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還挺燒錢的”

《大江大河》“还挺烧钱的”

王凱飾演宋運輝

楊爍飾演雷東寶

董子健飾演楊巡

《大江大河》將於今日收官,該劇在北京衛視播出後,收視率穩坐全國省級衛視黃金劇場電視劇第一名,豆瓣評分高達8.9,是2018年播出的電視劇中評分最高的一部。《大江大河》由導演孔笙和黃偉聯合執導,該劇所還原、營造出的時代感也成為業內標杆式的作品,日前兩位導演接受媒體採訪。在執導《大江大河》之初,黃偉就與孔笙達成了“一致意見”:“我們用最樸實、真實的一種表現手法去闡述這部戲。”孔笙說,拍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劇,如果拍得不像那個年代,這個戲的真實性就會打折。據瞭解,《大江大河》第二部的劇本正在創作中,第二部將由黃偉獨立執導。

題材

有一種積極向上、要變化的狀態

《大江大河》的故事從1978年開始,編織出了一幅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畫面。在孔笙看來,儘管劇中有一些苦難,也有一些悲情,但是整體氣質是向上的,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國家不停有新鮮事物出現,這些事讓人很興奮,“有一種積極向上、要變化的狀態,這也是我們想抓住這個戲很主要的一個點。”

《大江大河》因為人物關係線多、矛盾複雜多變,“小雷家村”線和金州廠線分別被觀眾戲稱為“村鬥”、“廠鬥”。黃偉坦言,想表達的並不是一種明爭暗鬥或者說是爾虞我詐,“在那個時期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於工廠裡所遇到問題的處理方式不同,我覺得不存在鬥爭,實際上所有人都在為金州廠的命運做思考,只不過出發角度不同。”

有人認為宋運輝的職場之路像“爽劇”,黃偉認為相比收穫結果,宋運輝艱難成長的過程更為有意義,“一個年輕人從學校出來,步入社會走進工廠,他所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我們要表現的,至於最後讓觀眾感覺到爽或者怎麼樣,這是人物成長的過程。”導演也希望藉助改革先行者們的奮鬥歷程,對當下的年輕人有所觸動、有所啟發。“宋運輝的經歷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一定的意義,那個年代年輕人的矢志不移、堅忍不拔,是對每一個活在當下的人,都可以有參照的地方。”

拍攝

寬屏鏡頭表達認真創作的態度

如何還原時代質感、營造真實的故事情境,成為兩位導演最先需要面對的難題。孔笙感嘆,拍得挺辛苦,“這個戲算是比較燒錢的戲,因為有些場景需要重新搭建。中國發展太快了,很多四十年前的場景都找不到了,村子是重新搭建的,整個一個工廠的大廠房裡我們搭建了很多工廠裡的家、工廠裡的辦公室、會議室。”

除了場景,導演對道具和服裝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據飾演宋運萍的童瑤回憶,連女演員扎頭髮的皮筋樣式、怎麼扣扣子等細節導演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孔笙對此有著堅定的看法:“我們拍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劇,希望觀眾能夠認可它。如果拍得不像,這個戲的真實性就會打折,我們特別想讓觀眾能回憶起那個年代的事情。我覺得這可能比你編織一個特別的情節還要起作用,因為它會很感人。”黃偉在拍攝過程中親自淘了一些道具,像劇中1977年10月21日的報紙、趙達飾演的尋建祥的錄音機和磁帶。“我和孔導用自己最真誠的那一面,用最專業的手段去闡述這部戲,相信觀眾應該會看到。”

《大江大河》首次啟用了變形寬銀幕鏡頭,將畫面比例從原本的16:9變成了現在的2.66:1。“現在觀眾家裡的電視都越來越大,對寬屏的障礙變小了。”在孔笙眼裡,新技術不但是創作的載體更是態度的體現,“我們採用新手段和新方法,是表達我們對這個題材和對這個戲的態度,我們是認真對待了我們所做的《大江大河》。”

人物

人物設計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據孔笙介紹,幾個主要人物身上的設計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比如雷東寶在劇情後期騎摩托車,楊巡開市場的時候,有一輛那個年代蘇聯的小拉達汽車,“這些變化會帶給人物一些新的東西。包括宋運輝從青澀到成熟,一步步當科長,當處長,變化是一點點都能看到的。”

這些變化除了依靠道具設計外,還有演員的努力。孔笙說,楊爍會隨著劇情中雷東寶的人物軌跡發展,一點點把自己變胖,“最後楊爍還給自己加了一個‘小胖肚子’放在衣服裡邊,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夠胖。”

在拍攝方式上,《大江大河》是順著拍的,孔笙說,順著拍的原因不是刻意的,“因為這個村莊是我們自己搭建的,它要一點點地變化,人們開始擺脫貧困,有錢了肯定要先建房子,那房子就得有變化,牆、地、路,都要有變化,所以就順著拍。”黃偉認為搭建實景和順拍對演員表演也大有裨益,因為“能夠給演員提供一個更流暢的人物走向,他可以從故事開頭順著一直走到結尾,這裡頭髮生的每一件事情,在他心理上都能有一個很強大的支撐。”

【演員談】

董子健 我和楊巡一樣是不輕易認輸的人

與宋運輝和雷東寶在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浪潮中奮力拼搏的經歷不同,挑扁擔賣饅頭、收電線開電器城的楊巡(董子健飾),是個體經濟的縮影。1980年,溫州發出了全國第一批個體營業執照,這個創新舉措,讓無數的個體商販開始“走出去”,也由此誕生了中國最早一批的“萬元戶”。《大江大河》中,楊巡從賣饅頭起家,手忙腳亂投奔商海創業,踩過陷阱,也遇到過感情挫折,在生意場上一路摸爬滾打艱難前行,赤手空拳地走出一條創業路,成為個體經濟中的佼佼者。

在觀眾眼中,這位小貨郎“精明能幹腿勤快,吃苦耐勞嘴又甜”,而在董子健眼中,楊巡更是一個“晶瑩剔透”的人。“我和楊巡一樣,也是一個對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會輕易認輸的人。”

令董子健感動的是,孔笙和黃偉兩位導演給予了他很大的鼓勵和支持,也樂意給這位“熒屏新人”更多嘗試的機會,“兩位導演對我特別寬容,大家都很照顧我,讓我很放鬆,包括爍哥也是,他經常給我講戲。”

劇中,楊巡有一場焚燒假冒偽劣電器設備的重頭戲,這場戲不僅是關乎楊巡命運的關鍵轉折點,也是董子健在拍攝中記憶最深刻的一場。“我沒想到火燒起來的溫度那麼高,劇組給我做的那個腫起來的道具手都被烤化了,包括離火更近的攝影師都在抖,但都還在堅持,所有群演也在等著,我就想我一定要把這場戲演完。”這個為了生計做過倒爺、賣過電器,“總是被打倒、被騙,卻又總是能站起來”、被董子健評為“韋小寶”式的人物,讓他尋找到了一種新的力量。董子健總結說,楊巡代表了當年大多數個體經濟的形象,那種打不倒,樂觀的精神是持續到今天仍然存在的。“而且我覺得楊巡的目光是放在遠方的,不會因為眼前的事情停下來,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出類拔萃的原因。”

採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