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員外是個什麼職務?

融雪21


我們常在明清白話小說中看到員外這個稱呼,其含義是當地鄉紳、大戶或者是告老還鄉的退休官員,類似於今天的離退休幹部。譬如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有《莽兒郎驚散新鶯燕 扶梅香認合玉蟾蜍》一篇,文中這樣寫道:“ 話說杭州府有一個秀才,姓鳳名來儀,字梧賓,少年高才。只因父母雙亡,家貧未娶。有個母舅金三員外,看得他是個不凡之器,是件照管賙濟他。”文中這個“金三員外”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員外。

員外之稱源於員外郎,員外郎是中國古代的官員職務,在隋唐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非常常見。當時中央政府設兵、吏、禮、工、戶、刑等六部處理政務,部中設司,司官以郎中、員外郎和主事為主。其中郎中相當於今天的司長,員外郎是副司長,主事類似於處長。長篇小說《紅樓夢》中榮國府主人賈代善臨終時,皇帝讓其長子賈赦襲了世職,次長賈政賜了工部主事之職,後來升了員外郎。用現在的話說,賈政就是建設部的副司長,雖然是世家大族出身,但職務並不是很高。

《紅樓夢》中的賈政就曾當過員外郎

明代特別是清朝以後,員外郎這個職務成為部門閒職,一般為正五品或者從五品。當時國家財政緊張,允許民間富戶商人捐錢獲得官職,科舉出身的官員稱為科班,花錢買官的稱為捐班。由於員外郎這個職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對外出售的比較多,久而久之,員外便成為民間大戶的別稱。另外,員外還有編制外官員的意思,所以一般退休致仕官員也被稱為員外。

戲曲中的員外服


民國年間那些事


員外又稱員外郎,古代指正額以外的郎官,就是今天所說的“編制外”。

歷史上不同的朝代,員外這一稱呼所指的對象是不同的。

唐朝前,員外是作為官名存在。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初又置員外散騎侍郎。

南北朝時,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在官名上加員外。如散騎侍郎為員外郎,“入則規諫過失,出則騎馬散從”,好象是皇帝顧問,還是個比較高貴的官兒。

隋朝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的副職。

唐朝貞觀時期之前,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唐開元年間,唐明皇李隆基覺得此官職過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列為六品。

宋朝前期,六部官職中,各有員外郎一名,正七品。後來賣官帽子,賣出去上千個正員之外的“員外郎”,員外郎就逐漸演變成一種對富人的俗稱了,它不是官位。如《水滸傳》:她“結交此間一個大財主趙員外,養做外宅。”有錢人互相見面稱員外,老百姓見了有錢人叫員外,天下到處都是員外郎。

明朝以後,員外郎就成為一種虛職或閒職,不再與科舉有關,效仿宋朝,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造成了員外等同於富人的錯覺。

清代六部中下設不同職能的清吏司,各司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從五品。

到了現代社會,員外這一稱呼退出歷史了,但仍存在些痕跡,而又說不清。如顧問、調研員、文史館員、參事之類閒職。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員外”這個古代的職務,放到今天就是“區縣級人大代表”!

宋朝以前員外還是有權力的一個職務,類似下議院的議員一樣的職務,可以將發現的民間的事務直接向上級彙報,並可督促完成!

後來因為可以通過花錢就能獲得這個官職,結果員外這個職務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幾乎沒有一點實際的權限了!也就是震懾一下老百姓罷了!

但是員外還是能代表一方百姓的發言權的,也可看做類似是“太平紳士”一樣的人物!

他們能代表百姓向官府反映一些建議或災害消息,也是官府執行政策的百姓代言人!

這些和現在的民選人大代表差不多的!

大部分的員外還都是好人居多的!基本都是商賈富豪或地主士紳,或皇家遠親!

很多的古籍文書中的員外都表現不錯的!


杜陵閒人


有公職的叫"公務員",無公職的叫"員外"以明朝為甚,,

員外,一般指無公職,但有一定財物,有點兒聲望的民間人士,體制外,簡言之,就是土老冒。與調研員有天壤之別;談不上高大尚,

這種稱謂,至今仍存:凡人都是總,老闆加個姓;百家姓裡所有的姓都加個"總",出去稱呼,絕對無人打臉。

與民族性相關,與人高帽耶。


bindong1


過去的人愛看戲,基本上戲裡都會有一個員外。員外們都是有錢人,要麼特別壞,經常欺負老百姓,要麼女兒很漂亮又很天真。中國人的理想,找有漂亮女兒的員外當老丈人。

《西遊記》有個高員外,又有錢,女兒又漂亮,結果碰到豬八戒這個豬,真是氣死人。

《水滸傳》裡面的盧俊義盧員外也有錢,人還挺厲害,打架天下第一。盧員外小廝燕青也猛的一攤糊塗。就是他沒女兒。

這些員外都是本地的大地主,有地位,有名望。似乎在當官,好像又無所事事。反正就是逍遙自在,讓人羨慕嫉妒恨。

員外產生於三國,意思就是外圍的官員,候補的。可架不住員外們有錢,三國後期開始,員外們就是正式官員了。名字也高大上了,叫員外散騎常侍,專門陪在皇帝身邊。再後來就比較不嚴肅,叫什麼員外將軍,員外司馬,員外侍郎。你說你要麼是員外,要麼是將軍,連著叫都是什麼事兒。

