反骨,行将以兵叛;其妇杀气溢眉宇,皆当流血死。

郭松龄反奉的契机来源于1925年到日本参观秋操。

阴错阳差间,张作霖拟以承认二十一条为条件,从日方购买军火,进攻国民军的内幕让他知道了。

对羽翼正丰的郭松龄来说,这是打着革命正义实现个人野心绝佳机会。

于是他找到了一同在日本观操的国民军代表韩复榘,表现想和冯玉祥合作。

冯玉祥何许人也?郭松龄的同道中人。

于是两个善打正义旗号的野心家外加一个李景林结成了三角反奉联盟。

互相没诚心,各自有野心。从一开始,郭松龄结成的这个联盟就是他最大的战略失误。怎么讲呢?郭松龄反奉的大幕一拉开,冯玉祥、李景林想的不是精诚合作,而是浑水摸鱼。

这足以说明郭松龄玩政治的段位很低级,底色不过是偏激莽撞的幼稚之人。

郭松龄不光有偏激莽撞幼稚的毛病,此人在大事临头时还有优柔寡断的致命伤。

究其根本,那是因为他既想做野心家,又想树贞洁牌坊,两头都想靠,两头都靠不牢。

对待日本人的态度就是一个有利的例证。他既不想和日本人媾和,又不想得罪日本人,不干不脆,模棱两可。张作霖在这一点就老辣多了,先利用再说,完了再周旋。

其提出的反奉口号亦是如此,反张家老子不反张家儿子,其实明眼人谁看不出来,他不过是想借张家儿子上位罢了。

大旗扯得如此虚伪,这一点注定了稍遇不顺,其人心必散。

随后战事的演进过程残酷地印证了这一点。

一开始,郭松龄因出其不意,的确势如破竹,但进入天时地利人和的纵深较量后,局面马上就变成了四面楚歌。天时上,一场罕见的大雪冻伤了七千多士兵;地利上,反军卡在锦州进退两难;人心上更要命,奉军一句张家人不打张家人,直接让反军丢了军心。

加之日本人的阻挠,奉军援兵的及时杀到,一个多月后,郭松龄的反军土崩瓦解。

兵败后,郭松龄夫妇曾躲在菜窖中避难,但最终还是被百姓告发了。张作霖接到报告,曾想当面质问郭松龄,到底哪一点对不住他?

但随后就改变主意,将郭松龄就地处决了。

的确,这样的质问毫无意义,相反还能给他义正言辞的机会。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郭松龄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野心,但他却是大动时代奶酪的那个人。

他的反叛至少产生了四个重大影响:一、断送了张作霖称霸中原的野心;二、为张作霖惨死皇姑屯埋下了伏笔;三、间接导致了张作霖之后,东北政治乏力,军事无柱的困境;四、未有此事,他若不死,九一八也许不会发生。

所以,他这个野心家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整个时代的。

因其野心,毁掉的其实是原本可能的力挽狂澜。

实在是可惜!可叹!可悲!


黑句本


郭松龄此人不贪财不好色不喜赌,做事严谨认真,治军严格,从来不徇私舞弊。在夫妻生活上,郭松龄算得上是一个好丈夫,尽管妻子多年来未曾生育,但他依旧不纳妾,一直与原配妻子恩爱有加。在部队中,他又算得上是一个好军官,他从来不贪污受贿,与士兵同甘共苦,对没有背景却有能力的士兵他都会尽可能提拔。


1925年的某一天,手握奉军七万精锐部队的郭松龄突然宣布反奉,通电张作霖要求其下野,让张学良主持东北大局,否则就率领大军攻打奉天。郭松龄此举很明显是为了个人私心,他口口声声宣扬反对内战,全国团结一致抵抗列强。可是实际上郭松龄带领七万奉军精锐打起了内战,导致东北军实力大损,这也给了日本人可趁之机。

郭松龄带领他的七万大军一句势如破竹,当时许多人都以为郭松龄必然可以打败张作霖,奉军高层许多军官都收拾好东西准备溜之大吉,结果这时候日本人突然插了一手,帮助张作霖攻打郭松龄,再加上郭松龄七万精锐都是张学良的老部下,在张学良的一番心理战下,许多人都选择倒戈相向,郭松龄因此失败了,他与他夫人都被杀。



日军曾提出帮助郭松龄打败张作霖,前提是让郭松龄签订满蒙条约,维持日本在华的利益,郭松龄立马就拒绝了日本人。郭松龄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国家利益,从这点上我尊敬他,他起码算得上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


