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突發奇想,要是這個世界沒有鍵盤,我們拿什麼東西與電腦交流?
我實在是想不出除了鍵盤,還有什麼能這麼高效的進行人機互動。
然而作為與我們接觸最多的外設產品,鍵盤上的字母為什麼要如此排列?
令人驚奇的是它在150年前就是這樣排列了。
對數字沒概念?
150年前:
日本明治維新剛剛開始;
距離第一輛汽車的出現還有18年;
托馬斯·愛迪生獲得他的第一份專利(不是電燈);
中國那時還是清朝,八國聯軍還有30多年才會入侵;
第一盞交通信號燈出現在英國,是手動燒煤氣的,並且是用來指揮馬車的;
我想那時大部分中國人,連電是什麼都不一定知道吧。
(嗯?我突然認真想了一下,好像我現在也不知道……)
那麼問題來了,那時候電腦是肯定不會有的,那鍵盤是如何出現的呢?
穿越,妥妥的穿越。
好吧,雖然我很希望真的是穿越,來填上我深不見底的腦洞,但畢竟我們是一個嚴肅的公眾號,不隨便開車。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鍵盤佈局。
鍵盤佈局的由來:
QWERTY這種鍵盤佈局是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鍵盤佈局方式。沒錯!就是你現在使用的,它以鍵盤第一排字母的左邊6個字母而得名。
你可以叫它的中文名字「快蹄」
QWERTY佈局由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
1868年申請專利。
1873年使用QWERTY佈局的第一臺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該佈局被沿用至今。
它具有網絡效應。也就是說,用的人越多它越有價值;越有價值,那麼用的人也會變得更多,到最後似乎是這種鍵盤佈局一統天下。
這麼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幾乎所有的鍵盤都使用同樣的佈局,你學會打字以後,在任何一臺打字機、任何一臺電腦上面,都可以輕鬆自如地操作,不用重新學習。
但問題是這種鍵盤佈局是不是最有效的?
市面上流行一個說法,說QWERTY這種鍵盤佈局其實是低效的。
為什麼呢?
那時候的打字機每一個鍵連著一根杆,你敲一個鍵那根杆就往前面擺好的那張紙打一下,字符就敲上去了。
問題是,如果打字的速度太快這些杆就會纏在一起,所以有一種說法:
當年設計打字機鍵盤的人,他們要儘量使得打字的速度慢下來。
目的是為了防止那些杆纏在一起,要解開這些纏在一起的杆反而會浪費時間。
問題是那種老式的打字機早就過時了,人們用的是電腦來打字了。那根杆沒了,但這個鍵盤佈局卻留下來了。
有兩位經濟學家也對這個問題非常好奇,一位叫萊博維茨(Stan J. Liebowitz),另外一位叫馬高雷斯(Stephen E.Margolis)。
他們就去研究市場上流傳甚廣的、關於QWERTY鍵盤佈局不是最有效的這個故事。
他們研究發現,當年當打字機開始流行的時候,打字機的生產商就意識到,一旦他們選錯了鍵盤佈局,人們就會被鎖定在一個低效的鍵盤佈局上面,所以選擇一個高效的鍵盤佈局至關重要。
他們當時舉辦了大量的打字比賽,目的就是要把打字員的熟練程度這個因素過濾掉,選出最優的鍵盤佈局。
在這麼多的打字比賽裡面,QWERTY一直名列前茅,它本來就是一個有效的鍵盤佈局。
當然,曾經有過一兩次,在海軍舉辦的打字比賽裡面,另外一個鍵盤佈局叫「德沃夏克(DVORAK)」的佈局勝出了。這就是人們一直傳說,還有別的鍵盤佈局比QWERTY更有效的來源。
在我們使用微軟操作系統的時候,在鍵盤設置那一欄,用戶就能夠輕易地選擇“德沃夏克(DVORAK)”鍵盤格式:
但實際上沒有人選擇這種鍵盤格式。因為它並不見得比QWERTY好多少。所以關於:
『目前大家使用的鍵盤佈局QWERTY是低效的”這種論調,是一種訛以傳訛的說法。』
這兩位經濟學家合寫的這篇論文發表在1990年,論文的題目叫《鍵盤的寓言(The fable of the keys)》,可能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夠戲劇化,知道這個事實的人還是很少。
最後,我想打字的速度還是不要超過思考的速度為好。
閱讀更多 死磕冷知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