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借錢創業的40年鉅變

作者|錢德虎 來源|虎嗅APP(huxiu_com)

原文鏈接 大江大河:借錢創業的40年鉅變

《大江大河》裡有一幕,因為在電線廠投入了太多資金,大隊的其他工廠幾乎已經開不出工人工資了。雷東寶帶頭拿出8000塊,幾個大隊的負責人跟著湊了些錢,最終得以讓電線廠渡過難關,開闢了新的致富方向。

在金融工具缺乏的時代裡,親朋鄰里之間的“湊錢”是解決問題的常用方式。

1984年,中國工商銀行開始為個體經營戶或專業戶提供抵押擔保貸款。三年後,服務於個體工商戶的專營金融機構出現,當時西安地區探索通過設立城市信用社,支持集體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當時並稱“兩小”經濟)發展。在正規金融之外,民間借款也開始出現並趨於活躍。

這些如今看來只在“大事記”裡存在的一行字,在當時成為了推動中國個人金融體系不斷前行的關鍵一步。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金融科技企業友信金服聯合發佈的《中國個人融資四十年發展與創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可以看到非常多這樣的歷史烙印。

從早期銀行業一家獨大、單一主體供給,到如今新興業態百花齊放,個人經營性融資供給規模實現了飛躍式發展。

銀行始終是供給主力軍

改革開放前後,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就業壓力開始凸顯,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和城鎮積壓待業人員的就業難問題出現。一度幾乎絕跡的個體和私營經濟再度抬頭。

1978年的春節,安徽蕪湖的居民憑瓜子票,每人可以買到三兩瓜子。小商販年廣久晚上偷偷摸摸地在家裡炒瓜子,一炒就是幾百斤,第二天再悄悄的賣出去。這個後來被稱為”中國第一商販”的人,就這樣在40年前就賺到了100萬。八十年代初,他創辦“傻子瓜子”,大量僱工,這一舉動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議論年廣久是資本家復辟、剝削階級,當時甚至有一些人主張中央政府“動一動他”。

1984年,鄧小平一句“放兩年再看看” 解救了傻子瓜子的困境。個體和私營經濟的湧動,自下而上推動了國家對私營經濟地位的確認。1997年,在黨的十五大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大江大河:借钱创业的40年巨变

(小商販年廣久八十年代初創辦“傻子瓜子”,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工具的發展和創新始終伴其左右,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之下,對於個體和私營經濟的支持力度並不一樣。

1978年-1991年,由中央銀行、專業銀行、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組成的中國銀行體系建立。但是在早期,這些銀行都是屬於專業銀行,有自己獨特的經營範圍,彼此的客群和信貸業務都沒有交集。直到1985年之後,專業銀行才開始向商業銀行轉軌。

1984年,《中國工商銀行城鎮個體經濟貸款辦法》出臺,工行開始為個體經營戶或專業戶提供抵押擔保貸款。這一年正是工行成立的年份。此後,工行開始承擔原來由央行辦理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

大江大河:借钱创业的40年巨变

(工行張家界某支行網點,圖片來源於網絡)

1987年成立的招商銀行,將經營目光投向服務中小民營企業和個人客戶。在成立之初,招行即推出漁民信貸業務,並提供上門服務。

公開資料顯示, 1982到1985年間,個體經濟高速發展之下,全國城鄉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1171.4萬戶。僅僅在溫州,1985年全市登記發證的個體工商戶就超過了13萬。

需求的發展刺激了金融服務供給端的發展。1985年末,工行成立一年之後,其城鎮集體企業及個體工商業貸款餘額就達到了246億元。

不過,整個上世紀80年代裡,我國銀行業對於個人經營性融資的供給規模一直處在緩慢增長狀態,究其原因,“大一統”的金融機構體系剛剛被打破,新的金融體系仍然處在蓄勢待發的階段。

直到1994年進一步改革金融體制的提出。1995年組建了第一家民營商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同年在清理、整頓和規範已有的城市信用社基礎上,在城市裡組建城市合作銀行 。

回過頭去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成為了我國個人經營性融資第一次起飛的“契機”。

1996年5月1日,央行開啟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降息,貸款年利率降幅達到0.75%。緊接著連續在這一年8月23日,央行再次下調貸款年利率1.2%。1997年10月,央行再次出手降息。