麦地传奇


郭松龄作为奉军中的中流砥柱,其军事才能自然不用多说,但是郭松龄最后为何会反张作霖?这其实就是郭松龄在政治问题上看的不透彻,郭松龄反张作霖一是为了民主,二是认为张作霖同日本勾结。郭松龄决意同张作霖分道扬镳,但是却又同张学良讲义气,打出了反父不反子的旗号,这实在是令人佩服,但是又显得郭松龄的天真。



1920年到1925年间,这是奉军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这时的郭松龄可以说是除了张作霖、张学良外,奉军中最有威望的人。当时郭松龄手里有7万大军归其指挥,而且还是东北军中的精锐。郭松龄在1925年反奉,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的局势,若是不出意外,东北军当时的实力可以一鼓作气荡平北方。郭松龄的叛乱,使得张作霖不得不依赖日本人的力量来应对。


郭松龄叛乱的初衷是反对张作霖,支持孙中山提出的民主共和,郭松龄青年时期接受过进步思想,他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救国人。所以虽然为军阀的幕僚,但是郭松龄一直是爱国爱民,只是当时革命军实力不强。郭松龄反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不忍心看张作霖出卖国家利益,但这是郭松龄从军人角度出发的。

在1925年郭松龄打进沈阳之后,他还是顾及同张学良的义气和情谊,这是非常天真的一个想法。郭松龄称的上是一个具有东方古典侠士情怀的人,也算是一个纯粹的军人。若是郭松龄政治上成熟的话,就应该先把张作霖同日本交易的事情先曝光,再联络其他军阀,一起讨伐张作霖。如此就算张作霖寻求日本人的帮助,也避免不了下野的结局。


小司马迁论史


简单说吧,郭松龄是民主革命者,他在张作霖手下,治军严格,正气凛然,他的规定后勤部不可以是长官的帐房,后来国民党军队全面推广,张作霖和日本人交往,常年打内战,赏罚不分明,杨宇庭演习埋地雷,发射真炮弹,打死郭松龄部队一百多人,张作霖没查明,还判定郭松龄战败。郭松龄带军打败直系,没上战场在后方观战又看他笑话的都当了督军,郭松龄什么没得到。姜登选不是什么忠良,在郭松龄眼里就是私人的家奴,一个是有过节,二是他不劳而获当督军,三是放他回奉天影响起兵。这些事让郭松龄坚定了要给国家当兵不给私人当狗的决心。遗憾的是基础不牢,最终失败。他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不知恩义,他是有民族大义的民主革命先驱,他有进步思想,我非常敬重郭松龄,曾经两次为他扫墓献花,他要是成功,中国历史得重写。



正西风120983661


历史上真实的郭松龄是个很复杂的人物。

郭松龄出身农家,清末进入奉天 陆军速成学堂读书,后 考入陆军大学,在奉军中属于有学识、有思想的少壮派军人。与郭松龄关系甚笃的齐世英在其回忆录中这样评价郭松龄:

郭先生体格修长而健壮,经常着军服,好读书,生活严肃,思想前进,治军甚严,恒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近烟酒,不贪污,不受馈赠,亦不治生产。与夫人韩淑秀女士伉俪情笃,其夫人虽无所出,亦不纳妾、不嫖,家庭生活极为朴素,毫无当时东北高官之奢靡情形,诚为后来东北新军之楷模。

郭松龄曾加入同盟会,陆军大学毕业后,辗转至广东到孙中山手下任职,后回家乡任东北讲武堂教官。当时张学良正在讲武堂学习,所以两人有师生之谊,私交甚好。张学良毕业后升任奉军卫队旅旅长,邀郭松龄到其手下任团长,郭从此进入军界,直接带兵打仗。后来奉军整编,张学良出任第二旅旅长,郭松龄出任第六旅旅长。张学良是太子式的军人,一切事物均委托郭松龄处理,这两个旅实际上是郭松龄一个人说了算。郭松龄生性严肃,不含糊,凡事能行则行,故有人背后称之为“郭鬼子”(意即日本式作风)。

奉军属于家族式军队,最讲关系,奉军将领大部分是奉天人,与张作霖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中国的军阀政治》一书中将军阀之间的关系由强到弱分为3类12级,大体情况如下:

