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重组惹争议,李东生致歉:过去业绩市值没达预期,对股东说声抱歉

TCL重组惹争议,李东生致歉:过去业绩市值没达预期,对股东说声抱歉

报道回顾>>>(▼点击标题阅读)

47.6亿“贱卖”电视手机等业务?TCL集团回应深交所“31问”

卖光终端业务后,TCL800亿品牌何去何从?李东生回应质疑

新年致辞回应变革重构!李东生:敢于否定自我,方能屡出奇兵

TCL净利润超40亿!李东生提议派发13.5亿“红包”,意欲何为?

总部位于广东惠州的深交所上市公司TCL集团,因计划以47.6亿元的价格将所有智能终端业务,打包出售给由董事长李东生等高管发起成立不久的新公司TCL控股,而深陷舆论风波。

“我在这一块对股东说声抱歉。”1月3日下午,TCL集团召开重大资产重组说明会。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再度详细回应外界的种种质疑与不解,并因集团过去几年业绩和市值增长表现不佳而公开致歉。

李东生也坦承,在这次重组过程中,发现TCL过去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我们的思路有点过于偏颇,只关注盈利的增长,没有做好市值管理和与投资人的沟通。”

TCL重组惹争议,李东生致歉:过去业绩市值没达预期,对股东说声抱歉

重组后TCL将转型科技产业集团

2018年12月,TCL集团公布拟剥离电视、手机等所有智能终端业务的重大资产出售暨关联交易方案后,引发外界关注和疑义。此前,有部分人士称,TCL集团此次出售终端业务价格偏低,有“私有化“上市公司资产之嫌,且品牌归属权和使用权问题存在争议。

为争取各界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支持与理解,TCL集团连日来多次发声给以回应和澄清。在3日下午的说明会上,李东生携公司高管再次现身,逐一回应投资者和媒体提出的犀利问题。

会上,TCL集团董秘廖骞坦言,目前市场较关心的分别是评估、品牌和关联交易的公允性问题。

廖骞解释称,重组价格47.6亿元=资产评估值39.6亿元+评估日后增资8亿元。关于品牌,权益仍由上市公司持有,终端业务继续承担投入责任。“重组后,关联交易将更为公开透明,有利于华星光电拓展新的业务。”

TCL重组惹争议,李东生致歉:过去业绩市值没达预期,对股东说声抱歉

“关于垂直产业链整合,这是两难的取舍。” 在回应中,李东生透露作出剥离终端业务的抉择的艰难。

然而,在李东生看来,出售终端业务转而聚焦华星光电面板业务仍然是正确的选择。

“如果把这两个业务分开,单从数据来讲,对上市公司会很有利。”李东生称,剥离之后,资产负债率、员工数、净利润率都有明显改善,但带来的结果是销售收入会下降。分离后,TCL集团将变成科技产业集团,管理方式将会按照科技产业集团业务流程方式来管理,这样会让经营更加有效率。

未来或考虑收购高端制造业

出售终端业务后,TCL集团的“千亿版图”将被砍掉一半。但除了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TCL集团还将保留有产业金融及投资创投业务。未来这两大业务发展是否能够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华星光电CEO金盱植称,从2018年开始,华星光电未来5年内平均每年产能预计增长将是17.8%,除超大尺寸面板产能增长以外,LTPS和柔性AMOLED面板的产能增长也是可观。

TCL集团COO杜娟介绍,产业金融业务2019年管理资产预计超过450亿元,而投资与创投围绕核心主业产业链投资布局。“金融和投资业务是集团在主业之外主动或者被动孵化的一些项目,目前也成为TCL上市公司一块非常好的利润‘棉垫’,有利于华星光电在业绩波动的时为上市公司提供非常好的利润回报。” 杜娟称。

TCL重组惹争议,李东生致歉:过去业绩市值没达预期,对股东说声抱歉

眼下,外界广泛关注TCL集团此次重组方案能否在1月7日举行的股东大会成功“闯关”。若获得通过,TCL集团是否会继续推进其他收购和资产剥离工作?如果重组失败,又将何去何从?

对此,李东生回应称,从方向上来讲,TCL集团在重组之后,是作为科技产业集团,不排除有适当的机会投资、收购、重组同类的科技产业。“高技术的技术门槛高、资本门槛高,如果是高端制造或者高端核心产业,未来有机会的话,我们会考虑。”

“至于重组失败,我真的还没有想过这个事。”在回应中,李东生对业务剥离表现出坚定不移的决心。“对于TCL集团的业务,我们非常明确,会择机做剥离和处置。”

李东生称,按照TCL集团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剥离处置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涉及到关联交易,就按照关联交易流程走;如果不是关联交易,就按照正常的流程走。”

■声音

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回应质疑

“我还没有想过重组失败这个事”

“交易,就是双方同意了才交易。如果这个账算得只是对一方有利,这个交易就做不成。所以对价就是两方面博弈的结果,TCL控股已经把价格定下来,就看1月7日股东大会能不能批准。”在此次说明会上,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针对外界的质疑再次作出回应。

“重组之后,我对未来TCL集团的业务成长是很有信心,所以最近我也在增持公司的股份。” 李东生称。

他认为,重组之后,管理聚焦,产业链条短了,更加有效率。“至于重组失败,我真的还没有想过这个事。但我们和机构投资人沟通的时候,他们给我们提了很多的意见。有一点是共同的,沟通过的机构投资人基本都赞成这次重组。”

2018年TCL彩电销售增长快但赚钱不多

问:目前华星光电在大尺寸面板上是占有优势,未来一年怎么看待这个市场?

