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的鱼
第一,淡水鱼普遍土腥味重,料理起来比较麻烦,加上西方过去调味料理方法也没有那么复杂,所以淡水鱼自然不太受欢迎。外国人不懂烹调。
第二,近代欧美工业化发展,造成了河流湖泊的大规模严重污染,淡水鱼也不适合食用。时间长了,如今欧美恢复了山清水秀,但养成的习惯也难以再改变了。外国人害怕鱼污染。
第三,淡水鱼大多有很多的鱼刺,吃起来并不容易,西方人的刀叉并没有筷子在这方面好使,再加上欧美人快餐式的生活,淡水鱼也逐渐被踢出了菜单。鱼吃起了太麻烦。欧洲人一般不喜欢吃淡水鱼。
第四 据说淡水鱼含有寄生虫,这个说法的前提是欧美人的饮食习惯,相比中国传统饮食,其中一大缺陷就是他们喜欢吃半生不熟的东西。中餐生食的东西屈指可数,很多东西要烹饪到根本看不出原料的是什么的地步,但在淡水鱼烹饪这项中就没有这个担忧。实际上,淡水鱼中确实含有比海鱼中更多的寄生虫,包括绦虫、裂头蚴、肝吸虫等,中餐处理的方式是超过100摄氏度烹饪,而且火锅、清蒸等做法时间往往超过十分钟,经过这样处理的寄生虫基本毫无生存下来的可能。淡水鱼的体内渗透压环境比较类似人体 所以很多寄生虫可以共存,海水鱼渗透压环境不同寄生虫对人无作用。
大风起兮偶飞扬
我们通常印象里,“歪果仁”既不爱吃刺多的鱼,出于餐桌礼仪,也很不善于吐刺儿。最常吃鱼的形式大概就是“炸鱼和薯条”了。其实,欧洲人也是吃淡水鱼类的。那是因为:斋期不能吃肉,只能吃“非肉”的鱼,但内陆国海鱼很少,只能吃淡水鱼。
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历法对中世纪饮食影响颇深。当时的教会规定了相当频繁的斋期,一年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施行斋戒。通常是周三、周五或降临节等重要日子;大斋期的六个星期,每周五、周六以及重要节日的前夕,都禁止教徒们食用肉类。人们认为有节制的食用肉类和乳制品,可以抑制性欲和内心的贪婪,由此达到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救赎......
这对平民而言,其实不难办到,毕竟肉食不常吃到,但对贵族们来说,斋戒无疑是一场苦修。即使在宗教气氛浓厚的中世纪,依然有不少教徒对斋戒流露出怨念。于是,人们便开始细致探讨“肉”与“非肉”的区别:中世纪的欧洲人也认为四足动物譬如牛、羊是“热”的,吃肉太多就需要用葡萄酿成的酒调和,酒足肉饱会带来贪欲,这与崇尚节欲相违背;而水里的鱼是“凉”的,鱼肉烹煮出的食物枯燥乏味,人们都将鱼肉默认为“素食”。中世纪的庄园里拥有鱼池,也会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巴洛克时代后的欧洲修道院都建有许多水池,池子里常年喂养着成群的鱼。
欧洲的一些内陆国家,旧时受限于保鲜手段,海鱼本来就很少,可供选择的淡水鱼也不多,大致也就鳟鱼、河鲈、狗鱼、鳗鲡、鲶鱼和鲤鱼这些。其中,鲤鱼的生命力极其顽强,适合在水池中大量饲养,自然就成为了节日里的首选。于是鲤鱼是欧洲人最常食用的一种鱼。市场上除了常见的普通鲤鱼Cyprinus carpio,还包括欧洲原产的“镜鲤”,因体侧三条鳞片带俗称“三道鳞”,以及无鳞的变种“革鲤”。
几个世纪以来,鲤鱼都是欧洲中东部地区家庭的圣诞夜传统主菜。欧洲人烹饪鲤鱼的方式既简约又多样,在德奥和捷克,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炸鲤鱼和煎鲤鱼,鲤鱼在波兰既是圣诞夜主菜,也能摇身幻化成一道可人的开胃菜。鱼头鱼尾同胡萝卜、洋葱等蔬菜久炖出胶,将鱼肉放入汤汁中加白葡萄酒煮熟,捞出摆盘后铺上杏仁、小红莓等配菜淋上浓稠汤汁,待静置凝固后就是传统的
波兰鲤鱼冻(Jewish-Style Carp)。不过,无论什么做法,有一个问题似乎无法回避,鲤鱼"Y"形的肌间刺细小又众多,食用起来并无捷径,只能用刀叉慢慢的剔除。
萨尔茨堡的鱼
吃,除非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有所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