第一类:父子、兄弟。

第二类:师生、亲属、结义兄弟。

第三类:上下级、同乡、同僚和同学。

郭松龄是陆军大学出身,奉军高层中同学不多,但他是辽宁当地人,与张作霖和不少高级将领都属于同乡关系,并且她当过东北讲武堂教官,奉军中许多基层军官都是他的学生,所以郭松龄在军队特别是新军中有一定人脉。郭松龄与张学良关系最近,既是师生,又是同事和同乡,事实上他们是关系最好的朋友。

郭松龄对张作霖逐鹿中原、穷兵黩武的政策不满,常持批评态度。他认为东北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富可敌国,并且周围日俄虎视眈眈,所以应该休养生息,建设好东北,以抵御外侮为重。至于整个国事,各方应坐下商量,以政治解决为主,最好不要诉诸武力。郭松龄这番思想常对齐世英提起,齐世英对此印象颇深,他在回忆录中说:“我只知道郭有实力,有抱负,对东北现状不满,我从没想到他心里会另有什么打算!”

1925年11月,带兵在关内作战的郭松龄在滦州通电起兵。郭松龄致电张作霖,要他息战下野,将政权交给张学良,并表示要班师出关,更改省政,收毁滥钞,免除苛捐杂税,实行文治以抵御外侮,永远不要参与内战,优待劳工,振兴教育,开发宝藏以臻东北于富强。

郭松龄的这份通电背后有没有什么其他私人考虑不得而知,但他的观点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起兵后,与郭松龄有私人恩怨的奉军大将姜登选途径滦州时被郭扣押,随即枪杀。姜留日出身,曾加入同盟会,与黄兴等人有旧,为人诚实,为官清廉,不唯荣利,治军严明,平易近人,在奉军中口碑很好。郭松龄杀姜是个大大的失策,就连郭的亲信人物也认为没必要置姜于死地——由此可见郭松龄为人狡诈且心胸不够宽广的另一面。

郭军势如破竹,一路打到巨流河畔。12月23日,郭军与奉军在巨流河鏖战,由于内部人员有人暗中投降张学良,加上日本关东军帮助奉军,郭军失利,郭松龄携夫人于24日凌晨突然出走,郭军遂作鸟兽散。

24日,郭松龄夫妇被奉军捕获,在押往奉天途中被就地枪决,尸首运回奉天小河沿体育场,暴尸三日,境况甚惨。

被张作霖暴尸的郭氏夫妇

至此,那曾经感动山河的郭军回师壮举,犹如过眼烟云,一切都吹了,散了,郭松龄本人也由此走进了历史,任凭后人评说。


民国年间那些事


最早知道郭松龄的名字,是从齐邦媛老师的《巨流河》得知的。齐邦媛的父亲是将领齐世英,齐世英与郭松龄的关系比较好,郭松龄的巨流河一役,直接针对的就是张作霖,最终功败垂成,郭松龄败北,被张作霖所杀,而齐世英也受到影响带着家人颠沛流离。



郭松龄这个人是有些矛盾,有才能但不够勇敢,是孙中山的信徒但同样不够果断,成为张学良的教官,并且在奉系带兵作战,但他对大帅张作霖的做派一直不满,所以当张作霖借派他去日本去除他的兵权时,郭松龄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直接与张作霖对抗。


郭松龄虽是著名的武官,但他并不具备大将的才能,真正实战带兵作战能力确是难堪大用。

你对郭松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个人以为,郭松龄的军事主张及带兵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说他是一个未经留洋熏陶却依然拥有良好的军事思维及军事素养。在之后的三八两旅以及兵团的训练带兵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并让他所带之军变为了奉系军中的精锐,因此在军事层面来说,他是一名良将,一名善于带兵之人。 郭松龄的政治思想较于当时的奉系军阀中还是较为先进的,他能以民族大义为先,以拯救中华,振兴国家之积贫积弱之现象为己任。在与张学良的搭档配合下,其对张学良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之后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及“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一致对外的这两项重大历史功绩有着一定的影响,使张学良不再与其父亲张作霖一般继续成为旧时军阀。



