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雄未盡扮白臉:北洋軍閥中的“曹操”和“孫權”

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一百四十七):唯公則生明,唯廉則生威。

在歷史上,軍人之定位,在於“執干戈以衛社稷”,所謂的“兵學”也逐漸被儒學所包容,“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不過,隨著民國三年,關羽和岳飛正式被北洋廟堂尊為“武聖”,和“文聖”孔子同列,受人供奉,群雄逐鹿的尚武時代,軍閥混戰的潘多拉魔盒也自此打開。這一時期能夠得到文人認同的軍閥,像“五省聯帥”孫傳芳算是一位,傅斯年曾對丁文江效力的孫傳芳作過善意的解釋,他說人們對軍閥是區別對待的,當是之時,無間南北,不滿北洋中樞者,皆以為“國賊曹操,非孫權也”。所謂 “孫權”指的就是孫傳芳,而“曹操”則是曹錕。

梟雄未盡扮白臉:北洋軍閥中的“曹操”和“孫權”

曹錕

在傅斯年看來,言下之意,有百科全書式學識涉獵的丁文江,之所以願意輔佐孫傳芳,是因認定孫傳芳具有三國孫權那般割據“東吳”的實力。這樣的聰明人,之所以願意為孫傳芳鞍前馬後,自然也說明孫的集聚人心。當時孫氏幕府,集一時人才之盛,如張其鍠、章炳麟等人被委以要職,就連“論兵邁古聞中外,攬轡澄清志羽綸”的蔣百里,也是為其出謀劃策的幕府策士。這些文人自然也愛惜自己的名譽,若孫傳芳的白臉底色根深蒂固,這些人斷然也不會蹚渾水。就像丁文江選擇合作對象,並非沒有原則和標準,孫傳芳自然也堪比孫權這樣的人物。

梟雄未盡扮白臉:北洋軍閥中的“曹操”和“孫權”

孫傳芳

丁文江評價其 “很有才,很愛名譽,很想把事情辦好,只因缺乏近代知識,故難成大事,一旦獲得精英輔佐,情況就會改觀”。然而不滿北洋中樞者,眼中的“國賊”曹操一樣存在的曹錕,在最終告別廟堂敗落之前,在一些人看來,也是梟雄不盡扮白臉的形象。曹錕是繼任馮國葬之後的新直係軍閥首領,論輩分也算是後起之秀孫傳芳的前輩,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通過“賄選”坐上了北洋軍閥的頭把交椅。這場眾說紛紜的宦海角力,更多被認為是一個目不識丁、顢頇愚昧的舊軍閥,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不過也沒有看到這位北洋“曹操”的另一面。這場鬧劇的當事人、當時的議員、後來的歷史研究者陳垣,曾有這樣一番解釋,說自己領到的五千元,是補發歷年所欠的“歲費”

梟雄未盡扮白臉:北洋軍閥中的“曹操”和“孫權”

陳垣

對於曹錕為人,與之直接打過交道的顧維鈞的記述最有說服力,在與曹錕的接觸中,有一件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當時“保、洛分家”甚囂塵上,曹錕所寵信的吳毓麟和高凌霨極力遊說,想要任命黃榮良為駐倫敦公使,曹聽了吳毓麟的陳述,立刻沉下臉來對他說: “老弟,你什麼時候開始學的外交?因為我不懂外交,才請顧先生來當外交總長。顧先生辦外交有經驗,我把這攤工作完全委託給他,你們為什麼要出來干預?這件事應該完全由顧總長決定。”由於曹錕回答乾脆,其他人遂不好再作聲,這種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與曹操的疑心相比,這位北洋曹孟德的作風,確實也堪稱大度。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菜根譚》、《丁文江:一個人物的幾片光彩》、《顧維鈞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