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毛明君,央行觀察專欄作家。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
一、“渤海鋼鐵” 也會倒?!
根據媒體披露,渤海鋼鐵陷入破產重整,這家風雲一時的世界500強企業被認為僅僅正常經營了6年,涉及金融債務餘額卻達到1920億元,成為近年來最重大的國企債務危機之一。其中七家銀行涉入較深,三家地方性銀行的信貸餘額達到100億元以上,剩餘四家也在60億至100億之間。
2010年,天津市政府主導,天津鋼鐵等四家國企共同組建渤海鋼鐵集團。這家有特區政府撐腰的世界500強鋼鐵巨人,背後隱含著政府擔保的金字招牌和 “大而不倒” 的風險邏輯。曾幾何時,屬於銀行閉著眼睛追著放貸款的 “特優質客戶”,組建伊始,就被8家銀行聯合授信1000億元。誰會想到短短6年之後的2016年,即已陷入經營危機,苟延殘喘至今,實在是扛不下去了。
幾年前,聽到說 “黑天鵝”、“灰犀牛”,感覺又有兩個概念被憑空炒起來;今天,黑天鵝已經不再是一個熱詞,卻在當下銀行業的天空中漫天飛舞,遮空蔽日。
真應了《打造金融堡壘:摩根大通銀行戰略解碼》一書中摩根大通 CEO 戴蒙的點睛之筆:“五年前,很少會有人擔心金融市場的風險。今天,人們在每個危機事件的背後,都能看到一條帶有厚尾的黑天鵝”。
二、黑天鵝棲息在銀行業的什麼地方?
雖說黑天鵝的現身往往出其不意,但細究之下,還是有跡可循。
1、某行事件冰山一角。
銀行業黑天鵝的第一個棲息之地存在於違規經營之中。2018年銀監會開出了第一張天價罰單——對某行成都分行罰款4.62億元。經銀監會查實,某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該行內部問責近200人。
《中國經濟週刊》披露,宣稱自己不良貸款零記錄的某銀行成都分行,多年來通過7家房地產公司和礦產企業,設立上千家殼公司進行承債式收購,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不良貸款。案情起底觸目驚心,然而業內人士卻並不感意外,反映出這類事件所反映出的問題絕不是個案和孤例。據瞭解,上述違規行為最終形成的不良資產約100億元,該銀行總行已計提相關撥備,不至於釀成滅頂之災,然而不僅對短期內的財務報表影響巨大,對該行的品牌信譽、人心士氣損害更深,這類 “黑天鵝” 事件如果發生在規模偏小的銀行身上,則更加是不可承受之重。
2、股票質押堰塞危湖。
銀行業黑天鵝的第二個棲息之地是資本市場。繼幾波債券集中違約之後,當前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成為新的重大信貸風險隱患,股票質押頻頻爆倉,股東被動減持也頻現公告中。
根據《財經》記者統計,截至9月21日,A股市場幾乎是 “無股不押”,超過97%的上市公司存在股票質押,質押公司總數達3466家,整體質押市值規模達到4.92萬億元,其中質押比例超過30%的公司有764家,超過50%的公司約150家,部分公司質押比例甚至達到70—80%,而大股東質押比率超過90%以上的公司超過470家。股票質押融資自2014年跑步前進,2015年大幅衝高,2016年達到頂峰,2017年至今騎虎難下,根據測算,2018年四季度,A股市場的股票質押風險將迎來集中爆發期。
過去,股票質押被認為是一種風險相對可控的業務,各家銀行競相追逐、不斷加碼、大幹快上,而目前,從資本市場飛出的任何一隻黑天鵝都會讓相關銀行的高管人員寢食難安。
3、表外業務魚龍混雜。
銀行業 “黑天鵝” 的第三個棲息之地存在於銀行的表外業務中。表外業務常常是銀行內控管理的 “法外之地”,也往往是藏汙納垢的地方。
早些年,銀行業,特別是部分中小銀行,紛紛以大資管業務為兩翼之一,大舉進軍大資管業務、投行業務、同業業務等,表外資產佔比一度達到江山半壁。然而一些所謂的投行業務等,究其實只是信貸業務的強行出表;而諸多的資管業務,其實是銀行自己的自彈自唱、自娛自樂。
有人說,很多銀行的投行部門,承接的其實就是表內授信沒法通過審批的授信業務,在業務來源上本身就屬於 “帶病授信”、先天有恙,在貸後的管理中又常常 “諱疾忌醫”、終成不治。表外業務中的風險隱患要遠遠大於表內業務,在有的銀行甚至是深不可測的黑洞。
三、黑天鵝從哪裡來
萬物生長皆有本源,黑天鵝是從哪裡長出來的呢?“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梳理近幾年來銀行業的發展軌跡,我們認為招致今天銀行業黑天鵝亂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增長模式飲鴆止渴。
