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是達不到的標準

你看嬰兒在玩耍的時候,其實他們絕大多數是自由的。他們不會去考慮社會責任,他們不會擔心自己被別人嘲笑,他們不會害怕失敗或者被拒絕,他們最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但小時候我們怕拒絕了父母,會再也比不上他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上學後怕拒絕老師,被認為不夠上進;上班後怕拒絕領導,被認為沒有潛力還不夠努力;結婚後怕拒絕老公,怕認為不夠愛對方。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是達不到的標準

園丁與你同在

事實上,就連想到改變這種狀態偶會覺得害怕。因為這份“不自由”就發生在被我們整個家庭和社會“馴化”的過程中,或者說我們主鍵被社會化的過程中。

那一年你五歲,喜歡跳舞,而且你的條件最適合跳芭蕾舞,每次你看電視上的芭蕾舞演員都會不由自主的跳起來。有一天你媽媽加班到晚上九點才回來,不知道今天她頭疼被領導批評了一頓,她此刻只是想靜一靜。這些你卻全然不知。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是達不到的標準

園丁與你同在

你只是很開心,看到她回家你就更開心了,你剛開始蹦蹦跳跳走過來,你的愛媽媽終於按捺不住了,沒忍住就對你開始兇起來:“別跳了,你不知道你跳的很難看嗎?”

那一刻你安靜了。

從此你聽到音樂再也沒有跳過了,因為你怕媽媽不喜歡那。你也覺得自己就不是跳舞的料,所以,索性就再也不跳了。

你甚至開始變得害羞膽小,不敢和老師小朋友們說話。而所有的這些罪魁禍首卻是因為媽媽無心的一句斥責。

她並不知道這句話在你身上產生的影響,她也像全世界的媽媽一樣懷揣著對你最美好的期望,可是她永遠不知道一句話可以在你的心裡生根發芽,變成一個舒服自己的,和自己簽下的魔鬼契約。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是達不到的標準

園丁與你同在

像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不管是老師、父母還是朋友,我們總是被被人的無心、善意或者惡意的評價開始,以你最終把它變成自己內心的聲音結束,然後你就不知不覺得慢慢喪失了自己的自由。

自然而然,你離“別人家的孩子”會越離越遠。這不是我們個人的因素決定的,很大一部分都受外界對我們的評價和看法,所以,父母或者老師的一句無心之言可能就會葬送孩子一生的職業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