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老树1030


绥远,我们在很多的抗战电视剧电影里都听到过这个地名,但是我们现在的地图上却找不到这个地方了?那么这个地方到底去了哪里呢?

很简单那就是撤销了。绥远作为一个省份出现就是在民国的时候,主要的范围就是今天内蒙古中部南部地区,包括了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的海勃湾区,海南区,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大部分地区。民国三十六年也就是1947年的时候全省面积为32万多平方公里。

在清朝的时候已经有绥远这个地名了,当时为归绥道,属于山西省管辖。1914年中华民国袁世凯北洋政府将之分出山西,与兴和道建立绥远特别区,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改称绥远省,省会为归绥(今呼和浩特),抗日战争时期省会为陕坝(今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1954年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

那么绥远为什么后来又被撤销了呢?其实绥远一开始设置的目的就是防止俄日在中国北方的渗透。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是想把绥远地区提升为省份了,但是还没有实行清朝就成为历史了,到了民国的时候,一开始就是成立了绥远特别区。1928年的时候为绥远省。看过《亮剑》的都知道楚云飞就是晋绥军358团的,这个绥就是指的绥远,因为绥远本来一开始就是山西省管辖的,后来到了民国军阀混战的时候,山西和绥远就一直被这些军阀控制着就成了阎锡山的地盘。抗战的时候绥远被日军占领,绥远抗战也是很多人都听过的,爆发了很多著名的战役比如说百灵庙战役等等。

到了建国初期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撤销了和新建了很多省份,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成立了但是大部分地方就是今天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当时内蒙古地区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城市做省会,就把察哈尔的张家口给内蒙古自治区了,但是在这里的地理条件并不是很好,而且绥远省地广人稀,但是他的省会归绥很好人口多,交通也很优越,和内蒙古自治区合并的话就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这个时候也不需要防止外国对该地区的渗透了,所以绥远被撤销并入内蒙古就这样定下来了。后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也迁到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市。


小伍讲历史


中华民国时著名的塞北四省为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

1914年,袁世凯政府将清朝时期的归绥道兴和道合并为绥远特别区。1928年改绥远省,面积约32万平方千米,人口200余万。

1949年9月,绥远省和平解放。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绥远省的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地区。

绥远省的设立,是袁世凯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而大力推行民政统治制度的产物。

绥远和平解放,不得不提一种策略,那就是"绥远方式"。即刻意对一部分国民党军队作出暂时的让步,使其保持中立或倒向我方,等收拾完主力部队后再对其进行改编。

这一方式对当时还未解放的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部,率部6万余人起义,和平解放绥远,“绥远方式”大获成功。


风车车看天下


关于绥远这个已经消失的省份,专注于地理知识和旅行资讯的——地理答啦,简要进行一下介绍。



绥远是我国在中华民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省份,位置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南部,其管辖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



绥远地区在清朝时一部分原为归绥道,属山西省,另一部分为内蒙古的兴和道,清代时绥远属漠南蒙古的一局部,因设有绥远驻军驻守此地,故名绥远。



1914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当局为增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将归绥道与兴和道从山西和内蒙古析出,设立绥远特别区,另有伊克昭盟和乌兰察布盟也划归绥远。1928年改称绥远省,省会为归绥(今呼和浩特)。



绥远省辖归绥、包头2市,以及丰镇、集宁、凉城、陶林、兴和、龙胜、归绥、武东、武西、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萨县、包头、固阳、五原、临河、安北、狼山、米仓、晏江、东胜等22县及镶红旗、镶蓝旗、正黄旗、正红旗、土默特自力旗、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茂明安旗、达尔罕旗、四子王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乌审旗、扎萨克旗、鄂托克旗、郡王旗、杭锦旗等旗。



绥远省是与察哈尔、热河、宁夏并称的民国塞北四省之一。1954年绥远省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不过,关于绥远这个省份的历史还有故事,依然在民间流传着。

以上!


