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名將對決——為三方原之戰的德川家康正名

前言

要是談起日本戰國時代的野戰高手,就非提到兩個就算在中國也十分有名的武將——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武田信玄、上杉謙信這對宿敵在爭奪川中島的來回拉鋸戰中,以永祿四年(1560年)的第四次川中島最為出名,兩人的作戰天賦也在此戰之後名揚後世。

然而,在眾多武將之中,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足以在野戰天賦上與武田信玄旗鼓相當的人,此人便是後來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

日本戰國時代名將對決——為三方原之戰的德川家康正名

武田信玄

與後人意淫織田信長對戰上杉謙信、武田信玄相比,德川家康與武田信玄可是真真切切地在戰國時代時期進行過殊死對戰。在這一場被後人稱為“三方原之戰”的戰鬥中,德川家康大敗於武田信玄,甚至被後人編造出在逃離戰場時嚇得大便失禁的謠言,那麼,這場三方原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武田與德川的決裂

德川家康在幼年時曾經被今川家關押在駿府今川館當人質,直到桶狹間之戰後,今川家的家主今川義元戰死,德川家康這才從今川家中獨立了出來,回到了父祖時期的領地三河國,並編造出了藤原氏“德川”流的出身。

在今川義元死後,繼位的今川氏真無法有力地統御今川家,最終引起了今川家的盟友武田信玄的覬覦。武田信玄在日本戰國時代算是頂尖級別的政治家與軍事家,其高超的政治調略手段、機動靈活的戰術應變、極大的個人魅力,讓原本是個窮鄉僻壤的甲斐國成為日本東國一霸,一度攪得鄰居今川家、上杉家、北條家等大名頭昏腦漲。

武田信玄想吞併日漸衰微的今川家,但是又害怕背後會遭到上杉家的攻擊,況且原本屬於“三國同盟(武田、今川、北條三家的同盟)”之一的北條家也未必會作壁上觀。武田信玄絕對不會打無把握之戰,為了緩解吞併今川家後可能遭受到的壓力,他先是與今川家的死敵織田信長結盟,再秘密拉攏了原是今川家家臣,現在也同樣是織田信長盟友的德川家康,與其密定以大井川為界,瓜分今川家的領地。

日本戰國時代名將對決——為三方原之戰的德川家康正名

德川家康

可是,武田信玄卻是個十分自負且不計後果的人,在此次瓜分今川家的戰事中,因為今川軍十分不給力,導致武田軍一不小心打過了大井川,佔領了許多本應分給德川家康的領地。

同後世小說家創造出的形象不同,德川家康在歷史上是個十分不好惹的角色,他處事果斷,敢作敢為,同時又是個膽大心細的傢伙。在武田信玄破壞盟約之後,德川家康果斷地與今川氏真、北條家、上杉家達成和解,將今川氏真引渡到岳家北條家,與北條、上杉、結成了針對武田信玄的“武田包圍網”。

不過,上杉謙信此時專心攻略北陸,北條家倒是想插一手,結果武田信玄竟然來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與北條家的敵人佐竹、宇都宮等北關東大名結成了同盟,反給北條家組織了個“北條包圍網”,搞得北條家東西兩線作戰,首尾不得兼顧。

日本戰國時代名將對決——為三方原之戰的德川家康正名

織田信長

不過武田信玄還是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的,眼光毒辣的他看出了武田包圍網中真正能夠對自己做出威脅,也唯一算得上敵人的人——德川家康。

武田西進

元龜二年(1571年),北條家唯一一個能與武田信玄對抗的人物,前當主北條氏康逝世,他的繼承人北條氏政隨即與武田信玄再度締結了盟約。在此期間,武田信玄一直在為西進作戰而準備,甚至積極參加調停織田信長與石山本願寺的戰爭。

事後證明,武田信玄放的煙霧彈騙過了所有人。

次年元龜三年,武田信玄與朝倉義景、淺井長政、石山本願寺等秘密結盟,同時對外放出謠言要攻打上杉謙信,以此為藉口召集了軍隊,似乎是為了配合武田信玄的演出,上杉謙信也做好了應對武田軍侵入的準備,命令領內做好防禦措施。

沒想到,九月二十九日,武田軍的先鋒山縣昌景從甲斐國出陣,其目的地卻不是上杉謙信的領地越後國,而是朝著德川家康所在的遠江國攻去。歷來的通說大多提到武田信玄此次出陣目的在於上洛,然而武田信玄的文書中卻從未出現過此次出陣是為了上洛的字眼。況且武田信玄也不是傻子,且不說武田軍能否順利突破德川、織田的領地前往平安京,即便是到了平安京,武田信玄又如何能夠立足?

