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到第一,他們只用了307天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2018年2月3日,隨西部戰區空軍某通信旅內部整編,在原機動通信連的基礎上組建機動指揮營和機動通信營。“坑多蘿蔔少”再加上抽調骨幹執行長期重大通信保障任務,新生的機動通信營近乎“裸奔”。幹部缺編、骨幹缺編、裝備缺編,營區懂專業的人只有3個半:營長黃雨濃,對空專業上士楊六、趙力強,另外半個是衛星專業的下士張亞威,原機動通信連的“三把刀”,比著教材能勉強把流程走完,最難的數據鏈專業骨幹,一個沒有。

2018年12月6日,空軍通信專業大比武傳來結果,機動通信營參賽隊獲數據鏈專業團體第三名,故障排除單項第一名。更為難得的數據是,全營專業技術能手比例從20%上升到80%,有12人通過了一專多能的骨幹評定考核。

從零到第一,他們只用了307天。

從零到第一,步步維艱。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羅權林,原某單位外線專業四級軍士長

趙力強,原某單位司務長、四級軍士長

華友軍,原某單位外線專業中士

孫孟城,原某單位汽車駕駛專業中士

陳凱,原某單位程控專業上等兵

任潔,原某單位警衛專業上等兵

……

成立之初,各連隊兵源大部分是其他單位的調整分流人員,駐地四面八方、專業五花八門。這些後來成為連隊中堅的骨幹們,面臨的困難不止地域遷移、專業轉換,還包括舊有工作環境、兵兵關係的破碎和隨之而來的身份認知混亂。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回想起第一次試架數據鏈機動臺站的情景,黃營長用了“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各有各的調、各有各的招,結果光“架”就花了6個多課時,“調”一天,還沒調通,最後把機動指揮營的“大拿”請過來一看:設備故障。

那天春雨霏霏,黃營長有點悲壯地“宣佈”:機動通信營沒有官兵,只有新兵!

新兵從頭學。《通信原理》《無線電通信基礎》《戰備法規》……資歷、學歷、兵齡統統變成了零,在這個嶄新的集體裡,能力,成了第一要素。

比對專業相似的機動指揮營,機動通信營的訓練計劃厚了一沓。一個課目被拆分為諸多小節,標註了授課人、疑難節點和考核標準;固定臺站老士官、保障大隊工程師、廠技術人員都成了香餑餑,累計舉辦講座30餘次;專業每週一考、全員參考,前次平均成績為下次及格成績;營連張貼訓練目標表,到期完不成任務,主官在議訓會上做書面檢討……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地釘、地樁,是固定天線的錨點,特遣營用的三稜地釘精鐵鑄就,長70釐米,重3公斤,至少要打入地面三分之二。不到一年,特遣營打壞了近200根,也打出了高原凍土10錘到位的紀錄。

骨頭再硬怕鋼牙。理論穿插操作、夜訓緊接日訓,每天至少訓練9個小時以上的強度,像不斷落下的鐵錘,打去雜質、打去旁騖,打出如鋼鋒刃、也打出一個營破釜沉舟一往無前的血性。

半年,機動通信營基本實現人人能單獨操作設備,能擔負一般性值勤維護任務。操作最難的數據鏈野戰臺站架設開通,能全部在45分鐘內完成。

10月底,空軍下發舉行通信要素大比武任務,深思熟慮後,旅黨委把任務交給了新生的機動通信營。參謀長白濤一直掛鉤該營,列席支委會、議訓會數十次,對官兵們上下齊心、攻堅克難的銳氣感受極深:“任務就是最好的磨刀石,我相信他們能揮出最強鋒芒。”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全員參訓,初選16人、次選10人、再選4人。一次次篩選就是一次次殘酷的淘汰。其間的強度可以用一組數據顯示:日均訓練時長11小時、人均拉壞拉線盒2個、打壞地釘4顆、打斷錘把2根……上士夏明肖是唯一具有豐富實戰化排故經驗的老士官,因父親突發腦溢血去世,在距離比賽還有10天的時候,請假回家4天,回來已經趕不上訓練進度,沒能進入最終組合。簡傳嘉和李宗時原本也是熱門人選,因為訓練受傷未能入選。

最後人選的簡歷令人驚歎:下士王紹鑫、楊為波,中士孫孟城,排長周正。王紹鑫和楊為波都是剛剛套改,連證件都還沒有辦下來,參考時向考官出示的是士官套改命令複印件;而中士孫孟城原是汽車連駕駛員,改學數據鏈專業還不到3個月;排長周正臨賽前一個月才加入訓練。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以比武為牽引,47天的強訓,全營數據鏈專業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有5人通過了專業骨幹評定考核,30餘人成長為專業技術能手。

春播一粒籽,秋收萬顆糧。當奪冠的消息傳來,黃營長拉開抽屜,把沒有署名的轉業報告揉成一團扔進了廢紙簍。春天的時候,他曾立下軍令狀:一年帶不出來,轉業!

一個新單位沒有歷史,但可以創造歷史。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中國空軍網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快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啊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從零到第一,他們只用了307天

本期編審

銳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