李东生:由于在过去几年国内产能增加比较快,所以去年下半年市场确实出现了供过于求。总体来讲,这个产业是周期型,投资过度才会产品供过于求,就会抑制新增投资。

对于华星来说,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应对。第一,要开拓新的业务;第二,提高产品种类,未来大屏幕会在商用显示这块加大力度。在标准的显示产品里面,我们会在改善产品结构里面加大力度。

TCL重组惹争议,李东生致歉:过去业绩市值没达预期,对股东说声抱歉

华星过去几年除了TCL,第二大客户是三星。在中国大品牌的电视厂家当中,我们供货量是第一位,等于说我们的产品是更多的供应到中高端客户。未来会大力开展车载等新的市场领域。

2018年TCL电子的彩电销售量增长非常快,应该超过2800万台,但赚钱不是很多。因为今年彩电赚钱不容易。但是另一方面,量上去了,它就能够在华星采购更多的屏,而且它的增量主要来自海外市场。所以,未来海外市场的增量依托TCL电子、三星等比较领先的国际化产业布局,将有助于华星在产业低周期的时候更有应对的空间。

“遇到资本市场情况不好,重组会增加难度”

问:TCL控股和TCL集团的董事长都是您,在实际业务中这两者的发展有没有关联?

李东生:现在没有当两个董事长,要到1月7日股东大会通过了这个方案才有可能。按照规则,我们的管理团队将互相兼职,董事会是互相兼职,这是非常明确。

TCL重组惹争议,李东生致歉:过去业绩市值没达预期,对股东说声抱歉

问:这次重组方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推出,内部有没有关于时间节点的讨论?

李东生:2018年初,我们已经有要优化结构的考虑,所以也请了中介机构来帮助我们做分析和方案评估。我们认为,这个方案按照现在的规则是可操作的,所以去年7月选定了这个方案。这个时间点,现在看来选择得有点艰难。公司重组遇到资本市场情况不好,这样的时期会增加重组难度。

“我们思路有点过于偏颇”

问:您曾在媒体上说过,争取五年把TCL市值做到1000亿。现在已经是2019年了,TCL市值一直不理想。如果这次重组失败了,您又做何打算?

李东生:过去几年,我们的业绩增长和市值增长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这个有客观因素。但这个目标,我们是不会忘记。我们做企业,以前我的观点是怎么样着重让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在2015年、2016年业绩做得不好,所以我在这一块对股东说声抱歉。

我们思路有点过于偏颇,只关注盈利的增长,没有做好市值管理和投资人沟通。对这块,我们以前重视不够。这次我们重组,和投资人沟通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这是我们认知上很大的一个误区。

TCL重组惹争议,李东生致歉:过去业绩市值没达预期,对股东说声抱歉

这次重组之后,对华星光电未来的发展是解决了它的融资问题,也让资本市场更加清晰看到我们新的商业逻辑,未来的不确定性会大大的减少。

我们把业绩做好是最重要的,同时要加强跟资本市场的沟通,加强对公司资本效益的管理,让公司的价值与资本市场的认知、给公司的价值是要同步做好。这也是我们这次重组和投资人沟通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所以原来没有做好的事情我们会努力做好。

“垂直产业链整合,是两难的取舍”

问:以前,TCL以垂直产业链作为自己的优势来宣传,现在把终端业务卖出去,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吗?

李东生:关于垂直产业链整合,这是两难的取舍。如果把这两个业务分开,单从数据来讲,对上市公司会很有利,业务也能得到长足发展。我们做重组很重要的考量,就是能够聚焦业务、提高管理效率。

剥离之后,资产负债率、员工数、净利润率都有明显的改善,但带来的结果是销售收入会有下降。对一个公司价值来说,销售不是公司最重要的,盈利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之前,大家都把TCL集团归类为家电企业。分离后,TCL集团将变成科技产业集团,管理方式将会按照科技产业集团业务流程方式来管理,这样会让经营更加有效率。对于产业链协同,我相信,重组之后不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个重组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彩电业务是需要上游的面板支持,手机也是一样;对华星光电来讲,它也需要客户。

TCL重组惹争议,李东生致歉:过去业绩市值没达预期,对股东说声抱歉

卖品牌难作价 收管理费是协商结果

问:为什么在剥离之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收取品牌管理费,而没有另外再收取品牌授权费?

李东生:TCL的终端产品业务占销售额比例最大,实际上我们的品牌业务主要是涉及到终端产品,华星本身使用品牌的不多。现在TCL集团一直没有把品牌作为收费的项目,这个品牌都是由各个产业使用,但各个产业按照基金管理规则、按照销售额来交纳基金费用,这个费用也全部用于品牌的推广。

这次做重组,把两个业务独立开来,道理上来讲,其实和品牌相关度最大的是终端产品。但如果从上市公司把这个品牌拿出去的话,就涉及到品牌的价值评估。这个价值评估又很难做到各方都觉得合理和被接受。

如果要收品牌费,或者是把这个品牌卖出去,作价是很困难的。所以和中介机构协商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品牌所有权保留在上市公司,两边共享品牌。按照原来品牌基金方式,终端产品公司依然会承担品牌基金主要的组织责任,当然也是终端产品公司使用品牌的效用最大。

【记者】周欢

【制图】邱洪添

【作者】 周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