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排行榜,漢語榮登榜首,你怎麼看?

丘嶽


這絕對是實至名歸的。對於老外來說,漢語難死了。習慣於拼音文字的語言,老外的特別不適應漢語。主要就是不適應音型不一致。西方語言都是音型一致的,英語還算是音型最不一致的西方語言了,但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詞是附和讀音規則的。而俄語,德語的詞典裡連音標都沒有。看詞直接讀。學西方語言,只要掌握了拼讀規則。所有詞都會讀,沒學過也沒關係,看到就會讀。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說英語好學。

但漢語就很難做到了。沒學過的字基本是不會讀。只能說猜。而且猜對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學漢語時,最難的事情就是記漢字的讀音。而讀音對於任何語言都是最難記的,因為讀音不像文字,可以記錄在紙上,讀音轉瞬即逝。在大腦中保存的時間很短。只有通過反覆長期的聽說才能記住。但一旦記住了,基本上都能終生不忘。

西方語言的文字就是用來提醒讀音的。即使你把某個詞的讀音忘了,也沒關係,看到它就會了。剩下的就是你能不能把它聽熟讀熟了。

而漢語,如果一個字的讀音沒記住,你還得查字典或問別人。中國人就無所謂了,周圍都是懂漢語的人,問誰都行,歪果仁就麻煩了,不認識字,周圍沒一個會的,問誰去啊?老查字典,多麻煩啊。再加上練書寫,我的媽呀,太難了,算了,我還是打網球去吧。


散木17


老外中文地獄級聽力送命題:

顧客:老闆,你這豆腐一塊是幾塊?我要一塊!

老闆:兩塊一塊!

顧客:不不不,太貴了。一塊兩塊怎麼樣?

老闆:不行,不行,你多買兩塊,算你五塊!

顧客:好吧,給我來三塊!

老闆:給!這是你的三塊拿好!

顧客:給!十塊!

老闆:好嘞!找你五塊!

顧客:下次帶朋友一塊來!你要多給我一塊!

老闆:每帶一個朋友,每買兩塊就便宜你一塊!

顧客:好的。一言為定!

老闆:一言為定!

顧客:老闆,再問你一下哪裡可以買筷子?

老闆:斜對角那家裡有!每包五塊!

顧客:謝謝!

老闆:不客氣!慢走!

請問:

1,豆腐多少錢一塊?

2,顧客買了幾塊?

3,買豆腐一共花了多少?

4,老闆找零多少?

5,顧客最開始打算買幾塊?

6,對話中塊字一共出現多少次?

7,顧客最後一共花了多少錢?

外國考生:。。。我日你媽啊!!!

老外們吐血三升而亡!😂😂


浪浪


漢語被列為最難學的語言,這個排名應該說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最可信的排行榜之一,因為語言不光是聽說讀寫,更是某種文化的體現。相對於英語、西班牙而言,中國文化要博大精深的多,而且是源遠流長5000多年,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其難度可想而知。你看看隔壁的日語和韓語的歷史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以前這兩個國家的官方文書都使用的是漢字,現在去日韓旅遊也是能看到不少漢字猜出來不少意思。


漢語為什麼難學說。一是漢語本身的問題,能讀的出來不一定能寫得出來,能寫得出來不一定能明白意思,能明白一種意思不一定能明白多種意思。像韓語等一些語言在創造時為了方便學習,基本上是能讀出來就能寫出來,這種語言基本是相對容易學習的。不過漢語並不具備這種便利性。比如我曾經的遇到的一位泰國學生,由於是華裔的原因,能夠熟練的用漢語進行交流,但是幾乎一個漢字都不認識,更寫不出來。

二是更讓老外學習漢語頭疼的事,漢語的意思具有多樣性,與語境和語調相關。比如我們批評老外說,“瞧你乾的好事”。老外就會一頭霧水,說我明明就是幹了壞事、錯事,為啥就成了好事了。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較經典的是北京公交車在前門的地方報站“前門到了請從後門下車”,老外都搞不清楚從那個門下車。比如相親是說“她誰都看不上”,你知道是哪種意思啊?

在日常工作當中,我也接觸了不少留學生,大多學了2-4年漢語就來中國留學,對他們而言,想要理解大學的講課內容非常吃力,所以我們收這麼多留學生沒有意義,很多語言關都過不了。稍微好一點的留學生,能夠用一些成語就很不錯了。但是這不過是語言的聽說兩種能力而已,讀寫能力則要求更高,特別是寫,很多中國人大學畢業,寫出的東西也是病句連篇,何況老外呢?

總之,漢語的難學是世界皆知,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老外們學習漢語的動力會增加,對漢語學習的難度也會更有感知。啥時候我們不用學外語了,老外積極學漢語,我們才算是成為世界的老大,大家說是不是?



凌勝利


不難,只要去到外國,我也是老外!