《報告》指出,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需求不足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對此,國家相繼推出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以期刺激國內消費、投資需求。從下圖可以看出,1998年之後,全國銀行業對個人經營性融資的供給規模呈現急劇增長狀態:

大江大河:借钱创业的40年巨变

據《報告》測算結果,我國個人經營性融資供給餘額在40年間增長了數百倍,其中,銀行的供給始終佔據著主要位置。尤其是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後,銀行業供給增長速度再度加快。

新興業態提供差異化的補充

40年間,個人經營性融資迅速擴大的另一大原因,與個人經營性融資的供給來源多元化有關。儘管銀行業加速金融創新,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上依然存在大量金融需求無法被滿足的現象。

《報告》認為,個人經營性融資的發展,使得小微企業主可以以個人信用作為補充獲取經營資金、甚至是隻依賴於個人信用,才能獲得足夠的經營性資金。

但是,由於歷史、體制以及徵信體系不完備等原因,加之我國普通居民和小微企業本身所具有的風險特徵,使得他們在傳統金融體系下的融資困境始終難以緩解。

1988年左右,在國有銀行、信用社資金供給缺口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民間借貸走向活躍。據報告測算結果,1988年時,我國民間金融對個人經營性融資的供給總額超過了100億。

2000年之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賦能了一大批傳統產業,包括金融業。此後的幾年裡,在借鑑國外P2P模式的基礎上,以人人貸為代表的一批國內P2P平臺開始萌芽。2011年時,早期的P2P網貸平臺也開始發揮對個人經營性融資的供給作用,但是在2015年之前,這一規模都較小。

根據《報告》的測算,以2018年數據為例,在總額15.6萬億的個人經營性融資供給餘額中,銀行、網貸、小貸公司、民間金融的數據分別為近10萬億、0.29萬億、0.34萬億、5萬億。

這一系列的數據可以看出,即便是供給來源越來越多樣化,但銀行的主力軍地位並沒有被撼動。其他融資渠道僅僅作為輔助以及補充。

融資渠道多元化本身,首先是個體經營融資需求的多元化,其次是各類渠道服務的差異化。例如,銀行在服務個人消費型需求時擁有更多優勢,以信用卡為核心的個人信用體系從90年代開始構建,如今已經有相對成熟的經驗。但同樣的個體,其經營性融資需求就需要完全不同的風險管理能力來服務。看似都是借錢,借多借少,借錢的用途,不同的風險與定價,對於每一家提供服務的機構來說,無論是銀行、網貸平臺還是民間金融公司,都有各自的能力範圍。

個人和小微借貸市場一直面臨資金供給和需求均較為分散的情況。無法充分獲得借款者的信用信息,或者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獲得借款者的信用信息,進而無法做出準確的信用評價,成為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有效提供服務的重要原因之一。

《報告》認為,P2P網貸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快速解決個人小額貸款和跨區域貸款問題,可能成為信貸資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市場。

大江大河:借钱创业的40年巨变

以單一P2P平臺的客群分佈來看,以人人貸為例,其借款客戶以一二線城市為核心,同時通過互聯網技術下沉至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共計服務了近100萬借款客戶。其中,一二線城市的客戶佔比超過80%。之所以能將服務半徑儘可能的擴大,《報告》認為,P2P網貸可以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構建小微企業主個人信用評估體系。

除了通過自身平臺來服務有經營性融資需求的個體,銀行和新興業態都在探索新的服務模式。近年來,不少銀行開始和金融科技公司開展合作,以尋求服務邊界的拓展。金融科技公司則從這類型的合作中,找到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從年廣久偷摸賣瓜子,到每一個普通人僅僅憑藉自己的信用就可以借到錢去發展自己的事業,改革開放40年裡蘊涵了個人享受金融服務權利的提升。儘管這一路途並不總是非常順利,但是在今天,無人可以否認,在政策、技術、需求的三重作用之下,我國的個人金融服務業已經抵達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現在,小微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中最活躍的因子,對於構建個人融資體系的重視, 同樣是對這種因子最好的支持和呵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