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與楊振寧 跨越半個世紀的友情

這兩位志趣相投的同鄉、校友,自青少年時代便樹立起了遠大的理想:將來事業有成,一定報效祖國!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與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獲得者、核物理學家鄧稼先的友誼長達半個世紀,在世界科學界傳為美談。

楊振寧祖籍安徽肥西縣,生於1922年,鄧稼先是安徽懷寧人,生於1924年,楊振寧比鄧稼先大兩歲。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從美國留學回國後,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蜇曾留學日本、美國,歸國後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哲學系教授。鄧以蜇和楊武之既是同鄉又是同事,兩人經歷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篤,常來常往。他倆的友誼也延續到了孩子們身上。

20世紀中期,鄧以蜇將妻子兒女接到北京定居。鄧稼先就讀於祟德中學,楊振寧也在該校讀書,兩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學和朋友。楊振寧的學業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鄧稼先很崇拜他。楊振寧以大哥的身份關照鄧稼先。受楊振寧的影響,鄧稼先在物理、數學等課程中的才智也發揮了出來。楊振寧機智靈巧,同學們稱他是“機靈鬼”。鄧稼先忠厚老實,綽號叫“鄧老憨”。下課後,楊振寧與鄧稼先幾乎形影不離。這兩位志趣相投的同鄉、校友,自青少年時代便樹立起了遠大的理想:將來事業有成,一定報效祖國!


鄧稼先與楊振寧 跨越半個世紀的友情

楊振寧(左)鄧稼先(中)楊振平(楊振寧弟弟)(網絡圖)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武之一家隨校遠赴西南大後方。到了1940年,不願當日寇“順民”的鄧稼先和大姐一起從天津繞道上海、香港,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抵達雲南昆明。大姐將鄧稼先送到四川江津投奔四叔。次年夏,鄧稼先考取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攻讀物理系。此時楊振寧已是西南聯大三年級學生了。在該校,兩人又可以經常在一起切磋學業、交流心得了。鄧稼先在數學、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楊振寧的具體指導,鄧稼先對其姐說:“振寧兄是我的課外老師。”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不久,楊振寧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1946年初秋,22歲的鄧稼先畢業後,被北京大學物理系聘為助教。次年,鄧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行前,他徵求在美國就讀的楊振寧的意見,問到哪所大學就讀較為合適。楊振寧回信,建議他到普渡大學去,因普渡大學收費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他在信中還說:“此校離芝加哥很近,我們兩人可以經常見面。”後來,楊振寧還幫助鄧稼先申請到了普渡大學博士研究生的入學許可。1948年10月,鄧稼先與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結伴,從上海乘船前往美國。鄧稼先順利地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研究院,讀物理系。

1950年8月,鄧稼先獲得了博士學位。那一年他只有26歲,被人們稱為“娃娃博士”.1950年8月29日,鄧稼先與留學美國的100多名學者一起,歷盡艱辛,奔向新中國的懷抱。從此,鄧稼先便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了聯繫。

1950年秋,二機部負責人、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讓他秘密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鄧稼先從此與世隔絕,全心投入到原子彈研究工作中來。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上空爆響。鄧稼先也因此被稱為“兩彈元勳”。


鄧稼先與楊振寧 跨越半個世紀的友情

鄧稼先(網絡圖)


1971年夏,闊別22年後,楊振寧與鄧稼先在北京相見了。這是楊振寧自1945年公費留學美國後首次回國訪問。彼時他離開祖國已經26年了。

剛下飛機,在貴賓室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員便請楊振寧開列了他要見的朋友名單。在北京,他要見的第一個人便是鄧稼先!

當時正值“文革”中期,政治運動搞得黑白顛倒,人人自危。即便是鄧稼先這樣執行秘密而重大使命的科學家也未能倖免。曾經被作為保護對象研製核武器的功臣鄧稼先和尖端機密研究院的一些科學家及研究人員,包括後來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的幾位科學家,都被集中到西北某地辦“學習班”。

此時,楊振寧要見鄧稼先,幾乎無人知道他在哪裡!

周總理親自出面,命國防科研部門找!通過多種途徑,國防科研部門找到了正在西北“學習”的鄧稼先,並向他下指令:火速返京!這無疑是救鄧稼先於千鈞一髮之際。楊振寧沒有想到,此時他的出現,無意中也是無形中保護了鄧稼先,當然也等於幫助和保護了中國的“兩彈”事業!

鄧稼先和楊振寧相見,是鄧稼先自1950年在美國與楊振寧分別後,他倆的第一次相見。期間,楊振寧問鄧稼先是不是由美國科學家幫助中國研究原子彈。鄧稼先當時請示了周恩來,是否如實相告,該怎麼說。周恩來讓鄧稼先如實告知楊振寧。於是,楊振寧在結束訪華的告別晚宴上,收到了一封鄧稼先的親筆信,當看到鄧稼先擲地有聲的話語化為文字——“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楊振寧當即離開席位躲到一旁,流下了熱淚。

從1964年到1986年,22年間鄧稼先一共參與了32次核試驗,鄧稼先親自去羅布泊指揮工作隊參與實驗就有15次。鄧稼先一心撲在核試驗研究上,他與妻子許鹿希結婚33年,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六年。

因工作需要,鄧稼先主動身臨一線,但強烈的射線嚴重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5年7月,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但鄧稼先並不後悔。早在接到任務之初,他就對夫人許鹿希說:“做好了這件事情(核試驗),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價值,就是為它死也值得!”


鄧稼先與楊振寧 跨越半個世紀的友情

鄧稼先夫婦與楊振寧夫婦合影


鄧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療後,1986年五六月間,楊振寧曾先後兩次回國,去醫院探望鄧稼先。鄧稼先見到老朋友很高興,連病痛都忘了。兩人有說有笑,談了許多話,後來還在病房的走廊上合了影。但照片上,鄧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塊血跡。他那時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斷出血。但是,他的笑容是那樣的真實、幸福。鄧稼先對楊振寧說:“我雖然受核輻射而得了癌症,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們成功地實現了核爆炸,使國家更加強大了!”楊振寧返回美國後,想辦法搞到當時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藥,請韓敘大使通過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這顆科學巨星隕落了。聽到噩耗,楊振寧立即從國外發來唁電:“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楊振寧教授在寫給鄧稼先夫人許鹿希的信中說:“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精神與巨大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

1987年10月23日,楊振寧飛越萬里,趕赴北京,為鄧稼先掃墓。掃墓儀式結束後,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捧著一隻藍色盒子,雙手交給楊振寧。盒面上的文字寫著“振寧,致禮存念”六個字,落款則是“稼先囑咐,鹿希贈”。

楊振寧的目光在“稼先囑咐”四個字上停留了。他看著許鹿希將盒蓋打開,裡面整齊地放著他們的家鄉安徽出產的石制筆筒、筆架、墨盒、筆盂、鎮尺和長方形石印。這是鄧稼先最後的囑意,將這套堅固且光潔如墨玉的文房四寶留送楊振寧,以表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永世長存。


鄧稼先與楊振寧 跨越半個世紀的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