地理答啦


绥远是民国和新中国初期的一个省级行政区,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大体位置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绥远面积大约33万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原为主,北部是蒙古高原,大都是戈壁沙漠,白云矿区就在此处;中部是河套地区,黄河穿流而过,土地肥沃,百姓富足,绥远的主要城市包头、归绥等都位于此;南部是鄂尔多斯高原,有名的成吉思汗陵就在这里。

民国时期绥远(深蓝部分)在全国的位置

清末民初,绥远属于山西省管辖,当时叫归绥道。1914年,北京政府为开垦边区,特将其从山西省分离,设立了绥远特别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绥远特别区改为绥远省,这是绥远设省之始。

民国绥远省地图

绥远虽然设立了省级政府,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山西军阀阎锡山控制之下,阎锡山部下商震、傅作义等人先后主政绥远,所以山西部队也被称为晋绥军。

经过十余年的规划、发展,至1949年前,绥远省下辖归绥市和四个行政督察区:

第一区,专署驻武川县,辖武川、包头、固阳、萨拉齐4县及包头市;第二区,专署驻集宁县,辖集宁、丰镇、凉城、兴和、陶林5县;第三区,专署驻东胜县,辖东胜、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4县;第四区,专署驻陕坝市,辖陕坝市(今内蒙古杭锦后旗驻地陕坝镇)及五原、临河、安北、米仓、狼山、晏江6县。

1949年后,绥远和平解放,绥远省继续保留,并成立了绥远省人民政府,省会驻归绥市。1954年3月,绥远省建制撤销,原辖区整体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民国年间那些事


绥远地区在清朝时名为“归绥道”,属于山西省管辖;在民国时期,绥远先建区,后置省。其实,“绥远”的本意为“安定远方”,最早出自汉代桓宽的《盐铁论·备胡》:“务以德安近而绥远”,所以被后世引申为希望边疆安定的意思,用来命名边疆。


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归绥道、兴和道的旧地上建立了一个绥远特别区,这就是绥远省的前身。直到1928年,蒋介石才在绥远地区建省,并以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作为其省会城市。当时,绥远省与热河省、察哈尔省、宁夏省并称为“塞北四省”,是拱卫华夏腹地的北方前沿。

民国时期的绥远省主要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天今内蒙古的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海南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大片地区在内。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日军进攻,绥远省将省会城市移动到了陕坝,至抗战胜利后才移回归绥(今呼和浩特市)。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宣布武装起义,随后解放军进入绥远,不费吹灰之力实现了和平解放,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战略和地理考量,开始逐渐撤销绥远省内的许多地区。后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当地,中央政府在1954年6月决定将原绥远省并入到内蒙古自治区内,而绥远也就不再单独建省。至此,建省26年的绥远省便不复存在了。


历史的荒野


绥远是1928~1954年我国北部边疆的一个省份,辖区相当于今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的海勃湾区,海南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大部(除化德、商都外),面积32万9397.19平方公里,人口约222万9945人。绥远地形以高原为主:北部是蒙古高原,白云矿区就坐落于此;中部是河套地区,自古就有“九曲黄河,唯富一套”的说法,长期以来这里号称塞上江南,绥远的主要城市包头、归绥等都位于此;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坐落着成吉思汗陵。1954年后绥远省已全部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绥远省的设立与撤销同中央政府的对蒙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自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从蒙元手中收复燕京之后蒙元势力就退回北方草原,然而脆弱的游牧经济已无法支撑元朝仿照汉制建立起来的统一帝国,于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复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到明末清初蒙古各部大体分为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漠西卫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鞑靼部的俺答汗就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修建了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此后鞑靼部和明王朝通好,这里成为双方互市的场所,明朝将其称之为归化城。当时的归化城用青砖砌成,远远望去一片青色,因此当地的蒙古族牧民称其为“青色的城”,如今这座城市用汉语音译为呼和浩特。明崇祯五年(公元1636年)后金的皇太极战胜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至此漠南蒙古诸部归附于后金政权。凯旋而归的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大金国号为大清,同时效法中原汉制称帝,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北京。