不說學,能聽懂能理解就不錯了……



會飛的魚游泳的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漢語就是一朵瑰麗奇葩,說她難學是因為漢語義涵豐富又靈活多變,不光外國人說難,連國人恐怕有時也會對漢語感到莫名其妙,我舉幾個例子。

😀前幾天跟同事聊戒菸的事,突然她問我煙盒上都印著“吸菸有害健康”,既然它說“吸菸有害”,後邊又說“健康”這不是坑人嗎?聽完我一愣然後不禁大笑起來,上過初中的人肯定明白為什麼。

😀意思相反的兩個字詞同時出現的還有:你這個人好壞呀!如果不能體會語境語感的老外聽了或者看到肯定懵,這個人到底是好還是壞!

再來一個口語很濃的。A我的鋼筆沒墨水了,不上色了;B噢,不下色了,那用圓珠筆寫吧。這裡“上”“下”是一個意思,恐怕字典裡也沒有這個義項吧。

😀某球隊打假球的隊員甄某一怒之下打了專打假球的打假人士賈某。哈哈,不光繞口還繞腦!“打假球”是幾個意思!

由於每個漢字義項多、讀音多、組詞多、詞性多同時配合語音的強弱、聲調、語氣等的變化使漢語深奧莫測,其實最讓學漢語的老外頭痛的是那些字面意思並不是真正意思的漢語句子,比如,A你來了我沒來,你就等著;B我來了你沒來,你就等著!這些句子都是通過語氣或語境來表達意思的,其實我們大腦中早就預置了特定的語氣和語境了,當我們在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就會下意識進入語境中,就能明白句子的真正意思,單純的漢字或句子無法對看不見摸不著的“語氣”進行表達,而老外們同我們沒有感同身受,潛意識中沒有這種特定的語境,遇到這樣的漢語也就感覺晦澀難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不知道朋友們遇到過哪些有趣的漢語表達,都到評論區聊一聊吧!


優鬱布穀760


其實大部分條友沒有意識到,漢語在語言界的地位如同珠穆朗瑪一般存在,即使是母語,對我們自己來說,也絕不是很簡單。國外有學者研究過,掌握日常用語三千個漢字的聽說讀寫,需要系統學習約七到八年的時間,即初中生的水平,而在外國,達到初中生的語言水平,只需要漢語的一半時間。誠然,這只是粗略的估計,但結合自己學語言的親身經歷,小編還是比較認可這一說法。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漢語到底難在何處。

一、漢字的識別和書寫

不知有多少條友有勇氣在大眾面前大聲朗讀出隨機抽取的報刊文章,我相信有信心的條友都可以去做北大校長了,可事實發生了嗎。

而書寫就更難了,漢字是一種古老的表意的象形文字,幾經簡化,但很多字都有複雜無規律的筆畫和部件。我們的繁體字仍在港澳臺地區廣泛使用,大部分中國人都沒有掌握簡繁兩種系統,要想精神,離不開大量的練習。就像打噴嚏這們的常用之詞,有多少中國人可以信手拈來?

二、漢字的聲調和語調

漢字的四個聲調對老外來說就是災難,聲調不同意思不同,多音字更讓他們絕望。發音和文字之間聯繫不大,經常出錯的就是念字邊了。

語調問題存在於大多數的語言中,但漢語也許是最難。最近的梗:“你來了我沒來,你等著,我來了你沒來,你等著!” 校長說:“除了校徽,別別別的” 等等……

三、漢字的文化背景

漢字的歷史悠久,受眾海多,用法一直在演變,期間產生了非常多的異體字和通假字。拋開文言文不談,被我們大量引用的典故、成語和詩詞,不算方言,沒有十年的學習真的玩不轉。

綜上所述,漢字最難是實至名歸的。

各位條友還有什麼學習漢語的梗一起分享?


地球村委會


早就說過,就語言本身來說,漢語並不難學,而且漢語的口語對西方人來說更是小菜一碟;一般外國人在中國生活學習三個月以後,個個的中國話溜得很。

漢語難學,難在它的書寫形式;中國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外國人則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漢語難學,還難在它所承載的幾千年文化,以及東南西北各地域的人文差異。

比如“吃”這個字吧,在動賓詞組裡面,可以有無數的組合:

1) 嚼後嚥下去;有時也指吸、喝,比如: 吃饅頭、吃奶、吃藥;2) 吸入(液體),比如:沙土地吃水力強、這種紙不吃墨、這種大米不吃水;

3) 消滅,比如: 吃掉敵人兩個師、吃了對方三個子兒;4) 承受;接受,比如: 吃不消、吃不住、吃苦、吃驚、吃官司、

5) 依靠……生活,比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本;6) 領會;理解,比如: 吃透教材、吃不準;

這些似乎都比較好理解,但是有些有內涵,有典故的“吃”,外國人可能就很難吃透,或者吃準了,比如:

吃閉門羹、吃醋、吃大鍋飯、吃裡扒外、吃瓜落、吃乾飯、吃小灶、吃一塹長一智、吃虧是福、吃回扣、黑吃黑,吃不了兜著走、吃軟飯,等等。

這還只是日常生活最常用的漢字,但是其內涵和外語足夠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頭疼的了,更不用說外國人了。

最後,再舉一例,不附加任何歷史背景,咱們中國人能夠懂嗎?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閒看秋風999


我年輕的時候後在西班牙某大學交過一陣中文。學生小的16歲,大的50多歲。從拼音開始學,首先是發音。中國很多音節老外發不準,舉個例子就好像武漢人熱樂不分一樣。隨便舉個例子沒有地域黑的意思。需要大量的練習。然後就是地獄的四聲。。。也就是1234和輕聲其實是五個讀音。。。這四聲糾纏了我的學生半年,半年的意思不是他們掌握了,會說了,不,完全不是,只是能夠分辨了,還是學習好的學生。還有量詞😂量詞對老外來說絕對是十八層地獄級別難度。。。當然後來我把量詞作為選修課程讓他們自己背去,不作為考試內容了😂 所有量詞統一用個就好了😁 因為最好的學生也無法短期內掌握量詞。最後就是文字,文字就不說了,反正學生寫完了跑過來問我的時候都是說,你看我這個字畫的怎麼樣。。。😂😂😂


Alfonso54730611


文字深奧表明文化博大文明深遠。



陽城幹部860


中文之所以難,覺得並不在於漢字的多寡或複雜,畢竟,漢字有三五千就基本夠用了,英文單詞上萬也不夠用。英文26個字母,漢字其實只有橫豎撇捺折五種類型。中文的難在於其漫長的歷史和涵義的廣泛延伸。也就是常說的典故、成語、俚語,如果不知道這個典故或文章,就不能理解她的真實意思,尤其在涉及褒義貶義時更是如此。比如“罄竹難書”,歷史上中國有比較長的時間文章是記錄在竹簡上的,所以才會說南山的竹子都砍光了,他的罪惡也寫不完。知道了就很好理解了,只能用於寫壞人壞事,也就一清二楚了。(語出《舊唐書·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李密控訴隋煬帝十大罪狀。)

另一方面,中文的難還在於中國人比較含蓄,大部分事情並不是直接說,而是通過寫景,寫物來表達情懷、志趣。所謂意境寫情,事物喻志,情景交融,相趣益彰。這是一種底蘊深厚的美,沒有習慣的人覺得難以理解。但如果每天讀幾篇,堅持一兩年,讀起來就很容易了。先來舉個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詞只有44個字,而且沒有生僻字,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完就理解。我們來看看他想表達什麼?

在古時候,官道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速公路或國道,是車水馬龍,非常繁忙的,雖然古時人員流動較少,但官道也較少,所以,在太平年代官道都是人來人外,絡繹不絕。而驛站是官道上最重要的旅社,是專供給公務員或從事公務相關工作的人員往來停留住宿用的,也就是我們現在各級地方政府的公辦招待所。古時驛站分置、騎、亭三個級別,亭是最低級別的驛站。歷史上的劉邦,就曾經做過泗水亭的亭長,亭長管理不少地方,具有一定的權力,像劉邦和縣裡的主要領導都有較多接觸,和現在的鄉長差不多。另外,驛站的服務人員,除了個別外,大部分是不給錢的,也就是以前的人不僅要交稅,還要幹幾天的義務勞動,也即所謂的徭役。這些地方有人定時組織維修,是有政府保障的國家公共設施。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明一個問題,這個驛站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人流川流不息的地方。

然而,本來很繁華的驛站和官道,卻是什麼景象呢?橋斷了,沒人修;花開了,沒人看。我一個人走在這裡,已經是太陽下山的時候,看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傷心落淚,沒想到還颳風下雨了,處處淒涼孤寂。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常年的戰爭,導致人員大量逃走死亡,已經沒有任何能力維護組織驛站的運行。很長時間沒有什麼人從這裡經過了,才導致橋斷了,沒人修。花開了不知道還有誰看。一個“斷”字把所有的悽慘描述了出來,看似異常含蓄,卻簡單直接。沒人,橋斷了,荒蕪了,戰爭讓多少人流離失所。

短短几個字,強烈地展現人煙零落,民不聊生的畫面。這是是何等荒涼,然而,自己的主張卻沒有得到任何重視,還被一群小人攻擊,心情可想而知。我並不想和誰爭強好勝,表現自己,只是,看到如此景象,怎能不傷懷?但不管怎樣,我也要像梅花一樣,哪怕變成泥,化作塵灰,我的抱負和為國為民的精神也還是浩然長存的。

梅花沒有情感,然而經過詞人的因境感傷,變得偉岸,超越時空的傲骨和蕩氣迴腸的精神得以永遠芬芳。一心為民,換來的是一個人淒涼,然此心依舊澎湃激昂。

如果是外國人,會如何表達這種精神呢?估計也有很多種,但可能沒有這麼含蓄。這也是中文的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