10多年前,監管部門及銀行領導就在疾呼改變 “傍大款、壘大戶” 的經營行為;10年來,“傍大款、壘大戶” 的做法卻在一些銀行持續加碼( 2018年,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上指出:部分銀行仍存在 “壘大戶” 情結 ),尤以中小銀行為甚。這種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行為有其經營邏輯和現實必然性,然而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壘大戶” 是一把雙刃劍,在給銀行帶來高利潤的同時,也會造成潛在的重大風險隱患。
首先,授信的過分集中,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本身就違背風險適當分散的基本原則;其次,過度授信帶來的企業過度融資往往會導致企業經營行為發生畸變,誘發道德風險和企業過度投資,很多大型企業不是死在貸不到款上,而是死在貸了太多款上;三是過度授信會使得企業倒逼、脅迫銀行繼續追加貸款,最終釀成不可收拾之局。
2、風險處置抱薪救火。
小微企業信貸風險在過去幾年裡已然陸續暴露、自生自滅,一批大企業、集團企業的問題卻還在發酵,市場並未完全出清。當前風險引線有不斷向上延爆之勢,成為銀行風險管理的心腹大患。殭屍企業何以 “僵而不死”,就在於 “大而不能倒” 的規律在起作用。地方政府官員聲稱:一地經濟發展既需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也需要鋪天蓋地的小企業,在實際工作中卻往往更注重大企業的支柱作用和帶動效應,當地明星企業的隕落常常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甚至動搖到當地主政者執政能力的聲望和信譽。
對於大型企業的經營困境,從保就業、保穩定、保 GDP、保上市公司 “殼資源” 等角度出發,地方政府往往不會袖手旁觀見死不救,而是會動用各種資源伸以援手,包括對銀行續貸加貸施加影響等,這種行為一方面在化解風險,一方面也有可能累積更大風險。當下傳出的深圳市政府安排數百億資金為上市公司解燃眉之急的做法,市場一片叫好,然而這種舉措究屬權宜之計、不得已之舉,其效果和影響尚難預料。
另一方面,對出現風險問題的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有些基層行、相關直接責任人員諉過飾非,或是出於死馬當活馬醫的僥倖心理,往往不能當機立斷正確行事,或隱瞞情況,或違規轉化,或化整為零,或移花接木,最終釀成大禍;上級機構和高管人員處置重大風險時也往往投鼠忌器,顧慮重重,畏手畏腳,不如處理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簡單明快,最終不斷累積和加倍放大了風險。
3、大潮退去裸泳現行。
經典理論和經營實踐都已經證明,中小微信貸業務確實是高風險業務,而當前讓銀行更加揪心的,卻是大型企業頻頻爆出債務危機的 “黑天鵝” 事件。眾多的大型集團、明星企業、上市公司在崩盤之後,人們才恍然感到原來這些企業的基本面早已如此不堪。
媒體戲說,早些年金融界人士在混娛樂圈,而娛樂圈人士正玩轉金融業,“女版巴菲特” 的投資神話,“中國版喬布斯” 的造車故事果然讓那些實業家、實幹家最終 “為夢想窒息” 致死。科技明星企業淨利潤的一半來自政府補貼,環保領軍企業被證明主營做土方工程,被玩壞的不僅是資本市場,當然也少不了這些跟著概念、題材跳舞的大小銀行;被收割的不僅是散戶 “韭菜”,當然也會有一批堅信 “大而不倒” 的銀行跟著買單。
四、應對策略
佛曰:昨天的因,今天的果。昨天已經做過的事情無法改變,今天只能承受消化昨天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同時努力以今天審慎的的行為確保安全,進而守護明天的安穩。
雖然說黑天鵝不可預測,但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的行業,對於事物的不確定性有著天然的敏感,風險經營的本質就在於對抗和破解不確定性,面對不確定性,銀行確定需要做的是:
1、摒棄規模偏好與速度情結,著力推動經營轉型。
在國內銀行中轉型最為成功的招商銀行,多年前一直被批評規模增長緩慢,業績沒有亮點,實際上,這正是一家優秀銀行 “積小勝而成大勝”、厚積而薄發的戰略定力所在。