清朝统治者在征服蒙古各部后一方面在中央设理藩院作为管理蒙藏等少数民族的机构;另一方面为分化蒙古封建王公,防止蒙古各部重新联合为统一的武装力量,于是按满洲八旗制度对蒙古各部进行改造——在蒙古地区创立盟旗制度,与此同时由中央直接委派的将军大臣则驻防蒙古要地以监管各部王公。实际上当时漠南蒙古地区采取自治和官治两种机关并设的模式:一方面朝廷向当地派驻大臣进行治理;另一方面清政府在盟旗制度下册封的各个蒙古扎萨克仍具有相当的自治权限。当时清政府在漠南蒙古地区委派的有三位重臣——分别是: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和绥远将军,日后的绥远省正是在清朝绥远将军辖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康熙中叶清朝已稳定了在中原内地的统治,然而此时的西北边疆形势却因为准噶尔汗国的崛起而充满变数。康熙十七年清王朝和准噶尔汗国爆发战争,漠南蒙古诸部成为清王朝和准噶尔汗国重点争夺的对象,尽管康熙击败了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但在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首领后准噶尔汗国再度成为清朝西北方向的大敌,绥远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缘区位成为双方重点争夺的地区。

明隆庆年间蒙古鞑靼部的俺答汗仿汉制修建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并与明朝修好互市为身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晋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他们走出杀虎口同蒙古各部进行交易。随着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中国商人开始进一步穿越内外蒙古进入俄罗斯境内,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条出杀虎口经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的商道。晚清时期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自然灾害频繁:清光绪三年至五年由于连续三年大旱而导致了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的大饥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批百姓被迫离乡背井前往口外寻找新的可开垦的土地。以山西人为主的移民群体带来的农耕文化和口外蒙古人的游牧文化逐渐融合,使晋文化得以在当地扩散,同时也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融合。经过这番文化融合的绥远形成了南部以山西汉族移民为主的农业和商业文明,而北部仍保持着蒙古族游牧文明。清政府出于加强对当地的管理的需要将绥远南部地区划归山西省管辖,北部则由当地蒙古盟旗自治。

到了清末我国的边疆地区开始出现四处告警的危机局面,为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各边疆大员们纷纷提出迁徙中原内地人口移民实边和将边疆各种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改设为和内地一样的行省编制:1884年(光绪十年)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后建议朝廷设置新疆省,1887年(光绪十三年)中法战争后时任福建巡抚刘铭传建议朝廷设置台湾省并出任台湾首任巡抚,至此清朝的行省数量达到20个。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因此清朝的行省数量又减少到19个。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置江淮省,但旋即废除。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改奉天(盛京改名而来)、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省,此后直到清朝灭亡为止共有黑龙江、吉林、奉天、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二十二处行省,另外一处台湾行省为日本占据,直至1945年光复。

台湾、新疆、东北的先后设省给蒙古地区创造了示范效应:当时蒙古各地面临着日、俄帝国主义的渗透和侵略,因此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程德全提出蒙古应仿照新疆改设为省起要求蒙地设省的呼声就日益高涨起来——当时的舆论声称:“蒙疆设省利于国家、利于蒙藩且利汉民,所不利者为俄国耳”。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和当地的王公贵族们在沙俄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并在1912年冬至1913年期间侵犯内蒙古。面积狭长地域辽阔的内蒙古由于还处于相对比较原始的盟旗制度治理下,对反击沙俄和外蒙的入侵十分不利,这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得不认真思考在内蒙设省——1914年7月6日北洋政府将清政府时期处于盟旗制度治理下的内蒙古地区拆分为绥远、察哈尔、热河三个特别区并设置都统管辖。尽管特别区和内地的省还是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已相当于一个省了。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以《建国大纲》中仅有省治,并无特别区之规定为由建议将绥远、察哈尔、热河三个特别区改设为省。当年9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将三地改设为省。