即使是在叛变反奉期间还是未接受日本方面的干涉,严正声明其反奉只是内政,并不应由他国来左右,这一点也许也是之后历史上奉他为爱国将领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个人认为,郭松龄的做事为人方面若没有叛变反奉,急于靠自己的武装力量去粗鄙的用军事来改变东北的话,或许他可能在历史上的评价会更高更不凡,也或许能改变他的一生。但从人情世故上来讲,他的叛变对于他的知遇之人张学良来说是打击最大的,他与张亦师亦友,一路的互相影响互相扶持,张予以了他权利及一定的军事地位使其发挥其军事才能,予以了他无上的信任,如若隐忍,待张学良顺利坐上东北王的那一刻或许他真能一展其政治抱负,改变东北的面貌。可是郭并没有这么做,在人情上讲他辜负了张学良的知遇之恩,辜负了张学良的信任,使张学良陷入了不义之境地,一方面是张学良敬重的老师而另一方则是自己的父亲。古往今来,凡事孝为先,即使郭的初衷是好的,张学良也不可能叛变自己的父亲去联合或支持郭去反对其父亲,起兵造反攻打自己的出生之地,伤害生养他的父母,无论其父亲张作霖是否正确。因此在为人上我认为郭松龄还是有所欠缺的。 郭松龄在仕途上的追求或许是他唯一反奉的唯一理由,在张学良父亲张作霖发动的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后,军功最大的应为张学良及郭松龄部,可在战后封督军时并未给予其战功相对的督军地位,也为后面的郭之叛变埋下了隐患,所以单从反叛理由上来说,郭松龄之叛变也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往高处走嘛。



但这也说明了郭松龄在政治方面的不成熟,要知道张作霖一直以为张学良就是郭松龄,在自己死后张学良会接任自己并且一定会给予郭相当高的地位,于是张作霖做了这种决定,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可惜当时的郭松龄并未这么想,反而认为张作霖赏罚不公,由此存了背叛之念。 总结来说,郭松龄总体上算是个爱国良将,并有着一定的军事能力及政治抱负。唯一的遗憾在于他未等到张学良的上台施展其抱负,并在人情世故方面前半段他对于张学良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使张学良成为了史上有名的爱国之士,后半段他的叛变却是对这个亦师亦友的张学良的巨大亏欠,让人不胜唏嘘——他忍个3年,张作霖一死,东北就是张学良的,张学良的也就是他郭松龄的,正可以施展报负,多好。 郭松龄就是再不济,“九.一八”的时候也能起点作用,唉。 一声叹息。



李三万的三万里


郭松龄,1910年加入同盟会,奉军著名将领曾为张学良之教官。郭松龄历任张作霖麾下第二团团长、第八旅旅长、第三军副军长、津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在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作战中取得军功,并与张学良要好。民国十四年,郭松龄在冯玉祥支持下起兵反张作霖,后兵败被俘处决。

郭松龄是奉系历史上唯一大规模武装反对张作霖的人,郭松龄是什么样的人可以从他反奉失败这件事上得知一二。

首先,郭松龄是有将才而无帅才,能将兵而不能将将。他虽然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铲除军阀,实现民主政治。但没有认真分析孙中山领导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也不会利用当时全国反奉这一有利的政治形势,深入宣传反奉的意义,建立联合统一战线和政治组织,全靠部属关系、同学和师生关系维系内部团结,基础很不牢固。另外,也没有提出比较激进的许诺,广大官兵不明确打倒军阀之后建立什么样的政权,“民治”主张仅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并无具体方案。特别是官兵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没有纳入政治纲领,不能把反奉行动与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做事不果断不坚决。考虑与张学良的友谊,郭松龄打出的旗号是由张学良代替张作霖,“反父不反子”,这样也影响其攻张的坚定性,一些军官的犹豫性也影响士气。没有提出、也不敢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主张,尤其对张作霖勾结日本的行为,为了不给日本制造干涉借口,仅仅使用了一些闪烁隐晦之词,没有把张作霖的反动面目彻底暴露出来。


国家人文历史


郭松龄在那个时代,是和其他军阀将领不一样的,他爱国爱民,推翻张作霖没有错,张作霖是个大军阀。只可惜碰上猪队友,中国人的奴性使部队没有了战斗力,还要说一点,如果日本人不打郭松龄,他应该会胜利的,只能说他为了理想,博了一回。虽然是悲剧,但是历史记住了他的一腔热血!


无边的云32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的郭松龄是个有作为有军事思想的东北军军人,但却气量狭小,不能容人。他不满东北军阀张作霖对东北家族式的封建统治,于一九二五年联合关外的军阀冯玉祥、李景林发动兵变。向关内奉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成势如破竹之势。攻击太顺利使郭松林对反奉联盟产生了反悔之心,乘李景林全力与奉军作战之时,派兵从侧翼袭击了李景林部队,并一举将李景林的客军去溃。冯玉祥见此状立刻收手,率军退回原防地。(以上资料来至冯玉祥回忆录)。结果是郭松林太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孤军奋战,结果被张作霜轻易击败,自己也落了个被枪毙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