到了隋朝,員外們終於擺脫受歧視的狀況,成為國家正式官員。隋朝的尚書省下面是司,各司的正職叫郎中,副職就是員外郎。其後的朝代基本都是如此。這真是員外們的美好時光。

我們現在理解的員外是明朝的那些事兒。不知道啥原因,員外又變回三國的地位了,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估計是朱元璋以前給他一個員外放牛,受了委屈。據說他還偷過員外牛吃,這朱元璋真不地道。

不過員外們雖然沒權了,錢和地位卻還在那裡。一些比較強勢的員外比一些地方官員都厲害。所以後來員外就成為那些有錢有勢的人的尊稱了。


鐵馬冰河戍輪臺


員外又稱員外郎,顧名思義,就是在正員以外的官員,往往沒有實權,也就是編制外人員。

後來這類官職被列入買賣的範疇,歷朝歷代捐官(即出錢買官),除了那些非常昏庸者如漢靈帝連三公都敢明碼標價以外,一般皇帝賣的都是員外郎這種官職,實權不大,皇帝掙了錢,買官者掙了面子。買官要錢,所以當上員外郎的人多少有點資產,多為地主豪紳、大商富戶,所以員外成了這些人的代稱。

員外出現得比較早,在漫長的時間內也發生過多次變化。

員外最開始出現於三國時期的曹魏,曹魏末期設置員外散騎常侍,西晉初年改為員外散騎侍郎。

南北朝時,又出現了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都是在官名上加員外兩字。

此時的員外是作為一種官職存在的,因為某個職業滿員了,皇帝想要任用親信沒職位了,就加了一個員外,但是職權沒變。皇帝的親信待的當然是高級職位,職權不小,而且有皇帝的信任,地位反而比正職更高。

到了隋朝,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在尚書省設六部二十四司,每個司都有一個員外郎,是各司的二把手。此後唐、宋、遼、金、元、明、清都將員外郎作為六部各司的副主官,不過各朝又有不同。

唐朝時在尚書省的其他部門也設有員外郎,宋朝沿用,而且宋朝的冗員是出了名的,官員很多,員外郎更是遍佈各地,上面所說的員外指代富人便從此時開始,到了明朝更加普遍。如《水滸傳》第三回提到金老的女兒“結交此間一個大財主趙員外,養做外宅。”;《三俠五義》也有“不多時郭彰帶到,伴當對他,指著白玉堂道:‘這是我家五員外。’”

到了清朝,除六部以外,太僕寺、內務府等也有員外郎,員外依然是賣官的大頭。

民國以後,員外這一稱呼逐漸消失,到了建國以後,已經完全淡化,但是類似的職位依然很多,如候補議員、顧問等,雖然涵義與員外相比有一定變化,但大同小異。


平沙趣說歷史


員外員外,員額之外。本意是指編制之外的候補官員,但歷朝歷代也不盡相同。兩晉南北朝時期,編制內官員也有冠以員外稱號的例子,隋唐之後逐漸固定為中央所屬部委司局級幹部,全稱員外郎,級別多為五六品,並一直延續到宋元時期。


明清後,員外逐漸演化為閒職,不負責具體事務,只在吏部掛名,沒有薪水,直到出現缺編的情況才會安排工作,這才算是正式上崗。漸漸的這一所謂的職務被朝廷用來買官賣官,緩解財政壓力,因此很多地方鄉紳、富貴人家在交了大筆的銀子之後成為了員外,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在戲劇小說裡經常看到的某某員外。

歷史上不少名人都做過這一職位。比如大名鼎鼎的杜甫杜詩聖,他就是工部員外郎,又號杜工部,不是杜員外。


泰山7001



說來話長了。中國古代官員,也有正職和副職之分。正職一般都有各自的名稱,如:司空、尚書、納言、內史等。副職則可以統稱為郎官。郎官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員外郎,一種是郎中。員外,也叫員外郎,起初就是官職,後來逐漸沒有了實權,衍伸出其他的意思。


1.員外的歷史。

員外郎,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正員以外的官員。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散騎這一官職,就是皇帝的近侍隨從。沒有什麼具體的職責,就是皇帝外出的時候,騎馬跟隨,以備顧問。但是,東漢時期皇帝身邊還有一撥人,平時就在身邊伺候,叫做中常侍。這兩個職位很相似。後來,中常侍勢力太大,引發了不少權鬥。