日本戰國時代名將對決——為三方原之戰的德川家康正名

三方原合戰

在武田信玄寫給奧平貞勝的書信中,武田信玄提到了此次出兵的緣由:“五日之內,我軍越過天龍川向浜松城(德川家康居城)出陣,以解我三年來的心頭之恨……”這三年來的心頭之恨,指的自然是三年前德川家康和北條家、上杉家聯合搞了武田信玄一波的事。

《三河物語》中,德川家康得知武田信玄出陣後,親自率領輕騎出陣偵查武田軍的動向,卻被武田信玄發覺,多虧了本多忠勝在一言坂奮戰,以少打多擊退武田軍,這才救了德川家康一命。武田軍隨後沿著秋葉街道,朝著浜松城進軍,卻在浜松城前,當著德川家康的面突然調頭西去。

遭到羞辱的德川家康想要出城迎戰,卻被家臣制止,德川家康憤怒地說到:“要是放任敵軍從我面前經過,後人肯定要恥笑我們的。”隨後率領著德川軍與織田信長派來援軍出陣追趕武田信玄。

兩軍隨後在三方原臺地遭遇,德川家康率軍爬上了山坡之後,才發現武田信玄的軍隊早已在此地布好了陣型,等候德川軍的到來。面對兩倍於己,以逸待勞的敵軍,德川家康臨危不亂,迅速將軍隊由行軍陣型改為作戰陣型,應對武田軍的進攻。

不得不說,德川家康在三方原佈陣時,頗有武田信玄當初在八幡原突然遭遇上杉謙信後迅速改變軍隊陣型的姿態,這充分說明了德川家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將之材。

武田軍隨後朝著德川軍發起猛攻,先鋒由武田軍猛將山縣昌景擔任,但是猛將兄顯然有些名過其實,竟然和另一位猛將兄小山田信茂被德川軍的大久保忠世、石川數正等隊打得幾乎崩潰,小山田信茂一度派出使番前往武田軍本陣請求武田信玄增援。眼瞅著山縣昌景要帶崩全場節奏,山縣昌景之後的梯隊,也就是武田信玄的四子,武田家的繼承人武田勝賴立即率軍馳援,在驍勇善戰的武田勝賴的進攻之下,武田軍挽回了開戰初期的劣勢,逐漸將己方的人數優勢擴大為戰局優勢,將德川軍打得大敗,本多忠真、夏目吉信等家臣戰死,織田援軍中的平手汎秀也陣亡在三方原上。

日本戰國時代名將對決——為三方原之戰的德川家康正名

上野國小幡赤備

不過,儘管德川軍戰敗,在德川家康的指揮下,德川敗軍雖然戰敗卻沒有潰敗,安然返回了浜松城,還在之後的犀牙之戰中,採用鐵炮趁夜驚嚇武田軍,嚇得許多不明地勢的武田軍士卒跌落山崖摔死。可以說,德川家康在面對武田信玄的戰鬥中,臨危不亂,一度擊敗武田軍先鋒,在戰後也沒有發生潰敗現象,而是全軍安然返回了浜松城,並且還有心思與餘力出城夜襲武田軍,不得不說他是一個十分傑出的武將,與傳統小說與影視劇中的“縮頭烏龜”形象截然相反。

後世所傳聞的諸如德川家康在三方原合戰戰敗後被嚇得大便失禁“脫糞”,以及在返回浜松城後命畫師畫下自己戰敗畫像的傳聞其實出自後世編造,在當時乃至後來的史料之中,並沒有出現相關記載。

三方原之戰時戰國的軍制

粗暴一點解釋,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前中期,幾乎是沒有所謂後勤的概念的,直到了後期有了大規模的遠征軍事行動後,才有後勤軍隊的雛形。

我們來例舉一個在三方原之戰時同時代的行軍軍隊編制的構成:行軍之時,軍隊通常分成前備、二之備、三之備、側備、旗本備與後備等等,根據人數不同有時還有變化。而各個“備”中都有各自運送糧草的軍隊“荷馱眾”,若是遭遇到敵人的時候,前備會立即展開陣型掩護,隨後的二之備、三之備、旗本備等開始佈陣,與此同時,荷馱眾迅速脫離各備,單獨成編,通常都佈置在大將所在的旗本備之後,而在荷馱眾的背後,便是防止後勤部隊與大將被偷襲後方的後備。

通常在備之中,以前備為例子,走在軍隊最前沿的,是探路的被稱為“先驅”的步行士兵,在先驅之後,則是舉著旗幟的“旗持”,在這之後,則是鐵炮隊的隊長及其手下的鐵炮隊,緊跟著鐵炮隊之後的,是弓足輕隊,在弓足輕隊後跟著的,則是部隊的嚮導、先眾部隊的隊長與使番(類似傳令兵),在他們之後,是舉著長槍的長柄足輕隊與長柄足輕的隊長,在這之後才是前備的大將與侍從,以及舉著大將馬標的士卒。大將之後通常跟著的是騎馬武士,最後才是後勤部隊荷馱眾。

日本戰國時代名將對決——為三方原之戰的德川家康正名

也正因此,部隊在臨戰時由行軍陣型轉變為作戰陣型相當複雜,打仗不是打群架,招呼一聲就能掄起磚頭上的,而德川家康在突然遭遇早有準備的武田軍時,能夠迅速布好陣型,並擊敗武田軍前鋒,不得不說除了德川家康個人的超強野戰指揮能力外,與德川軍的善戰也是分不開的。在後來的長筱合戰中,武田勝賴的以馬場信房等武將拖住織田軍大隊,再以優勢的精銳部隊迅速擊潰德川軍再迂迴攻擊織田軍的戰法,也因為德川軍的武勇而慘遭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軍隊的備中通常會出現一個叫“弓鐵炮眾”的混編軍隊,這支軍隊大多以弓箭與鐵炮為主,少量長柄足輕為輔,但是並不意味著全軍的弓鐵炮都聚集在這一支軍隊之中,其他的前備、後備、側背等,都會佈置鐵炮隊與弓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