最近熱銷的《富國之本:全球標杆銀行的得失之道》一書介紹,富國銀行長年的發展速度和增長目標,瞄準的是中外野,持續踩在略高於平均線之處,雖然不能次次全壘打,卻保證了絕不出局,紮好馬步,練好基本功,長遠來看不疾而速,大幅領先那些以 “百米衝刺方式跑馬拉松” 的銀行,平穩渡過黑天鵝狂舞的次貸危機時代,且彎道超車,一度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金融機構。
2、守住底線,遠離風口。
總結富國銀行成功穿越金融危機的經驗,應該聽他的掌門人現身說法。危機前後,富國銀行時任董事長約翰·斯坦普發表的一系列言論堪為管理風險、應對黑天鵝的 “真經” 和心法:
這種 “博傻” 的遊戲不會永遠繼續下去,有些事情必須付出代價。不理性的貸款政策讓市面上的很多機構浮浮沉沉,甚至一蹶不振,關門走人。但因為我們堅持負責任地放款,向好客戶發放高質量的貸款,幫助他們取得財務成功,我們在這一輪危機中挺了過來。對於貸款發放原則的堅持,幫助我們度過了157年來的歷次經濟週期,也使我們避免出現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在抵押貸款發放上存在的嚴重問題。要成為最好的金融服務機構,必須在信貸和風險管理上做到最好。富國銀行的信貸原則非常簡單,我們從來不會為了短期目標犧牲信貸質量。所有交易或客戶關係管理的收益應該覆蓋風險,我們從來不會為了適應市場競爭而放棄這一原則。我們經常要問自己:這筆貸款對我們的客戶,或者富國銀行是正確的嗎?(以上引言見《富國之本:全球標杆銀行的得失之道》第三章 “併購之道:彎道何以超車” )
在音樂響起的時候,每個人都隨著起舞,但銀行家掌管著經營風險的企業,應該有著冷靜保守的精神氣質和守護價值的信貸理念,也正如巴菲特所說:“它從來沒有因為其他銀行都在做某件事就覺得自己也應該跟風。”
這既是富國銀行的成功之道,也是巴菲特的投資之道。
3、正確應對已經出現的黑天鵝。
存量風險、存量問題的化解考驗銀行人的擔當和智慧。正確應對黑天鵝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對於已經出現的黑天鵝,視而不見是不負責任、沒有擔當;漫無目標,狂轟亂射,驚起一群黑天鵝,則更加是危險的。
五、殺死那隻黑天鵝
10年前,銀行股是廣大投資者青睞的對象,10年後,銀行股的身價幾乎是原地踏步。筆者整理了10年來 A 股上市銀行(不含10內 IPO 的銀行)的相關指標,從中可以看出什麼呢:
1、10年來國有大行資產規模增長約3倍,利潤增長2倍多,市值卻只是基本持平,或小幅增長;
2、10年來全國性股份制銀行( 鑑於北京銀行的區域化佈局和體量規模,本文將其放在股份制銀行內 )資產規模增長5倍以上,淨利潤增長4倍以上,市值增長卻僅約2倍;
3、10年來城商行 ( 寧波銀行、南京銀行 )資產規模增長10倍以上,淨利潤增長7倍多,市值增長卻僅約3倍;
4、與上市銀行市值增長與規模、淨利潤擴張的失衡相對應的是市盈率、市淨率的一路下滑,一大批銀行紛紛跌破淨資產,這其中,以對公業務為主體的中小銀行尤甚。
2018年下半年銀行股價有所回升,然而在最近再次回落,成為最不值錢的股票品類之一。
在盈利能力上,有人戲言,A 股其實只有兩類股票,20多個銀行股和3000多個非銀行股,淨利潤幾乎平分秋色,一邊是輿論抨擊銀行掏空了實體經濟,一邊是投資者全面看空銀行股;
在資產質量上,從各家銀行披露的數據看,不僅整體指標相對平穩,而且在過去一段時期內保持了不良率持續下降的趨勢;
在規模增長上,儘管近年來各類銀行增速有所降緩,但總體上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慣性繼續誇張;
在政策面上,又是降準(還有大量降準空間),又是理財新規拓寬投資範圍,紅利多多;
然而股價就是不買賬。
投資者到底在擔心什麼?
筆者大膽揣測,關於銀行業,投資者擔心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 “黑天鵝”,二是 “灰犀牛”,灰犀牛的問題另文再論,像渤海鋼鐵破產重整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實在是高懸在涉及其中的中小銀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不僅上市銀行的股價受到黑天鵝事件的拖累,那些沒上市、經營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管理不規範的非上市銀行挑戰更大,
在各行各業都在高喊 “活下去” 的當口,銀行作為經濟轉型時期各種風險的集中 “收納箱”,更應該屏住呼吸、睜大眼睛,緊盯著退潮之際的海面,時刻準備著:殺死那隻黑天鵝!
閱讀更多 普益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