到三國時期,魏國曹丕把散騎和中常侍合二為一,稱為散騎常侍。隨著時代的發展,皇帝想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人手又不夠。再說,伴君如伴虎,老當班不是累死,就是哪天皇上不高興了給neng死。因此,就擴充了散騎常侍的編制,叫做員外散騎常侍。


隋文帝楊堅時期,參照《周禮》六官制度,進行了影響中國歷史的官制改革,建立了三省六部。其中,尚書省最重要,六部都歸尚書省。為了完成繁重的國事,在六部二十四司,各設置員外郎1人,為各司之次官,相當於副司長。這時,就出現了員外郎一詞,簡稱員外。員外,也就從一個形容詞,變成了一個名詞。


唐宋沿置,元朝曾廢除,明清又沿置。與郎中統稱郎官,皆為中央官吏中的要職。明清各部以郎中、員外郎、主事為三級司官,逐級晉升。清代除六部外,其他官署如理藩院、太僕寺、內務府均設員外郎。


2.員外的沒落。本來員外開始是皇帝身邊的人,地位是十分顯赫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員外的地位逐漸下降,從皇帝近侍下降到了六品官。再後來,真得慢慢變成“員額外”的人了。這主要是宋末,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官制的改革,員外逐漸成為一個閒職。朝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允許土豪富商花銀子買官。買到官職以後,並沒有實際到任,而是列為員外。員外和財富就聯繫在一起了。因此,很多富商,人們也稱之為員外。比如:玉麒麟盧俊義,河北首富,時人稱為盧員外。

員外,從最初的顯貴,變成了富人的身份,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形成的。一個名稱,都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由此可見,中國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無限輪迴


員外,農村的鄉紳,市縣的大戶當家人,常被稱為員外。如《水滸傳》中的盧員外盧俊義,大名府裡的富戶,富甲一方,還是朝庭退下來的高級官員,擲地有聲,威望很高。不過中年以上稱呼也。它與古代的員外郎還不是一回事,但有一定的聯繫。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就做過工部員外郎,具體就是管倉庫的七,八品官。今天的處長之類。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地方上有些實力但以布衣之身的富戶,財主,鄉紳稱為員外了。

好的員外,樂善好施,扶危救困,鄉里鄉親尊稱你為好員外;作惡多端,魚肉百姓,欺男霸女,老百姓用指頭指著罵的是土豪劣紳,村霸市霸!大都沒啥好下場。


黑虎97


員外郎的意思就是編制、員額之外的郎官或郎中。

郎中最先是先秦時代的官名。荊軻刺秦王時,《國策》記載:“諸郎中執兵者皆在殿下。”趙高曾經做過郎中令。《國策》中還記載了朱英對春申君說:“君以臣為郎中,可以殺李園。”可見楚國也有郎中官名。以史料記載來看,郎中最初是手執武器的侍衛之官。

到了漢朝,又設置了侍郎之官,《漢書·百官志》記載:“侍郎、郎中,無定員,多至千人。侍郎比六百石,郎中比四百石是也。”

清代史學家趙翼稱,員外郎在隋代開皇中才開始設置,尚書省各部都有,每部設置四五人,作為郎中的輔佐。其實,員外郎最初是員外散騎侍郎的簡稱,最早在西晉武帝時期就開始設置了,這個官銜位高職閒,一般作為世家大族子弟的起家官,“員外散騎侍郎,武帝置,無員”。

南北朝時期,員外郎開始被授予因軍功起家的寒門庶族,員外郎的社會地位、品級不斷降低。據《通典》記載:“按:歷代常侍,或有員外者,或有通直者。故史傳中謂員外散騎侍郎或單謂之員外郎;謂通直散騎侍郎或單為通直郎;單非員外及通直者,或謂之政員郎。”,員外散騎侍郎中的“員外”,專指區別於正員之外的官職,一般無人數限制。“員外散騎侍郎,未言有無員數,蓋亦無定員。所謂員外當為限外,而漸成定製,員外二字遂成官名之一部分。”

到了唐朝員外之名開始氾濫。《唐書·宦官傳序》:中宗時,宦官七品以上員外置千員。《李嶠傳》:嶠欲收時望,乃奏置員外官數千。《杜佑傳》:神龍以來,選者既無員缺,則置員外官二千人,自是以為常。《魏知古傳》亦云:吏員增諸司試補員外檢校官已贏二千。

肅宗乾元二年詔曰:州縣見任員外官,並任其所適,可用者,上州不得過五人,中州四人,下州三人,縣不得過一人。

甚至州縣吏胥之官也有員外之名,“羅希奭貶為海康員外尉,姚紹之授南陵令員外置,來瑱貶播州尉員外置”。

員外之名稱已經氾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