绥远、察哈尔、热河三个省的设立在当时的形势下对稳定边疆局势、巩固中央政府对内蒙古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使内蒙古处于被新设的行省分割统治的局面之下,以致于当时就有人说:“若干年后内蒙古之名将不复存在”。客观上而言:这是在当时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边疆危局下以牺牲蒙古族同胞的利益来强化对当地控制力度的应急政策。随着民族危机的解除这种应急政策的负面效应表现得日益明显:当地部分别有用心的王公贵族利用当时蒙古族同胞对改省的抗拒心理阴谋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甚至试图策动内蒙古独立。1945年10月出身蒙古土默特部的乌兰夫同志受中共中央的委派解散以蒙奸博英达赉为首的“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组成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内蒙古那些别有用心的王公贵族制造分裂的阴谋落空了。1946年8月乌兰夫开诚布公地向中央提出:蒙古族人民迫切希望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恢复历史上的内蒙古版图。中央表示:对蒙古族人民的要求充分理解并决心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9月内蒙古全境解放,12月2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在对历史上内蒙古版图拆分基础上的绥远、察哈尔、热河三省至此已完成其全部历史使命,于是在1954年3月6日绥远省撤销建制,其辖区全部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有一座“将军衙署”,这个“将军”就是清代第一任的绥远将军,名字叫旺昌。

明代,土默川的阿拉坦汗仿照元大都修建了库库和屯,明朝政府给库库和屯赐名叫“归化城”,这就是今天呼和浩特的旧城区最早的雏形。

下图为呼和浩特“阿拉坦汗”广场

清代雍正年间在归化城东北为驻防的满洲八旗官兵又驻新城,这是现在呼和浩特新城区最早的雏形。乾隆初年任命驻防的最高官员为“绥远将军”,绥远将军管辖漠南的蒙古王公,是漠南地区最高级别的朝廷官员。由此可见,在清代,“绥远”的核心就在现在的呼和浩特。

下图为呼和浩特的“将军衙署”。

民国时期有绥远省,所辖区域大致就是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地。1949年以后,绥远省由中央直接领导,省会归绥,即呼和浩特。以后绥远的辖区开始逐步撤销,一直到1954年,绥远省整个被撤销,并入了内蒙古自治区。


沅汰


何为新城,其实“新城”不新,为古绥远城的俗称,于乾隆二年(1737年)兴工,耗时两年多建成,历经沧桑和发展演变,系统构建了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新城区的历史轮廓。

何为将军府,绥远城将军之府邸,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将军衙署博物馆。

因何而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玉泉区)建城160多年后,清政府为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和掌管西北军政事务,加强其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考虑加强驻防,综合地势、自然环境、风水等因素,也为避免旗人与其他民族杂居,减少管理难度及满族汉化等因素,决定在归化城东北五里的地方兴建八旗驻防城,选址今呼和浩特新城区建绥远城,因而出现了当时归、绥双子城的格局,也形成了今天新城、旧城的说法。

新城与将军府几乎同步建成。《土默特文史资料》载:“新城街道整齐,房屋建筑考究,而且等级森严。如将军署为一百三十二间,都统署为五十四间,协领署为三十八间,佐领署为二十四间……。清代定边知县王錞《绥远城遇雨》中有诗句描写:雄城屹立壮三边,山势峻嶒雨势连。可想当初绥远城的政治、军事地位和地理位置的优势是如此不可小觑。建好的新城当然需要有人把守,清廷就将右卫将军移驻该城。绥远城将军位尊权重,非一般封疆大吏可比,官级相当于现在军队的战区司令员。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末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在历时170余年间,共有78任绥远将军在此任职,可以说清朝到民国的2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绥远地区的政治中心。


李俊标V


绥,原意为登车时用手去拉的绳子,方便上车,不是缰绳,缰绳是控制马的,绥是让人拉的,辅助你上车的。进一步的意思就是安抚了。绥远得名于绥远城的设立,就是安抚远方,主要是清廷为了西北边防,管理蒙古地区的需要而设立的用于驻军而建立的一座城,具体地点在呼和浩特旧城东北2.5公里左右,设立一位将军,绥远城将军,故有此名。

管辖范围为北到漠北蒙古(今天的蒙古国),南抵山西、陕西两省部分地区,还统辖整个漠南蒙古(今天的内蒙古)。史书上记载的大漠就是蒙古南北的分界,也是今天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的分界,清时都归清廷管理。绥远城的设立就是管理这里的,先有将军后有城,然后有省,最后1954年才撤销。

基本上就是如此。


历史与人像


我知道绥远这个名字还是从绥远和平起义开始的,绥远省是民国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划,全省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的海勃湾区,海南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大部,省会为归绥(今呼和浩特)。绥远省于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